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李亚平
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 相关内容
李亚平全新解读明末清初历史大变局(1)
与易中天、于丹不同,“李亚平式”全新解读明末清初历史大变局
——《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问世
与易中天、于丹式的解古说史不同,著名旅美学者李亚平自成一家。当他的新作《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的问世,独树一帜的“李亚平”式解读现象形成了。
继《帝国政界往事》(大宋实录)、(大明实录)连续两年头榜畅销之后,著名旅美学者李亚平的又一本脍炙人口的倾心力作《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照样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隆重出版发行。
时下,“说古讲史”文化现象仍然是方兴未艾。但与流行的易中天、于丹式解读不同,李亚平对人文历史的解读可谓自成一家。这在他的前两部《帝国政界往事》(大宋实录)与《帝国政界往事》(大明实录)已经能看得出来。
易中天、于丹式解读与李亚平式的解读,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易中天式解读是对人文历史的“说”,把当时的人文历史事件给大家理顺,重在阐释其来龙去脉和发生过程。而李亚平式的解读则在于,他站在历史事实之上的独到新颖的观点。其对历史的解读不仅仅在于历史事实本身的再现。最重要的是,他的观点,有棱有角,完全是自己独特个性的见解因而自成一家,依赖于历史事实又超越于历史事实之外。
李亚平新作《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分为《前清秘史——入主中原之路》和《前清秘史——在历史的拐角处》两部。
从该书中,一方面,我们可以读到,一个支撑了数百年的帝国大厦的倾覆,一个强悍北方部族的崛起,一个朝气蓬勃的严正王朝的兴盛与没落……该书真实再现了两面三刀大阵营、多股势力,九位皇帝,八位权臣,一位摄政王,一位太后在改朝换代与权力斗争中的权谋、博弈、杀伐与创建……
另一方面,作品最吸引人的还是李亚平式的独到泼辣的解读。
《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分别围绕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清世宗雍正这五位前清帝王,李亚平在尊重公认史实的前提下,突出揭秘性和争议性,以现代人文主义观点解读历史,探究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王朝的宫廷政治风云和宫闱秘事。
在《前清秘史——入主中原之路》中,作者说,和那些古代游牧民族的英雄们如成吉思汗等比较起来,如果要找出努尔哈赤究竟有什么长处,大约只能说,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假如不是因为这两个儿子,他和他的什么八旗制度可能像“四长制”、“大人会议”之类一样,早就烟消云散在历史的尘埃里面了。真正值得深入考究的是:为什么大明帝国——一个如此成熟、富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饶、自我感觉又如此之好的国家,怎么就会被一个人口还不到自己的百分之一、文化发展刚刚离开渔猎时代、起家于穷乡僻壤的半原始部落,搞得如此之狼狈,最后竟至万劫不复?
在《前清秘史——在历史的拐角处》中,作者说,大清帝国政治制度由军事贵族共和制向集权专制的转变,由努尔哈赤埋下伏笔,由皇太极发端,由多尔衮、顺治、康熙加快了脚步,由雍正皇帝完成,并在雍正与乾隆父子手中,以最终取消八王——王公大臣议政制度为标志,与帝王政治传统完全合流,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真正的专制暴政。从此,这个王朝发生的故事,和历朝历代比较起来,在政治上便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了。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恰如米兰?昆德拉所说:这里不会变得更好,也不会变得更坏,只会变得更可笑了。
书中诸多“李亚平式“的解读,让人越读越有味道。
《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刚一问世,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吴思、李零、秦晖等国内知名名家学者一致推荐。
李亚平全新解读明末清初历史大变局(2)
与此同时,该书的同名电视专题片与书同时推出。该大型人文历史专题片由著名导演尤小刚全力打造,并一举摘得了“2007年萨拉托夫全俄影视联欢节纪录片奖”、“彼得堡第二届国际电影节《知识世界》人文纪录片奖”、“编导奖”、“第十届欧亚电视节杰出贡献大奖”四项国际殊荣。
与满学清史专家的权威观点大相径庭
李亚平全新解读明末清初历史大变局
《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震撼推出
被誉为“比小说还精彩,比虚构更传奇”的《帝国政界往事》系列图书日前再添新品,著名学者李亚平先生的力作——《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已由北京出版社隆重出版。该书是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系列的第三部,前两部《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和《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出版后,读者反响热烈,被戏称为是“左右各派都喊好”的作品,并长时间居于各种图书排行榜上。
与前两部书一样,作者在《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中,继续用他充满现代情怀与人文精神且极度个性化的解读方式,从“人”的角度去诠释至高无上的帝王,诠释那些权重位高的王公大臣,并透过他们去诠释历史上那些大时代、大变局,就此展现给读者一幅幅生动、鲜活、起伏跌宕、荡气回肠,读罢让人掩卷唏嘘的历史画卷,从而使人“无法拒绝阅读的快感和诱惑”。不过,与前两部书不同的是,这本书分为《前清秘史——入主中原之路》和《前清秘史——在历史的拐角处》两部姊妹篇。
《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讲述了明末清初,即从所谓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到雍正王朝近一百五十年间起伏跌宕的历史风云,展现了努尔哈来、皇太极、袁崇焕、洪承畴、多尔衮、孝庄、康熙、吴三桂等众多历史人物的悲喜人生。历史还是这段历史,人物还是那些人物,所引用的史料也基本大同小异,但是,通过自己深入的分析、独特的解读,李亚平呈现给我们的结论,却与当前权威专家的观点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譬如,北京满学会会长、著有《正说清朝十二帝》、《努尔哈赤传》、《明亡清兴六十年》等书的著名学者阎崇年先生就对努尔哈赤推崇备至,认为努尔哈赤是“中华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是堪与“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和明太祖朱元璋”比肩的“伟大的君主”。对于皇太极继承汗位,阎崇年基本持“阴谋夺位”之说,认为皇太极曾“施一箭双雕之计”,“离间了努尔哈赤与代善的父子之情,为他后来夺取汗位准备了重要条件”。
而李亚平在列举了大量史实、展现了努尔哈赤一生的所作所为后指出,努尔哈赤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伟人,他只是一个“嗜血成性的军事抢劫集团的首领”,与开创了新王朝的刘邦、朱元璋等相比远为逊色,“如果一定要找出努尔哈赤究竟有什么长处的话,大约只能说,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因此,李亚平认为努尔哈赤“至死也没有完成从一个部落酋长到一位政治家的转变。更遑论伟大的政治家了”。反之,李亚平对皇太极却评价极高,认为其文治武功不输于历史上任何一位杰出的帝王,其继承汗位是游牧渔猎部落贵族共和制下的必然选择,“阴谋夺位”说过于牵强,所以才会有后世史书对其“圣矣哉”的评价,这个“圣”字,是后一个朝代学者发自内心的赞叹,与康熙皇帝被他儿子加封“圣祖”的谥号,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李亚平创作的《帝国政界往事》系列,最大的与众不同在于,作者在其著述中运用了大量历史心理学的分析方法,结合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从人性与文化的层面分析历史人物的背景、心态和文化传承,从而揭示历史事件的可能形态。譬如对于孝庄皇后下嫁多尔衮和劝降洪承畴的传闻,传统史学和权威专家对此或讳莫如深,或不屑一提。李亚平通过他的研究认为,在实行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多夫一妻,外婚制,对偶制,嫂婚制等多种婚姻形态的游牧渔猎部族中,父亲死后,儿子娶没有血缘关系的庶母,哥哥死后,弟弟娶嫂子,弟弟死后,哥哥娶弟妹为妻的现象十分正常,也是富有人性化的制度设计。同样,在这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族中,如果一位女性能够把一个英雄收服过来的话,不但不会受到族人的鄙视,相反,她也会像英雄一样受到大家的爱戴与尊敬。因此,在孝庄与多尔衮、洪承畴的关系中,并没有什么龌龊和见不得人的地方。倒是被孔孟之道的纲常伦理强力阉割过的汉族士大夫们对此完全无法想象,只能极尽掩饰和篡改之能事,从而使历史变得七扭八歪、迷雾重重。李亚平的这种分析或解读入情入理,入丝入扣,加上他那通俗、生动的叙述语言,使他的书读来既趣味盎然,又让人对历史的种种吊诡之处一唱三叹,掩卷不能释怀。
李亚平全新解读明末清初历史大变局(3)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亚平在创作《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的同时,推出了一部同样名叫《前清秘史》的24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该片由著名导演尤小刚执导,目前已完成全部拍摄工作。在日前举行的看片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该片从形式到内容都给予了极高评价。该片尚未在国内播出,已连在俄罗斯等地获四项国际大奖。此次图书和电视片同步发行和播出,相信会起到相互呼应乃至交相辉映的作用。
前清秘史 内容摘要
三十六年之后,努尔哈赤就是这么做的。
平心而论,帝国为努尔哈赤失去亲人的悲恸付出的代价称得上是高昂了。如果再加上本人的才华与能力,几乎囊括了努尔哈赤实现雄心大志所需要的一切条件。最后剩下的似乎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干一番大事业所必需的运气。
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努尔哈赤的运气太好了。尤其是来自大明帝国晚期政治上的腐烂,使努尔哈赤在差不多完全不受打扰的情况下,做完了他想做的一切。使他能够在只有十三副盔甲、一二十个人的情形下顺利开始自己的事业,并长达三十多年。
人们传说,努尔哈赤特别喜欢《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可能是真实的。他突出地喜欢使用偷袭、长途奔袭、疑兵与埋伏、里应外合等战法,看上去相当精彩,既很像那些古代故事,似乎又有点儿李成梁的影子。这种军事训练使他在统一女真的漫长岁月中,受益不小。有一种说法甚至认为:努尔哈赤身经百战,除了最后一仗败给袁崇焕之外,一生没有打过败仗。是否如此,姑且存疑。
有证据显示,与那些生理心理正常、自我感觉良好的男士一样,努尔哈赤对于美丽的异性没有表现出特殊的克制。他可能是十几位妻子的丈夫——至今没有人能够准确说出他究竟有多少个妻妾妃嫔,他是十六个儿子和八个女儿的父亲,他还是四个弟弟的哥哥。
他可能是一位感情热烈而奔放的男人,有时这种感情会表现得偏激而暴烈。与他同时代的一位观察家指出:“酋长努尔哈赤为人多疑、狞厉、威重、暴烈,那些素来亲近昵爱的人,比如妻妾、子女等,一旦稍有忤逆,即加杀害,所以没有人不畏惧他”(李民寏《建州闻见录》第34页)。从这样的角度观察,他显然是一个高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甚至达到了特别偏执的程度。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会有机会看到:他众多的妻子、儿子、弟弟中都有人死在他的手下。一再证明,做这种人的亲人是一件很不好玩的事情。
他具有典型的多重性格,在不同的方向上,都会表达得十分突出:陷入感情纠葛时,他狞厉暴烈,十分可怕;一旦感情与他从事的工作发生冲撞时,他会立即表现得冷静而理性,同样很可怕。对于这位好汉来说,父子、兄弟的骨肉手足亲情,朋友、同事、战友的友爱之情,夫妻、男女、情人之间的爱恋之情等等,都是次要的,必须服从他所要做的事情。这时,在他身上,便完全没有了感性和理想化的色彩,他变成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极端现实主义者。在这种时刻,他所表现出来的东西与甚少考虑人性因素的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便严丝合缝地吻合到了一起,构成了以冷酷和暴虐为主的多重性格。当他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同胞弟弟、两个侄子,对于辽东汉人实行种族灭绝式屠杀,鼓励亲生儿子杀死自己母亲,临死时留下遗言杀死自己最喜爱的女人时,为这种冷酷和暴虐提供了很难辩驳的例证,令我们对于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的天性凶残,不必抱有幻想。
在晚明前清时代的女真部族中,东哥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她对当时女真各部族之间的风云变幻,发生过重大影响,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
东哥的遭遇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古希腊美女海伦的故事。不同的是,海伦是王后,由于被帕里斯王子拐走,导致古希腊人民同仇敌忾;东哥则是女真叶赫部酋长的女儿。据说,这是一位风华绝代的女子,用中国古代文人最喜欢的说法形容,大约有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号称叶赫第一美女或女真第一美女。与那位西方美女比较起来,东哥的命运要悲惨得多。原因是,海伦虽然导致了血流成河的特洛伊大战,但毕竟享受到了真挚深切的情爱。而东哥则在他父亲和哥哥两代叶赫酋长手里,大体成了一个政治筹码,在不断挑起女真部族间的攻伐仇杀中,蹉跎了容貌美丽、情感丰富的青春岁月。
李亚平全新解读明末清初历史大变局(4)
据说,东哥只有十岁左右时,作为叶赫部酋长的父亲就把她许配给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也为此送了数量不菲的聘礼。长大后,东哥出落得明艳不可方物,成了闻名遐迩的美人。在此期间,作为海西女真之一的叶赫部落却与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成了势不两立的冤家;更糟糕的是,东哥的父亲偏偏在战争中死在了努尔哈赤部下的手里。于是,虽然还没有婚嫁,但本来可能成为一对佳偶的东哥与努尔哈赤,如今,成了地地道道的怨偶。情感强烈的东哥甚至放出狠话:她愿意嫁给一位英雄,只要这位英雄能够杀死努尔哈赤。
此后,在大明帝国的支持下,叶赫部落与建州部落长期对峙。
如今的叶赫部落酋长是东哥的哥哥,大约出于下列两种考虑:一是现实政治的需要,二是羞辱和刺激努尔哈赤,于是,不停地将自己的美貌妹妹许配给那些实力强大的部落首领,一再令努尔哈赤感受着刻骨耻辱和愤恨。而这些大部落首领,也都很仰慕东哥的绝代风华,以能够娶到这位美丽女子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
就这样,叶赫部落的首领,把自己美丽妹妹的价值发挥到了极限;那些大部落首领宁要美人,不要江山;或至少是不在乎为美人而面对战争。结果,引发众多纠纷。最后,女真海西四部中实力强大的哈达部、辉发部、乌拉部相互之间勾心斗角,实力大为削弱,可能都与这位东哥有关。最后,这些部落先后被努尔哈赤灭掉。从而,给伟大的弗洛伊德学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也使古希腊围绕美女发生的血腥与浪漫不再专美于前。而叶赫部成为努尔哈赤的死敌,大约是为原因之一。
显然,东哥在努尔哈赤的心目中分量不轻;否则,他不会为此一次次大动干戈。因为,他所面对的那些部族,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实力并不比他更弱。表明这位女真好汉可能确实很在乎这位美丽的女子。或者,也有可能,他更加在乎这种动武的绝好借口。
韶华易逝。转眼间,已是公元1615年,即大明万历四十三年。这一年,努尔哈赤正式完成了八旗制度。此时,东哥已经三十三岁,成为当时人们口中的“叶赫老女”;她以自己的命运,为我国古老成语“红颜薄命”做出了毋庸置疑的注释。
偏偏事情还没完。这一次,她不由分说地被他哥哥远嫁给了一位蒙古王子。
面对这真正的羞辱,努尔哈赤的表现十分耐人寻味。
以前,每当东哥被重新许配一次时,努尔哈赤通常都会情绪激动地严正警告那些打东哥主意的家伙们,提请他们注意自己东哥未婚夫的身份;当这种提醒被严重忽视时,他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战争。事实上,对于处心积虑的人来说,这的确是发动战争的极好理由。
然而,这一次,他不但没有去寻那蒙古王子的晦气,还言辞动人地制止了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