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德,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最能折腾的皇帝,也是惯用丹道、禅密充斥豹房的,所以他莫名其妙的落水死了。之后是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很聪明,他虽然痴迷道教、但这位追求长生不老的皇帝学会了放权给儒臣。然后是明穆宗朱载垕,隆庆皇帝,节俭皇帝,太平天子,对儒臣言听计从。
天下本无事,天子垂拱而治,儒臣经略大明,遏制丹道,有黑历史的道门更是变成了逍遥派,明孝宗初,诏礼官议汰的情形再现。那一次,是将道士自李孜省以下真人、高士及正一演法诸道官一百二十三人,俱贬黜。真人降左正一,高士降左演法,追夺印章及诸玉器。道录司留正一等八员,余皆废黜。正一道遭了无妄之灾,幸好在地方,各府历来设道都,纪司,置正副都纪各一人,其中,正都纪从九品,让龙虎山势力苟延残喘。
隆庆年间,儒臣干脆鼓动天子,革张天师一系真人地位,止称提点。从此龙虎山一蹶不振,直到三百年后反而让全真道逆推,这是明太祖始料未及的。
天子平庸,儒臣内阁之间的权力斗争加剧。道门如履薄冰,相比之下,佛门因为有朝廷息事宁人的需要又东山再起,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高僧讲经说法,自然要人杰地灵的所在,可惜前人占据了洞天福地,后来者自然把眼睛投向了那些无主之地……什么?已经有主了?那些全真道叛国贼余孽也配姓赵?
大明万历十三年,守望禅师这一脉的祖师,明朝四大名僧之一,憨山和尚想在崂山太清宫前修建一座寺庙,名为海印寺。憨山大师俗名蔡德清,字澄印,法号憨山。浙江全椒人,生于大明嘉靖二十五年公。他17岁于南京报恩寺出家,是幼年时即表现出其聪明智慧:十岁时阅读经史子集过目不忘,喜好诗词曲赋。出家后专心研究佛学宗义,在佛学研究上造诣很深,著述颇丰:著有《法华经通义》、《圆觉经直解》、《大乘起信论直解》、《观楞伽经记》、《金刚决疑》、《肇论略注》、《八十八祖真影传赞》以及《中庸直指》、《老子道德经注》、《庄子内篇注》等经卷十余种,涉及佛、道、儒三教,其门徒还汇编了《憨山梦游集》五十五卷、《憨山语录》二十卷。
憨山大师佛法不可谓不深,他主张禅宗与华严宗融合,并倡导佛、道、儒三教合一,为当时达官贵人们所赞同。万历初年游历首都,被举荐为李太后禳寿祈福,受到太后恩宠。万历十一年,憨山游历至崂山,欲在那罗延窟扩建寺院,因受到地域限制不得不另寻他处。万历十二年他见太清宫萧条凋敝,遂生取代之意。和尚四大皆空,却看不破身后传承,可谓贪念一起,便入魔染。
中国的名山大川,福地洞天,基本上都被神仙霸占着。崂山也不例外。道教在此圈地以后发展得很兴盛,《射雕英雄传》里的丘处机,《倚天屠龙记》里的张三丰都在崂山修炼过。人们都认为在崂山里面住着神仙,所以给这个地方起了个外号:神仙之宅,灵异之府。斯时,崂山太清宫本来的主人早已成了全真道,可是全真道做初一,佛门做十五,万历十三年,憨山耗巨资在太清宫门前修建佛门寺院“海印寺”,从而引发了一场佛道两教的争地官司。
李太后却是妇道人家,信奉擅长超度的佛门,她得知憨山想在太清宫前修建海印寺,派后宫嫔妃出资帮助憨山建寺,风向标一处,自然一路绿灯。明万历十八年,海印寺落成,它矗立在太清宫前,以其雄浑的气势将太清宫遮挡个严严实实,并与太清宫形成了佛道对峙的局面。
第一百六十六章 九流十家()
守望禅师语气轻快,却是掩不住话语的苦涩之意。
想当初,崂山顶上佛道论法,剑拔弩张,一个是慈悲为怀、一个是清静无为,为了争夺仙山洞府,纷纷扰扰、吵吵闹闹,打得不可开交。出家人未必就真的六根清净。
万历的生母李太后最出名的事是她好佛。在宫中,她被说成菩萨的化身,尊称为“九莲菩萨”,据传她梦听闻京西潭柘寺是—大名刹,寺中有元代妙严公主的拜砖,李太后不能亲临山寺目睹,便派人把拜砖装入匣内带回宫中瞻仰一番。
房山云居寺石经山的雷音洞有穴藏有石函,函中放有隋代安放的三粒佛舍利,这件事被李太后知道了,她也要迎入供养一时期,然后加外封包装送回原处。这三粒佛舍粒自她供—时期后,至1982年再次取出来时,却只剩下两粒了。有人推测是被她偷去了,很可能殉于昭陵。 她又修了高梁河畔的万寿寺,这是万历皇帝出面“只奉慈命”而修建的。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7记,他在万寿寺看见寺僧为皇帝求福,念经的和尚将近l000人,声如海潮,而主僧年未二十,俊美如妇,一问才知是当今皇帝的替身。一些有点权势、有点地位的人不能认清自己,不愿意听取逆耳的忠言,只喜欢别人的溜须拍马。可偏偏有些人为了迎合他们故意去阿谀奉承,也会给他们出一些坏主意。久而久之,则朝野万马齐喑,却还是丹门羽士中有人逆流而上。
太清宫一位名叫耿文兰的道人,对憨山的行为强烈不满,上奏朝廷,欲与憨山大师决一雌雄。朝廷中的一些官员惧怕皇太后的威力,不仅没有将耿文兰的诉状呈递给皇上,反而罗织了一大摞莫须有的罪名要抓耿文兰治罪。耿文兰只得逃离太清宫。这一去,是山高路远,也是海阔天空,更是鱼跃龙门。
明万历二十三年,耿文兰逃到了首都,这里有全真道龙门派祖庭白云观,他得知白云观寄住的道人,后来的观主王常月经常给神宗皇帝的郑贵妃治病,于是他便请王常月趁给郑贵妃治病之机,将诉状转呈给明神宗皇帝。最后官司由万历皇帝亲自御审。
此时万历皇帝受制于李太后和张居正内外一唱一和多年,自己虽然亲政却束手束脚,正想有所作为,打击以李太后为首的儒臣势力,于是金口玉言,事态峰回路转,圣旨下来,声称由于万历十九年宫廷内监张本奉太后懿旨到各地分发《藏经》时,擅自把当时没有名籍的海印寺填写入册,被以假冒圣旨罪论斩;而憨山与张本交情很深,故而受到牵连。佛门因为憨山妄谈并宗,又亲近儒臣,也袖手旁观。
万历皇帝于万历二十八年降旨毁寺复宫,憨山因私修宫观而获罪,被充军发配至雷州半岛。他在雷州继续弘扬禅宗,并到雷州曹溪宝林寺讲经说法。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获赦。天启三年在宝林寺圆寂。果然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雷州路八千。
守望禅师喟叹,如今崂山太清宫门前“海印寺遗址”石碑上镌刻的“明万历十三年憨山大师建海印寺于宫前,二十八年降旨毁寺复宫”的字样所记载的就是这段“崂山佛道之争”的历史。从那以后,他们这一脉就成了野狐禅,到守望禅师这一代,更是孤家寡人,眼看着就算绝宗,也算是……理解憨山祖师想当年的心境了。
听说了这一段惨事,剑拔弩张的气氛才消除了。
最初当守望禅师说〃‘海印寺’其实也是来自崂山道后,于祖佳和石苓人马上警觉起来,于祖佳甚至把手往勃朗宁的位置移了几分。
作为高级警务人员,他很少象警察一样随时把枪别在腰间,但是,一般他会在身体某处藏一把勃朗宁。
守望禅师看他们警觉的样子,立即就明白了:〃你们知道崂山道士!”
“知道一点!〃石苓人回答说。”怪不得!〃守望禅师说:〃你还知道什么?〃石苓人看着他眼睛,慢慢说:〃还知道卸岭门背后就是崂山道士!”
“是吗?〃轮到守望禅师大吃一惊了:〃这怎么可能?〃石苓人一时判断不了守望禅师的情况,所以问:〃怎么不可能?”
“卸岭门只是乌合之众的邪门歪道,术法水平很一般,但如果是全真道的崂山道士那可难对付了!〃守望禅师说。”为什么?〃石苓人继续问。”怎么说呢?〃守望禅师说:〃我其实对崂山道士也知之甚少,但是我恩师从来告诫我和师兄两个人,不论做什么事,如果遇见全真道的黄冠,立即避让……这是两个人拜师第一条。
还有就是绝对不能随便对外人提‘全真道’三个字,口中陟罚臧否!我记得我师兄有一次还问过我恩师:如果遇见全真道的人在作恶呢?恩师也说:‘立即避让!’我记得恩师的理由好象是:你们两个人根本不是他们对手,你们两个人只能回避他们。”
守望禅师叹口气继续说,〃说实话,恩师死后,我虽然投奔了几家十方丛林挂单,又学习了许多科技、方术,但是我手上有限的术法还是来自恩师。
我很少用,但一用总是没遇到什么对手。
恩师当然在我之上了,所以我也想不出全真道到底怎么厉害了!”
“你恩师没给你你们讲过崂山道士、或者你们海印寺的情况吗?〃石苓人问他。”
守望禅师沉吟,恩师只说,原来崂山道士也是被全真道吞并的,起初属于灵宝一脉,最早则是方仙道的一支。
崂山如此名山秀水,自然不是无主之地。围绕着这洞天福地,几经争夺易手。
汉时就有赣西瑞州府张廉夫弃官来崂山修道,筑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名“三官庙”。唐天佑元年,道士李哲玄来此修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名“三皇庵”,后称“太清宫”。金章宗明昌年间,全真道士丘处机、刘长生等曾在此弘阐全真道。刘长生在此创全真随山派,信众甚多。这也罢了,等到王重阳、丘处机倚国主、立法事,全真道大兴,鸠占鹊巢,灵宝派的崂山道太清宫便成为丹道全真随山派之祖庭。这其中,不知道几多血雨腥风。
崂山道士的祖师张廉夫,也就是被怀疑是卸岭门幕后黑手的那一位,本来是出身于方仙道。方仙道,其实是百家争鸣之后,九流十家勘定之前的统称。春秋战国时代,是百家争鸣局面,“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百花齐放,不过是为了富国强兵,一统天下。因此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派系。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
如同秦皇汉武麾下虽然有三千术士,但这些方士所擅长的术数去粗取精,不过有数种。《汉书·艺文志》只列举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数术。而在历史的变迁下,术士们为了养家糊口、安生乐业,各有所长,既有单纯感悟堪舆、星相、术数,修行的五术三相师。也有卜筮参悟世间预知未来的卜算子,有从兵家转化而来精于神打的鬼卒,才演变了后来的天罡三十六、地煞七十二术。
在东汉再起,天下太平,史家班家父子整理国故的时候,未来的九流十家们整理典籍,进行了一次理论化、系统化的术法总结、提炼。终于把传承追溯到三代……
夏。
商。
周。
夏禹列《尚书·洪范》,铸九鼎、定九州,以十二镜、白泽图慑服牛鬼蛇神。
商朝崇拜玄鸟,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以汤武革命,武王十三年灭殷商后,殷遗臣箕子去朝鲜前,与周武王推演天人关系时,阐发《洪范·九畴》,所谓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又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飨用五福,威用六极。
后来这段秘辛被儒臣刘歆所知,此人一生列三统、六艺、七略、开创古文经学,后因谋诛王莽事败自杀。他的著录被班固计入《汉书·艺文志》即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亦九流百氏之言,雕龙谈天之义,排定三教六道、合九流座次。
一阴阳家曰五行,
二儒家曰敬用五事,
三农家曰农用八政,
四道家曰协用五纪,
五名家曰建用皇极,
六墨家曰又用三德,
七法家曰明用稽疑,
八纵横家曰念用庶征,
九杂家曰飨用五福,威用六极。至于…码字民工也配姓赵?
总之,最初的崂山,基本是方仙道的自留地,后来正是躲进小楼成一统,还是在唐末五代时期,奠定崂山道法统发端的是李哲玄,他被后周太祖郭威敕封为“道化普济真人”,太清宫的三皇殿正是由他募集资金修建而成。
第一百六十七章 罗浮()
守望禅师感叹着,我小时候被师傅带着偷偷上山祭祖……
“祭祖?”
“是祖师!”守望禅师长吁短叹,“憨山祖师是得道高僧,却只活到七十八岁便圆寂了。看
我们去的时候,果不其然,在太清宫左侧山顶上有一石块,形态酷似一位坐着的和尚,旁侧还有一块屏风般的巨石,有山上人说那是块遮羞石。已化为石和尚的憨山大师,一面躲在屏风后面,羞于面对当初帮助他建庙的嫔妃与众和尚,一面还在静观太清宫的兴衰变幻,以图有朝一日重建寺庙,再与太清宫比个高低。其实,都是愚夫愚妇三人成虎罢了!……何况,那对面还有棵寓意吉祥的千年龙头榆,可是李姓真人亲手所植。”
张廉夫虽然是方仙道一脉,道统却更接近严君平的文始派一脉,所谓”君平有遗迹,乃在雒城隈。不见支机石,空留卜卦台。断碣卧芦获,小庙没蒿莱。自料升沉定,先生不用猜。”严君平又称严子陵,汉成帝时隐居成都市井中,以卜筮为业,宣扬老子道德经,以惠众人。设馆授徒于得意弟子,在郫县平乐山宣讲《老子》、《庄子》,并在此山上写出了”王莽服诛,光武中兴”的预言,提前20多年预测了”王莽篡权”,并一力襄助”光武中兴”。可惜因为扬雄出山辅助王莽,终于归隐不见故人。
如今成都的支矶石街,因街上留有”支矶天石”而得名,就与严君平有关。他从天石推演太一、元气之道,飞升之后留下《君平指》一部以及得意门生扬雄著的《太元经》,张廉夫远行前,曾在崂山道宫留下注解……
守望禅师随口背诵一段:“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万物自然元气生。是信顺柔弱,躬耕而食,常于止足,归乎无名。即重返自然。
山之所以高,渊之所以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辰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夫元气之在天地也,周际充满,混沦无真;万物之居气中也,通贯互涵,氤氲不离。人之呼吸常与气通,一息不调则病,呼吸不续则死,如鱼之不可去水也……。”
张廉夫一去不复返,而振兴崂山道的李哲玄也是幼年聪敏异常,诵读不忘,15岁场试中选,旋登进士第。可是五代十国、天下大乱,没有儒臣的用武之地,他先是入罗浮山学道,这一时期,茅山宗传往北方的上清经法已经纳入灵宝、三皇等经系,并与北方的楼观道相融合。道士苏玄朗曾经隐居在茅山学道,得司命真秘。开皇年间,到罗浮山青霞谷,无意中得到了小仙翁、抱朴子葛洪修道炼丹的精要,修炼大丹,自号青霞子。
苏玄朗作《太清石壁记》等。又鉴于《古文龙虎经》、《周易参同契》、《金碧潜通秘诀》三书文繁义隐,于是纂写《龙虎金夜还丹通元论》,归神丹于心炼。内视九年道成,冲举仙去,罗浮丹道,至唐代发展迅速,蔚然成风,影响深远。李哲玄也是受益匪浅,离开罗浮后,为躲避兵乱,沿着边隅一路北行,拜访丹道名山。最后于唐昭宗天祐元年来到了崂山太清宫。
当时崂山太清宫的道士大都属于上清茅山宗,修持方式与江南等地的灵宝各派道士区别不大,所以经过沟通和交流,宫中的几位道士与李哲玄十分投缘,于是百般挽留他常住崂山。此时的李哲玄已在外游历数年,感觉也应该尽快把这些年来的所见所闻,加以整理和归纳,再加上太清宫道士的盛情邀请,于是决定留下来,他新建了“三皇殿”,使得太清宫更加香火鼎盛。
此后李哲玄就住持“三皇殿”,道士张道冲、李志云住持“三清殿”,郑道坤和王志诚住持“三官殿”。他潜心研究道家内炼修持理论,在继承前人《太上黄庭内景经》、《太上黄庭外景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修功实践体会,撰著了《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一时间,崂山太清宫道场闻名遐迩,各地众多道人前来投奔,推动了崂山道统的发展。
后周太祖广顺三年,106岁的李哲玄听说京城已经五个多月滴雨未降,庄稼颗粒无收,当地瘟疫流行。于是他动身离开崂山,前往京城为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