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六隅”之策,各部义军损失很大,兵部尚书熊文灿负责总理南畿、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军务后,对义军采取招降政策,于通都大邑广为张贴招降告示,又将乡民迁移城中,实行坚壁清野。义军得不到粮食,难以坚持,闯塌天、刘国能降于随州,马士秀、杜应金降于信阳。在谷城的张献忠听说于他有救命之恩的总兵陈洪范现为熊文灿部将,“遣孙可望以碧玉长尺余者二,径寸珠二,因(陈)洪范贿(熊)文灿以乞降,文灿许之”《明史纪事本末?张献忠之乱》,卷77,338页;又《流寇志》,卷3,50页;王夫之:《永历实录?李定国传》,卷14。“是时,河南、湖广贼十五家,惟献忠最狡黠骁勍”,这里反映出张献忠在各支义军中,是个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他于谷城投降熊文灿后,确实影响极大,罗汝才、射塌天、混十万、过天星、关索、王光恩等部义军“先后俱降”。陕西总督洪承畴、巡抚孙传庭于潼关原大败闯王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仅率18骑潜入商、洛山中。明政府以为起义军从此“扑剪殆尽”《明史?张献忠传》,卷309。,因而有恃无恐,调洪承畴任蓟辽总督,孙传庭任保定总督,而将主要精力用来对付关外的清王朝。
重举义旗。张献忠投降熊文灿后,请求将家属安置郧西,自率部队驻扎白沙界山,宣称能保证郧、襄、荆、承地区数百里无任何义军,又要求把襄阳地区全部作为他的驻地,发给十万人的兵饷。熊文灿不敢答应,只向朝廷为张献忠申请两万人的兵饷。张献忠便在谷城设立关卡,自行征税。他表面上对地方官员拜跪有礼,并向他们大量行贿,甚至派人到朝廷馈赠权贵。但是张献忠“不放兵,不应调,不入见制府”《怀陵流寇始终录》,卷12,215页。,完全不受熊文灿派来的监军张大经的任何约束,“造三眼枪、狼牙棒,埋伏,连弩、团营、方阵,左右营诸法”《小腆纪年附考》上册,41页。,日夜训练军队,“朝野知献忠必叛也”《明史?熊文灿传》,卷260。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初六,张献忠杀谷城知县阮之钿,发动城中百姓拆毁城墙,重新高举反抗明王朝的义旗。张献忠率义军离开谷城之前,下令把接受义军财物的明朝大小官员的名字,受贿时间和数量统统写在墙上,在这个名单上只有襄阳道王瑞旃因拒绝钱物免于列名。可见腐败的明朝统治下贪官污吏遍布国中,从而揭示了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及合理性。义军向西攻打房县,得到罗汝才的响应,杀死知县郝景春,早先一度投降的13家农民军,除王光恩一人外,全部投向张献忠。明政府忙调左良玉统率官军前来围剿,张献忠于罗猴山中设伏,大败官军,杀其前锋将领罗岱,左良玉军符印信尽失,弃军资十余万,士兵死亡万人。张献忠乘胜攻打兴山、太平,屯兵陕西、四川交界处。贺一龙、贺锦部进攻随州、应城、麻城、黄梅,罗汝才与过天星活动于房县、兴山地区,李自成余众走出商、洛大山进入河南。农民军摆脱困境,向明王朝展开了更猛烈的进攻。
风云人物苦斗四川的张献忠(2)
张献忠谷城再起,是明末农民战争中很有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张献忠振臂一呼,四方响应,打碎了崇祯帝中兴封建统治的如意算盘,更证明他具有崇高的政治威望并得到其他义军首领的拥戴。从此,义军同官军的战斗进入了决战阶段,尽管后来由李自成指挥的大顺军完成了推翻明王朝的历史使命,而张献忠谷城举义则又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打击了明王朝,他的巨大贡献在此也充分表现出来了。
驰骋大江南北。崇祯帝下令逮捕熊文灿,以杨嗣昌为督师,赐尚方剑,授他对部下将领生杀予夺大权。杨嗣昌临行时,崇祯帝又赐给他白金百两,大红丝四表里、斗牛衣一、赏功银四万两、银牌千五百、币帛千,还亲自设宴饯行。杨嗣昌抵达襄阳,大誓三军,全力围剿张献忠。崇祯十三年(1640年)七月,总兵左良玉与副将贺人龙、李国奇夹击张献忠部于玛瑙山,义军将领扫地王曹威、白马、邓天王等16人战死,张献忠妻妾有7人被俘,义兵“坠岩谷死者无算”,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玛瑙山之败”。张献忠撤退途中,于水右坝岔溪、柯家枰、盐井等地连遭明军截击,部队损失惨重,仅率千余骑退入归、巫山中,形势十分危急。但张献忠用重宝贿赂左良玉围而不攻,明朝将领的贪婪帮了他的忙,使他可以从容地向山民采购粮食,收集溃卒,恢复元气,联络其他义军。面对困境,张献忠顽强苦斗,不愧是顶天立地的农民革命领袖,“虽屡败而气益盛”《小腆纪年附考》上册,44页。当时损失较小的罗汝才和过天星部义军试图渡过长江,都被官军阻回。张献忠立马江岸,指挥数量有限的义军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终于打败官军,渡过长江,进入四川开县。
张献忠自入四川境起,采取流动作战方针对付官军。他率义军渡南溪,越成都,走汉州、德阳、绵州、剑州、昭化至广元,又走巴州、达州回到开县,兜了一个大圈子而把官军远远抛在后边。督师杨嗣昌至重庆,下令赦免罗汝才罪,投降即可授官,“惟献忠不赦,擒斩者赉万金,爵侯”。张献忠针锋相对地让义军到处写下“有斩督师献者,赉白金三钱”的告示,充分表现了粪土王侯的豪迈气概。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义军在开县附近的黄陵城大败总兵猛如虎部官军,张献忠亲率轻骑,一昼夜疾驰300里,于途中杀掉督师杨嗣昌的使者,然后利用督师的军符“伪为差官,夜入襄阳城”费密:《荒书》,152页,浙江人民出版社。,俘虏了襄王朱翊铭,取得了自明末农民起义以来首次活捉藩王的重大胜利。张献忠见到朱翊铭,递给他一杯酒说:“吾欲断杨嗣昌头,而嗣昌远在蜀,今当借王头,使嗣昌以陷藩伏法。王其努力,尽此一杯酒。”因而把襄王捆绑起来,杀掉。《明史纪事本末?张献忠之乱》,卷77,335页。杨嗣昌听说襄王被张献忠义军处死,吓得心惊肉跳,上疏崇祯帝请求死罪;他追赶到沙市,又传来李自成攻破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的消息,忧惧交加,自知难逃极刑,遂绝食而死。《明史?杨嗣昌传》,卷252。
张、李决裂。张献忠破襄阳杀朱翊铭后,声势远在李自成之上,罗汝才主动联络他共同攻下光州、商城、罗山、息县、信阳、固始,接连不断的胜利,使张献忠骄傲起来。崇祯十四年(1641年)秋,左良玉率官军于信阳击败张献忠,义军几万人投降,张献忠腿部受伤,幸好天降大雨,才摆脱了官军的追击,身边只剩下几十人相随。这时李自成所率义军自攻陷洛阳以来,已经发展成几十万的大军,包括罗汝才在内的许多支义军都加入了李自成的军队。张献忠也去投奔李自成,李自成虽没有拒绝,但表示只能按一般将领予以对待,张献忠久经战阵,声名很早就在李自成之上,遭到这般冷遇实质是两人多年积怨的结果。早在崇祯八年(1635年)高迎祥和张献忠共同攻下明中都凤阳时,李自成曾向张献忠索要善于吹奏的皇陵小太监,张献忠没有答应,李自成非常生气。崇祯十一年(1638年)六月,张献忠投降,屯兵谷城,李自成为洪承畴击败,部众走散殆尽,他带亲信百余人往依张献忠,张献忠不予接纳,还企图加害他,“自成独骑驴,日行六百里,走商、洛,至淅川老回回(即马守应)营,卧病数月”《流寇志》,卷3,51页。现在张献忠自己送上门来,自讨羞辱,李自成也想杀掉他,只是在罗汝才的劝阻下,才打消了这个念头。罗汝才私下送给张献忠500人马,叫他尽快离开是非之地,张献忠转向湖北东部发展,从此两大农民军领袖彻底决裂。
从张献忠和李自成的恩恩怨怨来看,很难辨明谁是谁非,却说明了他们两人都是极端狭隘的利己主义者。小农意识长期造成的目光短浅和对他人的妒忌心理,使张献忠和李自成几次失去统一的机会,并且使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两个农民军领袖越走越远。以后他们两人都各自称帝建国,在清军入关之后仍然未能摈弃前嫌,联合抗清,终被清政权各个击破。
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献忠于湖北地区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他挥军攻下舒城、六安、无为、庐州,于夹山一役击败总兵黄得功、刘良佐军,大兴水师,做渡江准备,引起江南地主官僚的一片恐慌。崇祯帝下令逮捕凤阳总督高斗先和安庆巡抚郑二阳,起用马士英任凤阳总督,指挥黄得功、刘良佐在潜山打败张献忠,才解除江南的警报。次年,张献忠趁李自成大败左良玉之势,先攻破汉阳,而后挥师渡长江,占领长江中游重镇武昌,活捉楚王朱华奎,尽取楚王宫中金银,“辇载数百车不尽”《流寇志》,卷7,112页。,并把这个唯知搜刮民脂民膏的藩王装进笼子沉入长江。张献忠在武汉初步建立了政权机构,铸西王之宝,设尚书、都督、巡抚等官,开科取士,发仓粮济民,以武昌为天授府,直接控制了武昌周围的21个州县。
张献忠占据武昌,不料招致李自成的嫉恨,他派人以贺喜的名义到武昌,对张献忠说:“老回回(马守应)已降,曹(罗汝才)、革(贺一龙)、左(贺锦)皆被杀,行将及汝矣。”且公然张榜宣传,“有能擒献忠以献者,赏千金”《明史纪事本末?张献忠之乱》,卷77,336页。张献忠自知不敌李自成,只好放弃武昌,率军进入湖南以避其锋。义军渡过洞庭湖,攻克长沙,转向东部连破江西吉安、袁州、建昌、抚州、永新、安福、万载、南平等府州县。这时李自成打败陕西孙传庭部官军进入西安,灭亡明王朝指日可待。张献忠的部下提出夺取江南建立国家的设想,但他经过反复权衡,认为武昌地区的明总兵左良玉部仍很强大,决定避实就虚,向明朝统治较为薄弱的四川进军,凭借天府之国的雄厚人力物力称雄天下。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张献忠率军攻下四川夔州,至万县为江水上涨所阻,乘便休息,屯兵三月,而昏庸的明官不为备,使张献忠顺利攻下涪州,兵临重庆。重庆下游的铜锣峡为军队必经之地,四川巡抚陈士奇设重兵把守。张献忠从涪州发兵,命大部队乘船溯江而上,摆出攻打铜锣峡的态势,而他自己率一支部队走山路,疾驰50里破江津县,缴获船只,顺流而下攻占浮图关,据有铜锣峡上游险要,而使驻在铜锣峡的官军处于上下夹击的境地,不击自溃,轻而易举地拿下山城重庆,将巡抚陈士奇等处死。
八月初五,张献忠分兵两路,骑兵从资阳出发,水军从洪雅、新津出发,包围了成都。在成都的蜀王朱至澍企图弃城逃跑,巡按刘之勃劝他出钱招募壮士守城,被拒绝。及至义军围城,朱至澍死到临头,方肯拿出钱来,但大势已去,没有人愿意替他卖命了。八月初九,义军以火攻入成都,蜀王无路可逃,只好同王妃双双投井自杀了。《荒书》,155页。
十一月初六,张献忠于成都称帝,国号大西,年号大顺《荒书》记载11月15日张献忠“僭位”,与此异,此依《明史?张献忠传》。,以成都为西京。大西政权中央设左右丞相、六部尚书,地方设有巡抚、道、知府、知县等官。张献忠以养子孙可望为平东将军,李定国为安西将军,刘文秀为抚南将军,艾能奇为定北将军,王尚礼为中军府都督,白文选为前军府都督,王自奇为后军府都督。张献忠和这些将领组成大西政权的核心集团。
风云人物苦斗四川的张献忠(3)
大西政权建立时,清军已经入关,李自成退入陕西,江南明朝官员拥立福王朱由崧称帝南京,建立弘光政权。在这四种政治力量中,弘光政权推行“款清灭寇”政策,试图和清朝一起剿杀农民军。客观形势要求李自成和张献忠不计前嫌,重归于好,共同抵抗他们的对手。李自成趁大西军攻占重庆、成都之机,派部将马科占领川北重镇保宁。这本来对张献忠的胜利是一个有力的支援,而张献忠竟出动大批军队赶走大顺军,夺取保宁,从而失去了携手抗清的最后机会。
清顺治二年(1645年)春,大西政权处境开始恶化。在南京弘光政权的策动下,四川的明朝官员到处发动叛乱。特别是弘光政权以大学士王应熊督师川、湖,他进入遵义后,形势愈发严峻。王应熊网罗在四川的原明旧将溃兵,起甘良臣为总统,侯天锡、屠龙为副,会集参将杨展、游击马应试、余朝宗所携溃卒三万人,重占叙州。副将曾英打败义军刘廷举,刘廷举放弃重庆,求救张献忠,张献忠命刘文秀水陆并进,又被明将李占春、于大海夹击所败。明天全六番招讨使杨之明、宗室朱奉、举人郑延爵,黎州宣慰司马京、马亭兄弟,土千户李华宇、指挥丁应选、守备杨起奉等起兵攻占黎州、雅州,“时四方兵大起,揭竿纠集,取贼所置守牧令判,或刺于庭,或投之水火,一时殆尽”《小腆纪年附考》上册,350页。
张献忠为了平定四川各地的叛乱,错误地采取滥杀政策,殃及无辜,因而失掉了人心。关于张献忠在四川屠杀的情况,史书记载甚多,如《明史?张献忠传》称:
诡开科取士,集于青羊官,尽杀之,笔墨成丘冢。坑成都民于中园。杀各卫籍军九十八万。又遣四将军分屠各府县,名草杀。伪官朝会拜伏,呼獒数十下殿,獒所嗅者,引出斩之,名天杀。又创生剥皮法,皮未去而先绝者,刑者抵死。将卒以杀人多少叙功次,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伪都督张君用、王明等数十人,皆坐杀人少,剥皮死,并屠其家。胁川中士大夫使受伪职,叙州布政使尹伸、广元给事中吴宇英不屈死。诸受职者,后寻亦皆见杀。其惨虐无人理,不可胜纪。
上述记载比比皆是,仅就“杀男女六万万”而言,被诸书转抄,其夸大不实之词,于此可知。当时全中国的人口也没有六亿,一个四川何来这么多人被杀!考诸史实,张献忠杀戮过分也是事出有因的,当时在四川,“凡献忠所选府州县官,有到任两三日即被杀者,甚至有一县三四月内连杀十余县官者,虽重兵威之,不能止耳”《明季南略》,卷10,“张献忠乱蜀本末”。大西政权任命的官员遭到如此惨杀,张献忠采取以牙还牙的报复手段,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张献忠到最后失去了理智,不分青红皂白,因在朝天关缴获成都生员颜天汉等人暗中联络李自成的书信,“以为阖境俱反,诡称开科,诱杀二万二千三百余人”《爝火录》上册,357页。从而激起地主阶级更加激烈的对抗,以致失去在四川立足之地,这就是咎由自取了。
张献忠在四川滥杀人的事,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意大利人卫匡国1644年在中国杭州传教,他所著《鞑靼战纪》一书,其中专门讲了张献忠在四川屠戮人民的事,说张献忠把四川变成了“屠杀场”。凡冒犯他的就杀,有时为一个人的过失而杀全家,或把获罪者住的街上人全部杀死,他还大杀自己的官员,以致都城里他的600多个官员,三年之后,只剩不到20人了。但不说张献忠“嗜杀”,而说他为了“报复”《鞑靼战纪》,收载《清代西人见闻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清政府任命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同多罗衍禧郡王罗洛宏、多罗贝勒尼堪、固山贝子吞齐喀、满达海,镇国公喀尔楚浑、岳乐、努赛等,“统官兵征四川”。豪格率八旗劲旅进入陕西,相继击溃各地反清武装,稳定了陕西形势。然后休整军队,做入川准备。正在这时,原大西军骁骑营都督刘进忠前来投降清军,豪格问张献忠现在何处,刘进忠答以顺庆之金山铺,即西充、盐亭交境处,“去此千四百里,疾驰五昼夜可及”《清世祖实录》,卷23,9页;《爝火录》下册,704页。豪格亲率大军,昼夜兼程进入四川。张献忠对清军入川毫无准备,十一月十七日,清军先锋已经到达四川大西军扎营处,士兵接连三次报告清军来攻的消息,张献忠却不在乎地说:“八大王威震天下,名播四海,谁人敢来,吾自当之!”《纪事略》,60页。连披戴盔甲都不顾,执弓上马出营观察,那天正巧大雾,清军不顾连续行军的疲劳,立即发起进攻,张献忠中箭身亡,几十万大西军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纷纷被杀。《明史?张献忠传》记载:“我兵(清兵)擒献忠出,斩之。”《明史纪事本末?张献忠之乱》谓:“献忠以病死于蜀中。”两相比较,被杀可能性大,故依之。孙可望、李定国等将领率残部撤至云贵,后来采取联明抗清方针,实现了与永历政权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