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王首辅-第4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火炮,可命人马上抬来轰破城门!”

    俺答正要命人把外城城头上的火炮搞来,一名亲兵却策马奔了过来,在他旁边耳语了几句,俺答不由面色一变,蓦地扭头往远处望去。

    只见一支约五十人的马队从长街上飞驰而来,马上的骑士均壮勇彪悍,看外貌明显也是鞑靼人,不过装束打扮却与俺答的麾下有明显区别,当先一人举着一面火红的旗帜,上面还绣有一只眼神凌厉的苍鹰。

    这支马队一直驰到俺答的跟前才停下,为首那名武将左边腰间挂着一柄弯刀,右边挎着弓箭,脚踏一双牛皮靴子,十分之神气!

    武将翻身下马,来到俺答面前行礼道:“阿勒泰参见索多汗!”

    这名武将虽然向俺答行礼,不过却是神色傲慢,没有半分的敬意。俺答眼底闪过一抹凌厉,略带嘲讽地道:“阿勒泰,你不在大汗身边听命,跑来这里,莫非是打算与本汗摔跤?”

    原来这位阿勒泰乃博迪大汗麾下的猛将,年龄与俺答相仿,曾经与俺答较量过几次摔跤,不过却是输多赢少。

    阿勒泰怒形于色地道:“索多汗要是想摔跤,阿勒泰自然乐意奉陪,不过大汗如今距离大明京城不过五十里,索多汗还是速速前往迎接请罪吧!”

    俺答皱了皱眉道:“本汗何罪之有?”

    阿勒泰冷笑道:“大汗率兵攻打古北口时,命索多汗接应,索多汗却无动于衷,公然违抗大汗的命令,难道这不是罪?”

    俺答顿时有些语塞,旁边的赵全连忙帮腔道:“阿勒泰将军,汉人有句话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索多汗正与明人交战,一时抽不开身而已,并非要违抗大汗的命令。”

    阿勒不屑地盯了赵全一眼,道:“赵全,本将与索多汗说话,几时轮到你这条狗插嘴!”

    赵全尖刀眉挑了挑,眼底杀机一闪而过,不过最终还是选择了忍隐。

    俺答却是怒道:“阿勒泰,赵先生是本汗的军师,还轮不到你来训斥。回去告诉大汗,就说本汗差不多要将大明京城拿下了,待俘虏了大明的皇帝后,本汗便将他献给大汗作为见面之礼。”

    阿勒泰双眼危险地眯缝起来,寒声道:“这么说,索多汗是非要违抗大汗的命令了?”

    俺答夷然不惧,轻蔑地道:“阿勒泰,就凭你也想威胁本汗,还不够资格,识趣的马上滚,本汗以后自然会亲自向大汗解释。”

    阿勒泰冷笑道:“大汗这次亲率八万大军南下,加上喀尔喀部和乌梁海部,共计十二万,索多汗当真要让大汗的面子过不去?”

    俺答不由心中一沉,威胁,这是赤果果的威胁啊!

    阿勒泰神色倨傲地看着俺答,显然吃定了后者。

    俺答心中暗怒,他自然明白博迪大汗在这节骨眼上召自己前往迎接,无非是看到大明京城将破,特意派人前来捣乱拖延时间,好让他自己赶到坐享其成罢了。

    然而,俺答虽然明白博迪大汗的意图,却是有些投鼠忌器,一来博迪大汗乃鞑靼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占据名份上的制高点,二来博迪大汗麾下雄兵十二万,比他俺答足足多了一倍,俺答若敢违抗命令,说不定博迪大汗便会以此为借口翻脸。

    所以俺答衡量再三,最终选择了低头,沉声道:“好吧,本汗这便跟你前往迎接大汗!”

    阿勒泰略带嘲讽地道:“这就对了,那个赵全,你们汉人有句话叫啥来着……识时务者为俊杰,呵呵,索多汗,请吧!”

    俺答眼底闪过一丝狠厉的冷光!

    妙书屋

    wxi7

第924章 和亲赔款?() 
古北口是山海关与居庸关之间的长城要塞,乃辽东平原和内蒙古通往中原地区的咽喉要冲,历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辽、金、元、明、清这五朝,争夺古北口的大小战役几乎没停过。

    前文便提到过,达延汗统一了鞑靼后,将之重新划分为六个万户,其中左翼三万户分别是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而察哈尔乃鞑靼大汗的驻地,南边与大明国土接壤,距离长城要塞古北口并不算远。

    达延汗死后,长子长孙继承了汗位,亦即是现在的博迪大汗,而俺答则是达延汗的三子次孙,换而言之,俺答和博迪大汗乃堂兄弟的关系。

    一直以来草原上的政权都是以这种封建家长制的形式而存在,毫无疑问,这种统治方式在短期内确实简单有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会变疏淡,利益冲突亦随之加剧,最终统一的政权便会分崩离析。正因为如此,草原上的政枚一般都不会长久。

    眼下的鞑靼内部便是如此,达延汗一死,各个万户的首领便不太服从继任大汗的调遣了,特别是实力较强的土默特部和鄂尔多斯部,所以博迪大汗对俺答和麦力艮两兄弟最为忌惮。

    如今麦力艮死了,俺答收编了鄂尔多斯部,将土默特和鄂尔多斯合二为一,实力暴增,已成为右翼三万户名义上的首领,博迪大汗对俺答自然更加忌惮了。

    正因为如此,博迪大汗在得知俺答破关伐明,一直打到大明的国都时,他便坐不住了,立即也召集左翼的兵马攻打古北口,主要倒不是为了分一杯羹,而是担心俺答成功伐明后威望会盖过他这个大汗。要知道弱肉强食是草原上的法则,等到俺答的实力和威望都无可匹敌时,博迪的汗位怕也保不住了。

    此时,京城北边约五十里许出现一支庞大的鞑靼军队,赫然正是攻破了古北口南下的博迪大汗所部。十几万的骑兵阵势无疑相当浩大,但见尘头飞扬,延绵十数里地,端的是吓人。

    博迪大汗约莫三十出头,满脸的络腮胡子,估计是家族遗传的,因为俺答也是络腮胡子。只见这位鞑靼大汗浑身披挂戴甲,腰挂重剑,卖相十分之威武,胯下的战马异常高大,几乎找不到一根杂毛,一看就知不是凡品。

    三千亲军拱卫在博迪大汗的四周,全部披挂戴甲,正是不折不扣的铁骑。

    一名约莫五十许岁的老将与博迪大汗并髻而行,显然身份不低,此人名叫巴图鲁??火泥,原是达延汗身边的将领,达延汗死后,转而辅助继任的博迪。

    巴图鲁此人并不勇猛,不过很有智慧,一直在博迪大汗身边充当军师的角色,负责出谋划策,这次博迪大汗果断出兵古北口,便是此人促成的。

    “巴图鲁,你觉得俺答会来迎接本汗吗?”博迪大汗盯着道路的远方沉声问,神情颇有些恼火,在攻打古北口时他便命俺答前来接应,结果俺答根本不理会,这让他十分火大。

    巴图鲁淡道:“俺答不来岂不是更好吗?正好有借口除掉他,不过属下以为,即使俺答来了,大汗最好还是马上下令把他抓起来杀掉,这头狼崽不死,必将成为大汗的心腹大患。”

    博迪大汗的表情很有些犹豫,他虽然十分忌惮俺答,但也没到非杀不可的地步,毕竟俺答是他的堂弟,而且就这样杀了俺答,他担心其家万户的首领会寒心,甚至是反弹。

    巴图鲁见博迪大汗犹豫不答,不由暗叹了口气,这位太优柔寡断了,难成大事,如果不是受达延汗临终所托,他更愿意去辅助俺答,这位才真正的雄主。

    “大汗要是不杀俺答,至少不能让他成为右翼三万户的济农,绝不可坐视俺答吞并鄂尔多斯部!”

    巴图鲁沉声续道:“另外,大汗最好别让俺答攻破内城俘虏大明皇帝,否则俺答的威望必将雄冠天下,让大汗你黯然失色。”

    博迪大汗重重地点头道:“等俺答来了,本汗就命令他把军队撤出,由本汗亲自攻陷内城,擒获大明的皇帝,这荣耀必须是本汗的。”

    巴图鲁摇了摇头道:“这只是下策。”

    博迪大汗奇道:“莫非您有更好的办法?”

    巴图鲁眼中闪着睿智的光芒道:“第一,俺答现在已经攻破了外城,让他把吃进嘴里的肉吐出来不易,说不定还会引起他强烈反弹,除非大汗决心除掉他。

    第二,俺答率兵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地杀到大明京城,又攻破了外城,威望已经大增,大汗这时若如此明显的抢功,恐怕会让其他万户,甚至是大汗的麾下的勇士耻笑,这对大汗的名声有损。

    第三,大明的内城似乎不是那么好破的,信使不是说俺打攻了大半天都未能拿下,还死伤惨重吗?而且明国的各路勤王兵马正在集结,久拖对咱们不利。

    第四,即使攻破了大明国都,俘虏了大明的皇帝,对大汗的好处并不大,以咱们的实力还不能入主中原,当年也先太师俘虏了明英宗,最后还是什么好处都没捞到,不得不把人送还给大。”

    博迪大汗不由露出深思之色,沉声问:“那巴图鲁以为本汗该怎么做才能利益最大化?”

    巴图鲁目光一闪道:“不破城!”

    博迪大汗愕然道:“为什么?这么好的机会千载难逢啊,即使不能入主中原,捞一把也是好的,大明的国库珍宝无数,而且内城中均是富得流油的权贵高官。”

    巴图鲁摇头道:“如果一开始,大明的京城就是大汗打破的,属下自然支持继续攻取内城,俘虏大明皇帝,因为这些功劳和名声都是大汗的,但在现攻下外城的是俺答,大汗若强令俺答退出,自己再攻内城就是抢功,这对大汗的名声大大不利,得不偿失!”

    博迪大汗皱眉道:“可是……至嘴的肥肉不吃,那也太可惜了!”

    巴图鲁道:“大汗,有些利益不是非要靠武力强抢的,汉人有句话叫不战而屈人之兵。”

    “怎么说?”博迪大汗懵然问道。

    巴图鲁微笑道:“待博迪大汗兵临城下时,可以借口与大明修好,让大明皇帝主动奉上财物求和,以换取咱们退兵,最好是逼使明皇同意下嫁公主和亲,如此一来,大汗不费一兵一卒,便把里子和面子都赚了,关键是俺答什么也捞不到。”

    博迪大汗闻言大喜道:“这主意不错。”

    巴图鲁却是摇头道:“大汗,其实把俺答杀掉是最好的主意。”

    博迪大汗皱了皱眉道:“再说吧,俺答如果肯臣服本汗,倒不是非要杀掉,再说这样做实在有损本汗的名声。”

    巴图鲁闻言暗叹了口气,倒是没有再继续规劝。

    恰在此时,一骑快马由南边飞驰而来,正是派出去的探马。这一骑探马畅通无阻地来到博迪大学的马前禀报道:“大汗,索多汗前来迎接,已在前方十里开外。”

    博迪大汗闻言心中的不快稍减,挥手道:“再探!”

    探马遵命一声便掉头离去再探。

    十里并不算远,只是半炷香时间不到,一支马队便出现在视线范围之内,赫然正是前来迎接的俺答。

    驾……

    博迪大汗在亲军的簇拥之下驱马上前,前军纷纷让到道路两侧。俺答奔至博迪跟前滚鞍下马,竟然扑通一声行了个跪地大礼,大声道:“俺答迎接来迟,特向大汗请罪。”

    博迪愕了一下,继而心怀大畅,跳下马背上前扶起俺答,结结实实地给了对方一个热情的熊抱,大笑道:“俺答兄弟何罪之有,快快起来吧!”

    俺答反抱了博迪大汗一记,诚恳地道:“俺答正打算擒住大明皇帝献给大汗作为见面礼呢,不过大汗来得正好,这大明皇帝便留给大汗亲自擒获吧。”

    博迪大汗见俺答如此知趣,心情更加畅快,哈哈大笑道:“本汗反而对大明的公主更感兴趣。”

    俺答心中一动,陪笑道:“明国确实有两位美丽的公主,大汗要是喜欢,待城破后便都献给大汗享用。”

    博迪大汗摇头道:“明国的官宦人家女子向来节烈,更何况是公主,说不定城一破她们就自尽了,所以本汗不打算破城,让大明皇帝自愿把公主送来和亲,俺答兄弟以为如何?”

    俺答脸色微微一变,不过很快就恢复正常,有意无意地瞥了博迪大汗身后的巴图鲁一眼,道:“大汗恐怕要失望了。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是大明的祖训,大明皇帝是断然不会违背祖训,答应大汗的条件的。”

    博迪大汗哂笑道:“待本汗大军兵临城下,刀剑加身的时候,就轮不到嘉靖小儿不答应了。”

    俺答不动声色地道:“大汗,俺答已经攻破了外城,内城唾手可得,其实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必要与大明谈条件了,到时整座大明京城都是大汗的。”

    博迪淡道:“本汗无意入主中原,要整座京城又有何益,杀了嘉靖帝,还会有其他朱家子弟称帝,既然能养一只下蛋的母鸡,又何必杀鸡取卵呢。俺答,回去命令你的手下,没有本汗的命令,不得发起进攻。”

    俺答眼底闪过一丝微不可察的阴冷,表面却是恭敬地道:“谨遵大汗命令。”

    博迪大汗点了点头,俺答恭顺的态度显然让他颇为满意。

    巴图鲁却是大皱眉头,正所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俺答把姿态放得这么低,怕是包藏祸心吧,不行,看来自己还是得再劝一劝大汗把俺答除掉。

    接下来,俺答与博迪这对堂兄弟策马并髻而行,大家有说有笑的,乍看上去还以为是一对亲密无间的亲兄弟呢。

    半个时辰之后,博迪大汗的十二万大军便抵达京城北边,驻扎在安定门外,军营连绵数里长,真个旌旗遮天蔽日,刀枪如林。城头上的守军见状,无不心胆俱寒,士气低落到冰点。

    本来外城就被攻破了,内城岌岌可危,现在竟然又来了十几万的鞑子大军,无疑是雪上加霜,试问内城哪里还守得住?

    所以一时之间,上至官僚勋贵,下至普通老百姓,全部人人自危,就连嘉靖自己亦有点绝望了,整座皇宫都笼罩在恐惧的气氛中,一些胆小的太监宫女甚至偷偷地哭了起来。

    然而正当嘉靖和一众朝官束手无束时,鞑靼的博迪大汗竟然派人往城头上射了一封箭书,要求派出使者入城谈判。

    嘉靖和一众大臣都不知博迪大汗葫芦里卖什么药,在个时候竟然主动提出谈判,不过抱着拖延时间的目的,嘉靖同意了鞑靼使者入城。

    十月初三,博迪大汗的使者便带着国书趾高气扬地入城了,嘉靖在文华殿中接见了这名鞑靼使者。

    这名鞑靼使者傲慢得很,见到嘉靖并没有叩头行礼,直接就把博迪大汗的国书递了上去。朱厚熜看完博迪大汗这份国书,不由勃然大怒,差点就把这名使者给砍了,不过却被一众大臣苦苦劝住。

    原来博迪大汗这份国书跟俺答之前那份书信差不多,同样是要求大明下嫁公主和亲,赔偿五百万两银子,同时开放边境马市,允许两国民间自由贸易,另外还有其他大小条件三十二款之多。

    “大明皇帝陛下,本国大汗的国书您已经看过了,想必清楚了我方的条件。若是贵方满足我方的要求,我方马上撤兵退出关外,从此两国和睦共处,永为友好之邦。”鞑靼使者站在大殿中央侃侃地道。

    朱厚熜强压下心中的怒火,冷道:“兹事体大,朕要再考虑考虑!”

    使者傲然地道:“那便给你们三天时间考虑,三天之后若不答应我们的要求,大汗便会下令攻城,到时大军破城,玉石俱焚,则悔之晚矣!”

    朱厚熜剑眉一挑,正待发作,却见首辅杨一清在猛使眼色,只得把怒火吞了回去,有三天缓冲期也不错,徐晋也该收到消息挥师回京救驾了。

    妙书屋

第925章 大军云集() 
今天是嘉靖四年十月初三,九月十四日这天,直隶总督兼平虏大将军徐晋向各地发出集结令,十天之内,北直隶辖下的河间府、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五府兵马陆续抵达天津,均由各府知府统率,合计兵力五万人。

    紧接着山东、河南两地的兵马也相继抵达,合计兵力达到八万,均由本省最高主官巡抚统率,具体作战则由本省最高武官都指挥使负责指挥。

    截止至十月初一这天,徐晋麾下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十五万之众,声势大振。正所谓人多胆气壮,各路兵马蠢蠢欲动,纷纷请求徐晋下令,立即挥师北上,驱除鞑子,解围京城,拯求天子!

    然而,徐晋却是心知肚明,所谓的十五万大军水份太大了,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是临时组织起来的衙役和民兵,直正的职业卫所军不足九万。即便是地方卫所军,战力也相当堪忧,真正上过战场的只有山东军,而河南军则只有归德卫曾经跟随过自己镇压山东矿贼作乱。

    上过战场和没上过战场的军队,差距是相当明显的,姑且不论战力,光是胆气上就有天渊之别,一支没有胆气的军队上了战场,一触即溃的可能极大,数量再多也是白搭,十几个倭寇撵着数百名卫所军追杀的情景徐晋又不是没见过。

    地方卫所军对上倭寇尚且如此不堪一击,若是面对战力更加强大凶悍的鞑靼骑兵,结果就可想而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