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诞和诸葛均就马上转为正取生了,去了书院住下读书。紧接着,诸葛兰又出嫁,家里只是剩下诸葛亮和叔叔婶婶住在一起。诸葛亮觉得很无聊,就想找一些事来做。他一开口,叔叔诸葛玄就想到有一件事来叫诸葛亮去做。
后人有诗云;
家中没爹娘,
如屋无大梁。
兄长代慈父,
胞姐当亲娘。
为振家业旺,
敢上狼牙山。
孔明能成才,
全靠诸葛兰。
又一首诗云;
以女嫁给豪门弟,
犹似饵虫钓大鱼。
兰姐肯嫁庞山民,
诸葛三雄成演义。
手机: 电脑:
第58章 。孔明隆中选择宅居()
野心家诸葛亮;第58章 。孔明隆中选择宅居
诸葛玄想叫诸葛亮去做的那件事,就是让诸葛亮到隆中去管理那个村庄。濠奿榛尚因为隆中的那个村庄已经从蒯家买下来了,不能再让蒯家去管收地租了。要是诸葛亮不提出来找事做的话,诸葛玄也许想不到这件事来的,因为他在买那个村庄时,曾经讲过,可以让蒯家继续管下去,直到他老了辞官了再去管理它。现在诸葛亮正闲在家,何不让诸葛亮去打理几年,也收到不少的银子的呀。
隆中距离荆州远了一点,诸葛亮是不想去那儿住的。于是,他就说:“叔叔,是不是我找个人代我去那儿看刮?”
叔叔说:“还是你去!你别认为是到山里住没有意思,其实你到那儿可以学到如何管人管事的知识,也就是学习治理地方的方法。你如果学会了治理一个地方的方法手段,对你的将来是有好处的。”
诸葛亮说他到了那儿还不是呆在等收租的吗?
诸葛玄讲,不是那么的简单呀。那儿有几百亩田地,又有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丁。一个人去那里做管理,可要想如何做了,那些佃农劳动才舍得卖力种田,他们落力种田地了,地主才能收到地租粮多的。平时还要处理好那些人之间的纠纷。只有学会管理好一个小地方,积累到了一些经验,将来万一让你去管一个大的地区,你才有能力管得好的。
诸葛亮见到叔叔这样讲了,他不想去也得去。再说家里只有他一晚辈人无事呆在叔叔婶婶身边,他也觉得没好意思的。那么他就先到隆中管理几年,积累一些钱财,等到自己去读书院时,也有银子花了,不必跟叔叔要学费生活费了。
其实,诸葛玄心里得先有个打算。那就是他先为诸葛亮设想,万一五年之后,庞德公帮不了诸葛亮进书院去读书的话,他就得为诸葛亮准备下一份财产够吃一辈子。所以诸葛玄就用他这几年积攒下来的银子在隆中那个地区买下了许多的田地,让诸葛亮在5年里学经营管理那份家业。
于此同时,诸葛玄也得为诸葛均留一后路,那就是预防诸葛均毕业出来找不到事做时,还有一份财产供他吃用。因此诸葛玄就顺便在交隆中那份财产时,也讲诸葛均也有一半。
隆中地区的田地大部分都是诸葛氏拥有,按照皇律来说,一个地区的富人应该当任这个地区的长官。再说隆中的里正(相当后来的乡长)一职,诸葛玄也跟刘表要来了委任书。诸葛亮去隆中就自然是当里正的地方官员了。
诸葛亮来到隆中的大村子里,村民早已列队在村中央欢迎新里正的到来。诸葛亮表示感谢之后,就开始巡看该是里正居住的地方。原来蒯公在这儿当里正居住的那条街的茅房,都已经腐朽不堪,不能住的人了。诸葛亮只好打算拆掉,另盖一排新的茅房。多亏上峰拨给新里正一些银子来维修住房。
在那是里正虽然是社会里最小的官员,但是还是得到地方君侯的重视。因为君侯需要利用里正们帮他们征收军粮马草,收缴人头税等等。于是新里正一到位,上峰总是拨给建房费用。
在那时期,只有县官以上的官员才能居住在砖瓦房,其余的民众一律在茅房。因为那是烧砖瓦的师傅很少,建材很缺乏,所以民众不能享受居住砖瓦房。
诸葛亮为了节省开支,不想雇人来干活。于是,他就想出一个办法来:以料换工。他就对前来欢迎他的村民讲,本里正需要拆掉这条街的旧房子,你们来帮忙一下。不论谁人来参加都行,谁拆下的木柱茅草就给谁拿回去用。
村民听了非常高兴,他们为了捞到更多的木柱和茅草,就回去叫来了家里人,人多才争到更多的材料。这些才来料,有的还可以用的。
诸葛亮站在那儿看村民拆房子,只听到街道的前后的木匠铺,打铁铺传来干活的声响。除此以外,是不是还有狗的相咬声,还有猪正吃的相咬声。此时正值收割季节,四面八方都有打麦声。诸葛亮不由皱起眉头,他想,我住这儿,成天都这样的嘈杂,我怎能看下书的呢?看不了书,将来我怎么去做官的呢?这个里正小官,我是不能当他一辈子的。我要读书!我要出去做大官!不行!我不能住在这儿。我要挑选一个清静的地方来建房子才行。
诸葛亮告诉村民好好干活,快点拆房子之后,他就独自溜出去看风景,选择一处合他的心意的地方来建房子居住。
诸葛亮走出村子三里远,他突然看到一条流着清浙的水小溪,溪边长着很好看的花草,溪的西北面是向上斜,坡度不高。坡再向上延伸就是一座小山。
诸葛亮趟过小溪,走上小坡,他站在坡上,向下一望,坡下的风景尽收眼底。诸葛眼睛一亮,哦,这处风景很优美的呀,如果在这儿盖房子来居住,那是多么的清静呀,而且房子又是坐西北朝东南,冬暖夏凉。又居高临下,坡下一有什么动静,他居住坡上就能马上看得见。在这儿盖茅房太理想了。虽然坡上长着荆棘,但是一砍掉了,就是一处依山旁水的好宅地。而看下来的荆棘又用来做篱笆,将几间茅房围起来,门前支架一座木桥。这样设计,今后一有生人来访,屋里的人就能早早的看得见了。
诸葛亮就算依山而住,所以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前两次就是远看到刘备走来了,他就走去屋后的山坡躲起来,或留书童,或留诸葛均在家应付会见刘备。这是后话先说。
诸葛亮等到村民拆了街上的旧房子,他就叫他们去溪边的坡地砍荆棘。看完荆棘后,诸葛亮就请工匠来盖茅房。搭一座木桥架过小溪。
诸葛亮盖的茅房是品字形,左右各是一排小间茅房,专供住仆人书童住宿,以及储藏粮食、养猪养鸡等等之用。中间是一大栋茅房,这栋茅房分有五间房子,是诸葛亮几兄弟和姐姐住的房子。
诸葛玄抽空下来看诸葛亮何如整治处理房子的事。他一见诸葛亮不住在村子里正中央的龙脉,而是跑到村外偏僻的山腰盖房子,他对诸葛亮说:“你是隆中的里正的,你因该住在村里龙脉的那条街,这样你做里正才有威信,才有威严。而你却跑到这个角落住下来,你在老百姓面前还有什么威信?还有什么威严?”
诸葛亮说:“叔叔,请你听孔明讲几句话。孔明不住在村里的龙脉,今后做人正直自有威信,做事公道者自有威严。”
诸葛玄觉得孔明的话有道理,他沉默片刻又说:“为什么热闹的地方你不住,偏偏跑来偏僻山脚下住的呢?你马上给我回村里龙脉街去!”
诸葛亮说:“这儿里村里不远,我就是住在这儿!村里那条街太喧闹了,我看书不下去。”
诸葛玄说:“你躲在这儿看书,怎样当好里正呢?里正这个职位有很多油水,为官府征收公粮,收缴税金,都有提留,每年收到很多的银子,很多人相当都争得头破也争不到的呢。你要是当得好,一世就不愁没吃没穿的了。”
诸葛亮说:“里正这个小村官,我当不当都可以。叫我一辈子当里正,我可不干!”
诸葛玄问道:“那你想干什么?”
诸葛亮说:“五年后,我就去读书院。以后我就要出去当大官员!所以现在我就要潜心读书。再说,这地方依山旁水,风水很好,住在这儿,将来我们诸葛家就能出很多名人。”
诸葛玄问说:“这儿风水好?谁教你看风水?”
诸葛亮说:“我的干爹教我看风水。叔叔不信我的话,那就去请别的地理先生来看一下吧。”
诸葛玄一听是一清道士叫孔明学会了看风水,他再不多言多语了。因为一清道士给他的赠言很准。诸葛玄只好任由诸葛亮在这儿盖房子。不过,他又讲,这样长长的一条街闲着太可惜了。因为诸葛玄一来到隆中村,就打听到,诸葛亮曾经对村民讲,这条街打扫干净以后,就供大众在这儿娱乐休闲。
诸葛亮说:“那条街是暂时闲的,以后再想办法用它。”
茅房建好后,诸葛亮就给住房起个名字叫;诸葛茅庐。就是有了这个名字,史书上才有三顾茅庐的事记载。
后人有诗云;
茅庐建在小溪边,
孔明爱静不爱喧。
清静读书领会快,
渊博成名传万年。
又一首诗云;
孔明在隆中,
实是地主翁。
先练治乡术,
后管蜀鼎钟。
手机: 电脑:
第59章 孔明初次办案()
野心家诸葛亮;第59章 孔明初次办案
却说,诸葛玄正在和诸葛亮交谈的时候,有一个甲长跑来找诸葛亮,讲村里已有两对纠纷人正等里正去判案。濠奿榛尚诸葛玄很想看年轻的诸葛亮何如断案,于是他就催诸葛亮快点回村里处理事情。
诸葛亮甲长来到村中央的那条街,就看见很多的村民,未在观看热闹。甲长把身上带有的小张草席,马上给诸葛亮铺到地上,请里正先坐,再慢慢处理问题。(在三国时期,还没有凳子椅子,人要坐的,都是席地而坐。)
诸葛亮先请叔叔坐下,他再坐下去。
甲长就喊道:“阿武,阿文,你们快过来!里正先处理你们的事情。”
阿武阿文过来给在诸葛亮的跟前,齐喊道;里正大人你要为小人做主呀。
诸葛亮一听到有人叫他大人,起初一时反应不过来,因为他人虽然个子高大,但是嘴唇还没有胡子来呢,他仅有十五岁。十五岁的少年一被刘表任命为里正,就有比他大的人叫他大人,就有人求他判案。他才知道,一个人一旦得到君主的宠爱,他就拥有人人敬畏的权力。这比用生命去奋博争取权力,容易得多的了。诸葛亮就是从当里正一职得到启发,今后出去做官的,一定先找何如得到君主的信用,凭借君主封给的官位,青云直上。这后来才有诸葛亮导演刘备三顾茅庐的一戏上演。
诸葛亮很快就回过神来,他指着跪在他跟前的两个大汉喝道:“你们闹什么?慢慢道来!”
阿武先说,他讲他的儿子挨了邻居阿文你的儿子打了。他才骂那个小孩几句。
诸葛亮问阿武马小孩子什么话?
阿武一时说不出来。阿文你在旁边开了口,他说:“阿武骂我的小孩讲,你这么没有家教,都是你爹娘像牛马一样,只会交配,不会教孩子。妈的,以后你再敢打我的儿子,我就要揍死你这个野崽子!”
阿武马上还击说:“那你也不是骂我夫妻就是一对狗,成天整日,只会屁股勾屁股,没有心机教孩子,才让孩子乱来打人。是他的儿子先打人,里正大人,你耀明察,为小人做主,叫他赔我小孩的治伤费。”
阿文你也鸣冤,也要求阿武陪他儿子的治伤费。两人就在诸葛亮面前争吵起来。
诸葛玄坐在一旁,心里想,孔明年纪还是这么的年轻,有没有碰到这样的事情,不知孔明能不能处理好这样的纠纷,而且判案又获得众人服才行呀。要是让他诸葛玄来处理这样的问题,他也一时不知给判给谁赢的。看来诸葛亮只有求叔叔帮出个主意的啰。
诸葛亮的左腿有毛病,不能做的太久,他站起来,活动几下腿,才说:“你们每人先交来三两银子,本里正再给判案!”
三两银子对于靠祖田来种的村民,那是相当多的呀,简直使他们全家一年的收入。阿武阿文都喊道,里正大人,小人家很穷,没有那么多的银子来敬大人的呀,请大人减免啰。
旁观的村民觉新来的里正这样做了,以后轮到他们找里正办案的时候,也得交这样多的银子,那可不行。于是他们就七嘴八舌的讲,这两个人的确家里很穷,里正大人就照顾他们,免收他们银子算了。以前老里正判案,从来都没有收办案费的呢。
诸葛亮挥了手说:“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以前跟现在不同。老里正他不收办案费,那是以前还没有公文下来批准收的。现在有公文下来了,该收的就要收。收来的办案费,不是里正所有,而是留下以后村里公用。由一个甲长管账,本里正管钱,钱积累得多了,就用于修路搭桥,或者在路旁件凉亭供路人乘凉休息。阿武阿文,你们快去拿银子来!”
在场的众人都哑了口。过了一会儿,跪在地上一直不起来的阿武阿文,突然开了口。阿武先说:“里正大人,小人阿武决定撤诉,不告了阿文了。”
诸葛亮问道:“真撤吗?”
阿武磕头一下说:“小人真的撤诉!因为即使小人告赢了,也拿不到这么多的银子。何必告阿文。”
众人齐说,对呀,还是撤诉好。以后我们邻居还是和睦相处为好,和睦就能生财的呀。吵架归吵架,不要过度,闹到告状的地步而丢钱财。
这时,阿文也磕头说:“小人也撤诉了。”
诸葛亮手一斩说:“那么,你们两人就回去好好管教自己的孩子,以后不得在发生这样的事情!本里正也不再追要你们的银子。走开!另外的两人上来申诉理由!”
诸葛亮又坐下去。
马上有两个中年人上来跪在诸葛亮跟前。这两个人自报姓名;一人叫谭一,一人叫谭二,原本就是兄弟俩。这兄弟俩的父母亲已经去世了。父母亲遗留下来的田地和房子,他们各占不等。谭一占要了三块水田,谭二只得一块水田;而房子却是谭二占住了三间大房子,谭一现在居住一间小的房子子。为了家产,他们兄弟俩已经打斗过几场,谁也不让谁,逼不得已,他们只好来里正告状,要求里正帮他们把家产重新分一下。
诸葛亮心里想,你们兄弟俩怎么因家产来求我的呢?
坐在旁边的诸葛玄心里想,清官难判家常事呀,孔明又何如把这件事判得公道的呢?是不是先叫他们个交上来及十两银子的呢?因为这家产数量可相当多的呀。给判案,就要提取一部分的钱财。判案之前,就先叫上诉人叫来判案费,免得处理好事情,上诉人却赖不交判案费。要是让他诸葛玄来判案的话,就先叫他们交上来五十两银子啰。
诸葛亮又站起来,他说:“本里正看在你们兄弟俩刚刚失去父母亲,实在可怜,所以,本里正就不收你们的判案费。”
那兄弟俩一听里正不要他们的银子,齐都给诸葛亮磕头,谢诸葛亮大恩大德!又请诸葛亮马上判案。
诸葛亮又叫他们起身,说:“免跪了,你们起来,兄弟俩面对面的坐在地上。现在听本里正的吩咐;你们要呼叫对方五十声,本里正就马上给你们做出断案!”
那兄弟俩望着诸葛亮,他们在用眼神去问诸葛亮,他们是怎样叫对方的。
诸葛亮说:“谭一你先叫谭二一声弟弟,谭二听到了谭一叫了,马上应声诶;又轮到谭二叫谭一一声哥哥,谭一马上应声诶。你们叫完了五十声,本里正马上宣布是谁赢了。开始大声喊!”
谭一喊道,弟弟喂!
谭二马上应道,诶!
轮到谭二喊话了,哥哥喂!
谭一马上应道,诶!
在场的人看见这样的情景,都先笑起来,后又叹了说,很长的时间,没有听到他们兄弟俩呼唤了。
诸葛玄觉得孔明这样做,有点在戏弄村民的,他想,也许就是孔明再利用时间来思考怎样判给谁赢。也许是孔明在观察兄弟俩,那个喊话底气足,就给底气足的人赢。因为有钱的人吃得好,身体棒了,底气才足的。判给底气足的人赢了,孔明才获得赢家送给后礼金。如果孔明是这样判案的话,将来孔明就能捞到很多的横财的啰。看来诸葛家一代比一代青的啰。
正当诸葛玄在胡思乱想的时候,谭家兄弟突然不喊了。
原来站着的诸葛亮俯身下来问道:“你们怎么不喊了?还没有喊道二十声的呢?你们在不喊,本里正就不理你们的案啰!”
谭一说:“里正大人,小人撤诉了。不愿兄弟俩告状了。”
诸葛亮又问道:“是什么原因是你不愿上诉?”
谭一说:“经过十几声互相呼唤和回应,使我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