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叶义问也是个胆小鬼,不敢亲自上前线,另派一个中书舍人(文官名)虞允文,慰劳采 
石的宋军将士。 
    虞允文到了采石,王权已经走了,接替他职务的李显忠却还没到。对岸的金兵正在准备 
渡江。宋军没有主将,人心惶惶,秩序混乱。虞允文到了江边,只见宋军兵士三三两两垂头 
丧气地坐在路旁,把马鞍和盔甲丢在一边。 
    虞允文问他们说:“金人都快要渡江了,你们坐在这里等什么?” 
    兵士们抬头一看,见是一个文官,没好气地说:“将军们都跑了,我们还打什么仗?” 
    虞允文看到队伍这样涣散,十分吃惊,觉得等李显忠来已经来不及了,就立刻召集宋军 
将士,告诉他们说:“我是奉朝廷的命令到这里来劳军的。你们只要为国家立功,我一定报 
告朝廷,论功行赏。” 
    大伙儿见虞允文出来作主,也打起精神来了。他们说:“我们吃尽金人的苦,谁不想抵 
抗。现在既然有您作主,我们愿意拼命作战。” 
    有个跟随虞允文一起去的官员悄悄地对虞允文说:“朝廷派您来劳军,又不是要您督 
战。别人把事办得那么糟,您何必背这个包袱呢?” 
    虞允文气愤地说:“这算什么话!现在国家遭到危急,我怎么能考虑自己的得失,逃避 
责任。” 
    虞允文是个书生,从来没有指挥过战争。但是爱国的责任心使他鼓起勇气。他立刻命令 
步兵、骑兵都整好队伍,排好阵势,又把江面的宋军船只分为五队,一队在江中,两队停泊 
在东西两侧岸边,另外两队隐蔽在港汊里作后备队。 
    宋军布置刚刚结束,金兵已经开始渡江。完颜亮亲自挥动着小红旗指挥。几百艘金军大 
船迎着江风,满载着金兵向南岸驶来。没有多少时间,金兵已经陆续登岸。 
    虞允文命令部将时俊率领步兵出击。时俊挥舞着双刀,带头冲向敌阵。兵士们士气高 
涨,拼命冲杀。金兵进军以来,从没有遭到过抵抗,一下子碰到这样强大的敌手,就都垮下 
来了。 
    江面上的宋军战船,也向金军的大船冲去。宋军的战船虽小,但是很坚实,就像尖利的 
钢刀一样,插进金军的船队,把敌船拦腰截断。敌船纷纷被撞沉。敌军一半落在水里淹死, 
一半还在顽抗。 
    太阳下山了,天色暗了下来,江面上的战斗还没有结束。这时候,正好有一批从光州 
(今河南潢州)逃回来的宋兵到了采石。虞允文要他们整好队伍,发给他们许多战旗和军 
鼓,从山后面摇动旗帜,敲着鼓绕到江边来。江上的金兵听到南岸鼓声震天,看到山后无数 
旗帜在晃动,以为是宋军大批援兵到来,纷纷逃命。 
    金军遭到意料不到的惨败,气得完颜亮暴跳如雷,一肚子怒气全发泄在兵士身上,把逃 
回去的兵士全拷打死了。 
    虞允文料想完颜亮不会甘心失败。当天夜里,就把战船分为两队,一队开到上游,一队 
留在渡口。到第二天天蒙蒙亮的时候,完颜亮果然又派金军渡江,虞允文指挥两队战船夹 
击。金兵尝过虞允文的厉害,没心思反抗。三百只大船被困在江心和渡口,宋军放起一把 
火,把敌船全烧了。 
    完颜亮在采石渡江不成功,又把他们的兵士乱杀了一批,才带着留下的人马到扬州去, 
想到那里去渡江。 
    宋军在采石大胜之后,主将李显忠才带兵到达。李显忠了解到虞允文指挥作战的情况, 
十分钦佩。 
    虞允文对李显忠说:“敌人在采石失败之后,一定会到扬州去渡江。对岸镇江那边没准 
备,情况很危险。您在这儿守着,我到那边去看看。” 
    李显忠马上拨给虞允文一支人马,由虞允文率领前往镇江。 
    镇江原来是由老将刘锜防守。那时候,刘锜已经病得不能起床了。虞允文到了镇江,先 
去探望刘锜。刘锜躺在床上,紧紧拉着虞允文的手,心情沉重地说:“国家养兵三十年,没 
有立过一点战功,想不到立大功的还是靠您这位书生,我们当将军的实在太惭愧了。” 
    虞允文安慰他一阵,就回到军营。他命令水军在江边演习。宋军制造了一批车船,由兵 
士驾驶,在江边的金山周围巡逻,来回像飞一样。北岸的金兵看了十分吃惊,赶快报告完颜 
亮。完颜亮大怒,把报告的人打了一顿板子。 
    这时候,金兵打了几次败仗,都害怕作战。有些将士暗地里商量逃走,完颜亮发现后, 
下了命令:兵士逃亡的杀死将领,将领逃亡的杀死主将;并且宣布第二天全军渡江,畏缩不 
前的处死。 
    金军将士对完颜亮的残酷统治再也忍受不住,还没等完颜亮发出渡江命令,当天夜里拥 
进完颜亮的大营,把他杀死。 
    完颜亮一死,金兵就撤退了。 
    完颜亮带兵南侵的时候,金朝内部也出了事。一些不满完颜亮统治的大臣,另外拥戴完 
颜雍为皇帝,这就是金世宗。采石大战后,金世宗为了稳定内部,派人到南宋议和,宋金战 
争又暂时停了下来。 
     
上下五千年  
211 辛弃疾活捉叛徒       
    在完颜亮大举南下的时候,北方和中原人民趁金朝后方空虚,纷纷起义。济南府有一个 
农民叫耿京,也聚集了几十个人举行起义,先后攻占了莱芜、泰安(都在今山东省)两座县 
城。耿京的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二十几万人,成为各地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队伍。 
    投奔耿京起义军的人,大多是在金朝统治者残酷压迫下的贫苦农民,也有一个爱国的知 
识分子,他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济南人。他出生的时候,家乡已经沦陷在金朝统治者 
的手里。祖父辛赞虽然在金朝占领区里做过几年地方官,但是心里却一直向着宋朝。辛赞常 
常给小孙子讲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带着辛弃疾登上高山,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辛弃疾 
留下很深的印象。 
    辛弃疾长大后,因为文才出众,被金朝的济南官府推荐到燕京去参加进士考试。临走的 
时候,辛赞叮嘱他在到燕京去的路上,注意沿路的地理形势和金朝内部的政治情况。辛弃疾 
到了燕京,没有考取进士,但是对祖父叮嘱的事情倒很留心观察。过了三年,他又到燕京去 
参加考试,对金朝内部的情况了解得更清楚了。 
    辛赞没有能盼到南宋恢复中原就死了。辛弃疾决心继承祖父的遗志。到了第二年,完颜 
亮发动南侵,二十二岁的辛弃疾眼看机会到来,就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 
京。 
    在耿京的起义队伍里,像辛弃疾那样有文才的人是少有的。耿京见他前来投奔,十分欢 
迎,派他负责起义军的文书工作,掌管起义军的大印。 
    辛弃疾告诉耿京,在济南附近有一支起义军,首领是他熟悉的一个和尚,名叫义端,懂 
得兵法。耿京听了很高兴,就派辛弃疾去跟义端联络。不多几天,义端就带着队伍参加了耿 
京的起义军。 
    义端到了起义军后,凭着老相识的关系,跟辛弃疾很接近,辛弃疾对义端也没有怀疑。 
哪知义端不怀好意,一天晚上,趁辛弃疾不防备,偷走了他保管的起义军大印,逃奔金军。 
    耿京认为辛弃疾引进了奸细,大为发火,马上要把辛弃疾处死。 
    辛弃疾恳切地说:“义端偷印逃跑,我当然应当负责。请您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义端 
抓回来。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愿意接受重刑。” 
    辛弃疾得到耿京同意,就快马加鞭向金营追去,赶了一段路,果然追上了义端。辛弃疾 
抓住义端,那叛徒吓得哆哆嗦嗦,跪在地上求饶。辛弃疾按捺不住心头怒火,当场砍了义端 
的头,把它拴在马背上,回到耿京营里。 
    耿京不但不办辛弃疾的罪,反而对他更加器重。 
    采石大战之后,金兵被迫北撤。金世宗一面跟南宋讲和,一面在北方使用招抚和镇压两 
种手段,企图瓦解北方抗金的义军。耿京的义军受到了严重威胁。 
    辛弃疾跟耿京说:“为了抗金,咱们一定要和朝廷取得联系,南北呼应;万一咱们在这 
里呆不住,也可以把人马拉到南边去。” 
    耿京接受了辛弃疾的意见,就派义军总提领贾瑞做代表,到建康去见宋高宗。贾瑞是个 
不识字的武将,不懂得朝见礼节,要求耿京派辛弃疾跟他一起去。耿京同意了。 
    公元1162年,贾瑞、辛弃疾带着十几个随从人员到了建康。宋高宗听说山东义军派 
人来归附,十分高兴,当天就在行官里召见他们。辛弃疾陪同贾瑞上朝,从容不迫地宣读了 
他代义军起草的奏章,报告北方义军的抗金情况。 
    宋高宗立刻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对贾瑞、辛弃疾也各封了一个官衔,要他们回去 
向耿京传达。 
    贾瑞和辛弃疾完成了任务,高高兴兴地离开建康回去。不料,在经过海州(今江苏连云 
港)的时候,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原来,在他们离开义军的那段时间,耿京被人杀害了。 
    杀害耿京的是个义军的将领张安国。在金朝官府加紧他们的诱降活动以后,张安国为了 
贪图金人的赏赐,勾结耿京手下另一个部将,趁耿京没防备,闯进营帐把耿京杀了。张安国 
投奔金军后,金朝把这个叛徒封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州官。义军失去了首领,又不甘心 
跟张安国投降金军,大多散伙走了。 
    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又是痛心,又是气愤,一定要除掉叛贼,为耿京报仇。他跟海州 
的守将一商量,就有不少将士自动要求跟辛弃疾去除奸。辛弃疾带了五十名勇士,一起骑马 
奔向济州。 
    辛弃疾的队伍到了济州官府,叛徒张安国正在里面设宴请客,一听是辛弃疾来了,有点 
心虚,但是一时还弄不清他们的来意,就吩咐兵士让他们进来。 
    辛弃疾和同去的勇士闯进大厅,看见张安国跟一些叛将正在宴席上喝酒作乐,气得眼都 
红了。他们也不跟张安国说话,拥了上去,七手八脚把张安国捆绑起来,拉出衙门。等济州 
兵士赶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张安国缚在马上。 
    济州的兵士见了辛弃疾威严的神色,没人敢动手。辛弃疾当场向兵士们宣布说:“朝廷 
大军马上就要来了。大家谁愿意抗金的,参加到我们队伍里来吧!” 
    济州的兵士多数原来跟过耿京,听到辛弃疾一号召,有上万人愿意跟他们走。辛弃疾立 
刻带着义军,押着叛徒,直奔南方。 
    辛弃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营,南宋朝廷审清楚张安国的罪行,立刻把他砍头示众。 
    辛弃疾回到南方后,被派到江阴做官。他不顾自己职位低微,好几次向朝廷提出抗金的 
主张,可惜都没有被采纳。后来,虽然做了几任地方官,还创建过一支“飞虎军”,但是始 
终没有能够实现他北伐中原的愿望。在他四十二岁那年,竟受朝廷官僚打击,被迫退休。他 
一生写下了许多反映他的豪放性格和爱国热情的词。他的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 
    就在辛弃疾南下那一年,宋高宗退位,由他的侄儿赵昚(音shèn)接替皇位,这就 
是宋孝宗。 
     
上下五千年  
212 陆游临终留诗       
    宋孝宗刚刚即位的时候,决心改变屈辱求和的政策,很想做一番恢复中原的大事业。公 
元1163年,他任用了一名很有名望的老将张浚(音jùn)做枢密使。 
    张浚决定出兵北伐,并请朝廷发布诏书,号召中原人民奋起抗战,配合宋军收复失地。 
当时枢密院有个编修官陆游,很有文才,张浚就派陆游起草这份诏书。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浙江山阴人,幼年的时候,正是北宋灭亡的年代。金兵在 
江南抢杀掳掠,陆游从小就尝够了国难的痛苦,也看到、听到江南军民抗击金兵的许多可歌 
可泣的事迹,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滋长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厚感情。 
    少年时代的陆游,由于勤奋学习,能写一手出色的文章。二十九岁那年,他参加两浙地 
区的考试,被取为第一名。恰巧奸相秦桧的孙子秦埙(音xūn)也参加这次考试。秦桧在 
考试前就暗示考官,要让秦埙得第一名。考官没买他的账,还是秉公办事,让陆游中了第一 
名。 
    这件事使秦桧十分恼火。到了第二年,陆游到京城临安参加考试。主考官发现陆游的文 
才,又想让他名列前茅。秦桧得知这件事,更是生气,蛮横地命令主考官取消陆游考试的资 
格,还要追究两浙地区试官的责任。打那以后,秦桧对陆游怀恨在心,不让他参加朝廷工 
作。直到秦桧死去,他才到临安担任枢密院的编修官。 
    陆游热情支持北伐。可是担任统帅的张浚缺少指挥的才能。张浚手下的两名主将又相互 
猜忌,发生摩擦。宋军出兵没有多久,就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北)打了一个败仗,宋军全线 
溃退。 
    北伐失败,一贯主张求和的大臣在宋孝宗面前对张浚大肆攻击,还说张浚用兵,原是陆 
游怂恿出来的。后来,张浚被排挤出朝廷,陆游也罢官回山阴老家去了。 
    宋孝宗在金兵的威胁下,抗金决心也就动摇起来。第二年又跟金朝订立了屈辱的和约, 
打那以后,再也不敢提北伐的事。 
    差不多过了十年,负责川陕一带军事的将领王炎听到陆游的名声,把他请到汉中去,做 
他的幕僚。汉中接近抗金的前线,陆游认为到那里去,也许有机会参加抗金战斗,为收复失 
地出一份力量,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命。到了那里,他曾经骑马到大散关边,观察金人占 
领的地区。在王炎衙门里,他常常亲眼看见金军占领区的老百姓,冒着危险给宋军送来军事 
情报。这些情景使他对抗金前途充满了希望。 
    他经过详细考察之后,向王炎提出一个计划。他认为恢复中原一定要先收复长安,要王 
炎在汉中积蓄军粮,训练队伍,做好一切准备,随时可以进攻。但是,当时临安的南宋朝廷 
并没有北伐的打算,川陕一带的将领大多骄横腐败,王炎对他们也没有办法,更谈不上按照 
陆游的意见出兵。陆游满怀希望又落空了。 
    不久,王炎被调走,陆游也被调到成都,在安抚使范成大部下当参议官。范成大是他的 
老朋友,虽说是上下级关系,却并不讲究一般的官场礼节。陆游的抗金志愿得不到实现,心 
里气闷,就常常喝酒写诗,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感情。但是,一般官场上的人看不惯他,说他 
不讲礼法,思想颓放。陆游听了,索性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放翁”。后来人们就称他陆 
放翁。 
    这样一过又是二三十年,南宋王朝又换了两个皇帝——宋光宗赵惇(音dūn)和宋宁 
宗赵扩,南宋王朝始终没有决心收复失地。陆游长期过着闲居的生活,他把满腔爱国热情寄 
托在他的诗歌创作上。 
    公元1206年,韩侂胄(音tuōzhòu)担任宰相,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北伐。 
这使陆游十分兴奋。但是韩侂胄的北伐,并没有充分准备,加上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使最后 
一次北伐又失败了。宋宁宗和一批投降派大臣杀害了韩侂胄,把他的头颅献给金朝,订立了 
屈辱的和约。 
    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 
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他一生辛勤创作,一共留下了九千多首诗。在我国历 
代诗人中,他的创作是最丰富的。 
    公元1210年,这位八十六岁的爱国诗人病重。临终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恢复中 
原。他把儿孙们叫到床边,念了他最后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上下五千年  
213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当韩侂胄北伐的时候,金朝内部也已经十分腐败。北方的蒙古族趁这个时机强大起来。 
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斡音wò)边,举行了一次盛大的 
集会,公推铁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就是大帝的意思),并且给他上了一个称号,叫成吉思 
汗。 
    铁木真本来是蒙古族孛儿只斤部酋长也速该的儿子。他幼年的时候,金王朝统治者对蒙 
古族人民实行残酷统治,各部落之间也互相打冤家,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十分苦难。铁木真的 
祖先俺巴孩就是被金朝皇帝杀害的。 
    铁木真九岁那年,也速该把铁木真带到一个朋友家订亲。他把铁木真留在朋友家里独自 
回家,赶了一段路,肚子饿得慌,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