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寇准在宋太宗时期担任过副宰相等重要官职,他的正直敢谏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寇准 
上朝奏事,触犯了宋太宗。宋太宗听不下去,怒气冲冲站起来想回到内宫去。寇准却拉住太 
宗的袍子不让走,一定请太宗坐下听完他的话。宋太宗拿他没有办法,后来还称赞他说: 
“我有寇准,就像唐太宗有魏征一样。” 
    但是正因为他为人正直,得罪了一些权贵,后来被排挤出朝廷,到地方去做知州。这一 
回,宋真宗看到边境形势紧急,才接受大臣的推荐,把寇准召回京城。 
    公元1004年,辽朝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前锋已经到了澶州 
(今河南濮阳,澶音chán)。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朝廷。寇准劝真宗带兵亲征;副 
宰相王钦若和另一个大臣陈尧叟却暗地里劝真宗逃跑。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今 
江苏南京);陈尧叟是蜀人,劝真宗逃到成都去。 
    宋真宗听了这些意见,犹豫不决,最后召见新任宰相寇准,问他说:“有人劝我迁都金 
陵,有人劝我迁都成都,你看该怎么办才好?” 
    寇准一看两边站着的王钦若和陈尧叟,心里早有了数。他声色俱厉地说:“这是谁出的 
好主意?出这种主意的,应该先斩他们的头!”他认为只要真宗亲自带兵出征,鼓舞士气, 
一定能打退辽兵;并且说,如果放弃东京南逃,人心动摇,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国家就保不 
住了。 
    宋真宗听了寇准一番话,也壮了胆,决定亲自率兵出征,由寇准随同指挥。 
    大队人马刚刚到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听到南下辽军兵势强大,一些随从大臣吓坏 
了,趁寇准不在的时候,又在真宗身边唠叨,劝真宗暂时退兵,避一避风头。宋真宗本来很 
不坚决,一听这些意见,动摇起来,又召见寇准。 
    宋真宗对寇准说:“大家都说往南方跑好,你看呢?” 
    寇准严肃地说:“主张南逃的都是懦弱无知的人。现在敌人迫近,人心动荡。我们只能 
前进一尺,不可后退一寸。如果前进,河北各军士气百倍;如果回兵几步,那么全军瓦解, 
敌人紧紧追赶。陛下想到金陵也去不成了。” 
    宋真宗听寇准说得义正辞严,没话可说,但是心里还是七上八下,定不下主意。 
    寇准走出行营,正好碰到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寇准冲着高琼说:“您受国家栽培,该怎 
么报答?” 
    高琼说:“我愿以一死报国。” 
    寇准就带着高琼又进了行营,重新把自己的意见向宋真宗说了一遍,并且说:“陛下如 
果认为我的话不对,请问问高琼。” 
    高琼在旁边接着说:“宰相说的话是对的。禁军将士家属在东京,都不愿南逃。只要陛 
下亲征澶州,我们决心死战,击败辽兵不在话下。” 
    宋真宗还没开口,寇准紧接着又逼了一句说:“机不可失,请陛下立刻动身!” 
    在寇准、高琼和将士们的催促下,宋真宗才决定动身到澶州去。 
    这时候,辽军已经三面围住了澶州。宋军在要害的地方设下弩箭。辽军主将萧达兰带了 
几个骑兵视察地形,正好进入宋军伏弩阵地,弩箭齐发,萧达兰中箭丧了命。 
    辽军主将一死,萧太后又痛惜又害怕。她又听说宋真宗亲自率兵抵抗,觉得宋朝不好欺 
负,就有心讲和了。 
    澶州城横跨黄河两岸。宋真宗在寇准、高琼等文武大臣的护卫下,渡过黄河,到了澶州 
北城。这时候,各路宋军也已经集中到澶州,将士们看到宋真宗的黄龙大旗,士气高涨,欢 
声雷动。 
    萧太后派使者到了宋朝行营议和,要宋朝割让土地。宋真宗听到辽朝肯议和,正合他的 
心意。他找寇准商量说:“割让土地是不行的。如果辽人要点金银财帛,我看可以答应他 
们。” 
    寇准根本反对议和,说:“他们要和,就要他们归还燕云失地,哪能再给他钱财。” 
    但是,宋真宗一心要和,不顾寇准的反对,派使者曹利用到辽营谈判议和条件。曹利用 
临走的时候,宋真宗叮嘱他说:“如果他们要赔款,迫不得已,就是每年一百万也答应算 
了。” 
    寇准在旁边听了很痛心,只是当着真宗面不便再争。曹利用离开行营,寇准紧紧跟在后 
面,一出门,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说:“赔款数目不能超过三十万,否则回来的时候,我要 
你的脑袋!” 
    曹利用知道寇准的厉害,到了辽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定下来,由宋朝每年给辽 
朝银绢三十万。 
    曹利用回到行营,宋真宗正在吃饭,不能马上接见。真宗急着要知道谈判结果,就叫小 
太监出来问曹利用到底答应了多少。曹利用觉得这是国家机密,一定要面奏。太监要他说个 
大概,曹利用没法,只好伸出三个指头做了个手势。 
    太监向真宗一回报,宋真宗以为曹利用答应的赔款数目是三百万,不禁惊叫起来:“这 
么多!”他略略想了一下,又轻松起来,说:“能够了结一件大事,也就算了。” 
    他吃完饭,就让曹利用进来详细汇报。当曹利用说出答应的银绢数目是三十万的时候, 
宋真宗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直称赞曹利用办事能干。 
    接着宋辽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宋朝每年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不用说,这笔巨 
额赔款,长期成为北宋人民额外的沉重负担。历史上把这次和议叫做“澶渊之盟”。 
    由于寇准的坚持抗战,到底避免了更大的失败。宋真宗也觉得寇准有功劳,挺敬重他。 
但是原来主张逃跑的王钦若却在宋真宗面前说,寇准劝真宗亲征,是把皇上当赌注,孤注一 
掷,简直是国家的一个大耻辱。宋真宗一想起在澶州的情景,真有点后怕,就反过来怨恨寇 
准,竟把那忠心耿耿的寇准的宰相职位撤了。 
     
上下五千年  
188 元昊建立西夏       
    宋真宗用妥协求和的办法,安下了辽朝那一头;西北边境的党项族(古代少数民族之 
一)贵族趁宋朝忙着对付辽朝的机会,经常侵犯宋朝边境。宋真宗疲于应付,只好妥协退 
让,封党项族首领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公元1004年,李继迁死后,又封 
他的儿子李德明为西平王,每年给大批银绢,才平稳了三十多年。 
    李德明的儿子元昊(音hào)是个雄心勃勃的人。他精通汉文和佛学,多次带兵打败 
吐蕃、回鹘等部落,扩大地盘。他劝说德明不要再向宋朝称臣。德明不愿跟宋朝决裂,对儿 
子说:“我们三十年来,能够穿上锦衣,都是宋朝的赏赐,可不好背叛他们啊!” 
    元昊说:“穿皮毛,牧牛羊,这是我们党项的风俗。英雄好汉,应该创立自己的事业, 
哪能贪图这点好处?” 
    德明说:“依你说,该怎么办?” 
    元昊说:“我们得到的赏赐,只是我们自己享受,可是部落的人还很穷困。依我看,不 
如拒绝朝贡,训练兵马。力量小可以去掳掠,大了可以去夺取土地,这样上下都能富裕起 
来,岂不更好。” 
    可是李德明还是不肯接受他的意见,直到德明死去,元昊继承了西平王的爵位,才按照 
自己的主张,设置官职,整顿军队,准备摆脱宋朝的控制,自立门户。 
    他的叔父山遇劝元昊不要反宋,元昊不听。山遇逃奔宋朝,宋朝的延州官员怕得罪元 
昊,反把山遇抓起来送还元昊。元昊知道他的意图已经暴露,就在公元1038年,正式宣 
布即位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因为它在宋朝的西北, 
历史上叫做西夏。 
    元昊即位以后,上表要求宋朝承认。那时候,宋真宗已经死去,在位的是他的儿子宋仁 
宗赵祯。宋朝君臣议论了一下,认为这是元昊反宋的表示,就下令削去元昊西平王爵位,断 
绝贸易往来,还在边境关卡上张榜悬赏捉拿元昊。这一来激怒了元昊,就决定大举进攻。 
    那时候,宋军在西北驻防兵士有三四十万,但是这些兵士分散在二十四个州的几百个堡 
垒,而且各州人马,都直接由朝廷指挥,互相不配合。再加上宋军好久没有打仗,兵士缺乏 
训练。西夏的骑兵却是集中指挥,机动灵活,所以宋军常常打败仗。 
    过了一年,西夏军进攻延州,宋军又打了一个大败仗。宋仁宗十分恼火,把延州知州范 
雍撤了职,另派大臣韩琦和范仲淹到陕西指挥抗西夏的战争。 
    范仲淹到了延州,把边境上的军事制度作了一番改革,他把延州一万六千人马分为六 
路,由六名将领率领,日夜操练,使原来十分散漫的宋军提高了战斗力。 
    西夏将士看到宋军防守严密,不敢进犯延州。他们议论说:“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 
中有几万甲兵,可不像大范老子(指范雍)那样好欺负了。” 
    范仲淹分析了双方兵力,主张加强防守,牵制西夏兵力,但是韩琦却主张进攻。 
    公元1041年二月,西夏军由元昊亲自率领,进犯渭州,韩琦集中所有人马,还选了 
一万八千名勇士,由任福率领出击。 
    任福带了几千骑兵赶了一阵,见到一支西夏兵,双方打了一阵,西夏兵丢下战马、骆驼 
就逃。任福派人侦察,听说前面的敌兵不多,就在后面紧紧追赶。赶了三天三夜,来到好水 
川(今宁夏隆德西),天色已经黑了下来。任福命令将士就地休息,打算等第二天一早和预 
先约定的另一支宋军会师好水川,把敌兵杀个片甲不留。 
    第二天,任福带着宋军沿好水川西进,到了六盘山下,没有发现西夏兵。只见路边有几 
只银泥盒子,封得十分紧密,兵土们走上前去,拿起银泥盒子听了一下,里面还发出一种跳 
动声音。兵士报告任福,任福吩咐兵士把盒子打开。只听得“噗噗”几声,接连飞出了一百 
多只带哨的鸽子,在宋军的头上盘旋飞翔。 
    原来,那小股西夏兵的败退是假的。在六盘山下,元昊带了十万精兵,布置好埋伏。只 
等那鸽子飞起,四面的西夏兵就一齐杀出,将宋军紧紧包围。宋军奋力突围。从早晨一直打 
到中午,敌阵里挥动一面大旗。又有大批西夏兵从两边杀出。宋兵边打边退,许多人退到悬 
崖摔死。 
    任福身中十多支箭,兵士劝任福逃脱。任福说:“我身为大将,现在兵败,只有以死报 
国。”他又冲了上去,被西夏兵刺杀了。 
    这一仗,元昊取得大胜,宋军死伤惨重。韩琦听到这消息,十分伤心,上书请朝廷处 
分,宋仁宗把韩琦撤了职。范仲淹虽然没直接指挥这场战争,但是被人诬告,也降了职。 
    打这以后,宋夏多次发生战争,宋军连连损兵折将,宋仁宗不得不重新起用韩琦、范仲 
淹防守边境。两人同心协力,爱抚士卒,严肃军纪,西夏才不敢再进攻。 
     
上下五千年  
189 狄青不怕出身低       
    韩琦、范仲淹刚到陕西的时候,有人向他们推荐,当地军官中有个狄青,英勇善战,有 
大将的才干。范仲淹正需要将才,听了这话,很感兴趣,要部下把狄青的事迹详细说一下。 
    原来,狄青本是京城禁军里的一个普通兵士。他从小练得一身武艺,骑马射箭,样样精 
通,加上胆壮力大,后来被选拔做了小军官。 
    西夏的元昊称帝以后,宋仁宗派禁军到边境去防守,狄青被派到陕西保安(今陕西志 
丹)。 
    不久,西夏兵进攻保安。保安的宋军多次被西夏兵打败,兵士们一听说打仗都有点害 
怕。守将卢守勤为了这件事正在发愁。狄青主动要求让他担任先锋,抗击西夏军。 
    卢守勤见狄青愿意当先锋,自然高兴,就拨给他一支人马,跟前来进犯的西夏军交战。 
    狄青每逢上阵,先换了一身打扮。他把发髻打散,披头散发,头上戴着一个铜面具,只 
露出两只炯炯的眼睛。他手拿一支长枪,带头冲进敌阵,东挑西杀。西夏兵士自从进犯宋境 
以来,没有碰到过这样厉害的对手。他们看到狄青这副打扮,已经胆寒了。经狄青和宋军猛 
冲了一阵,西夏军的阵脚大乱,纷纷败退。狄青带领宋军冲杀过去,打了一个大胜仗。 
    捷报传到朝廷,宋仁宗十分高兴,把卢守勤提升了官职,狄青提升四级。宋仁宗还想把 
狄青召回京城,亲自接见。后来因为西夏兵又进犯渭州,调狄青去抵抗,不得不取消了召见 
的打算,叫人给狄青画了肖像,送到朝廷去。 
    以后几年里,西夏兵不断在边境各地进犯,弄得地方不得安宁。狄青前后参加了二十五 
次大小战斗,受了八次箭伤,从没有打过一次败仗。西夏兵士一听到狄青的名字,就吓得不 
敢跟他交锋。 
    范仲淹听了部下的推荐,立刻召见狄青,问他读过什么书,狄青出身兵士,识字不多, 
要他说读过什么书,他答不上来。 
    范仲淹劝他说:“你现在是个将官了。做将官的如果不能博古通今,只靠个人的勇敢是 
不够的。”接着,他还介绍狄青读一些书。 
    狄青见范仲淹这样热情鼓励他,十分感激。以后,他利用打仗的空隙时间刻苦读书。过 
了几年,他把秦汉以来名将的兵法都读得很熟,又因为立了战功,不断得到提升,名声更 
大。后来,宋仁宗把他调回京城,担任马军副都指挥。 
    宋朝有个残酷的制度。为了防止兵士开小差,在兵士的脸上刺上字。狄青当小兵的时候 
也被刺过字。过了十多年,狄青当了大将,但是脸上还留着黑色的字迹。 
    有一次,宋仁宗召见他以后,认为当大将脸上留着黑字,很不体面,就叫狄青回家以 
后,敷上药,把黑字除掉。 
    狄青说:“陛下不嫌我出身低微,按照战功把我提到这个地位,我很感激。至于这些黑 
字,我宁愿留着,让兵士们见了,知道该怎样上进!” 
    宋仁宗听了,很赞赏狄青的见识,更加器重他。 
    后来,因为狄青多次立功,被提拔为掌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一个小兵出身的人当上枢 
密使,这是宋朝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有些大臣嫌狄青出身低,劝仁宗不该把狄青提到这 
么高的职位,但是宋仁宗这时候正在重用将才,没有听这些意见。 
    狄青当了枢密使,有人总觉得他的出身和地位太不相称。有一个自称是唐朝名相狄仁杰 
后代的人,拿了狄仁杰的画像,送给狄青说:“您不也是狄公的后代吗?不如认狄公做祖宗 
吧!” 
    狄青谦虚地笑了笑说:“我本来是个出身低微的人,偶然碰到机会得到高位,怎么能跟 
狄公高攀呢。” 
     
上下五千年  
190 范仲淹实行新政       
    由于范仲淹军纪严明,还注意减轻边境上百姓的负担,北宋的防守力量加强了。西夏和 
北宋打了几年仗,没得到什么好处,到了公元1043年,西夏国主元昊愿意称臣求和,宋 
朝答应每年送给西夏一批银绢、茶叶,北宋的边境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 
    范仲淹不但是个军事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苏州吴县人,从小死 
了父亲,因为家里贫穷,母亲不得不带着他另嫁到一个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十分艰苦的环 
境中成长,他住在一个庙宇里读书,穷得连三餐饭都吃不上,天天只得熬点薄粥充饥,但是 
他仍旧刻苦自学。有时候,读书到深更半夜,实在倦得张不开眼,就用冷水泼在脸上,等倦 
意消失了,继续攻读。这样苦读了五六年,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原来在朝廷当谏官,因为看到宰相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就向仁宗大胆揭 
发。这件事触犯了吕夷简,吕夷简反咬一口,说范仲淹交结朋党,挑拨君臣关系。宋仁宗听 
信吕夷简的话,把范仲淹贬谪到南方,直到西夏战争发生以后,才把他调到陕西去。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宋仁宗觉得他的确是个人才。这时候,宋王朝因为内 
政腐败,加上在跟辽朝和西夏战争中军费和赔款支出浩大,财政发生恐慌。宋仁宗就把范仲 
淹从陕西调回京城,派他担任副宰相。 
    范仲淹一回到京城,宋仁宗马上召见,要他提出治国的方案。范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太 
多,要一下子都改掉不可能,准备一步一步来。但是,禁不住宋仁宗一再催促,就提出了十 
条改革措施,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对官史一定要定期考核,按他们的政绩好坏提拔或者降职; 
    二、严格限制大臣子弟靠父亲的关系得官; 
    三、改革科举制度; 
    四、慎重选择任用地方长官。 
    还有几条是提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