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红军在征途中不断探索落脚点,铁流两万里,终于接近华北抗日前线的陕甘宁,这又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胜利。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联名发表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说明红军向北发展不仅是为了打破蒋介石的进攻,也是要进入抗日第一线。此时,日本大举入侵,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前进到北方抗日前线,正好顺应了全国人民的要求。中国革命力量重新在西北建立了新的战略基地,为迎接全国抗战高潮并发展革命力量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长征从此成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转折点,人民军队由受挫又走向了兴旺发展。
第二章 “大搬家”式远征(1)
——湘江受创之谜
1934年10月中旬,离开中央苏区的红军踏上了远征之路,出发时86万人的队伍拉长到将近百里。为防备空袭,大军只能夜间行军并走狭窄山路,拥挤的队列中还有几千名挑夫担着兵工厂里的机械、银行印钞票的石板、满载文件的箱子。一些医院以为目的地不远,把X光机甚至是伤员用的尿壶都带上。毛泽东看到这一情景,曾叹息说,“就像大搬家一样”。
在强敌围追堵截之下,队伍这样迟缓笨重显然会面临着严重危险。当时是谁安排了这种“大搬家”式的突围方式呢?
李德训斥刘伯承“水平不如一个参谋”
红军出发长征前,在红色首都瑞金城外的一所小院里就有一个黄头发、蓝眼睛的洋人居住,因对外严格保密,这里称为“独立房子”,里面的住户就是中共中央少数领导人才知道的“国际顾问”奥托?布劳恩。红军进行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前期的指挥,实际是由这个既不懂汉语,也完全不了解中国实际的德国人负责。
奥托?布劳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参加德军,只当了一年列兵,战后参加了德国共产党,并被派到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来华前,他从未指挥过大部队作战,在院校所学只是苏军战术。原先苏联只让奥托?布劳恩到上海搜集军事情报,此人到上海后被临时中央总负责人博古看中。这时的博古是个二十几岁的青年,虽有革命热情却缺乏军事知识,便请奥托?布劳恩到红军中当军事顾问。1933年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到瑞金后不久,就决定将此人接来。
一个洋面孔的人想潜入农村根据地并不容易。奥托?布劳恩先化装成牧师,乘船到广东汕头,再由交通员接送,白天躲入船仓,夜间走小路,终于潜入中央苏区,并化名为李德。
李德到瑞金后,被赋予军事指挥权,随后完全否定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原则,认为那是“山沟沟”里的东西。他要求用苏联军队的战术同国民党军队打阵地战,结果红军虽英勇奋战仍节节败退。李德一直待在僻静的“独立屋子”里凭地图指挥战斗,而当时的地图大都是一些简单草图,极不准确,与实际地形相差甚远,下达的命令大都不符合前线实际。彭德怀对此曾当面斥责说:“你们这些教条主义者,只不过是地图上和纸上谈兵的战术专家!”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曾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过,开始对李德这个老校友曾十分热情。不久,刘伯承发现李德的指挥不合实际,便提出不能硬打死拼,不然会“变成千古罪人”!李德却训斥刘伯承道:“你白进过伏龙芝军事学院,战术水平还不如一个参谋,还当什么参谋长!”由于临时中央负责人盲目迷信苏联教条,一直袒护李德,长征之初仍让他负责指挥。
“大搬家”让蒋介石对红军路线一目了然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在敌军围攻下处境危急,临时中央决定突围前往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以图新的发展。出发前李德制定行军计划,又完全按照苏联红军正规战行动方式,将五个军团的战斗部队全作为中央机关的掩护队,全军成一条直线向西前进。
长征开始时,临时中央对李德在生活上多方照顾,配给了两头骡子,一匹用于骑乘,一匹驮运行李文件。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归国并担任红军学校团政委的伍修权,还为他担任翻译。行军开始后大家又感到,李德制定的行军计划完全不符合中国道路的实际,按地图所划定的路线看似不远,行走起来却大都是羊肠小道,加上携带的坛坛罐罐过多,人马在小路上拥挤,常常一夜只爬一个山头,部队十分疲劳,掉队甚多。
中央红军突围西进之初,国民党各省军阀矛盾重重,难以协调堵截行动。红军若迅速前进并在敌军间隙机动穿插,就能取得主动。但李德制定的行动路线却十分呆板,且行军迟缓,蒋介石从地图上一眼就能看出红军下一步去向,因而能预先设置封锁线并组织围攻,突围的中央红军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处境。靠着指战员们的英勇,部队冲破了三道封锁线,却也损失不小,11月下旬又进入到国民党中央军、桂军、湘军依托湘江组成的第四道封锁线前。
渡江用时一周,白崇禧终于收了“口袋”
中央红军刚到达湘江边时,白崇禧指挥的桂军在封锁线北面还有一个缺口,如快速前进可以通过。临时中央负责人和李德却舍不得那些坛坛罐罐,让所有战斗部队成甬道式掩护,部队拉长到百里,渡江时间竟达一周。桂军采取侧击,湘军和蒋系中央军追上猛攻,红军经血战冲过湘江后只剩3万多人,携带的笨重物件也大多被迫丢弃。随红五军团担任后卫的刘伯承最后渡江时,看到路边倒下的大批烈士,四处散落的机器、装备,满江漂流的文件和苏维埃币,不禁长长叹息:“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自第五次反“围剿”以来,一些领导人和许多指战员便对李德的错误指挥产生了怀疑和不满,经过湘江战役这场红军战史上人数损失最大的一仗之后,不满情绪达到顶点。面对中共领导人的指责,李德灰心丧气地说自己只是个顾问,对失败不能负责,临时中央也不再让他制定行动计划。
据聂荣臻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博古同志感到责任重大,可是又一筹莫展,痛心疾首。在行军路上,他拿一支手枪朝自己瞎比画。我说,你冷静一点,别开玩笑,防止走火。”迷信苏联模式,照搬洋教条的做法,在无情的实践检验面前已经完全破产。
湘江战后中央红军进入越城岭山区,指挥责任由周恩来担当起来。他听从毛泽东的意见,改变预定计划,剩下的3万多红军转向军阀分裂割据且统治薄弱的贵州,才避免了全部覆没。
1935年1月,中共中央举行了遵义会议,李德参加了会议,却只是坐在角落里低头受批判,会后被安排到红一军团随军行动。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李德表态支持北上,到陕北后又被安排在红军大学当教员,传授苏联骑兵战术,总算做过一点好事。
1939年,周恩来去苏联治伤,李德随机返回苏联,到莫斯科后也受到批评。不过共产国际领导人认为他只是顾问,出的主意中共领导人可听可不听,最终未进行惩处,只安排他当翻译,且不许参与中国事务。
留守苏区部队缺乏游击准备陷入被动
红军主力突围前,临时中央决定留下16万作战部队,加上伤病员和地方机关人员共3万余人在原地坚持。由于原计划是在湘西站住脚后可以反攻,留下来的项英等领导人接受的任务又是坚持原有区域,没有进行游击战的准备,这又酿成了苏区沦陷时的被动局面。
【点评】外国“经验”不可全信
李德成为一个搞教条主义的反面教员,长征初期的惨痛损失更是典型例证。把红军的指挥权交给一个外国人,这是中国共产党内盲目迷信苏联教条的“左”倾错误造成的恶果。近代中国落后的社会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盲目崇拜外国的思潮,又是这一错误产生的思想基础。
遵义会议撤销李德的指挥权,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成熟起来。当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陕北,采访中国红军领导人乃至李德本人之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把全面指挥一支革命军队的战术的大权交给一个外国人,这样的错误,以后大概是绝不会再犯了”,“整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都可从中受益。”李德也向斯诺承认,毕竟只有中国人自己才能探索和掌握适合自己需要的作战方法。
回顾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匆忙撤离根据地的这段历史,给中国共产党人留下的教训是多方面的,尤其可以看出盲目模仿外国、脱离中国实际的危害。事实证明,在中国土地上进行革命战争,必须从自身特色出发,不能照搬他国模式和仰赖他人指导,而应自己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当年临时中央的负责人缺乏独立自主精神和民主作风所造成的恶果,从反面教育了全党全军,最终也成为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集体进行新探索的重要借鉴。
第三章 “小长征”奇迹(1)
——红二十五军长征之谜
提到长征,人们往往着重讲红军的“三大主力”即一、二、四方面军的万里征程。除此之外,徐海东、程子华、吴焕先等人率领的红二十五军还进行了一次数千里的“小长征”,从鄂豫皖根据地先期到达陕北。毛泽东后来一再称赞红二十五军的军长徐海东,说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红二十五军的长征,采取了沿途建立根据地的跳跃式前进,长征结束时的人数比出发时不少反增。为何能取得这一成绩呢?
鲁迅帮助成仿吾去中央苏区
红二十五军诞生于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原属红四方面军的一部。1932年以前,鄂豫皖曾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同年秋在蒋介石亲率30万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剿”下,红四方面军主力突围西进川陕,留在当地坚持斗争的红二十五军处境日益艰难。至1933年秋,红二十五军人数由1万多减少了4000余人,根据地也大大缩小并被分割成几小块,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吴焕先(左)
与副军长徐海东(右)在甘肃省两当县城而且因没有电台同中共中央失去了联络。
面对根据地危局,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派在当地担任县委书记的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成仿吾找中央汇报。在上百名便衣掩护下几经转战,成仿吾才突出山区化装到达武汉,又乘船去上海。他按沈泽民写在自己棉衣上的几个秘密地址找联络点,这些地下机关却都已被破坏。他在患病且旅费用尽时,想到鲁迅可能同党有联系,便到内山书店碰面。在鲁迅帮助下,成仿吾终于同中央苏区的交通员接上关系,经几个月跋涉到达了瑞金。周恩来见到他后,马上对参加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同志们介绍:“红四方面军的代表来了!”
听到成仿吾汇报鄂豫皖苏区的严重形势,周恩来经过反复考虑,决定派红二十二师的师长程子华作为中央代表前去传达新精神。1934年8月,程子华出发前,周恩来找他谈话交代,如果红二十五军继续留在当地,部队和根据地都会因力量枯竭而被消灭。他强调说:“出路是什么呢?中央已经决定了,红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根据地。这样,部队就能得到发展,同时也可以把敌军主力引走,减轻鄂豫皖根据地的压力。”
周恩来提出的这一想法,正好同推行“左”的错误的领导人强调的“不放弃根据地一寸土地”完全相反,为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根据地指明了唯一的生路。程子华背熟了这些内容后,在几个交通员“接力”式护送下,经过闽西—汕头—上海—武汉,终于潜入鄂豫皖根据地,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至于转移方向则要当地领导根据实际而定(中央不了解情况)。此时沈泽民已因病饿牺牲,鄂豫皖省委和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等经过研究,决定率红二十五军主力突围西进至豫陕边界一带开辟新根据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图
军首长挥大刀
红二十五军转移时,领导班子重新调整,大家推举中央派来的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为政委,徐海东由军长改任副军长。中央红军出发长征后的一个月,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16日从
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开始了长征。出发部队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留下一个团及地方武装重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出发时的红二十五军人数虽不足3000人,却因过去常打恶仗缴获多,武器较好且弹药充足,指战员们多是经过多年战斗考验的骨干,后勤、医院等保障单位也都实行战斗化,全军行动便捷,一天一夜就能走一百多里。不过该部没有无线电台,对外联络和侦察敌军调动困难。出发十天后,部队越过许(昌)南(阳)公路时在独树镇遭到敌一个旅和一个骑兵团伏击,追兵两个旅也从后面围攻上来,红二十五军陷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时,军政委吴焕先从通信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振臂高呼:“共产党员跟我来!”在他率领下,指战员们奋不顾身冲上去与敌军展开白刃格斗,终于杀出一条血路。
蒋介石悬赏徐海东,与毛、朱并列
同年12月,红二十五军转战到陕西省雒南(今洛南)县落脚,此后在这一地区进行了半年游击战,开辟了一块有50万人口的鄂豫陕边苏区,并招收数千青年入伍扩大了红军。长征中的红军能建立一块较稳定的根据地,这还是仅有的一例。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在袁家沟口歼灭国民党西北军一个旅,北出终南山威逼西安。这时徐海东、吴焕先等人从缴获的报纸和交通员口信中知道,红军一、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并准备北上,便决定留第七十四师在陕南,以主力西征迎接中央。红二十五军一度袭占了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的后方基地天水城,缴获了大量武器和军需物质,迫使国民党军从川西调兵回援,打乱了其阻截红一、四方面军的部署。南京政府在恼怒之下,把徐海东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全国通缉悬赏额最高的三人,标定头颅赏格均为25万块大洋。
红二十五军西进甘肃攻占两当县时,遇国民党军围攻,同时得不到党中央的确切消息,徐海东等领导决定先到陕北会合当地红军。于是部队转向北进,于9月16日进至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永坪镇,同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此时红二十五军还有3400人,在陕南还留下了2000多人,比长征开始时的人数还有增加。
“我倒睡了个好觉。”
自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出发长征后,“围剿”那里的国民党东北军被调到陕甘,当地压力有所减轻,新建的红二十八军又得到发展,确如周恩来事先所估计的那样,这一出征使红军和根据地两方面都得到保存。
按照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出发到达陕北的行军距离计算,总计约9000华里,历时十个月。同红军三个方面军相比,红二十五军长征距离短一些,途中也未经过雪山、草地,因此被有些人称为“小长征”。尽管当时追击它的国民党军大都系地方军阀部队,战斗仍十分激烈残酷,徐海东、程子华都因身先士卒负过重伤,政委吴焕先更在火线带头冲击时阵亡。吴焕先牺牲后,徐海东改任军长,程子华任政委。
部队最高领导带头挥大刀在一线率部冲杀,是红二十五军顽强战斗精神的突出体现。徐海东在途中一次激战中被子弹从左眼底下打入,从后颈穿出,抬下阵地后第五天才醒来。他苏醒后第一句话就问:“现在几点了?部队该出发了吧?”身边的护士周东屏(后成为他的夫人)回答:“四天四夜人事不省,真把人急死了!”徐海东却不在乎地说:“我倒睡了个好觉。”
图为四坡村的“红军楼”。当年在四坡村战斗中,红二十五军曾在这座土楼上设立了指挥所
长征后军容齐整
经过长征最先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给当地军民带来了全新感观。这支部队差不多每连都有六挺轻机枪,指战员都戴八角帽,服装整齐,装备和军容都大大超过原先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陕北红军。红二十五军到来,大大加强了陕甘根据地的力量,它与原来的陕甘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这一支红军部队在陕甘打开了局面,为随后到达的中央红军能落下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35年11月初,徐海东同毛泽东首次会面,马上表达了渴望在中央直接领导下长期奋斗的愿望。毛泽东当即决定拨给他一部电台,从而能够保障联络。徐海东回部后马上下令,把军中积蓄的银元绝大部分都交给远征万里后急需补充的中央红军,还抽出许多重要物资和大量驳壳枪送去,一时被称为雪中送炭。
【点评】独立行动策应全局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