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说向武则天说:“陛下请看,在陛下面前,他还这样胁迫我,可以想象他在宫外是怎 
样作威作福了。现在我不能不实说,我确实没听魏元忠说过反对陛下的话,只是张昌宗逼我 
做伪证罢了。” 
    张昌宗一见张说变了卦,气急败坏地叫了起来:“张说这小子是魏元忠的同谋犯。” 
    武则天是个聪明人,听了张说的答话,知道魏元忠的确冤枉,但是她又不愿给张昌宗他 
们下不了台阶,就骂张说说:“你真是反复无常的小人。”说着,就命令侍从把张说抓起 
来。以后,武则天又派人审讯张说。张说横下一条心,咬定他没有听到魏元忠说过谋反的话。 
    武则天没有抓到魏元忠谋反的证据,但是还是撤了魏元忠宰相职务,又把张说判了流放 
罪。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她的侄儿武三思和张昌宗、张易之勾结起来,把持政权。 
宰相张柬之和一些官员趁武则天病重,夺取禁卫军军权,把两张逮捕起来杀了,迎接唐中宗 
复位。不久,那个显赫一时的女皇帝武则天病死了。 
     
上下五千年  
153 姚崇灭蝗       
    唐中宗复位以后,让他的妻子韦后掌握政权,重用武三思,把朝政弄得混乱不堪。公元 
710年,中宗死后,唐睿宗的儿子李隆基起兵杀了韦后,拥戴睿宗复位。过了两年,睿宗 
把皇位让给李隆基。这就是唐玄宗。 
    二十多岁的唐玄宗刚即位的时候,一心想恢复唐太宗的事业。他任用姚崇为宰相,整顿 
朝政,把中宗时期的混乱局面扭转了过来。唐王朝重新出现了兴盛的景象。 
    正在玄宗励精图治的时候,河南一带发生了一次特大的蝗灾。中原的广阔土地上,到处 
出现成群的飞蝗。那蝗群飞过的时候,黑压压的一大片,连太阳都被遮没了。蝗群落到哪 
里,哪个地方的庄稼都被啃得精光。 
    那时候,人们没有科学知识,认为蝗灾是天降给人们的灾难。再加上有些人有意搞迷信 
宣传,于是,各地为了消灾求福,都烧香求神。眼看庄稼被蝗虫糟蹋得这样惨,人们拿它一 
点没有办法。 
    灾情越来越严重,受灾的地区也越来越扩大。地方官吏不得不向朝廷告急。 
    宰相姚崇向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认为蝗虫不过是一种害虫,没有不能治的。只要各地官 
民齐心协力驱蝗,蝗灾是可以扑灭的。 
    唐玄宗十分信任姚崇,立刻批准了姚崇的奏章。姚崇下了一道命令,要百姓一到夜里就 
在田头点起火堆。等飞蝗看到火光飞下来,就集中扑杀;同时在田边掘个大坑,边打边烧。 
    这个命令一下去,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倪若水拒不执行。他也写了一道奏章,说蝗 
虫是天灾,人力是没法抗拒的,要消除蝗灾,只有积德修行。 
    姚崇看到倪若水的奏章,十分恼火,专门发了一封信责备倪若水,并且严厉警告他说, 
如果眼看蝗灾流行,不采取救灾灭蝗措施,将来造成饥荒,要他负责。 
    倪若水看宰相说得很硬,不敢不依。他发动各地官民,用姚崇规定的办法灭蝗,果然有 
效。光汴州一个地方就扑灭了蝗虫十四万担,灾情缓和了下来。 
    倪若水在事实面前服输了,可是在长安朝廷里还有一批官员,认为姚崇灭蝗的办法,过 
去从来也没人做过,现在这样冒冒失失推行,只怕闯出什么乱子来。 
    唐玄宗听到反对的人多,也有点动摇起来。他又找姚崇来问,姚崇从容不迫地回答说: 
“做事只要合乎道理,就不能讲老规矩。再说历史上大蝗灾的年头,都因为没有很好扑灭, 
造成严重灾荒。现在河南河北,积存的粮食不多,如果今年因为蝗灾而没收获,将来百姓没 
粮吃,流离失所,国家就危险了。” 
    唐玄宗一听蝗灾不除,要威胁国家安全,也害怕起来,说: 
    “依你说,该怎么办才好?” 
    姚崇说:“大臣们说我的办法不好,陛下也有顾虑。我看这事陛下且别管,由我来处 
理。万一出了乱子,我愿意受革职处分。” 
    唐玄宗这才点头同意了。 
    姚崇出宫的时候,有个宦官悄悄扯住他的衣袖,说:“杀虫太多,总是伤和气的事,希 
望相公好好考虑一下。” 
    姚崇说:“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请你不必再说。如果不杀蝗虫,到处都是荒地。河南百 
姓,统统饿死,这难道不伤和气吗?” 
    由于姚崇考虑到国家的安全、百姓的生活,不顾许多人反对,坚决灭蝗,各地的蝗灾终 
于平息下来。 
    姚崇办事干练是出名的。有一次,姚崇家里有丧事,请了十天假,朝廷的公事就积压了 
一大堆。另一个宰相卢怀慎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急得团团转。过了十天,姚崇回朝,没有花 
多少时间,就把案头的积件处理完了。旁边的官员看了,没有一个不佩服他。姚崇自己也有 
点得意,问一个官员说:“我这个宰相,能跟古代什么人相比?能不能比得上管仲、晏婴?” 
    那官员说:“跟管仲、晏婴似乎比不上,但是也可以称得上‘救时宰相’了。” 
    唐玄宗在他即位以后的前二十多年里,除了姚崇以外,还任用过好几个有名的贤相,像 
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他还比较肯接受宰相和大臣们的正确意见,采取了一些有利 
于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个时期唐朝国力强盛,财政充裕。据说,当时各州县的仓库里都堆满 
了粮食布帛,长安和洛阳的米和帛都跌了价。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开元之治”(“开 
元”是唐玄宗前期的年号)。 
     
上下五千年  
154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唐玄宗做了二十多年太平天子,渐渐滋长了骄傲怠惰的情绪。他想,天下太平无事,政 
事有宰相管,边防有将帅守,自己何必那么为国事操心。于是,他就追求起享乐的生活来。 
    宰相张九龄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挺着急,常常给唐玄宗提意见。唐玄宗本来很尊重张九 
龄,但是到了后来,对张九龄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了。 
    有一个大臣李林甫,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他什么事都不会,专学了一套奉承拍马的本 
领。他和宫内的宦官、妃子勾结,探听宫内的动静。唐玄宗在宫里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他 
都先摸了底。等到唐玄宗找他商量什么事,他就对答如流,简直跟唐玄宗想的一样。唐玄宗 
听了挺舒服,觉得李林甫又能干,又听话,比张九龄强多了。 
    唐玄宗想把李林甫提为宰相,跟张九龄商量。张九龄看出李林甫不是正路人,就直截了 
当地说:“宰相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如果拜李林甫为相,只怕将来国家要遭到 
灾难。” 
    这些话传到李林甫那里,李林甫把张九龄恨得咬牙切齿。朔方(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将 
领牛仙客,目不识丁,但是在理财方面,很有点办法。唐玄宗想提拔牛仙客,张九龄没有同 
意。李林甫在唐玄宗面前说:“像牛仙客这样的人,才是宰相的人选;张九龄是个书呆子, 
不识大体。” 
    有一次,唐玄宗又找张九龄商量提拔牛仙客的事。张九龄还是不同意。唐玄宗发火了, 
厉声说:“难道什么事都得由你作主吗!” 
    唐玄宗越来越觉得张九龄讨厌,加上听信了李林甫的诽谤,终于借个因头撤了张九龄的 
职,让李林甫当宰相。 
    李林甫一当上宰相,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唐玄宗和百官隔绝,不许大家在玄宗面前提意 
见。有一次,他把谏官召集起来,公开宣布说:“现在皇上圣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皇上意旨 
办事,用不到大家七嘴八舌。你们没看到立仗马(一种在皇宫前作仪仗用的马)吗?它们吃 
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马要是叫了一声,就被拉出去不用,后悔也来不及 
了。” 
    有一个谏官不听李林甫的话,上奏本给唐玄宗提建议。第二天,就接到命令,被降职到 
外地去做县令。大家知道这是李林甫的意思,以后谁也不敢向玄宗提意见了。 
    李林甫知道自己在朝廷中的名声不好。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强的,他就千方百计地把他 
们排挤掉。他要排挤一个人,表面上不动声色,笑脸相待,却在背地里暗箭伤人。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上隔着帘子眺望,兵部侍郎卢绚骑马经过楼下。唐玄宗看到卢 
绚风度很好,随口赞赏几句。第二天,李林甫得知这件事,就把卢绚降职为华州刺史。卢绚 
到任不久,又被诬说他身体不好,不称职,再一次降了职。 
    有一个官员严挺之,被李林甫排挤在外地当刺史。后来,唐玄宗想起他,跟李林甫说: 
“严挺之还在吗?这个人很有才能,还可以用呢。” 
    李林甫说:“陛下既然想念他,我去打听一下。” 
    退了朝,李林甫连忙把严挺之的弟弟找来,说:“你哥哥不是很想回京城见皇上吗,我 
倒有一个办法。” 
    严挺之的弟弟见李林甫这样关心他哥哥,当然很感激,连忙请教该怎么办。李林甫说: 
“只要叫你哥哥上一道奏章,就说他得了病,请求回京城来看病。” 
    严挺之接到他弟弟的信,真的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回京城看病。李林甫就拿着奏章去见 
唐玄宗,说:“真太可惜,严挺之现在得了重病,不能干大事了。” 
    唐玄宗惋惜地叹了口气,也就算了。 
    像严挺之这样上当受骗的还真不少。但是,尽管李林甫装扮得怎么巧妙,他的阴谋诡计 
到底被人们识破。人们就说李林甫这个人是“嘴上像蜜甜,肚里藏着剑”(成语“口蜜腹 
剑”就是这样来的)。 
    李林甫当了十九年宰相,一个个有才能的正直的大臣全都遭到排斥,一批批钻营拍马的 
小人都受到重用提拔。就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政治从兴旺转向衰败,“开元之治”的繁荣景 
象消失,接着出现的就是“天宝之乱”(天宝是唐玄宗后期的年号)。 
     
上下五千年  
155 李白蔑视权贵       
    唐玄宗六十一岁那年,宠爱上了年轻的杨贵妃。据说,杨贵妃是个少见的美人,而且生 
得聪明伶俐,懂得音乐。唐玄宗把她的两个哥哥都封了官,三个姐姐都封为夫人。杨贵妃有 
个远堂兄弟杨钊(音zhāo,后来改名杨国忠),在蜀中穷得过不了日子,听到他堂妹封 
了贵妃,就带点礼物到长安找杨贵妃。杨贵妃在玄宗面前说了几句好话,杨国忠就当上了一 
名禁卫军参军。 
    唐玄宗早把政事交给了李林甫。有了杨贵妃以后,他更是经常留在宫里寻欢作乐,连每 
天例行的早朝也懒得出来了。杨贵妃想要什么,他就总想方设法给她办到。杨贵妃爱吃新鲜 
的荔枝。荔枝是南方出产的果品,长安在西北,哪来的荔枝?唐玄宗为了讨杨贵妃的欢喜, 
专门下命令叫岭南官员派人骑着快马拼着命赶送,像接力棒一样,一站一站把荔枝运到长 
安。荔枝到杨贵妃手里的时候,还又红又香,味道没变哩。 
    唐玄宗、杨贵妃每天饮酒作乐,少不了叫人奏奏音乐,唱唱歌曲,但是宫里原来的一些 
老歌词都听腻了。他想找人来给他填点新歌词。 
    有一个官员贺知章在唐玄宗面前说,长安新来了一个大诗人,名叫李白,是个天才,无 
论做诗写文章,都十分出色。唐玄宗也早就听到过李白的名声,就吩咐贺知章赶快通知李白 
进宫。 
    李白字太白,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他出生在碎叶,上代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 
安东)人,从小博览群书,性格豪放,除读书之外,还练得一手好剑。李白二十多岁起,为 
了增长见识,到各地游历。他不仅到过长安、洛阳、金陵、江都许多大城,还到过洞庭、庐 
山、会稽等许多名山胜地。由于他见识广博,加上才智过人,因此,他在诗歌写作上有了杰 
出的成就。 
    李白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生性高傲,对当时官场上的腐朽风气很不满意,希望得到 
朝廷任用,让他有机会施展政治上的才干。这一次到长安来,听到唐玄宗召见他,也很高兴。 
    唐玄宗在宫殿上接见了李白,和他谈了一阵,觉得他的确很有才华,高兴地说:“你是 
个普通人士,但你的名字连我都知道了。要不是有真才实学,怎么可能这样出名呢?” 
    接见以后,唐玄宗就把李白留在翰林院,要他专门给他起草诏书。 
    李白爱好喝酒,喝起酒来,还非喝到酩酊大醉没有完。进了翰林院之后,他改不了这个 
习惯,空下来,还是找一些诗友到长安酒店里去喝酒。 
    有一次,唐玄宗叫乐工写了一支新曲子,还没填上歌词,就命令太监去找李白。太监们 
在翰林院和李白家,都找不到李白。有人告诉太监,李白上街喝酒去了。 
    太监们在长安街上找呀找呀,好容易在酒店里找到李白,原来李白喝醉了酒,躺在那里 
睡着了。太监把他叫醒,告诉他皇上召见他。李白揉揉眼睛,站起了身,问是怎么回事。太 
监们来不及跟他细说,七手八脚把李白拉进轿子,抬到宫里。 
    李白进了内宫,抬头一看是唐玄宗,想行朝拜礼,身子却不听使唤。太监们见他醉得厉 
害,就有人拿了一盆凉水,洒在李白脸上,李白才渐渐醒过来。 
    唐玄宗爱他的才,也不责怪他,只叫他马上把歌词写出来。 
    太监们忙着在他面前的几案上放好笔砚绢帛。李白席地坐了下来,忽然觉得脚上还穿着 
靴子,很不舒服。他一眼看见身边有个年老的宦官,就伸长了腿,朝着那宦官说:“请您帮 
我把靴子脱下来!” 
    那个老宦官原来是唐玄宗宠信的宦官头子高力士。他平时仗着皇帝的势,在官员前作威 
作福,现在一个小小的翰林官居然命令他脱靴,简直气昏了。但是唐玄宗在旁边等着李白写 
歌词,如果得罪了李白,让唐玄宗扫了兴,也担当不起。他忍住气,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 
笑嘻嘻地说:“唉,真是喝醉了酒,拿他没办法。”说着,就跪着给李白脱了靴子。 
    李白脱了靴子,连正眼也不看高力士,拿起笔来龙飞凤舞地写起来,没有多少时间,就 
写好了三首叫做《清平调》的歌词交给唐玄宗。 
    唐玄宗反复吟了几遍,觉得文词秀丽,节奏铿锵,确是好诗,马上叫乐工演唱起来。 
    唐玄宗十分赞赏李白,但是那个给李白脱过靴子的高力士却记恨在心。有一次,高力士 
陪伴杨贵妃在御花园里赏玩景色。杨贵妃很高兴地唱起李白的诗来。 
    高力士装作惊讶地说:“哎呀,李白这小子在这些诗里侮辱了贵妃,您还不知道吗?” 
    杨贵妃奇怪地问怎么回事。高力士就添枝加叶地造了一些谣言,说李白写的诗里有一句 
话,把杨贵妃比作汉朝一个行为放荡的皇后赵飞燕,是有心讽刺她。 
    杨贵妃听信了高力士的话,真的生了气,后来在唐玄宗面前一再讲李白怎么怎么不好, 
唐玄宗渐渐对李白也看不惯了。 
    李白终于看出在唐玄宗周围,都是一些像李林甫、高力士那样的趋炎附势的小人;他留 
在唐玄宗身边,不过帮他解闷散心,要想政治上有所作为是不可能的。到了第二年春天,就 
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辞官还家。唐玄宗顺水推舟批准了他的要求,为了表示他爱才,还赐给 
李白一笔钱,送他回家。 
    李白离开长安以后,重新过着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有的时候隐居读书,有的时候周游 
各地。在这些日子里,他写下了许多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 
    有一次,他从白帝城出发,乘船经过长江三峡,到江陵去。一路上他即景生情,写下了 
一首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的许多诗篇表现了他豪放的气概、丰富的想象和热烈的感情,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 
不朽名作。 
    正当李白热情地讴歌祖国山河的时候,由于唐王朝的腐败,中原地区遭受了一场浩劫。 
     
上下五千年  
156 安禄山叛乱       
    唐玄宗在位时,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了十个军镇(也叫做藩 
镇),军镇的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带领军队,还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地位很重 
要。按照当时的惯例,节度使立了功,就可能被调到朝廷当宰相。 
    李林甫掌权以后,不但排挤朝廷的文官,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担任朔方等四个镇节度 
使的王忠嗣,立了很多战功。他手下的将领哥舒翰、李光弼,都是骁勇善战的名将,李林甫 
看王忠嗣的功劳大,威望高,怕他被唐玄宗调回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