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太祖笑着说:“你没欺骗我。”原来,那天宋濂家请客的时候,明太祖已暗暗派人去监视 
了。后来,明太祖在朝廷上称赞宋濂说:“宋濂伺候我十九年,从没说过一句谎言,也没说 
过别人一句坏话,真是个贤人啊!”宋濂六十八岁那年告老回乡,明太祖还送他一幅锦缎, 
说: 
    “留着它,再过三十二年,做件百岁衣吧!” 
    胡维庸案件发生后,宋濂的孙子宋慎也被揭发是胡党,于是株连到宋濂。明太祖派锦衣 
卫把宋濂从金华老家抓到京城,要把他处死。 
    这件事让马皇后知道了。马皇后劝明太祖说:“老百姓家为孩子请个老师,尚且恭恭敬 
敬,好来好去,何况是皇帝家的老师呢。再说,宋先生一向住在乡下,他孙子的事他怎么会 
知道?” 
    明太祖正在火头上,不肯饶恕宋濂。当天,马皇后陪明太祖吃饭。她呆呆地坐在桌边, 
不沾酒,也不吃肉。明太祖感到奇怪,问她是不是身子不舒服。马皇后难过地说:“宋先生 
犯了死罪,我心里十分难受,在为宋先生祈福呢。” 
    马皇后是跟太祖年青时候共过患难的夫妻,明太祖平时对她比较尊重,听她这一说,也 
有点感动,才下令赦免宋濂死罪,改罚充军茂州(今四川茂县)七十多岁的宋濂,禁不起这 
场惊怕,再加上路上劳累,没到茂州就死了。 
    过了十年,又有人告发李善长和胡维庸往来密切,明知胡维庸谋反不检举揭发,采取观 
望态度,犯了大逆不道的罪。李善长是第一号开国功臣,又是明太祖的亲家。明太祖大封功 
臣的时候,曾经赐给李善长两道免死铁券。这一年,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了,可是明太祖一 
翻脸,把李善长和他的全家七十几口全部处死。 
    接着,又一次追查胡党,处死了一万五千多人。 
    自从胡维庸案件发生以后,明太祖觉得把军政大权交给大臣不放心,就取消了丞相职 
位,由皇帝直接管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部的尚书(官名,部的长 
官);又把掌握军权的大都督府废了,改设左、右、中、前、后五个都督府,分别训练兵 
士,需要打仗的时候,由皇帝直接发布命令。这样一来,明朝皇帝的权力就大大集中了。 
    事情并没到这里结束。过了三年,锦衣卫又告发大将蓝玉谋反。明太祖杀了蓝玉,追查 
同谋,又有文武官员一万五千多人受株连被杀。 
    这两件大案,几乎把朝廷一些功臣一扫而空,明太祖的专制和残暴在历史上也就出了名。 
     
上下五千年  
226 燕王进南京       
    明太祖一面杀了一些权位很高的大臣,一面把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分封到各地为王。其中 
一部分藩王还拥有军队。明太祖认为这样做,可以巩固他建立的明王朝的统治,哪料到后来 
反引起了一场大乱。 
    明太祖六十多岁的时候,太子朱标死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音wén)以长孙的地 
位,被立为皇太孙。各地的藩王大都是朱允炆的叔父,眼看皇位的继承权落到侄儿手里,心 
里不舒服。特别是明太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音dì)一向带兵驻守北平(今北京 
市),多次立过战功,对朱允炆更不服气。 
    朱棣在明太祖的儿子中是比较精明能干的。据说有一次,明太祖叫朱允炆对对子,出的 
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的下联是“雨打羊毛一片膻(音shān)。”明太 
祖嫌他对的不好,马上沉下了脸。朱棣正好在旁边,就接嘴说:“孩儿倒也想了一个下 
联。”明太祖叫他说来听听。朱棣说:“日照龙鳞万点金。”原来龙是皇帝的象征。朱棣的 
对语,无非是想讨明太祖的欢心。明太祖听了,连声夸奖朱棣对得好。朱棣也就更不把朱允 
炆放在眼里了。 
    朱允炆虽然老实,对朱棣瞧不起他,毕竟还看得出来。皇太孙的东宫里,有个官员叫黄 
子澄,是朱允炆的伴读老师。有一次,朱允炆一个人坐在东角门口,皱起眉头长叹气。黄子 
澄见他心事重重,问太孙为什么发愁。朱允炆说:“现在几个叔父手里都有兵权,将来怎么 
管得了他们。” 
    黄子澄跟朱允炆讲了一个西汉平定七国之乱的故事,接着说:“当时吴楚七国诸侯这样 
强大,但是到他们发动叛乱,汉景帝一出兵,他们就垮了。殿下是皇上嫡孙,将来也不怕他 
们造反。”朱允炆听了,心总算放宽了一点。 
    公元1398年,明太祖死去,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明惠帝,历史上又叫建文帝 
(建文是年号)。当时京城里就听到谣传,说几位藩王正在互相串联,准备谋反。建文帝听 
了这消息害怕起来,把黄子澄找来说:“先生可记得那次在东角门说的话吗?” 
    黄子澄说:“陛下放心,我怎么会忘记呢!” 
    黄子澄退出宫门,就找建文帝另一个亲信大臣齐泰一起商量。齐泰认为诸王之中,燕王 
兵力最强,野心又大,应该首先削除燕王的权力。黄子澄不赞成这个做法,他认为燕王早有 
准备,先从他下手,容易打草惊蛇,不如先向燕王周围的藩王下手。周王朱棣(音xiā 
o)是燕王的弟弟,他的封地在开封。如果先把周王除掉,就好比砍掉燕王的翅膀,下一步 
再除掉燕王就不难了。两人商量停当,就向建文帝回奏。建文帝听了很高兴,就找个由头派 
兵到河南把周王朱棣抓起来押到南京,削去王位,充军到云南。接着,又查出三个藩王有不 
法行为,把他们一个个削去王位。 
    燕王早就暗中练兵,准备谋反。为了麻痹建文帝,他假装发了精神病,成天胡言乱语, 
有时候还躺在地上,几天不起来。建文帝派使臣去探病,那时候正是大热天,燕王却坐在火 
炉边烤火,嘴里还不停地叫冷。使臣一回报,建文帝也相信燕王真的病了。 
    但是齐泰、黄子澄却怀疑燕王装病,他们一面派人到北平把燕王的家属抓起来,一面又 
秘密命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带兵逮捕燕王,还约定燕王府的一些官员当内应。不料张信是站 
在燕王一边的,反向燕王告密。 
    燕王得到消息,就把王府里充当建文帝内应的官员全抓起来,宣布起兵。燕王是个精明 
人,知道建文帝毕竟是法定的皇帝,公开反叛,对自己不利,就找个起兵的理由,说要帮助 
建文帝除掉奸臣黄子澄、齐泰。历史上把这场内战叫做“靖难之变”(靖难是平定内乱的意 
思)。 
    燕王本来有带兵打仗的经验,手下有一支经过训练的精兵。他起兵南下,很快攻下了一 
些据点,许多州县的官员纷纷投降。建文帝害怕起来,撤了齐泰、黄子澄的职,想要燕王退 
兵。燕王哪肯罢休。 
    这场内战,差不多打了三年,到了公元1402年,燕军在淮北遇到朝廷派出的南军的 
抵抗,打得十分激烈。有些燕军将领主张暂时撤兵,燕王说:“这次进军,只能进,不能 
退!” 
    没多久,燕军截断南军运粮的通道,发起突然袭击。南军就一败涂地了。 
    燕军势如破竹,进兵到应天城下。建文帝见形势紧急,一面要将士拼死守城,一面派人 
向燕王求和,愿意割让土地,请求燕王退兵,又遭到燕王的拒绝。 
    过了几天,守卫京城的大将李景隆打开城门投降,京城终于被燕军攻破。 
    燕王带兵进城,只见皇宫大火熊熊,正在燃烧。燕王赶快派兵把大火扑灭,已经烧死了 
不少人。他查问建文帝的下落,有人报告说,燕兵进城之前,建文帝下命令放火烧宫,建文 
帝和皇后都跳到大火里自杀了。 
    燕王朱棣即位,这就是明成祖。到了公元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打那时候起, 
北京一直成为明朝的京城。 
     
上下五千年  
227 三保太监下西洋       
    明成祖用武力从他侄儿手里夺得了皇位,有一件事总使他心里不大踏实。皇宫大火扑灭 
之后,并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那末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京城里传说纷纷,有的 
说建文帝并没有自杀,趁宫里起火混乱的时候,带着几个侍从太监从地道里逃出城外去了; 
别的地方传来的消息更离奇,说建文帝到了什么什么地方,后来还做了和尚,说得有鼻子有 
眼睛,使明成祖不得不怀疑。他想,如果建文帝真的没死,万一他在别的地方重新召集人 
马,用朝廷的名义讨伐他,岂不可怕。为了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他派了心腹大臣,到各 
地去秘密查问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又不好公开宣布,就借口说是求神仙。这一找,就找了二 
三十年。 
    明成祖又想,建文帝会不会跑到海外去呢?那时候,我国的航海事业已经开始发展起 
来。明成祖心想,派人到海外去宣扬国威,跟外国人做点生意,采购一些珠宝,顺便探听一 
下建文帝的下落,岂不是一举两得。 
    这样,他就决定派一支队伍,出使国外。让谁来带这支队伍呢?当然非得是自己的心腹 
不可。他想到跟随他多年的宦官郑和,倒是个挺合适的人选。 
    郑和,原来姓马,小名叫三保,出生在云南一个回族家庭里。他的祖父、父亲都信奉伊 
斯兰教,还到麦加(伊斯兰教的主要圣地,在今沙特阿拉伯)去朝过圣。郑和小时候就从父 
亲那里听说过外国的一些情况。后来,他进燕王宫里当了太监,因为他聪明能干,得到明成 
祖的信任。这郑和的名字还是明成祖给他起的。但是民间把他的小名叫惯了,所以一直把他 
叫做“三保太监”,后来,有的书上也写成“三宝太监”。公元1405年六月,明成祖正 
式派郑和为使者,带一支船队出使“西洋”。那时候,人们叫的“西洋”,并不是指欧洲大 
陆,而是指我国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郑和带的船队,一共有二万七千八百多人,除了 
兵士和水手外,还有技术人员、翻译、医生等。他们乘坐六十二艘大船,这种船长四十四 
丈,阔十八丈,在当时是少见的。船队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浏河)出发,经过福建沿 
海,浩浩荡荡,扬帆南下。 
    郑和第一次出海,先到了占城(在今越南南方)接着又到爪哇、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 
苏门答腊岛东南岸)、苏门答腊、满剌加、古里、锡兰等国家。他带着大批金银财物,每到 
一个国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国王,并且把带去的礼物送给他们,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许多国家见郑和带了那么大的船队,态度友好,并不是来威吓他们,都热情地接待他。 
    郑和这一次出使,一直到第三年九月才回国。西洋各国国王趁郑和回国,也都派了使者 
带着礼物跟着他一起回访。在出使的路上,虽然遇到几次惊涛骇浪,但是船上有的是经验丰 
富的老水手,船队从没出过事。只是在船队回国、经过旧港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件麻烦事。 
    旧港地方有个海盗头日,名叫陈祖义。他占据了一个海岛,纠集了一支海盗队伍,专门 
抢劫过往客商的财物。这回听到郑和船队带着大批宝物经过,分外眼红,就和同伙计议,表 
面上准备迎接,趁郑和不防备,就动手抢劫。 
    这个计谋被当地人施进卿得知,他偷偷地派人到船队告诉了郑和。 
    郑和心想,我手下有二万兵士,还怕你小小海盗?既然你要来偷袭,就非得给你点教训 
不可。他命令把大船散开,在旧海港口停泊下来。命令船上的兵士准备好火药、刀枪,严阵 
以待。 
    夜深的时候,海面上风平浪静,陈祖义带领一群海盗乘着几十艘小船直驶港口,准备偷 
袭。只听到郑和坐船上一声火炮响,周围的大船都驶拢来,把陈祖义的海盗船围住。明军人 
多势大,早有准备,把陈祖义杀得大败。大船上的兵士丢下火把,把海盗船烧着了。陈祖义 
想逃也逃不了,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郑和把陈祖义捆绑了起来,押回中国。到了京城,向明成祖献上了俘虏。各国的使者也 
会见了明成祖,送上大批珍贵的礼物。明成祖见郑和把出使的任务完成得很出色,高兴得眉 
开眼笑。 
    后来,明成祖相信建文帝确实是死了,没有必要再去寻找。但是出使海外的事,既能提 
高国家的威望,又能促进跟西洋各国的贸易往来,好处很多。所以打那以后,一次又一次派 
郑和带领船队下西洋。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将近三十年里,郑和出海七次,前 
前后后一共到过印度洋沿海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的木骨都束国(在今索马里的摩加 
迪沙一带)。 
    到郑和第六次出使回国的那年,明成祖得病死了。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不到 
一年也死了。继承皇位的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由祖母徐太后和三个老臣掌 
权。大臣们认为郑和出使七次,国家花费太大,到国外航行的事业就停了下来。 
    郑和的七次航行,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说明当时我国航海技术已经 
有很高的水平。通过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 
到现在,那些国家里还流传着三保太监的事迹。 
     
上下五千年  
228 土木堡的惨败       
    明太祖在位的时候,吸取了历史上宦官专权引起国家混乱的教训,立下一条规矩,不让 
宦官过问国家政事。他把这条规矩写在大铁牌上,挂在宫里,想要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遵守。 
但是到明成祖的时候,这条规矩就给废除了。 
    明成祖从他侄儿手里夺得皇位,怕大臣反对他,特别信任身边的宦官,在他迁都北京以 
后,就在东安门外设立“东厂”,专门刺探大臣和百姓当中有没有谋反嫌疑的人。他怕外面 
的大臣靠不住,让亲信太监做东厂提督。这样,宦官的权力渐渐大起来。到了明宣宗的时 
候,连皇帝批阅奏章,也交给一个宦官代笔,叫做司礼监。这一来,宦官的权力更大了。有 
一年,皇宫招收一批太监。蔚州(今河北蔚县,蔚音yù)地方的一个流氓,名叫王振,年 
轻的时候读过一点书,参加几次科举考试没考取,在县里当教官,后来因为犯罪,本来该充 
军,他听说皇宫招太监,就自愿进宫做了太监。宫里识字的太监不多,只有王振粗通文字, 
大家都叫他王先生。后来,明宣宗派他教太子朱祁镇读书。朱祁镇年幼爱玩,王振想出各种 
各样法子让他玩得痛快,朱祁镇挺喜欢他。 
    明宣宗死后,刚满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这就是明英宗。王振当上司礼监,帮助明英 
宗批阅奏章。明英宗一味追求玩乐,根本不问国事。王振趁机把朝廷军政大权抓在手里。朝 
廷大员谁敢得罪王振,不是被撤职,就是充军。一些王公贵戚都讨王振的好,称呼他“翁 
父”。王振的权力可算顶了天了。 
    这个时候,我国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音là)部强大起来。公元1449年,瓦剌首领 
也先派三千名使者到北京,进贡马匹,要求赏金。王振发现也先谎报人数,削减了赏金和马 
价。也先为他的儿子向明朝求婚,也被王振拒绝。这一来激怒了也先,也先率领瓦剌骑兵进 
攻大同。守大同的明将出兵抵抗,被瓦剌军打得大败。 
    边境的官员向朝廷告急,明英宗慌忙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大同离开王振家乡蔚州不 
远,王振在蔚州有大批田产,他怕蔚州被瓦剌军侵占,竭力主张英宗带兵亲征。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和侍郎是军事部门的正副长官)邝埜(音kuàngyě,埜同野)和侍郎于谦 
认为朝廷没充分准备,不能亲征。明英宗是个没主见的人,王振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不管 
大臣劝谏,就冒冒失失决定亲征。 
    明英宗叫他弟弟郕(音chéng)王朱祁钰(音yù)和于谦留守北京,自己跟王 
振、邝埜等官员一百多人,带领五十万大军从北京出发,浩浩荡荡向大同赶去。 
    这次出兵,本来从没好好准备,军队纪律涣散。一路上又遇到大风暴雨,没有走几天, 
粮食就接济不上,兵士们又饿又冷,还没有碰上瓦剌兵,已经叫苦连天。到了大同附近,兵 
士们看到郊外的田野里,到处都横着明军兵士的尸体,更加人心惶惶。有个大臣发现士气低 
落,劝英宗退兵,被王振臭骂一顿,还罚跪了一天。 
    过了几天,明军前锋在大同城边被瓦剌军杀得全军覆没,各路明军纷纷溃退下来。到了 
这时候,王振感到情况危急,才下令退兵回北京。退兵本来是越快越好,但是王振却想到他 
老家蔚州去摆摆威风,劝英宗到蔚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