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诸葛亮必败-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封建王朝中,像诸葛亮这样的清官并不多见。但诸葛亮还是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到底算不算对得起蜀汉政权呢?   
  养生文化今何在   
  凭心而论,像诸葛亮这样英年早逝的宰相不多见。我们所熟知的很多中国著名宰相,都有着较长的寿命,如唐朝魏征65岁,狄仁杰70岁,宋璟75岁;宋朝包拯64岁,王安石65岁,司马光68岁。对古人而言,活到这样的年纪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 
  与诸葛亮大权独揽相比较,大部分宰相都是“伴君如伴虎”,稍不留神就可能被贬官、发配,甚至丢掉性命。比如狄仁杰就曾经进过冤狱,差点被处死;王安石曾被罢官,司马光遭到过排挤。他们的处境不如诸葛亮,但却比诸葛亮活得久。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有句俗话,叫“宰相肚里能撑船”,意思是坐宰相的人往往拥有超出常人的气量。气量决定心态,有气量的人不容易被激怒,不容易跟自己过不去,所以他们的身体比起常人来也更加健康。 
  中国是一个养生大国,儒、释、道、医、武等各派都有自己的一套养生理念,很多士大夫也非常重视养生。这也就是中国古代宰相多长寿的原因。 
  宋朝苏东坡,本是宋仁宗钦定的宰相人选,但却每每被官场淘汰出局。不过他不以为然,继续保持乐观的心态,而且还发明了很多养生的方法,所以他也活了64岁。苏东坡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写道;“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而那首著名的《大江东去》,则是在他被贬到黄州后写下的。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养生文化开始渐渐褪色了。那些英年早逝者往往成为倍被学习的对象,长寿者的养生理念却遭到了忽视。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搞不清该向诸葛亮学什么?是学他的身体透支呢,还是学他的清廉为政呢?当然应该是后者。遗憾的是,很多清廉的干部同时也是透支自己生命的代表人物。 
  像焦裕禄、蒋祝英、牛玉儒这样的好干部,人民本来希望他们能多工作几年,但是他们却过早地离开了人士。 
  牛玉儒得知自己得癌症后,恳请医生:“能不能把我‘留’下来,因为我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表现出他对事业的深深眷恋。这种奉献精神是多么令人感动!可是牛书记呀,你当初为什么就不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呢? 
  据说,有一次牛玉儒在酒桌上与北京锡华集团的张杰庭总裁吃饭,牛玉儒感冒还没好,刚刚打完点滴。张杰庭开玩笑说,如果牛书记能把这一杯酒喝下去,我就在包头投资。当时牛玉儒将这杯酒一饮而尽,这让在座的客人大为感动。不久以后,锡华集团赶往包头调研,并开始了投资建设。 
  牛玉儒上任呼和浩特市委书记后,为了推动呼市的招商引资,有时一晚赴好几场酒宴,喝酒都是一饮而尽,从不推托。而回到车上则是常常胃疼难受,在他看来,只要能为呼市招商引资,自己喝多少都无所谓。 
  然而,人毕竟是血肉之躯,过度饮酒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牛玉儒在酒桌上的豪情实际上是在透支着自己的生命。 
  在牛玉儒去世后,一股学习牛玉儒的风潮开始在全国涌起。但是很少有人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在此,笔者不得不大声疾呼:在学习牛玉儒的同时,别忘记了健康管理!     
  第九篇运筹帷幄,决败千里   
  没有调查怎有发言权?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曾经告诫全党同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恰恰是“没有调查,但拥有发言权。” 
  诸葛亮自恃“能掐会算”,追求“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所以他总是不屑于调查研究工作。 
  魏延曾建议诸葛亮兵出子午谷,被诸葛亮拒绝了,理由是害怕魏军在山中设伏。其实,山中有没有埋伏是很容易弄清楚的事情,派一小队“细作”先行出发,详细侦察敌情便可。由于诸葛亮平时就比较忽视情报方面的工作,所以他也根本想不到要去侦察敌情。 
  假如经细作侦察,确定子午谷以北没有敌军把守,那么采用魏延的计策很可能就会大获全胜。而实际上,魏军的确没有设伏。当时司马懿被贬官,新任魏军统帅司马懋是个无谋之人,他怎能想到蜀军会从偏僻山中杀出? 
  诸葛亮也知道司马懋是个草包,但他还是不愿意冒险采纳魏延的计策,因为他担心在草包司马懋身边万一有高人该怎么办?实际上他所担心的这个问题仍然可以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弄清楚。只是他不愿意这样做,因为他没有情报工作的意识。 
  由于诸葛亮过于崇尚“运筹帷幄之中”,导致了他对调查研究工作的忽视,所以他的很多决策都“决败千里之外”,甚至决败于“十里之外”。荆州之失,在于诸葛亮没有调查清楚孙权的意图,想当然地认为主动出击可瓦解孙曹联盟,于是做出了错误决策。而街亭之败,看似是马谡之过,实则也与诸葛亮的情报联络工作的迟误有关,他对马谡阵型的掌握太晚,以至于来不及做补救措施。当然,整个北伐战争,则更是缺乏调查研究的表现。如果能对曹魏政权的实力进行客观调查,他就不会贸然发动北伐战争了。 
  中国历史上,不调查而乱决策的领导人很多,由此而造成的灾难也不少见。唐玄宗在位时,重用奸臣杨国忠,杨国忠两次征讨南诏,都被南诏人打得大败。但杨国忠深知,唐玄宗正沉溺于酒色之中,根本无暇调查核实战情,于是杨国忠便大胆编造谎言,说自己打了打胜仗,结果他得到了唐玄宗的封赏。 
  在中日甲午海战前,日本人悄悄扩充海军军力,日本皇后将自己的首饰捐献出来购买军舰,而中国大清朝的慈禧太后却在为修建颐和园而搜刮民脂民膏,清朝海军预算也被上面截留了不少。眼看着日本海军实力一天天超过了清朝海军,李鸿章认为不可与日本交战,应以斡旋、调节为主。慈禧太后却认为,中国虽打不过美英,但对付个小日本总不成问题吧。此时,翁同龢、光绪等人也力主一战。战争打响后,清朝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战败,不得不接受不平等的屈辱条约。在这期间,清政府上层只有李鸿章一个人是经过了调查而发言的,而反对他的那些人则是站着说话腰不疼的空想主义者。   
  不能保密,怎能安全?   
  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过程中,原投降曹魏的孟达欲起兵举事,配合诸葛亮的北伐,去攻打洛阳。而此时,也恰逢司马懿被魏主曹睿官复原职。诸葛亮知道司马懿是个厉害的对手,孟达很有可能被他消灭。于是诸葛亮修书一封,让孟达派来的心腹回去提醒孟达,要他千万防备司马懿,并让孟达千万不要让同事者知道秘密,知则必败。 
  诸葛亮写给孟达的这封十万火急的信件,最终没能送到孟达手中。因为送信人在路途上就被司马懿军队的前路哨兵抓获了。 
  由于孟达没能收到诸葛亮的警告,便糊里糊涂把自己要起兵的事情告诉了很多亲信,这些所谓的“亲信”实际上根本就心怀诡态。在司马懿率兵打来时,孟达的心腹李辅和孟达外甥邓贤献城投降。结果,孟达被杀,诸葛亮又失去了一次攻克魏都的机会。 
  《三国演义》的这段描写,与真正的史实有所出入。罗贯中之所以改写历史,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而,即便事情都如《三国演义》这样的描写,诸葛亮仍然脱不了保密工作不严谨的责任。既然这是一封十万火急的信件,就要防备信件可能会落入敌手,所以应该继续派人前去提醒才是。 
  打开《晋书》,当我们翻阅有关孟达举兵的真实历史时,就会发现,孟达之败,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诸葛亮的安全保密出了问题。 
  《晋书。帝纪第一》记载,孟达投降曹魏后,司马懿一直认为孟达言行倾巧,不可信任。后来孟达果然暗中连吴固蜀,潜图中原。但蜀相诸葛亮厌恶孟达之反复无常,又虑其为患。于是诸葛亮遣一个叫郭模的人诈降,以便帮助孟达举兵。郭模经过魏兴城时,被魏兴太守申仪抓获,孟达暗通吴蜀的秘密便被泄漏了。孟达一看情况不妙,便计划提前举兵。 
  司马懿为了稳住孟达,便修书致孟达:“将军昔日背弃刘备,投奔我国,蜀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破我军,只是苦于无路。郭模之所言,并非小事,诸葛亮岂能轻易让事情宣露,他的真实目的你该知道吧。” 
  司马懿的书信意在挑拨孟达和诸葛亮的关系,他的意思是,诸葛亮派郭模诈降,本来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郭模却很轻易就暴露你要起兵的秘密,这说明他诸葛亮是想加害于你呀! 
  这封书信果真厉害,孟达接到信后便开始犹豫不决了。司马懿乘机倍道兼行,八日到达孟达驻守的上庸城城下。吴蜀各遣其将以救孟达,被司马懿分兵拒之。与此同时,司马懿派军八面猛攻孟达,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孟达被斩杀,举兵宣告失败。 
  孟达之败,源于郭模泄密,而郭模又是诸葛亮派去诈降的。此中可见诸葛亮的安全保密工作有多差!而司马懿则抓住孟达多疑的缺点,极力挑拨孟达与诸葛亮的关系,用“信息垃圾”干扰孟达的决策,成功阻止了孟达提前举兵的计划,并打破常规,在未经魏主批准的情况下就发兵平叛,一举拿下上庸城,并斩杀了孟达。   
  错把情报送给对手   
  诸葛亮的最后一败,也是败在了情报战。而这次失败也是诸葛亮亲手种下的。 
  且说诸葛亮领兵屯于五丈原,让人去司马懿营前挑战。但司马懿就是不理睬。诸葛亮便取来妇女的头巾和衣物,盛在一个大盒子里,并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魏寨。 
  司马懿当众拆信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仲达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谨避刀箭,与妇人有何异哉!今遣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战。 
  诸葛亮原意是想以女人衣物羞辱司马懿,让司马懿在盛怒之下出兵交战。但是诸葛亮的盘算落空了。不仅如此,司马懿还乘机抓住了诸葛亮的一个致命的漏洞。 
  换了别人,也许根本抓不住诸葛亮这个细微漏洞。但司马懿不愧是情报方面的专家,他假装和诸葛亮派来送信的军士随便聊天,问道:诸葛亮的寝食和事情的繁杂程度如何?军士回答:“丞相早起晚睡,罚二十以上都要亲自决定;平时的饭量也很少,每天不过数升。” 
  就是通过这短短的一句话,司马懿便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诸葛亮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诸葛亮派去的军士回营后,将司马懿的话如实相报。诸葛亮感叹道:“司马懿太了解我了!” 
  自此以后,诸葛亮便知道,无论什么样的羞辱都不能激怒司马懿了,而且,更糟糕的是,自己身体不佳的信息竟然被司马懿了如指掌。这下司马懿更会按兵不动,他会让诸葛亮病发而撤,根本用不着一兵一卒。此时,诸葛亮便落到了计穷的地步,他好生郁闷:这样的仗如何去打呀? 
  司马懿为什么能够了解诸葛亮?因为他善于对诸葛亮进行情报调查。而诸葛亮正好相反,他是把自己的情报主动送给了对手。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是长年劳累的结果,司马懿的情报战也在其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司马懿的那句“亮食少事烦,岂能久乎?”的话,实际上是讲给诸葛亮听的。司马懿和诸葛亮一样,带话给对方都是为了激怒对方。只不过诸葛亮的目标落空了,而司马懿的目的实现了。   
  迷失情报战   
  为什么诸葛亮的情报工作总出现失误?这是因为曹魏军队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情报战技术,而这种技术并未被诸葛亮所掌握。 
  迷失于情报战的还有东吴统帅陆逊。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也联合了东吴军队。陆逊派遣一个叫韩扁的心腹奉报表文,但韩扁被魏军抓获,陆逊的奇袭计划就此泄漏,魏军从此加强了防范,使得东吴无处下手,陆逊只好指挥大军撤回东吴。 
  据说,陆逊在表章上所写的计策非常绝妙,连魏主曹睿看过后都赞叹不已,说:“东吴陆逊真妙算也!” 
  然而,无论是多么绝妙的计策,一旦被敌人所获悉,也就失去了价值。总之,由于不熟悉情报战,陆逊的奇袭计划泡汤了。 
  诸葛亮和陆逊,这两位三国时代杰出的军事家,均栽在了情报战上。由此可见,曹魏军队的情报战术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后代人读《三国》,看到蜀国、东吴的情报员被魏军抓住后,就感叹诸葛亮、陆逊的命真不好,却没有想过这根本就不是命运的作弄,而是他们自己在情报战上的落后造成的。   
  商业信息战的空白点   
  当代中国人,似乎沿袭了诸葛亮的缺点,在信息战方面总是一窍不通。拿中国股民来说,曾经获取信息的主要办法竟然是听取小道消息。所以,中国股市总是假消息满天飞。而这些假消息也不尽然是庄家们编造的,有的消息竟然是以讹传讹而造成的。比如,今天有人猜测说某只股票有庄家,明天就有人说这支股票的庄家很厉害,后天就有人说庄家打算继续拉高股票价格。其实这些消息往往都是股民们为了自我安慰而编造的谎言,但正是这些谎言,成为了许多股民们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似乎更喜欢情报战术。早在解放前,洋人就在上海滩雇佣中国人充当“包打听”。而我们中国人对洋人的理解却缺乏信息依据,比如民间互相传说,洋人的膝盖是僵硬的,轻轻一敲就会倒地等等。 
  进入信息时代后,西方国家更加重视情报工作。许多大企业都设有专门的情报机构,以收集包括竞争对手情况在内的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那些没有信息部门的外国中小企业,往往会通过专业的情报服务机构来掌握相关信息。中国很多企业虽然也设有信息部门,但信息部门毕竟不是情报机构,其工作人员基本上是以负责报刊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主,他们很少去关注竞争对手的信息。甚至像海尔这样非常有名的大企业,也没有自己的情报部门。据专业人士统计,中国市场目前只有约1000余名的专业竞争情报人员,而真正的需求却超过10万名。总之,对中国企业来说,情报工作至今还是一片空白。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情报战术的国家,偷袭珍珠港便是在情报先行的基础上进行的。日本在战后重建的过程中,在各个领域使用商业间谍,以窃取先进工业国家的商业情报,特别是窃取新技术的核心情报。利用间谍手段得来的情报,日本企业开始对欧美企业的技术采用跟踪、模仿的战略,并逐步发展自主技术。在很短的时间里,日本便在多个技术领域超越了欧美国家。 
  当然,获取情报不一定非要通过非法手段。情报学的专家认为,95%的情报都可以通过合法渠道获得。不过这需要进行专业的情报分析。 
  司马懿两次获得诸葛亮的情报,都是通过了合法的渠道。一次是抓住了诸葛亮派来诈降的人;一次是诸葛亮派人送女人衣物时暴露了诸葛亮的实情。这两次情报都是诸葛亮主动送上门的。不过,若非司马懿具有识别情报的本领,这两份情报的价值便不会被发掘出来。 
  西方人认为,情报学的发祥地在中国。西施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女间谍。但是目前中国的情报技术发展一直落后于西方国家,这是因为中国人过于相信自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而忽视了调查研究工作。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智慧,正在遭遇着到西方现代情报学和其他先进信息手段的挑战。     
  第十篇总能为失败找到借口   
  谁该为关羽之死负责?(1)   
  给自己找借口,是中国人的通病。当我们精心策划的行动付之东流的时候,我们会心安理得地安慰自己:“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连诸葛亮那样的神人都会为自己的失败而开脱,更何况我们只是普通人呢? 
  关羽败走麦城,诸葛亮说这是关羽咎由自取。人们也相信了诸葛亮的说法,认为荆州之失和麦城之败归根到底是关羽的刚愎自用而造成的。就这样,诸葛亮巧妙地将战争失利的罪名推给了关羽,却为自己开脱了应负起的责任。实际上,关羽之败,起因在于他执行了诸葛亮攻打樊城的错误命令。由于盲目攻打樊城,且没有其他主力部队的配合,造成了关羽孤军对抗曹孙联军,最终导致关羽的全军覆没。 
  当时刘备获取的情报是,曹操要联合东吴,共取荆州。诸葛亮自作聪明地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