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那两个人也不客气,呼哧呼哧地先喝了一顿水,看来是没吃饭,弄个水饱吧。这时,已经有村民陆续进到院子里来了,虽说有人愿意接受这义诊,可也有人爱睡个午觉就没来,但太姥姥的名气也实在是大的很,大伙听村长说是义诊,只要没事的都来了,当然也有的是来凑个热闹的。
见大伙来的差不多了,村长和二子爹先到了院子里,还没说话,二子爹先给大伙儿深深地鞠了一躬,这让大伙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心想二子爹鞠躬干嘛呀,人家老太太给大伙义诊,和你有嘛关系啊?
接下来村长发话了:“大,大家知道二子爹鞠躬干,干嘛么?还,还都不知道吧,二子病了,是,是邪病,大奶奶给看了,也,也找着原因了,但,但就得大伙给帮个忙,今,今天晚上,大,大奶奶要去捉那东西,大,大,大伙都听大奶奶的,我,我,我也跟着去,这,这,这不仅是为了二子,也,也,也是为了咱们这村,村,啊村子日后安宁啊!”由于激动,村长更结巴了,以至最后几句都要重复三遍才能讲出来。
院子里的人们干瞪着村长的嘴,恨不得替他说。这时候,太姥姥和姥姥也来到了院子里,“大伙儿别怪村长啊,他也不是想把大家骗来,只是这种事没法在大喇叭里广播啊,希望大家理解,不过,我保证,把这事处理完了,二子好了,我真的给大家义诊一天,我呢,也就这点能耐,这大暑天的,就当给大家败败火吧!”
太姥姥的一番话,好像比村长还有号召力,大伙纷纷说没问题,有的说:“大奶奶,您老就吩咐吧,我们全听您调遣!”
有的问:“大奶奶,到底是啥东西啊,比上回送路那晚诈尸的小蛾还厉害吗?”
这一问,一下子整个院子都安静了下来,毕竟,那年小蛾的事已经传的十里八乡都知道了,当村很多人在那个夜晚都亲自目睹了整个过程,所以这种邪事不信都难哪。
“恐怕这东西比当年的小蛾难对付多了,大家跟着我在今晚行动可不能大意,在分配给大家任务之后,大家回家一定要把孩子们先送到邻村的亲戚家去,但每家每户又不能空屋,要让各家的老人守好了房子,胜败就今天一个晚上,年轻力壮的都跟着我和村长,咱们今晚就要斗一斗那东西”太姥姥正激情地演讲着,我无意间回头看了看,墙头儿外面不知什么时候伸出来一个脑袋,再看那张脸,把我吓得头发都立了起来。
(未完待续)
第十四章 古钟钩沉()
虽然雨停了,可这天还是阴着,就在我回头的瞬间,一个脑袋从墙头上探了出来。可能是上午和太姥姥她们一起去探路被吓着了,怎么看那脑袋怎么像那河边的鬼妖,我揉了揉眼,再看,那分明就是小静吗!可把我吓了一小跳。
“小静姐,你来干什么啊?”我隔着墙头兴奋地喊。
小静没有答话,只是向我挥了挥手,示意让我过去。我三步两步就跑了过去,这时候大家也都回头看见她了,太姥姥和姥姥也看见了,所以说即使跑了过去,也不可能说悄悄话,但我还是跑了过去。
“我怎么眼前老出现一个阿姨的身影呢?还让我喊她妈妈,她的脸是白白的……”
还没等小静说完我就接上说:“是不是胳膊白白的,腿也白白的。”
我心说,她这病我也能看,就是那妖鬼,也就是说她的亲娘被妖控制住,成了尸囊,她看到的应该就是小蛾在做祟,可是这话又不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尤其是姥姥叮嘱过不能将小静的身世告诉她。不过眼下可如何向小静解释呢?
这时候,姥姥也凑了过来,从身上拿出一段好像给小姑娘扎头发用的红头绳,只不过比红头绳的颜色更深,怎么看怎么像是血的颜色。
随手就给小静系在了她的辫子上,也别说,还真好看。“静啊,你扎上这头绳就会没事了,赶快回家去吧,这都是大人的事,快回家看看二子怎么样了吧,听话,好孩子。”
刚才看起来还抖抖索索的小静,一眨眼的功夫,竟精神了好多,也很听话地回家去了。我马上磨着姥姥,也想要那样的红绳,这么厉害!
姥姥说:“行,等过了这段时间,我给你做一个!”
噢,是做的,还不是买的,我马上就接着问:“姥姥,姥姥,那红绳是怎么做了,那么红,像血一样红。”
姥姥吃惊地看着我,过了一会才用异样的口气说“哟,小小年纪,眼力不错啊,是块料,不过你只看出了那是血的颜色,可你不知道那可不是一般的血,是狗血,是黑狗血做的,辟邪的很哪!”
“姥姥,你说我是哪块料啊?”我没顺着姥姥的思路走,对关于我的事,我是更关心的。
“哪块料,吃料!”姥姥又恢复了一贯和我说话的语气。
吃料就吃料吧,可眼下,我倒要看看太姥姥是怎么分工的。
太姥姥示意让大家找地方坐下,村长赶忙从院子里找了一个凳子让太姥姥坐,我一看那凳子,呵,哪是凳子啊,是大舅小时候自己做的太师椅,这太姥姥往上一坐,姥姥在旁边一站,又有村长和二子爹在身后伺候着,还真气派!
过去讲,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将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主儿,我看太姥姥就有点大将的味道,自己不免也对这“宏大”的场面和阵式给感动了,毕竟,没见过这么多人就单单给一个小老太太这么大的面子,如果没有真本事,恐怕也不会这么有人气吧!
接下来,太姥姥开始“沙场秋点兵”,不对,是降妖夏点兵。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稀记得她是这么安排的:
太姥姥向村长要一百二十人,这一百二十人分为两个部分,其中八十人由村长和太姥姥带着,去降那鬼妖,剩下的四十人由二子爹带领,十人一组,分别把住村子的东、西、南、北四个要道。
再详说这些人的分工,第一组,守在东面靠近通向村子的路口,以村头的大钟为中心,如若有情况,鸣钟传达,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太姥姥进入中心地带的时间里,不允许任何一个外村的人进入村子,也不允许任何一个人走出村外,怕就怕那妖鬼幻化成人形,来个调虎离山之计,趁大家去降它的时候,进村子里祸害村民。有人问了,不是把孩子们都送到别的村去吗?而且每家都有老人在看着屋子。可您别忘了,做任何事都要打出量来,要是有的人家外村没有亲戚呢,要是有的人家就不把孩子送走呢?要是有的人家不留老人在屋子里呢?人这东西是最琢磨不定的,其实有时候比那些妖啊鬼啊的更可怕。
所以为了以防万一,东面必须有人把守,二子爹选了四个人分别做把守东西南北四路人马的领队,这东面,他选择让村里最有学问的眼镜刘来领头。眼镜刘之所以被认为最有学问,也不光是因为他每天都戴着一个褐色的大眼镜,而他也是真有学问,不管是哪个朝代的事,只要你问到,他都能给你解释个水落石出,连太姥姥都对他的学问也赞赏有加呢,按说这样的人不会信民间这些邪事吧,可他不但信,而且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里面充满了智慧,要敬畏啊,所以让他来帮忙,他是一百八十个乐意,说白了,就是个闲不住的人。
那么为什么要找一个最有学问的人来镇守东路呢,太姥姥和二子爹曾提到了村头的那口古钟,因钟上有铭文,是需要有点学问才能使得了的,据太姥姥的意思,如果有变,那古钟也许真能帮上大忙呢。
古钟,大家可能都见过,可这么大的钟,这么神奇的钟您也许就还真没见过。在这个村子的东面,也就是村头的大榕树下,就吊着这样一口钟,听老人们说,它在被吊上树前,有人量过,如果让人手手相连去合抱那钟身,足足要十个人才行,可见它有多大,在古钟的里面有八宝离心铃,铃上刻有《大禹制水图》,而钟的内壁印有《玄奘西行考》一文,字字铬金,笔力雄厚,一看就是出自名家之手,钟的外侧刻有钟的来历及一段不知是什么意思的铭文,但神的是,平常人们走夜路啊,或是走偏僻小道啊,遇到心里害怕的时候,只要念念那些字,很快,害怕的感觉就会消失,还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勇气充满心头。
而古钟的来历,从钟身的文字则可看出是明朝的玩意儿,可偏偏在制造者那里,好像是有意似的,竟有些模糊了,隐约写着两个字“首行”,但在“首”的左边应该还有一个部首,而在“行”的中间也应该有一个部首,难道这古钟的制造者真是那位历史上能扭转乾坤、呼风唤雨的神秘人物?如果真是他,那这钟为何又会散落于此呢?
(未完待续)
第十五章 怪僧()
古钟的来历,也只有眼镜刘能说得上个大概,小的时候,眼镜刘经常在村头的大榕树下,给我们讲故事,尤其爱讲鬼故事,每每把孩子们吓得不敢回家,走夜路也常念叨着他教给大家的那些古钟上的文字。
记得,每次在讲故事前,他都要把这古钟的来历讲一遍,以至于我们这些小孩子都能背下来了。说起来,这也的确是一个传奇的故事。
据眼镜刘说,这口钟原先并不在我们村,而在京城的一座寺庙里,从打造成以后,就一直没有真正挂出来过。而这钟的来历,如按钟身铭文上模模糊糊的制造者来看,应该是一个和尚造的,但由于字迹模糊,那“首行”也不应该是他的本名,经过眼镜刘多年的研究,他认为加上两个丢掉的笔画,这制钟人应该就是明朝“怪僧”-道衍和尚。
喜欢历史的人应该对道衍有所了解,甚至有人认为大明几百年的江山,如按功劳讲,首屈一指的就应该是这位得道高僧了。
一个和尚,遁入空门之人,为何在明史上留下如此重要的足迹呢?依眼镜刘的说法,那可不是一般的和尚,那是一位将儒、释、道、易经、宋明理学等一系列学问融会贯通的得道“怪僧”。
一提起怪,孩子们就会格外好奇,每每讲到这里,眼镜刘就会很郑重地往上推一推他那副硕大的镜框子,然后正襟危坐,开始给我们详细讲述“怪僧”道衍这个人。
道衍,是他的法名,他的真名叫姚广孝。有时候我也曾试着想,如果他没入空门,一直叫姚广孝,他是否也能成为一名叱咤风云的明朝政客呢?可是历史不允许重来,他注定要成为一代名僧,然而也是世人眼里的“怪僧”。
按说出家人本不应该关心世事,往恋红尘,可这位“怪僧”道衍不但干预了当时的明朝前期政治格局,而且干预得还很彻底,甚至做到了推翻一个旧皇帝,拥立一个新皇帝这样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眼镜刘陆陆续续地讲,我们慢慢悠悠地听。直到现在,我还能记得眼镜刘给道衍和尚归纳了人生四大作为,也可以说是道衍一生留下的四大迷团。
其一是发起“靖难”之变;二是探寻建文迷踪;三是监修《永乐大典》及永乐大钟;四是在刘伯温之后再控渤海之蛟。
前两大迷团,在历史上多多少少都有个定论,比如讲,主张发起“靖难”之变,在明成祖朱棣举棋不定的关键时刻,正是这个和尚帮他拿下了造反这天大的主意,以致一遭事成,明朝改代立新,从此开始了励精图治的鼎盛时期。
而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呢?朱棣身边的众谋士、心腹们没有一个有如此决绝之心,甚至对这种造反的话连讲也不敢讲啊,而只有逍遥世外的一个和尚,坚决建议要起兵,这是为什么呢?而这个和尚为何要如此热衷于关心政事呢?
这还要从另外一个故事谈起,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吧!在当时已颇具名望的前提下,他为何不去投奔一统北方的曹操,而偏要苦苦追随一穷二白的刘备呢?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位卧龙先生的童年。
在诸葛亮的青葱岁月里,童年是美好的,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变,彻底让他远离了曹操,也改变了他一生对明君的看法。那一年,曹操在南征北战,大败袁绍后,突然想起了在后方的父亲,他想接自己的父亲前来和自己一起享受这荣华宝贵,因为在之前的几年里,曹操怕征战无定,一直让其父在山东的一个地方闲养,而此时羽翼丰满的曹操准备让自己的父亲来一起看看自己得到的天下。
曹操的父亲当然很高兴,足足准备了两百辆马车的家产,连人带物一起准备运往曹营。这可吓坏了当时那里的地方官,心想这如若在自己管辖的地盘上有个三长两短,曹操肯定会治罪的,于是命人一路护送曹操父亲的车队。可谁料到半道上护送车队的人看有如此多的财宝,见钱起意,就杀了曹操的父亲,抢走了财宝。
曹操得知其父遇害后,十分愤怒,既治罪于当时的地方官员,也屠杀了大批无辜百姓,而当时年少的诸葛亮就生活在那个地方,他目睹了曹操的所作所为,也把曹操凶残的形象深深地烙在了自己的心里,后来受牵连的人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危急,天天有人被无辜杀掉的情况下,少年诸葛亮不得不背井离乡,开始了漂泊的生活,这也为年少的卧龙先生心里种下了绝不伺候曹操的因果。
道衍也一样,他年少的时候,经历了元朝末期的衰败,社会也动荡不安,而当时的朱元璋正与张士诚在江南打着群架,虽然最后以朱元璋得天下而告终,可明朝初年的社会问题丛生,只有更有能力的明君才能真正治理好天下,让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而道衍就选择了既有能力,又有势力的燕王朱棣。因此他的关心政事,从一方面讲,可能是骨子里流着政治的血,而从他少小入寺,剃度为僧看,何尝不是以政治的手段,取得天下太平、百姓幸福的宏愿呢?
像道衍和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是不会以一时的强弱而左右自己追随和投奔方向的,他们的人生意义就是要以自己的智慧和治世理想,去积极地改变时代,引导社会的潮流,也可以说这样的人不是高官厚禄所能收买的,他们看不起的人,不屑伺候。
第二个迷团,就是建文迷踪,当朱棣得了天下后,对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猜测一直是一个迷团,当然,正史上讲是在南京被攻破后,建文帝自焚而亡,野史上的说法更多,猜测更甚,可依眼镜刘的想法,这本身就是一个骗局,是朱棣、朱允炆和道衍三个人演的一出戏,也就是说朱允炆本就没有死,而是在朱棣登基后,一直被朱棣和道衍藏于某个寺庙中,而道衍完全知道其下落,甚至还可经常接近,这也就是道衍有如此大之功,为何却不愿还俗,不谋功利,安于佛事,可能是他看穿了这权利的更迭和世事的无常吧,什么又比清修更能安抚本心的呢。
那么还有两个迷团呢?这也正是与村头的古钟有联系的两个事件,甚至还要牵扯到另一个明朝的重要人物。如果说这古钟有镇邪之能,那《奇门遁甲》之术与此钟是否又有一定的联系呢?每每讲到这里,眼镜刘都要仔细地摸摸古铜色的大钟,一件历史疑案,一段民间传奇,就此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未完待续)
第十六章 蛟变()
眼镜刘就在村头的大榕树下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离奇的事件,记得当时的天空也是阴沉沉的,随着他讲的唾沫横飞、抑扬顿挫的样子,还真让人时不时有些汗毛发诈。
他说,当年明朝开国后不久,身在南京的朱元璋听到这样一个奇怪的奏报,说是在北京城的这个早春,一到单日子,就会下雨,而且还不是大片大片的下,只见一片黑云飘到哪里,哪里就会下起瓢泼大雨,因为正是农耕时节,所以很多秧苗被淹,要知道那时的老百姓是靠天吃饭的,旱涝的变化比起朝代更迭他们更重视的是前者,也别说,不管哪朝哪代,总得让老百姓吃饱肚子吧。
因此,当时的朱元璋很重视这件事,重视的原因不仅如此,更多的是据奏报称,坊间已有传闻,说是明朝的建立不顺应天意,这是老天给明朝点颜色看看。这可是大事,这足以造成人心不稳哪,正在朱皇帝焦头烂额的时候,走进来一个人,谁啊?正是开国大国师刘基——刘伯温。
我们知道,一般人的印象中,刘伯温是一个或道或僧的神人,在民间更说他是天师级的人物,可要看正史就会知道,在明朝开国的几大战役中,他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研究、把握以及贡献,则完全是一名政客所干的事,因此说,这也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又有神鬼莫知之法的高人。
朱皇帝一看国师来了,心中暗喜,心说,我何不让他去北京一趟,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没等他说话,刘伯温已经抢先说了:“陛下,我夜观天象,北方邪气丛生,想必对国事不利啊!”
呵!朱老板心想,高人哪,于是把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