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孟子他说--用历史擦亮思想-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出事了。燕国内乱,自己人整自己人,死了几万人。借着燕国乱哄哄的机会,齐宣王大举北伐。整个春秋战国时代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只要某个国家内部有乱子了,马上就有邻居过来趁火打劫。
  齐国北伐军唱着军歌就来了:“打倒子之!打倒子之!来平乱!来平乱!我们正义之师!我们正义之师,杀坏蛋!杀坏蛋!”
  燕国人老远看见齐国军队开过来了,还唱着雄纠纠的军歌,马上有人也用歌声把消息传开了:“一群老虎!一群老虎!跑得欢!跑得欢!说是要来平乱!说是要来平乱!山东汉!山东汉!”
  也有人这么唱:“山东大汉!山东大汉!跑得欢!跑得欢!说是要来平乱!我看像来捣乱!把门关!把门关!”
  后来燕国人发现齐国人不错,是来平乱的,就把歌词又改了:“山东好汉!山东好汉!跑得欢!跑得欢!说是要来平乱!就是要来平乱!我喜欢!我喜欢!”
  这一来,燕国军队本来该守城的也不守了,弃城就跑,临跑的时候还怕齐国人进城不方便,特意给留了门。齐国北伐军到了城下,一看,城门开着,守军没影了——嗯,不会是玩空城计吧?正在疑惑,城里的燕国老百姓出来了,有送得胜饼的,有端得胜汤的,这个高兴啊:“你们可来啦,我们燕国都乱成一锅粥了,那个子之太不像话了,我们的日子不好过啊!你们来了就好了,快进城吧!”
  就这样,齐宣王只用了五十天的时间就几乎拿下了燕国全境,要知道,一个背包族就算在燕国走马观花一番,五十天都算紧张的。这些天里,燕王哙也被杀了,子之也被杀了,燕国的局势也稳定一些了,这时候,来武力干涉燕国内政的国际警察齐宣王按理说就应该撤军了。
  可齐宣王有点儿舍不得了。
  而且,齐宣王对眼前取得的成绩也有点儿疑真似幻了。
  要知道,当时诸侯纷争,你夺我一块地,我抢你两座城,乃至大国吞并小国,这都是家常便饭,可是,拿下一个像燕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更何况还如此不费吹灰之力,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如果处在现在燕国地位的是个小国,齐宣王很可能二话不说就把它划归齐国版图了。但是,这可是燕国啊!我们常人都会有这种心态:如果天上掉下来一块馅饼,那很好,捡起来就吃,可如果天上掉下来一家必胜客,那我们第一反应肯定就是揉揉眼睛——有这么好的事?不会是眼花了吧?
  等揉完眼睛,发现这是真的,这还真是一家完完整整的必胜客,铺面巨大,装修完整,就连员工都是齐备的。那么,要不要?
  人生最怕选择,就连在好事之间做选择都是那么困难。要不要趁这个机会干脆就把燕国并入齐国的版图?呵呵,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如果齐国真的吞并了燕国,那么,“战国七雄”将成为“战国六雄”,齐国将是这六雄当中的巨无霸,那么,将来一统天下的就很有可能会是齐国而不是秦国。
  齐宣王私心之中,也是想拿下燕国的,从他的话里就听得出来,所谓的天意不过是个幌子。但是,现实的顾虑也不是没有。现在我们看国际关系,都知道“均衡”是一个重要概念,战国诸侯早就明白这点,谁都希望自己扩张,可谁都不希望别人打破国际关系的均衡。
  “均衡”是个非常微妙的东西,我们设想一下,嗯,“七国”太复杂,我们就拿“三国”来看,如果赤壁之战的结果是曹魏势力被孙刘联军完全消灭了,那下一个倒霉的马上就会轮到刘备。所以,当刘备的势力是三方当中最为弱小的时候,他的自保之道必然是维系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那么,在战国七雄争锋的时候,如果齐国的势力一下子得到了成倍扩张,这就严重打破了国际势力的均衡局面,其他六国在自己得不到扩张的时候,必然要阻止别人的扩张,必然要维系原有的均衡。这样一来,齐国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众矢之地。
  那么,齐宣王该怎么办?
  齐宣王去请教孟子,孟子可不是从我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的,他还是从他一贯的民本思想出发来给问题寻找答案:怎么能让燕国老百姓高兴,你就怎么做。你要是惹他们不高兴了,他们还会像以前盼着你来打燕国一样盼着别人来收拾你。
  我们看孟子的思想很有意思,是不是干涉别国内政,他不关心;是不是侵略别人,他也不关心。他的最终意思就是:只要能让老百姓高兴,那就怎么都行;要让他们不高兴了,那就怎么都不行。
  孟子的这种思想别说放在后来的唐宋元明清,就算放到现代,也够前卫!假如齐燕一事正是现代重大的国际要闻,孟子他老人家在论坛上发帖子议论议论,肯定得被板砖拍死。
  孟子回帖:“别拍砖,我是孟子!”
  跟帖:“靠!又一个马甲!你是孟子,我还是孔老二呢!”
  孟子正要发帖再论,却怎么也发不上了,弟子在旁边告诉他:“老师,您的ID被封了。”
  孟子气得没辙,换地方发新帖。才发完就有了跟帖。这回不错,没板砖。
  跟帖:“沙发。”
  跟帖:“楼上不厚道,抢人沙发。”
  跟帖:“板凳。”
  跟帖:“先做个记号。”
  跟帖:“三分走人。”
  跟帖:“上网轻松点击赚大钱……”
  孟子:“这都哪儿跟哪儿啊,我还是回我的战国时代吧!”
  孟子的这种观念,已经有点儿现代所谓“人权先于主权”的意思了,在不在理,呵呵,我们不去判断。在《孟子》的后文里还记载过,有人就这事问过孟子,说孟子是不是煽动齐宣王侵略去了,搞得孟子还好一顿辩解。那么,齐宣王到底听没听孟子的意见呢?他到底后来拿燕国怎么办了呢?下一节就讲到了。
  暴君有了核武器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齐宣王伐燕,打破了国际势力的均衡,诸侯们各自担心,于是联合起来,准备对付齐宣王。齐宣王有点儿着慌,问孟子:“他们合起来欺负我,我该怎么办呐?”
  孟子一撇嘴:“这又什么可怕的!我听说商汤以七十里的小国都统一了天下,没听说过方圆千里的大国还会怕别人的。”
  齐宣王突然想起了什么,问:“哎,你以前不是说过什么以一敌九一定打不过么?”(注:这是我替齐宣王想起来的。)
  孟子没好气说:“打是打不过,可行仁政就可以仁得过。《尚书》里记载商汤去平天下,往东打,西边的人就埋怨他;往南打,北边的人就埋怨他。大家都说:‘怎么不先来打我呀?’”
  “啊——?!”齐宣王惊呼,“一群变态!”
  孟子把脸一沉,解释说:“这叫‘大旱之望云霓’,大家伙全盼着商汤王去打他们,这种心理大王您能明白吗?”
  齐宣王皱着眉头想了想,终于眼睛一亮:“对呀,我明白了!”
  孟子欣慰地点了点头:“这就好。”
  齐宣王肉麻兮兮地说:“我的爱妃打我的时候就是这样,那小粉拳轻轻一打,哎呀——”
  “我倒——”孟子气结,“不是那么回事!商汤打人家的时候,人家市场上做买卖的还照做不误,田里干农活的也照干不误。商汤这叫吊民伐罪,是让穷苦人民得解放。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商汤就是他们的大救星。所以,当时各地人民都喊着:‘先打我吧!先打我吧!’大王,您现在明白了没有?”
  齐宣王点了点头:“明白倒是明白了,可听着还是觉得有点儿别扭。”
  孟子接着说:“现在燕国政府很乱,对老百姓很不好,您打燕国,燕国人觉得您这是把他们从水深火热当中救出来了,所以就又送吃的又送喝的招待你们。可是,如果您杀他们的亲人,抓他们的壮丁,拆他们的宗庙,抢他们的宝器,这可就不行了!天下人本来就觉得你齐国是个超级大国,现在地盘突然扩张了一倍,还不行仁政,这不等于是暴君拥有了核武器么!您说各国诸侯谁能不怕?所以,他们要动手,这也是势之所至啊!”
  齐宣王捉摸了一下:“嗯,也是这个理。哎,其实我们齐国强大了也不会威胁到世界和平嘛,他们这都是吊死鬼照镜子——自己吓唬自己。”
  孟子白了他一眼:“您就算真这么想,人家也不会信。”
  齐宣王尴尬地一笑:“那你说该怎么办?”
  孟子说:“并不难办。您赶紧下个命令,把战俘都放了,把宝器都还给人家,再跟燕国人商量一下,捧个新国君上台,然后您就撤军。这样也就不会有人来打您了。”
  看来齐宣王打燕国也是雷锋变成刘文采。《孟子》书中讲齐燕之战到这里就告一段落,在后文里陆续还有提及。那么,这件事后来是怎么发展的呢?
  简单讲,齐宣王没听孟子的话,后来失败了,被赶回去了。佛家讲业力,讲因缘,讲轮回,从这里就看得出来。齐宣王伐燕,种下了仇恨。后来燕国在阵痛之后出了一位强人,这就是历史上响当当的燕昭王。
  燕昭王高筑黄金台,向国际社会招贤纳士,这既使燕国迅速吸纳了一批优秀人才,也使燕昭王本人成为历朝历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一个理想君王形象。唐朝陈子昂的那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谁都念得出来,这诗就是他玩到北京,在一处有可能是燕昭王黄金台遗址的地方有感而写的。
  传奇人物乐毅带领燕国军队,和诸侯联军一起攻打齐国,重现当年齐国伐燕的景象,几乎把齐国给灭了。好在齐宣王那时候已经死了,没看到这一幕报应。
  提到历史上这种分毫不爽的报应,还真不少(当然没报应的更多),看起来很有意思,我就顺便多说几句。很多人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大将,后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欺负人家后周的孤儿寡母。及至宋朝亡国,也是孤儿寡母被人欺负。其实呢,非常巧合,赵匡胤的所作所为既是前因,也是后果,他不是第一个搞“黄袍加身”的。
  赵匡胤本是后周大将,而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本是后汉的大将(这个后汉是五代的后汉,不是刘秀的后汉),郭威在澶州被“黄袍加身”,带兵杀进后汉的首都开封(就是梁惠王的首都大梁),后汉皇帝逃跑,没跑成,死在乱军之中。郭威没有马上称帝,而是让后汉的李太后临朝,又在后汉皇族中选了个家伙说要让他来当皇帝。虚头八脑一折腾,郭威自己当皇帝了。所以说,郭威做的事,赵匡胤重演一遍,报应在郭威身上,而赵匡胤这个“重演”,也r让自己的后人遭了一样的报应。
  这连续三代王朝的更迭,巧合如此之多,真是让人称奇。
  作为格言的“出尔反尔”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不是齐国的事了,这是孟子在祖国的事。
  孟子的生平事迹,到底先去的哪儿后去的哪儿,这是一本糊涂账,众说纷纭。从《孟子》一书的编排来看,好像不大在意事件的时间顺序,而是按照思想内容来划分的。比如,这部分主要是讲政治哲学的,那部分主要是讲心性观念的,反正不像现代的书搞得这么明确。
  现在这一节的事情,有人就考证说这是孟子作为菜鸟的一段推销往事,也就是说,发生在他去见梁惠王和齐宣王之前。不过,到底时间顺序如何,这种问题照例留给专家,我们只看内容就好了。
  邹国出事了。
  邹国是孟子的祖国,也是个超级小国。
  正如世界上存在着七个超级大国一样,还零星存在着不少超级小国。
  小国到底有多小?
  一个胖子站在当中,就能把东西南北四条国境线全守严实了。
  邹国就是这么个小国。
  这个时候,邹国和旁边的鲁国闹出国际纠纷了,邹国的领导人邹穆公正向孟子发牢骚呢。
  邹国和鲁国闹别扭,孟子站在哪一边,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孟子是邹国人,可他的远祖是鲁国贵族,后来家道衰落,在鲁国不好混了,才到了邹国。所以,无论邹国还是鲁国,都是孟子的父母之邦。
  孟子先表态:“我的国家是世界,我的宗教是行善。”
  邹穆公一愣:“嗯——?!这话好像是托马斯?潘恩说的吧?”
  孟子脸一红,“嘿嘿”干笑两声。
  其实,我还真觉得潘恩这两句话很适合孟子,他像是一位满怀热忱的世界公民,不懈地流窜于国际社会,推销他行善的仁政思想。
  这时候,邹穆公向他诉苦说:“我们跟鲁国打起来了,我们的官员死了三十三名,可老百姓却没一个为他们的长官去拼死的。这些贱民,真是气死我了!我想杀了他们吧,可邹国就这么点儿人口,杀的时候稍微一不留神就该把人都杀光了,可不杀吧,我又咽不下这口气。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等我死后三十年,秦国和赵国会有一场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万人!瞧人家,那才叫打仗,您这才死了两位数,还有整有零的!用齐宣王的话说,这叫耗子伸懒腰——折腾不出什么动静来。”
  邹穆公哭丧着脸说:“就算是那四十万里被忽略到的数字,落实到每一个活生生的人身上那可都是天大的灾难啊!”
  ——这话其实是我替他们说的,我这是借这个机会反省一下自己。我小时候听新闻,听见说外国什么地方打仗,激战一天一夜,我心里就激动,就想:“打呀,使劲打!”然后听新闻里一报伤亡数字,就和邹穆公这回一样,都是什么“伤亡十五人”,“阵亡人数大约二十人”,都是这样的。我就觉得泄气,心想:这叫打的什么仗啊,想想我们中国历史上,一打仗,经常是几万、十几万的死人,那才叫打仗,那才过瘾!后来我长大了明白事理了,才知道,书上一个伤亡数字,哪怕仅仅是死了一个人,落在谁身上谁都受不了。在这点上,看历史容易让人产生冷漠感,就像斯大林说的,死人一旦上千上万,就变成了一个数字。在君王们手里被摆弄的一堆堆数字,一个个也都是肉长的,也都有妻儿老小。——这是顺便一提,我们接着看孟子和邹穆公的对话。
  孟子回答说:“您想想以前闹饥荒的时候,您的百姓老弱之人死无葬身之地,尸体就被丢在山沟里,青壮年成百上千背井离乡去逃荒。您的粮仓那时候可是满满的,仓库里还有金银财宝一大堆。可您手下那些当官的,有人向您如实汇报情况了么?当领导的难道就该这样高高在上残害百姓么?曾子说过:‘要小心,你怎么对别人,别人也怎么对你。’所以呢,现在百姓可得着机会报复这些当官的了,巴不得他们全都死光光!百姓这么想,这么做,难道有错吗?您只要行仁政,百姓自然会爱戴长官,看到长官有难也自然就会拼死相助了。”
  孟子这段话真叫掷地有声。
  我们先看一个熟悉的词:“出尔反尔”,就是这里曾子说的这句“你怎么对别人,别人也怎么对你”(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现在我们说这个词都当“反复无常”的意思用,其实原本不是这个意思。
  出尔反尔,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邹穆公如果要向百姓呼吁“大家要对我们邹国政府有信心”,可你以前做的事早就让百姓对你失去了信心,现在再怎么呼吁也不会有人拿你当真;可你要是做到了孟子的仁政标准,那你不用呼吁什么,百姓自然就会对你有信心。所以说政府的决策一定要千谨慎、万小心,因为一旦失信于民,再想挽回这个信心那可就不容易了。
  我们从这段里看到,邹国百姓虽然在灾年日子不好过,至少还能逃荒。要知道,到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