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地烈风-第1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王汉新通过伍思成和陈世杰提供的情报准确的确定了依极由尼教总坛的位置,然后他率领着精锐骑兵急攻陷了这个秘密的基地,在那里他缴获了他所需要的东西:依极由尼教的圣物神迹之银杯和最重要的典籍神之书原本。

    这两样东西是依极由尼教教徒心目中最重要的象征,在他们的教主殉教之后这成了他们仅有的精神支柱。因此在守护这两件圣物时教徒们的狂热令人叹为观止,在最后一名教徒倒下之前就连陈世化都负了伤。

    得到圣物的王汉新公开向整个颍州地区宣布将在五天后公开销毁这两件圣物——将银杯融成夜壶,把神之书扔进粪坑内。

    这两件严重亵渎依极由尼教信仰的行为旨在彻底激怒这些教徒们,让他们明知道王汉新会设下重重陷阱却依然会义无反顾的扑向陷阱。

    这狠毒的招术成功的将散布在颍州各地的依极由尼教残余势力集中了起来,他们拿着简陋的武器,肩并肩的组成了血肉壁垒,一步步的踏进了王汉新为他们设置的埋伏之中。

    如果安在道没有在战争开始就被俘的话,或许他们就不至于做出如此无谋的举动,由于依极由尼教的中枢机构从一开始就被王汉新所瓦解,这些教徒们成了没有大脑的躯壳。此时他们赖以强盛起来的药物和组织机构却成了他们最大的弱点,他们除了过剩的狂热之外已经一无所有了。

    王汉新当然很乐意自己的敌人变成这样一群无脑的莽夫,大量的箭支如同豪雨一般倾泻向这些邪教徒。被箭支贯穿的身体不断的倒在地上,剩下的邪教徒依旧不肯改变阵型。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一步步的逼近了王汉新的弓箭队。

    如果被这群狂热的人杀进弓箭队,那么士兵们恐怕无法阻挡这群视死如归的人。可惜的是王汉新的狠辣远过这些缺乏思考的邪教徒的想象,在弓箭手的前方他早就挖下了一层陷阱,陷阱的底部布满了从大水退去后的战场上收集来的断刀断枪,邪教徒们用自己的脚大步迈向了通往死亡的坑底。

    但是邪教徒们的狂热还是出乎了王汉新的预料,他们用同伴的尸体当做垫脚石,成功的突破了陷阱的阻拦。径直冲向了弓箭手队伍。

    王汉新低下头叹了口气,然后朝着骑兵们吼道:“弟兄们,和这些邪教徒没有什么道理可讲,杀!一个不留!”

    说罢,王汉新拍马舞刀冲了出去,周嗣义和陈氏兄弟带着骑兵队紧随其后。

    要论起王汉新最趁手的兵器那自然是双刀无疑,自他加入虎卫营开始便开始使用双刀。其纯熟程度自非其他武器能比。遇到乱战之时王汉新都会义无反顾的使用双刀,此刻他手中的双刀仿佛化作了两条银色的龙在他周身来回飞舞。龙爪下翻滚着的则是邪教徒们身上飞溅出来的血色云彩。尽管在私底下王汉新对于斩杀本国百姓耿耿于怀,可是上了战场他却毫不留情,不管在面前的是老人,妇女还是孩子。他一律斩尽杀绝,一视同仁。

    真是个敢干的人呐。跟在他身后的周嗣义心里如此对自己说道。说实在的,周嗣义面对这样的敌军是无法硬下心肠来痛下杀手的,可王汉新不同。而周嗣义也确信之前他对自己流露出来的感情并非虚情假意。或许这就是自己比不上这个兄弟的地方吧,看着这个比自己小了整整十一岁的结拜兄弟,周嗣义决定要亲眼见证他究竟能做出什么样的事业来。

    当最后一个邪教徒高呼着邪神的名字倒下时,太阳已经快要没入西方的地平线中了。浑身上下被邪教徒的鲜血染满,重新变成“红虎”的王汉新屹立在战场上,背对着太阳出了胜利的呼喊。

    王汉新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将依极由尼教的两件圣物销毁,之后王汉新下达了命令,凡是现依极由尼教教徒一律处死,绝不宽待。颍州之乱至此大体平息,虽然之后的收尾工作长达四个月之久,但是并没有出现出预期的情况。

    依极由尼教至此在绢之国消声灭迹,再也没有出现过有组织的群体。然而那些位于其他国家的教徒们并没有放弃对邪神的信仰,他们经过一代代的努力,终于在数百年后重新生根芽,并展壮大成为世间的祸害,而绢之国则是少数几个免于被其荼毒的国家之一。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当年王汉新毫不留情的灭绝手段成功的将这株毒苗予以扼杀,但是在后世人想起他所立下的功绩进而开始对他推崇备至之前,他在颍州的大灭绝手段还要遭受数百年的非议。

    就在王汉新还在颍州忙着剿灭残存的依极由尼教教徒的时候,蜀地的伪蜀政权生了如同王汉新所料的事情。由于钟意称帝以后分封土地不均,部下们开始不满,而伪蜀皇帝钟意在当上皇帝之后所干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扩充他的后宫,然后每天忙于和美女们胡搞和饮酒之中,根本就没有任何施政的措施下达,而他的手下也同样不懂得如何治理,他们除了劫掠百姓,欺男霸女以外根本就啥也不会,因此仅仅两个月就已经把夺取的三个县搞得民怨沸腾,岌岌可危了,而钟意的手下也演变到了水火不容,互相攻击的地步。终于在建立政权第三个月零九天的时候爆了内乱,钟意任命的宰相和大将军互相带兵厮杀,双方现自己的力量无法压倒对手以后做出了同样的反应——劫持钟意以确保自己的正当性。两军同时杀入皇宫的结果是钟意以为生了兵变,情急之下投井自杀了。这下双方都指责对方是谋害皇帝的凶手,为了决定由谁来继承皇位连其他大臣也被卷入了这场战斗之中。经过长达十五天的混战之后,宰相和大将军都成了输家,事实上唯一的赢家是当地的百姓。由于惨烈的夺权争斗使得原本就摇摇欲坠的伪蜀政权实力更加削弱,此时积怨已久的百姓们终于爆出他们的怒火。他们自拿起了一切可以使用的武器朝这些欺压他们的士兵起了攻击。战斗的结果伪蜀政权丢失了三个县城,被赶到了山中。此时蜀地的官军也得到消息展开了剿灭行动,仅仅用了二十天便将伪蜀的残余势力消灭干净。从成立到灭亡,伪蜀政权只存在了四个月不到,一切都像王汉新所预料的那样,放任伪蜀政权自生自灭反而成了最快消灭这股叛乱的方法。

    当伪蜀政权被消灭的消息和王汉新的请罪表被一起呈道皇帝刘龑的龙书案上的时候,究竟是哪一个消息更让他感到欣喜和震惊,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未完待续。

第七十三章 二 整备力量() 
太原经略府。

    这座绢之国北方的军事重镇自从再次更换了主人以后整个气氛生了很大的改变。

    当年在晋王刘潜担任太原留守时虽然谈不上死气沉沉,但他所作所为确实谈不上有什么新意,一切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所有人今天做的事情和昨天不会有太大区别,同样也和明天没有区别,事情在一成不变和井然有序之间慢慢的向前推进;薛伯仁接任太原经略使以后,在军事上出现了明显的改观,他积极调整各地的防务,整顿军备,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在他任职的三年中不少军官和将领都得到了重用和晋升,然而薛伯仁对于地方政务并不擅长,所以这些事务是完全委任给文官们处理的,也因此太原地区的政绩基本维持着刘潜时代的水平;而自从去年忠义郡王刘献之接任此职务以来一切都不一样了。

    先,刘献之对于太原府的内政事务熟门熟路,这原本就是他父亲刘潜的管辖范围之内,因此他针对往日施政中的弊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由此太原府的官场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尽管刘献之撤换和任命了一批官员召来任人唯亲的议论,可是他所任命的都是些清廉有能的官员,罢免的都是些无能贪婪之辈,所以百姓们对此是拍手称快的。

    其次他在军队中也进行了不少调整,设立了一套考核制度,将不能胜任的军官撤换,同时提拔了那些有能却不得志的军官,同时他还有意引了军队中的竞争意识,像司马安,葛博龄,郝曼才,司徒伯通,韩建隆这些从京中带来的原班人马很快就和新提拔的军官产生了对立的竞争意识。双方都力图将手中的军队事务做到比对方更好,以期能得到长官的赏识,由此太原的军队面貌比之薛伯仁在任时更上了一层楼。

    如今太原府内最悠闲的人只剩下一个,那就是刘献之本人。日常事务都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条,下属们将事务全部处理得妥妥帖帖的,刘献之每天除了和幕僚们饮茶下棋,写诗作曲之外。唯一干的和本职工作有关的就是听取各处收集来的情报了。

    眼下这位王族子弟正懒洋洋的躺在摇椅上闭着眼睛一边吃着侍女喂给他的葡萄,一边享受着院子里和煦的阳光,听着各地的情报,他那安闲的样子如果被每天勤于政务的刘龑看见一定会嫉妒不已,可惜这样安闲的日子也无法让刘献之那副病怏怏的面容生什么令人欣慰的改变。

    当听到伪蜀政权自我溃灭的消息时,刘献之轻轻嗯了一声,并没有再多少什么。这个结果原本就在他的预料之中。只是比预想的更快了一些而已。当听到王汉新在颍州将依极由尼教斩尽杀绝。然后又上表向皇上刘龑请罪的消息时,刘献之忽然睁开了眼睛笑道:“真是件稀罕事。这个王汉新居然会上表请罪呐,有点意思。”

    刘献之对于那些出乎他意料的事情总是有着满满的好奇,他注意这个王汉新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对于他的行为模式却很难捉摸得透。这个比自己大两岁的年轻人。出身几乎等于零,却能在六年的时间内从一介布衣成为如今的正五品安远将军,其能力之强自然不言而喻。可问题在于他在这六年中也是几起几落,因为他惹的祸一点也不比他立的功少。而且和他闯的祸相比他的功绩反而显得黯淡了不少。屠杀高丽平民;袭杀全部高丽王室成员;殴打国舅;擅自斩杀卫州的全部官员,这里面还包括了不少刘献之的人,还恬不知耻的上表邀功;毫不留情的杀光了依极由尼教教徒,这一桩桩一件件事件充分说明了这是个做事从不计较后果的人,可这一次他竟然会主动上表请罪,这是出乎刘献之预料的。原本刘献之通过他以往的行为认定这是个行事苛烈的家伙,可是通过今天的事情刘献之现自己的判断错了。联系起之前卫州和国舅的事件,再加上刘龑给自己来的一封信上提起太原防务中的攻防两道,虽然刘龑并没有指出是谁给出的建议,可是刘献之从这策论中明显感受到了王汉新对高丽绝户计的影子,将这些事件综合起来看的话,那么这个王汉新并不是个苛烈的莽夫,而是一个懂得军国大计,并且有底线的人才。

    刘献之越想越觉得好玩,伸出手来点了一下手下的家人道:“去,把前两日做好的那身雁翎甲给王安远送去,就说本王聊表敬意。”

    “王爷,这雁翎甲是给您做的,取材殊为不易,再要一套怕没个几年做不出来,王爷您作战时就赶不上穿了。”

    刘献之一瞪眼,道:“这有什么好可惜的?本王是那种会冲锋陷阵的人么?既然不是,那么要这么好的盔甲也是白费。那王安远却是个身先士卒的武将,良马宝刀都是要赠给最适合用的人的。”

    “这,这没个理由的,突然送这么一份大礼,王爷,您就不怕别人说闲话吗?”家人还在挣扎。

    “啰嗦!就说本王对他出的策论很满意,这是谢礼就是了!”刘献之说罢又躺了回去:“接着说吧!”

    家人只能屈服,继续念道:“那平虏子卢清翰的伤已经养好,目前已经从蔚州城出,不日就将来到太原府了。”

    “哦?太好了!”刘献之闭着眼睛点点头道:“他几时到太原?本王要亲自出迎。”

    “应该在五日后,王爷。”

    刘献之嗯了一声表示回答。此刻他心中感到十分满意,去年在蔚州城外的一战,卢清翰为了搭救主将薛伯仁被阿比契力尔从背后射了一箭,差点阵亡,幸亏有良药保住了性命,可是由于伤情太重无法移动,就一直在蔚州城养伤。按理说他的情况是早就恢复到可以行动的程度了,但是他的长官薛伯仁却因为腿伤落下了残疾而不得不从指挥作战的第一线退了下来担任了兵部侍郎,卢清翰恐怕是还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成为自己的部下才在蔚州逗留良久的。现在他既然肯来太原,那就说明此人已经完成了心理重建,准备好投效自己了。而在刘献之的心目中,薛伯仁留下的虎卫营除了卢清翰并无一人可以担此重任,有了卢清翰的加入,那么他心目中的作战序列中的最后一块拼图总算是完成了。

    接下来就该好好考虑该怎么对突契下手了,刘献之的脑中开始了复杂的计算工作。在旁人看来这位安闲的王爷似乎是听累了而昏昏欲睡的模样。未完待续。

第七十三章 三 大战略() 
每天勤于政务的刘龑最近做了些让自己颇感满意的事情。

    先他破格进行了一些认识调整,他任命了曾在金殿上大胆向自己提出建议的前科榜眼邱逸儒为卫州刺史,同时还从前科的进士之中选出了皮隆宪,武思文为的一干青年才俊一同前往卫州填补卫州出现的官员空缺。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重建朝廷在那里的威信,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关于这一点,刘龑对这些饱读诗书且刚刚踏入仕途不久的书生们报以很大期望,而这些年轻的官员也不负其所望在卫州把事情办得风生水起,只不过在此之后邱逸儒就有了他个人的班底,从而使他在朝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另外刘龑还任命前科状元邹枫为颍州安抚使,巡视颍州地区的政务;前科探花孙可望为蜀中安抚使,前往刚被伪蜀政权荼毒的地区安抚民心。八零三年的科举考试由此成为绢之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因为那一年及第的进士们都在八零六年这一年中大大出仕,从而展现了他们各自的能力踏上了政治的舞台,以至于未来的绢之国朝堂上有近半的文官都是出自八零三年的进士,甚至有后世的历史学家不负责任的将他们称之为八零三年党。

    对于王汉新上表请罪这件事情,刘龑本人倒是觉得值得欣慰的。因为这说明他看中的人才并非只是一剂猛药,只会不计后果的猛冲猛打,在王汉新深思熟虑的背后还有着他的底线。更让刘龑高兴的是,由于他对于王汉新卫州事件的处理让百官们都明白了自己对王汉新的宠信,因此此次事件的处理上他没有遇到任何形式上的阻力——与上次邀功相比,至少主动请罪不会引起别人的厌恶感,而大家心里也明白这种请罪不过是走个形式,皇上怎么可能真的对这个闯祸胚施以重罚呢?所以对于刘龑的处罚大家也就听之任之了。最后刘龑的处罚仅仅是让王汉新消灭邪教徒,稳定住颍州局面后立即回京述职。并赏赐黄金一千斤作为此次作战中殉职的士兵们的抚恤了事。

    办完这两件事以后刘龑觉得心情舒畅,毕竟在他继位以来除了干掉李太后一党以及几次大胜的消息之外,就没什么事情是办得完全符合他自己的心意的,每一次每件事都是权衡利弊后的选择,这种情况下要觉得痛快淋漓基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刘龑由此体会到了父皇为何在位时时常面有戚色,闷闷不乐了。老百姓都以为当皇帝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其实要当个好皇帝往往什么事都不能称心如意。也许正因为如此,刘龑才会对王汉新青眼相加,因为从这个年轻人身上透出来的一股不羁和桀骜,正是他如今想做却无法做到的,从某种意义上王汉新已经成了刘龑的一个心灵上的通风口。

    现如今刘龑对着忠义郡王刘献之给自己的上书陷入沉思。刘献之的上书意思很简单,但办起来却难上加难。针对刘龑转给他的王汉新的策论说明了对付突契应该采取的攻守之道,刘献之也提出了自己的策论。

    刘献之以为绢之国与突契接壤的边境十分宽广。如果使用王汉新所提出的攻击手段。则需多次对突契进行深入攻击,且不论野战中要战胜突契有一定的困难。单就深入敌境作战所造成的巨大补给负担就会给国力造成巨大的损耗。尽管以目前绢之国的国力而言完全可以支持这场战争,但是却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绢之国的骑兵不如突契来得强大。要让绢之国的骑兵能足以与突契骑兵抗衡,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实战的锻炼。因此这个攻字急不得。王汉新所提出的防守。由于绢之国的防御线过于漫长,因此同样会消耗大量资源和人力,相比之下在重点地区实行这种防御政策会更合适。刘献之认为在太原府进行这种防御战是完全应该的,因此在今后的几年内他将会着重于防御设施的增建和骑兵的训练。为出击突契做好一切准备。但是同时也希望刘龑能在其他防御地带推广此一战术时量力而行,不要勉强。

    除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