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王首辅-第3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费宏本就是热衷于美食之人,见状不由眼前一亮,捋着胡子惊喜地问道:“子谦,这为何物?卖相倒是不俗。”

    徐晋微笑道:“这叫玉米,是学生从南洋带回来的,味道还可以,费师不妨尝尝。”

    费宏含首道:“玉米这名字亦是不凡,不知味道如何,且待为师尝一尝。”说完便取了一根玉米轻咬了一口。

    “咦,咸的?”

    “倒不是,煮的时候撒了些盐巴而已。”徐晋解释道,说着也取了一根玉米啃起来。

    费宏轻哦了一声,学着徐晋的样子啃咬起来,或许是第一次吃的缘故吧,只觉这玉米越嚼越香,越吃越想吃。

    卡嚓卡嚓……

    一种奇怪的声响从对面传来,徐晋抬头一看,不由傻了眼,原来费宏啃完外层的玉米粒后,竟把里面的玉米梗都吃了……吃……了!

    徐晋不禁啼笑皆非,连忙提醒道:“费师,这里面的玉米梗是不能吃的。”

    费宏讶然问道:“为什么不能吃,有毒吗?”

    “呃……那倒不是,费师不觉得里面的玉米梗很难吃吗?”

    费宏又咬了一口玉米梗,津津有味地道:“口感虽然不及那些粒子,但是甜甜的也不错,并不算难吃啊,再说扔了多浪费。”

    珍惜粮食的费阁老卡嚓卡嚓地把整根玉米梗给吃了个精光,这牙口真不是盖的。徐晋不由语塞,片刻之后才幽幽地道:“费师,玉米梗的成份大多是粗纤维,并不好消化,吃多了容易那个……便秘!”

    费阁老顿时如遭雷击,表情就像便秘似的僵住了。这人一旦上了年纪,消化能力本来就弱,恰恰费宏这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有时上茅厕蹲大半天都拉不出来,简直苦不堪言。此刻听闻吃玉米梗竟然会导致便秘,晓是见惯了大风大浪的费阁老都禁不住哆嗦,记得有一次他都下手去抠了,往事(屎)不堪回首啊!

    费阁老一脸的苦涩,当着门生和婢女的面,倒不好做出不雅的举动,硬着头皮把嘴里剩下那口已嚼碎的玉米梗吞了下去,这才哭笑不得地道:“你这臭小子,为何不早说,为师让你害惨了。”

    徐晋暗汗道:“费师吃得并不算多,应该不妨事,初夏,去沏一壶虎丘茶来,有助于消化。”

    初夏早已憋得俏脸通红,强忍住笑意答应了一声便快步行了出屋。

    费宏老脸窘迫,不过还是忍不住取了另一根玉米继续吃,这次倒是不敢再吃玉米梗了,很快,四根玉米都进了师傅两人的肚子。

    费宏意犹未尽地问道:“子谦,这南洋玉米不错,不知产量如何?”

    徐晋微笑道:“产量不及红薯,不过亩产千斤估计不成问题。”

    费宏闻言眼前一亮,脱口道:“好东西啊,子谦这次从南洋带了多少玉米回来,别告诉为师你全部吃了!”

    徐晋笑道:“怎么可能,学生这次从南洋带了足足五千斤玉米回来,足够种植数县之地了,回头便进献给皇上。”

    费宏满意地抚掌大笑道:“为师就知道子谦你不会放过这种好东西。”

    徐晋微笑道:“其实学生这次在满喇加还发现了另一种高产作物,可惜学生离开前还未到收获的时节,再过些时日吧,俞大猷应该会派人运回来了。”

    费宏不由来了兴趣,连忙追问道:“又是什么稀罕物儿?”

    “那玩意叫土豆,个头大概有这么大吧。”徐晋比划了一个圈,续道:“产量及得上红薯,亩产两千不成问题,而且吃法用途更广,味道非常不错,可以作为主粮。”

    费宏不由动容了,捋着长须叹道:“如此真是我大明百姓之福啊,太好了!”

    徐晋端起茶壶给费宏斟了一杯虎丘茶,微笑道:“记得费师曾经答应过学生,只要学生能解决大明粮食不足的问题,便支持开放海禁,不知还作不作数?”

    费宏捋须笑斥道:“为师乃圣人门徒,又岂会做出食言自肥此等不信之事,倘若玉米和土豆真有你说的产量,为师自然鼎力支持开海通贸。话说这次的严重倭患,究其原因,亦是厉行海禁所引起的。”

    徐晋不由大喜,有费师的支持,开海的胜算自然就更大了,欣然道:“学生打算近日便向皇上进言请开海禁,费师以为如何?”

    费宏摇了摇头道:“还是再等等吧,眼下两派正为兴献帝祭礼之事争论不休,子谦这时提出开海禁无疑等于引火烧身!”

    徐晋皱了皱剑眉,经过今晚的一番师徒详谈,他已经明白了朱厚那小子南巡的真实意图,无非是耍了个小聪明,试图趁着回乡祭祖之机,给生父定下皇考的名份,然而杨廷和显然并不上当,竟然亲自出马陪驾南巡。

    可以预见,新贵派和濮议派很快就要有一场龙争虎斗了,毕竟皇上回湖北安陆州祭祖之前,必须得把祭拜兴王的一套礼仪给定下来,否则祭祀活动将无法举行。

    没人比徐晋更清楚,朱厚给生父争名份的决心有多么的坚定,所以届时两派的斗争会相当惨烈,朱厚和杨廷和之间必须有一个人妥协让步。

    朱厚御极三载,如今羽翼已丰,而反观杨廷和,这几年的权力不断被削弱,此消彼长之下,显然已经没有能力再压制一国之君。不过,杨廷和虽然古板守旧,但你不可否认他是一个正直清廉的好官,这种人把气节看得比性命还要重,所以,作为亲手把朱厚捧上帝位的内阁首辅,杨廷和也肯定不会选择妥协。

    杨廷和既不妥协,又不能造反,结果不言自喻了,最大的可能就是愤而撂挑子走人,就看嘉靖帝允不允了。

    徐晋本来一直打算置身事外的,谁知造化弄人,朱厚这小子竟然千里迢迢跑来南京引爆这个火药桶,可谓坑死人不偿命。事情闹到这一步,徐晋已经不可能再置身事外了,倘若再作壁上观,多少会引起小皇帝的不满,杨廷和一派也未必会领情。

    所以一定要选边站队的话,徐晋自是坚定不移地站在朱厚一边的,无论是感情上,还不利益上都必须得站朱厚。

    费宏作为官场上的老手,自然十分明白徐晋目前的处境,但他并无意左右徐晋的选择,他相信以自己这位门生的本事,定然能妥善应对的。

    不过,费宏轻抿了口茶,还是忍不住提醒道:“子谦,南洋的事你过于鲁莽了。”

    

第767章 被老大了() 
费宏抿了口茶提醒道:“子谦,南洋的事你过于鲁莽了。”

    徐晋坦然地点了点头道:“学生未奉诏便出兵南洋,确实有些鲁莽,但学生并不是临时起意,马六甲海峡这位置十分重要,乃海上商路的咽喉要冲,我大明既然要开海通贸,就不能把马六峡海峡拱手让给西洋人。”

    费宏摇了摇头教训道:“子谦,你这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出兵南洋这件事并无太大不妥,你身为三军统帅,完全有临敌应变的权力,出于战略需要攻打南洋无可厚非,任谁都不能在这点上杯葛于你。但是,在满喇加驻军,建立都护府却是大大的不妥。”

    徐晋皱了皱剑眉道:“学生既然拿下了马六甲王城,若不驻军如何控制此地?”

    费宏叹道:“驻军问题不大,但是建立都护府却是大错特错,为师相信你这样做并无私心,但是难保不会被有心人利用。前不久便有言官上书弹劾你,在距大明国土万里之外的南洋建立都护府,是在效法汉唐守将拥兵自重,实乃安禄山史思明之流的乱臣贼子所为。说不定明天的朝会就会有人拿这一点来攻击你,所以,子谦不得不防啊。”

    徐晋不由心中微沉,当时他只想着如何控制住马六甲海峡,倒没有想过这一层。确实,马六甲海峡距离大明本土太过遥远,朝廷鞭长莫及,若是守将怀有异心则大大不妙,徐晋可以保证俞大猷不起异心,但难保以后的守将都不起异心。当然,这完全可以通过设计都护府的制度,达到制约守将的目的,但是现在问题不是出在这上面,而是有人想利用这件事做文章,往自己头上扣屎盘子。拥兵自重,欲图不轨,这条罪名要是扣实,自己不死也得脱层皮啊!

    一念及此,徐晋的后背不由出了一身冷汗,尽管认为嘉靖帝不会怀疑自己,但正所谓众口铄金,三人成虎,现在朱厚熜信任自己,难保以后也一直都信任自己,毕竟人是最善变的动物。而且政治斗争历来最是残忍,为了那张龙椅,历史上骨肉相残的先例还少吗?更何况是君臣之间。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规规矩矩,恪守君臣相处之道,当然,有心谋反的了除外。徐晋轻吁了口气,郑重地道:“谢费师提醒,学生明天便主动辞去直浙总督一职,交还印信和兵部旗牌。”

    费宏露出一副孺子可教也的表情,捋着胡须微笑道:“拿得起放得下,懂得取舍才能在官场上行得更稳更远,子谦可要记着了。”

    人生得一良师指点,确是莫大的幸事,徐晋站起来郑重一揖道:“学生谨遵恩师教悔。”

    ……

    凉风习习,这边徐晋师徒两人在小酌闲聊,而距离这儿不远的另一座院子中,内阁首辅杨廷和则正和几名濮议派的官员在商量对策。

    商量什么对策?自然是收拾新贵派的对策了。

    徐晋虽然一直没有公开表过态,但却被杨廷和等人认定是新贵派的幕后老大。正所谓擒贼先擒王,要收拾新贵派,自然得先收拾徐晋这个新贵派的“老大”了。

    徐晋此刻要是知道自己竟被当成了新贵的“老大”,估计要哭笑不得了。

    且说此时在场的官员共计有:内阁首辅杨廷和、吏部尚书杨旦、礼部尚书毛澄、翰林学士石珤、工部左侍郎石玠、御史吉棠、还有渴望“进步”的南京户部尚书汪俊。

    只听得翰林学士石珤冷哼道:“今日在东安门附近遇上徐晋和张璁桂萼等人,这几个沆瀣一气的家伙聚在一起准没安好心,明天的早朝我等万万不能大意了。”

    毛澄淡淡地道:“张璁桂萼等人唯徐晋马首是瞻,只要制服了此子,他们断然翻不起多大的风浪来。”

    众人深以为然地点头,徐晋虽然年纪轻轻,却是深得皇上的宠信,这两年的上升势头更是让人咋舌,现在就更加不得了,弹指间荡平大明沿海所有倭贼,还杀得西洋人落花流水,在军中的威望如日中天,委实不容小瞧。

    御史吉棠微笑道:“要制服徐晋此子并不难,只要就南洋都护府之事继续弹劾他即可,呈上去的奏本可以皇上可以留中不发,但如果本官明日在朝会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弹劾徐晋,皇上还能继续袒护他吗?”

    此言一出,在场众官员均捋须微笑,齐言此计甚妙。因为如此一来,即使板不倒徐晋,至少也能给新贵派一个下马威,让徐晋不敢在“议礼”时加以置喙。

    南京户部尚书汪俊冷笑道:“本官还听说徐晋在满喇加为所欲为,肆意掠取原属于满喇加王族的财富,实在有损我大明的声誉和形象。我们亦可就此弹劾他,如此双管齐下,定教此子不得翻身。”

    此言一出,杨廷和不禁皱起了眉头,其他人亦不禁向汪俊投去看白痴的眼神。徐晋在满喇加掠夺财富不假,不过这些财富却是进了大明的国库,足足近千万两银子呢,相当于大明近三年的赋税收入,这对大明来说是天大的好事,如今若以此事来弹劾徐晋,难道要把这些财富全部还给满喇加?

    汪俊被众盯得神色讪讪,尴尬地打了哈哈道:“本官只是随便一说。”

    杨廷和暗摇了摇头,如今户部尚书孙交病倒,换人是必须的,他也考虑过让汪俊接任,不过如今看来此人并不适合,因为能想出这种馊主意的家伙,非蠢即坏。

    汪俊能做到南京户部尚书自然不蠢,他只不过是太过急功近利了,过于想在杨廷和面前表现自己,结果适得其反。

    杨廷和没再理会汪俊,而是淡淡地道:“明日的朝会上,徐晋会向皇上献俘,估计皇上会趁机擢升徐晋的官职,我等宜早作应对,大家以为可给徐晋安排何职务?现在便商量好,免得明天措手不及。”

    此言一出,众人顿时沉默了,徐晋立了如此大的功劳,爵位封了,升官自然也是少不了的,至于该官升何职,实在有待商榷。

    吏部尚书杨旦沉吟道:“若把此子外放,皇上肯定是不会同意的,依本官看,不如升他为通政司右通政吧,正好缺员!”

    杨旦此言一出,众人不由眼前一亮,通政司左通政乃正四品官,而徐晋原来的户部郎中是正五品,相比之下刚好升了两品,再加上徐晋又封了侯爵,倒是对得起他立的功劳了。更妙的是,通政司并不是什么要害部门,而且右通政并不是通政司的一把手,上面还有一个正三品的通政使压着。

    杨廷和显然对杨旦的提议还算满意,点头道:“可!”

    工部侍郎石玠却犹豫道:“徐晋奉旨南下巡按直浙,主持清丈土地,成绩显著,再加上荡平贼寇,屡立大功,若是仅升为通政司右通政,怕是难以服众,皇上估计也不肯罢休。”

    杨廷和皱了皱眉,确实,就徐晋立下的功劳而言,即使连升三级也不为过,别的不说,光是为大明国库创收近千万这条就对得起一个通政使右通政了。

    杨廷和斟酌了片刻,淡道:“先依杨尚书所言,若皇上坚决不允,便让徐晋兼任詹事府少詹事吧。”

第768章 大肆封赏() 
永乐皇帝朱棣当年迁都北京,把南京皇城也照搬了过去,所以南京皇城的布局与北京皇城的布局大同小异,同样有长安街、金水河、正阳门、奉天门等等,而部院官员上班的地点也设在午门的对面,跟皇城只隔了一条长安街。

    嘉靖三年七月初十,亦即是御驾抵达南京的第二天早晨,嘉靖帝朱厚便召开了一场隆重的朝会,而朝会的第一项安排就是献俘。

    这天一大早,长安街上已经万人空巷,挤满了前来瞻仰天颜的百姓,五城兵马司全员尽出,负责维持街上的秩序。

    朝阳下,午门前的金水河波光粼粼,直浙总督徐晋一身青色的五品文官服,从容不迫地立于金水桥前,仪表堂堂,气质沉稳儒雅,让街的年轻女子瞧得是脸红心跳。此时方知威名赫赫的直浙总督徐晋,原来竟是个如此年轻俊俏的小郎君!。

    徐晋的身后,一众将领披挂戴甲,威风凛凛地一字排开,共计有:王林儿、谢二剑、戚景通、岑蓝、余林生、熊柏、王铎、王直、冯国清,以及各自所属的中层将领,约莫三十多人。

    包括细川武殊和皮雷斯在内的数百名倭寇和洋番,全部五花大绑跪伏于众将身后,一个个如丧孝妣,要么就是惊恐万状,惶惶地等待命运的宣判。

    嘉靖帝朱厚今日特意换了一身骚包的戎装,手拄着宝剑立于金水桥的最高处,得意洋洋地游目四顾,以一副睥睨八方的姿态,接受全城百姓的瞻仰和膜拜,以炫耀天子之无上威德。

    “大明万胜,吾皇万胜!!!”在徐晋的带头下,一众兵将振臂高呼,刹那间,街上的百姓均跪伏于地高呼万胜,直入云霄,声震寰宇。

    朱厚那小子像喝醉了酒一般,那张英俊得不像话的脸蛋兴奋得通红,手中的宝剑朝天一举,脱口而出:“犯我强明者,虽远必诛,大明万胜!”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由汉武帝刘彻喊出的口号震古烁今,至今仍然让国人为之骄傲振奋,如今由嘉靖帝喊出来,同样的激奋人心,在场的军民无不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感,特别是一众武将,像打了鸡血似的,放开喉咆哮:“犯我强明者,虽远必诛,万胜!万胜!!万万胜!!”

    正所谓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能效忠一名雄心勃勃,有志于开疆拓土的君王,对渴望建功立业的武将来说,无疑是人生一大幸事。因此,嘉靖帝喊出“犯我强明者,虽远必诛”的口号,一众武将均是欣喜若狂。

    而一众文官则正好相反,他们或皱眉,又或者冷眼旁观,甚至是嗤之以鼻。正所谓文治武功,打江山靠武将,治理国家得靠文官,如今大明立国一百五十余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文尊而武卑,一旦皇上开始重用武将开疆拓土,誓必会挤压文官的地位和利益。

    所以,一名雄才大略的君主对文官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他们反而更喜欢像弘治帝这种心胸开阔,广开言路的守成君主。因此,终大明一朝,文官们最推崇的皇帝还是弘治帝朱佑樘。

    闲话休提,且说献俘仪式完毕后,嘉靖帝便摆驾返回奉天殿升座,朝见文武百官,今日的早朝才算正式开始。

    此刻,朱厚那小子已经换上了一套龙袍,头戴帝王冠端坐在奉天殿前的御座上,文武百官分立在丹陛下的两侧。司礼监掌印太监毕云手执拂尘,从御座后行上前尖声唱诺:“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