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分喜欢,马上命令兵士松了绑,把和尚带回元帅府。 
    那个投奔郭子兴的青年和尚,名叫朱元璋。他父亲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一个贫 
苦农民。朱元璋十七岁那年,淮北地方闹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和蝗灾,接着又蔓延了瘟疫。朱 
元璋的父亲、母亲和大哥接连传染上了疫病,咽了气。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连买口棺材 
的钱也没有,亏得邻居同情他们,帮助他们把父母埋葬了。 
    朱元璋失去了父母亲,生活没有着落。邻居给他出了个主意,要他到附近的皇觉寺当小 
和尚,混口饭吃。这样,朱元璋就出了家。那种寺院里的小和尚,其实是给人使唤的佣人。 
朱元璋每天伺候师父、师兄,起早摸黑,扫地,上香,敲钟,做饭,日子过得挺苦。 
    但是,那个日子里要在皇觉寺混口饭吃也不容易。原来,皇觉寺是靠收租米过日子的, 
这年灾情严重,皇觉寺收不到租米。朱元璋在寺里呆了才五十天,眼看要断粮了。师父、师 
兄们一个个离开寺院到外面化缘去,朱元璋也被打发出门,带着小木鱼和钵头到淮西一带流 
浪讨饭。过了三年,濠州的灾情稍微缓和了一点,他才又回到皇觉寺。 
    又过了一年,红巾军起义爆发了,朱元璋在寺里不断听到外面传来的消息,一会儿是刘 
福通占领了颍州,一会儿是芝麻李占领了徐州。到了年底,又听到濠州也被红巾军占领了。 
朱元璋早就听到弥勒佛要下凡救世的传说;现在又听到红巾军到处起兵,元兵节节败退,心 
里想,穷人出头的日子到了,就离开皇觉寺,到濠州来投奔郭子兴。 
    郭子兴跟朱元璋一谈话,发觉他口齿伶俐,十分赏识,马上叫他脱下和尚的袈裟,换上 
兵士服装,把他留在身边当个亲兵长。 
    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以后,马上表现出他的才能。他打仗勇敢,又有计谋。郭子兴把他当 
作心腹看待,出去打仗,总要先跟他商量。在起义兵士中,朱元璋的声望渐渐提高了。 
    郭子兴有个好朋友姓马,在郭子兴起兵那年病死。马公临死的时候,把他的孤女托给郭 
子兴照顾。郭子兴把女孩带回家里,交给妻子张夫人抚养,把她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 
郭子兴一直想给她选个好女婿,这一回,见朱元璋是个人才,就跟张夫人商量,要把马公的 
女儿嫁给朱元璋,张夫人一听也十分赞成。这样,皇觉寺的小和尚就做了郭元帅的女婿,地 
位也不同了。在起义军中,大家都称他“朱公子”。 
    濠州的红巾军里,连郭子兴在内,共有五个元帅。五个人平起平坐,不分高低,谁也管 
不了谁。除郭子兴外,另外四个元帅都有点江湖气,不讲纪律。郭子兴渐渐看不惯他们,他 
们也嫌着郭子兴。日子一久,矛盾越来越深,四个人就合在一起,排挤郭子兴。有一次,郭 
子兴差点被他们害死,亏得朱元璋得到消息,把郭子兴救了出来。 
    朱元璋发现起义军的几个将帅胸襟狭窄,在他们手下干事,成不了什么气候,就回到老 
家,招兵买马。他少年时候的伙伴徐达、汤和,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将领,都来投奔, 
不到十天,就招募了七百人,后来,又袭击元军,招降了一批元军。 
    朱元璋得了大批生力军,整顿纪律,加紧训练,把手下的军队训练成一支战斗力很强的 
队伍,声势大振。 
    定远有个文人李善长,是个很有计谋的人,也来找朱元璋。朱元璋知道他很有学问,就 
留他在起义军里当谋士。有一次,朱元璋问李善长说:“现在全国到处都在打仗,什么时候 
才能太平呢?” 
    李善长说:“秦朝末年,也这样大乱过。汉高祖是平民出身,因为他气量大,能够用人 
材,又不乱杀人,只花了五年时间,就统一天下。现在元朝政治这样混乱,天下土崩瓦解, 
您何不向汉高祖学习呢?” 
    打那时候起,朱元璋就一心一意想学汉高祖刘邦。 
    朱元璋带着自己训练出来的队伍,连续打下滁州、和州。小明王韩林儿在毫州称帝那 
年,郭子兴得病死了。小明王就封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朱元璋做了副元帅。 
    郭天叙没有什么指挥的经验,加上红巾军中大多将士都是朱元璋的亲信,朱元璋名义上 
是副帅,实权全掌握在他手里。没多久,郭天叙在攻打集庆(今江苏南京)的时候,被叛徒 
杀死,朱元璋就当了名副其实的元帅。 
    朱元璋独掌兵权以后,率领大军大破元朝水军,渡江攻打集庆,集庆五十多万军民投 
降。朱元璋进了集庆,出榜安民,把集庆改名应天府。打那时候起,朱元璋就以应天府作为 
根据地,向江南一带发展。 
     
上下五千年  
223 鄱阳湖大战       
    当朱元璋的势力向南方发展的时候,首先遇到一个强敌是陈友谅。陈友谅原是徐寿辉起 
义军的部将,后来他谋杀了徐寿辉,自立为王,国号叫汉。他占据江西、湖南和湖北一带, 
地广兵多,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割据政权。公元1360年,他率领强大的水军,从采石沿江 
东下,进攻应天府,一心想并吞朱元璋占领的地盘。 
    朱元璋赶忙召集部下商量对付汉军的办法。有的说,跟汉军的力量相差太大,不如趁早 
投降;有的主张逃到钟山(在今南京)死守;也有人主张拼一死战,如果失败,再逃不晚。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只有新来的谋士刘基站在一边,一声不吭。 
    朱元璋犹豫不决,散了会,把刘基单独留下来,问他有什么主意。刘基说:“我看那些 
主张投降和逃走的人就该杀!” 
    朱元璋说:“请问先生有什么办法打败敌人?” 
    刘基说:“敌人远道来侵犯,我们以逸待劳,还怕不能取胜?您如果多用财物赏赐将 
士,再用一点伏兵,抓住汉军的弱点痛击,要打败陈友谅就大有希望。” 
    朱元璋听了刘基的话,满心喜欢。两个人又商量了一阵,把计策定了下来。 
    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跟陈友谅是老相识。朱元璋把康茂才找来,对他说:“这次陈友谅 
来进攻,我要引他上钩,没有你帮助不行。请你写封信给陈友谅,假装投降,答应做他的内 
应;再给他一点假情报,要他兵分三路攻打应天,分散他的兵力。” 
    康茂才说:“这事不难。我家有个守门的老仆,给陈友谅当过差。派他送信去,陈友谅 
准不会怀疑。” 
    康茂才回到家里,按照朱元璋的吩咐写了信,连夜叫老仆赶到采石,求见陈友谅。陈友 
谅见了老仆送来的信,果然并不怀疑,问老仆说:“康公现在哪里?” 
    老仆回答说:“现在他带了一支人马,驻守江东桥,专等大王去。” 
    陈友谅连忙又问:“江东桥是啥样子?” 
    老仆说:“是座木桥,容易认得出来。” 
    陈友谅跟老仆谈了一阵,吩咐左右摆上酒菜,让老仆饱饱地吃了一顿,才打发他回去。 
临走的时候,陈友谅对老仆说:“你回去跟康公说,我马上就去江东桥,到了桥边,我叫几 
声‘老康’,请他马上接应。” 
    老仆回去后,把陈友谅的话全向朱元璋回报了。朱元璋连声叫好,当夜派人把江东的木 
桥拆掉,改成一座石桥。 
    朱元璋从陈友谅的逃兵那儿得到情报,弄清楚他们进攻的路线,就让大将徐达、常遇春 
等分几路在沿江几个重要关口埋伏了人马。朱元璋亲自统率大军守在卢龙山(今南京狮子 
山),布置兵士准备好红黄两面旗帜,规定了信号:举起红旗就是通知敌人已经到来,举起 
黄旗就是命令伏兵出击。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陈友谅自投罗网。 
    陈友谅自从老仆走后,立刻下令全体水军出发,由他亲自带领,直驶江东桥。哪想到到 
了约定地点,竟没见木桥,只有石桥。陈友谅的部将们都起了疑心。陈友谅想,别管他是石 
桥还是木桥,只要找到康茂才就好。他就到石桥旁边,一连喊了几声“老康”,也没人答 
应。陈友谅这才想到自己上了当,急忙命令船队撤退。 
    朱元璋发现敌人中计,立刻叫兵士举起黄旗,发动进攻。一霎眼间,战鼓齐鸣,岸上伏 
兵一起杀出,水港里的水军也加入战斗。 
    陈友谅受到突然袭击,几万大军一下子乱了套,被杀死的和落水淹死的数也数不清,两 
万兵士、一百多艘战船被朱元璋的将士俘获。陈友谅在部将保护下,抢了一条小船,总算逃 
了命。 
    这一仗打得陈友谅大伤元气。朱元璋的声势却越来越大。陈友谅哪肯甘心,他养精蓄 
锐,决心要报这个仇。过了三年,他造了大批战船,又带领六十万大军,进攻洪都(今江西 
南昌)。 
    朱元璋亲自带领二十万大军援救洪都,陈友谅才撤去包围,把水军全部撤到鄱阳湖。朱 
元璋把鄱阳湖出口封锁起来,堵住敌人,决定跟陈友谅在湖里决战。 
    陈友谅的水军有大批战船,又高又大,一字儿排开,竟有十几里长;朱元璋的水军,却 
尽是一些小船,论实力比陈友谅差得多。双方连续打了三天,朱军都失败了。 
    部将郭兴跟朱元璋说:“双方的兵力相差太远,靠打硬仗不行,非用火攻不可。” 
    朱元璋立刻命令用七条小船,装载着火药,每条船尾带着一条轻快的小船。那天傍晚, 
正好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派了一支敢死队驾驶这七条小船,乘风点火,直冲陈友谅大船。 
风急火烈,一下子就把汉军大船全部延烧起来,火焰腾空,把湖水照得通红。陈友谅手下的 
将士不是被烧死,就是被俘虏。 
    陈友谅带着残兵败将向鄱阳湖口突围。但是湖口早已被朱元璋堵住。在陈友谅突围的时 
候,朱军一阵乱箭,把陈友谅射死。 
    朱元璋消灭了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陈友谅以后,自称吴王。 
    自从刘福通牺牲以后,朱元璋把小明王接到滁州,名义上还接受小明王的领导。到了这 
时候,他做皇帝的思想膨胀起来,觉得留着小明王对他是个障碍。公元1366年,他用船 
把小明王接到应天,趁小明王在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过江的时候,派人暗暗凿沉了船, 
把小明王淹死。 
    第二年,朱元璋消灭了张士诚割据势力,接着,命令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 
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过了两个月,徐达的军队旗开得胜,占领了山东。公元136 
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即位称皇帝,国号叫明。他就是明太祖。 
    明军乘胜进军,元兵节节败退。这年八月,徐达率领大军直捣大都,元顺帝逃往上都。 
统治中国九十七年的元王朝终于被推翻。 
     
上下五千年  
224 刘伯温求雨       
    明太祖在统一战争中,依靠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将领争城夺地:又吸收了一些谋士,帮他 
出谋划策。在这些谋士中,刘基是最著名的一个。 
    刘基又叫刘伯温,本来是元朝的官员,因为对元朝的政治腐败不满意,常常写点文章, 
讽刺时事,后来,被解职回到他的家乡青田(在今浙江)。朱元璋的军队打到浙东的时候, 
把刘基请了出来,当他的谋士。在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刘基出了不少计策。由于 
他足智多谋,得到明太祖的信任。明太祖把他比做西汉初年的张良。 
    刘基不但谋略好,而且精通天文。在古代,往往把天文现象跟人间的吉凶扯在一起。刘 
基对天下形势观察仔细,考虑问题周到,他的预见往往比较准确。但是大家都认为这跟他精 
通天文有关。民间传说把刘伯温看作一个“未卜先知”的人物。 
    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江南发生了一场旱灾。刘基掌管天文,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发生大 
旱,怎样才能求上天下雨。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因为牢狱里关押的人有冤枉。” 
    朱元璋信了刘基的话,派他去查牢监里关的犯人。刘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 
元璋奏明后,平反了冤案,把错抓的人放了。 
    求雨和平反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刘基也不可能有求雨的法术。不过他懂得天文, 
可能观测到气象要发生变化,就借这个机会劝谏朱元璋平反冤案。果然不出几天,乌云密 
布,接着就下了一场透雨。刘基趁朱元璋高兴的时候,又劝他制定法律,依法办事,防止错 
杀无辜的人。 
    明太祖即位以后,叫刘基做御史中丞,负责司法工作。刘基严格执法。有一次,丞相李 
善长的一个亲信犯了法。李善长是明王朝开国功臣,又是明太祖的同乡,势力很大。但是刘 
基不顾李善长的阻挠,奏明明太祖,把那个亲信杀了。这件事当然招来了李善长的怨恨。 
    正巧这一年,京城又逢到大旱,明太祖十分着急。刘基乘机跟明太祖说:“战争中的死 
亡将士,他们的妻子需要抚恤;一些在筑城中死亡的工匠,尸骨还暴露在田野上,没人收埋。 
    把这些事办了,说不定能下雨。” 
    明太祖一心求雨,当然很快批准了刘基的要求,抚恤了将士妻子,掩埋了工匠的尸骨。 
刘基虽然办了一件好事,但是靠这种办法劝谏,毕竟靠不住。这一次,他的预测不准,过了 
十天,还是烈日当空,一滴雨也没下。 
    这可使明太祖生了气,再加上李善长在旁边说坏话,叫刘基不能不害怕。这时候,他妻 
子在家乡得病死去。刘基请个假回老家了。 
    其实,明太祖对刘基是特别器重的。有一次,明太祖要拜刘基为丞相。刘基连忙推辞 
说:“选丞相好比挑栋梁。要挑个大木材,如果用小木头当梁柱,房屋就有倒坍的危险。” 
    后来,明太祖撤了丞相李善长的职,又想请刘基出来当丞相。刘基说:“我性子褊急, 
容不得坏人:再说年纪大了,也担当不了这样重任。天下有的是人材,希望陛下好好物色。” 
    刘基回到青田,过着隐居生活,从来不跟人谈起他过去的功劳。青田县令一再求见,都 
被刘基婉言拒绝。有一次,县令换上便服,装扮个乡下人去拜访刘基。刘基正在洗脚,见来 
了陌生人,连忙穿了鞋子,把来人请进屋,热情地留饭。 
    刘基请教来人姓名,县令只好实说:“我是青田知县,特来拜见先生。”刘基大吃一 
惊,连忙起身作揖,自称是治下的普通百姓。打那以后,再也不跟县令见面了。 
    刘基住在家乡,仍旧很关心明朝的政事。有一次,明太祖派人到青田向刘基问天象吉 
凶。刘基说:“冬天刚下过严霜冻雪:接下来便是阳春季节。现在国家已经安定,希望陛下 
施政稍为宽和一点。” 
     
上下五千年  
225 胡维庸案件       
    明太祖是农家出身的,对农民生活多少有点了解。他即位以后,也注意实行休养生息的 
政策。他告诫地方官员说:“现在天下刚刚安定,百姓财力困乏,好像初飞的鸟,不能拔它 
的毛;新种的树,不能摇它的根。”他要官员们廉洁守法,不能贪赃枉法,加重人民负担。 
以后,他又招集流亡农民,开垦荒地,免除三年的劳役和赋税;要各地驻军屯田垦荒,做到 
粮食自给。他还兴修水利,奖励植棉种麻。所以,明朝初年的农业生产有了很明显的发展。 
新建立的明王朝统治也巩固下来。 
    但是明太祖总不放心那些帮助他开国的功臣。他设立一个叫做“锦衣卫”的特务机构, 
专门监视、侦察大臣的活动。大臣在外面或者家里有什么动静,他都打听得一清二楚。谁被 
发现有什么嫌疑,就有被打进牢狱甚至杀头的危险。 
    明太祖对待官员极其严酷,大臣上朝的时候惹他发了火,就在朝廷上被按在地上打板 
子,叫做“廷杖”,也有被当场打死的。这种做法弄得一些大臣们个个提心吊胆,每天上朝 
的时候,都愁眉苦脸地向家里亲人告别。如果这一天平安无事,回到家里,亲人就高高兴兴 
庆幸他又活了一天。 
    公元1380年,丞相胡维庸被告发叛国谋反,明太祖立刻把胡维庸满门抄斩,还追究 
他的同党。这一追究,竟株连文武官员一万五千多人。明太祖一发狠心,把那些有胡党嫌疑 
的人全杀了。 
    学士宋濂,是明朝开国初期跟刘基一起受明太祖重用过的;后来,又当过太子的老师。 
宋濂为人谨慎小心,但是明太祖对他也并不放心。有一次,宋濂在家里请几个朋友喝酒。第 
二天上朝,明太宗问他昨天喝过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备了哪些菜。宋濂一一照实回答。 
明太祖笑着说:“你没欺骗我。”原来,那天宋濂家请客的时候,明太祖已暗暗派人去监视 
了。后来,明太祖在朝廷上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