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尚方宝剑。就此,至少在理论上,孙传庭成了有明一代军权最大的重臣之一。
可惜,此时他的头衔绝大部分都没有什么实质内容,他掌握的军队只有陕西一地的秦兵而已。而这些部队组建的时间并不长,粮草、器械、训练都不充分。因此,从兵部尚书开始,不少人告诫他千万不可浪战,不可孤注一掷。
大风霾(4)
无奈,此刻的皇帝仿佛已经不是三年前抓他的那个皇帝了似的,一方面不停地给他加官晋级,另一方面则不停地逼迫他尽快出击,以便挽狂澜于既倒。皇帝似乎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到了他的身上。以至于有人甚至当面对孙传庭说:“督师要是再不出兵,锦衣卫的人就该到了。”意思就是他可能会被皇帝再次关进监狱。孙传庭仰天长叹,说出了那句和古代名将同样绝望的话:“怎么办?怎么办呐?我当然知道这是有去无回。可我能怎么办?男子汉大丈夫难道还要再回去面对那些监狱看守吗?”
当年十月,多尔衮由辅政王成为摄政王的同时,孙传庭仓促出战,对李自成取得了一些胜利,随后,大败。最后,在当年自己几乎消灭了李自成的潼关,再一次与李自成决战。结果,全军覆灭,孙传庭本人于激战之中阵亡。
这一年,帝国内阁首席大学士周延儒被皇帝下令赐死。这是崇祯皇帝继杀死薛国观之后,第二次处死首席大学士,由此,朱由检成为整个大明帝国唯一一位杀死两个宰相的皇帝。
说起来,薛国观能够当上首席大学士和多尔衮还有点关系。公元1638年即大明崇祯十一年、大清崇德三年,多尔衮率军闯入大明腹心地区达七个月之久,对大明的打击空前巨大。前面曾经提到的卢象升、吴阿衡两总督之死,洪承畴、孙传庭被调离陕西前线,李自成、张献忠有了喘息之机等,都是因为这次战争所致。当时的首席大学士在此期间举措失当,从而丢掉了首辅的职位。于是,薛国观坐上了这个位置。
在帝国制度下,有三种人是轻易得罪不得的,一是皇亲国戚,二是太监,三是特务组织东厂与锦衣卫,其道理不言自明。这也是这个国家不配有什么更好命运的重要原因。谁知,这薛国观当上首辅之后,却一举把这三种人全都得罪得不轻。
有一天,皇帝和薛国观聊天,谈论起如今社会风气太坏,到处都是贪官污吏,君臣之间不胜感叹。薛国观叹息说:“假如东厂和锦衣卫能够恪尽职守的话,贪官污吏们就不会如此胆大妄为!”此话一出口,站在边上的提督东厂大太监王德化便吓出一身冷汗。薛国观一言不慎,便一举把太监和东厂特务双双得罪。从此,东厂的大小特务们就开始恪尽职守地严密监视起内阁首相,并不时把薛国观收礼受贿的事迹报告给皇帝。
不久,君臣二人为经济窘迫、军费没有着落发愁。薛国观便给皇帝献了一策,他建议皇帝发行“国债”,向大臣和皇亲国戚们借钱。这家伙特意举出了一个离皇帝很远的亲戚侯爵李国瑞为例,说他拿出四十万两白银应该不难。这李国瑞是崇祯皇帝曾祖母即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的后人,素以有钱著称。当时,李国瑞正在和弟弟李国臣闹别扭。李国臣就放出风去,说他父亲死时留下了四十万两银子,自己应得二十万两,可以全部捐献给皇帝充作军费。皇帝一听大喜,立即下令勋贵们捐资助饷。
李国瑞为了显示自己没有钱,把房子拆了,然后,把家里的破铜烂铁统统摆到大街上叫卖,说是要换钱帮助国家度过难关。朱由检听说后,怒火万丈,立命夺去李国瑞爵禄,致使李国瑞惊悸而死。另一位重要的皇亲国戚周皇后的父亲也是到处哭穷,周皇后为了帮助自己的丈夫,也为了帮助自己的父亲,悄悄给了父亲五千两银子,于是,皇后的父亲勉强捐出了一万两。后来,李自成进北京后,据说,在周皇后的父亲家里,敲剥出的数字是五十三万两白银。
就在皇亲国戚们人人肉痛不已时,皇帝的第五个儿子生病了。据说,病中的皇五子看见自己的高祖母李太后,如今是九莲老母菩萨,她老人家责备崇祯皇帝对外家不好,所以,先降灾皇五子,如果皇帝不痛改前非,还要让所有的皇子都死。过后,这皇五子真的死了。这虽然是太监、宫女、外戚们联手玩的把戏,却也是最有效力的把戏。崇祯皇帝大受刺激,立即册封李国瑞的儿子为侯爵,归还了所有捐献钱财,并在心中切齿痛恨薛国观。
大风霾(5)
有一天,皇帝命令薛国观为自己起草一份谕旨,薛国观交上来后,皇帝很不满意,当场将那份草稿扔在地上,并一一历数薛国观贪渎舞弊之情事,命群臣议罪。最后,薛国观被皇帝下令开除公职,遣送回乡。
这薛国观在职期间可能的确敛财有术,离开北京时,装运财物的车子一辆接着一辆。东厂的特务马上报告给皇帝,皇帝遂下令将他捉拿回来处死。于是,薛国观成了大明朝二百七十六年间,继洪武皇帝朱元璋处死胡惟庸、嘉靖皇帝朱厚熜处死夏言后,被处死的第三位宰相职级的人物。时人与后人普遍认为这薛国观罪不至死,死得有点冤。他死后,皇帝下令不许家属收尸,将尸体扔在那儿长达一个月,致使遍体蛆虫,腐烂不堪,臭气熏天。
周延儒是一个在帝国官场上几上几下的老官僚,属于那种好事坏事都掺合着做过一些的人物。他的死,自有其取死之道,却也很有点让人不知说什么好。周延儒死后,和大名鼎鼎的严嵩一道被列进了《明史》中的“奸臣传”,后世一些史学家认为有点莫名其妙,觉得此人似乎还没有这样的资格。
崇祯一朝十七年,总共使用了五十位内阁大学士,史称“崇祯五十相”,就是崇祯皇帝有五十位宰相还亡了国的意思。讥讽的味道很重。
周延儒在崇祯三年九月,曾经出任过一次内阁首辅,当时,朝廷内党争剧烈,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是非善恶的底线,衡量国家事务与用人的标准大体上以是不是自己人为准绳。周延儒是江苏宜兴人,他的家人子弟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以至于他家的祖坟都被人在夜里掘毁,宅院也被人纵火烧掉。在朝中为首相的周延儒则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口碑很糟。三年后,在一场分辨不出是非善恶的官场倾轧中被罢官还乡。
八年后,崇祯十四年二月,国家局势一天比一天糟。一批东林党和复社的人投资几万两白银为周延儒活动,终于使崇祯皇帝想起了他的若干好处,于是召他回京,第二次出任内阁首辅。此次受召的有三个人,其他两人,一个坚辞不就,另一个到京后立即告病回乡,只有周延儒喜气洋洋地前来上任。据说,他的儿子告诉父亲,自己夜里梦见去世的母亲披头散发地抱着自己哭泣,儿子极力劝阻父亲,不要复出。周延儒表示,此次复出,自己将要竭尽全力做好事,以报效皇帝,报答那些寄希望于自己的人们。
周延儒复出后,的确做了不少善事,譬如减免各地历年积欠的赋税,为一些冤案平反昭雪,制止东厂、锦衣卫刺探臣民隐私等等,史称“都人大悦”。这些是导致后人为他名列《明史》“奸臣传”抱不平的主要原因。却也为他后来遭祸,埋下了伏笔。帝国官场之乖戾吊诡实在令人一言难尽。
崇祯十五年元旦,文武百官朝贺完毕,崇祯皇帝请周延儒等内阁大学士们站到西边的尊贵位置上,崇祯向周延儒深鞠一躬,说:“我以天下拜托先生。”然后,又给大学士们鞠了一躬,说:“自古以来,只要君臣志同道合,天下没有不太平的。”在大明帝国,这是臣子们从来没有受到过的崇高礼遇。可见,崇祯皇帝对周延儒的期待有多么殷切。
然而,此时的帝国官场早就不是周延儒第一次当首辅时的模样了。现在,官员们不但以是不是自己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而且,还一出手,就要力图置不是自己人的那些人于死地。周延儒在得到一批人拥护的同时,也受到了不少人的憎恨。譬如,锦衣卫首领骆养性便是最可怕的一位。原因很简单,周延儒奏请皇帝制止东厂、锦衣卫刺探臣民隐私,使这些大小特务们的权限大受限制,断了财路。他们无法不恨得牙根痒痒。
不久,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满清议和不成,导致清军再一次大规模进犯。一位名叫熊开元的官员当着皇帝的面,指责首辅和督抚大员们在清军内犯的问题上负有罪责。皇帝命令熊开元写一份奏疏。结果,熊开元的奏疏写得不痛不痒。当时,清军尚未退去,皇帝正为此焦头烂额,看到奏疏后极为恼火,下令锦衣卫逮捕熊开元。偏偏这熊开元是锦衣卫最高首长骆养性的同乡,骆养性遂借审讯熊开元的机会,把周延儒的隐私一一揭发出来。就此,周延儒在皇帝的心目中变成了一副怪怪的模样。
大风霾(6)
转过年,即崇祯十六年三月,正是万物复苏水草丰美的时节。第五次打进关内的清军,创造了一天之内连破二十六座城池的记录,并且竟然就在山东莒州地区驻扎下来牧放起马来。崇祯皇帝真的忍无可忍了。他把周延儒等人召来,宣布自己要御驾亲征。周延儒慌忙劝阻,并表示自己愿意代替皇帝亲征。皇帝冷笑一声,说:“我刚算过一卦,此刻正是出师的良机。先生要是真的愿意去,就立刻出发。出宫门以后就往东走,一定不要向西转。”
周延儒的家在宫门西边,他离开皇宫后,连家也没敢回就亲征去了。
当时,共有四路地方部队赶到了北京,周延儒带着他们驻在通州。史书记载说,他们每天互相宴请,没有和清军打过一仗,却每天早晚各向皇帝报捷一次,并为立功将士请求封赏。一个月后,清军主动退出关外,周延儒凯旋回京。据说,崇祯皇帝拉着他的手慰劳备至。
没有几天,周延儒谎报军情、欺蒙皇帝的报告便陆续送到了皇帝手中。鉴于周延儒的崇高地位,且长期任劳任怨为皇家服务,崇祯皇帝很给面子,只是将他罢免回家,还赏赐给他一百两白银的路费,他可以享受乘坐国家交通工具、免费在国家招待所中食宿的待遇。周延儒算是平安着陆了,他的儿子也为此大松了一口气。
谁知,有一天,一个可能和锦衣卫有些瓜葛的官员,有意无意地点拨皇帝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皇帝在最宠爱的田妃宫中,看到了一双制作得异常精美的绣花鞋。拿起来一看,那鞋上用金丝工整地绣着“周延儒敬献”五个字。当时,崇祯皇帝勃然震怒,将田妃呵斥了一通,吓得田妃连连叩头请罪。崇祯皇帝拂袖而去,此后,连续几个月不再理睬这小女子。经过点拨,皇帝想起了这件事,认定周延儒不但欺蒙自己,而且还犯有“通内”大罪。于是,立即命令锦衣卫将周延儒从家乡抓回京城,勒令自尽。当时,骆养性前去传旨兼验尸,他怕周延儒不死,还用一颗大铁钉钉进了前首相的脑门。与薛国观比较起来,周延儒还算是幸运的。因为皇帝当天就允许家属去收尸了。
据说,周延儒知道情况不好,临被捕时,将家中的珍宝细软全部堆在阁楼里,放火焚烧。史书记载说,由于里面有不少奇珍异宝,大火燃烧时,火焰都是五彩的。
有一次,皇帝和一个臣子聊天,谈起了周延儒。皇帝恨恨地说:“我就是恨他太使乖!”意思是说他恨周延儒太聪明、太乖巧。这位皇帝真的很难侍候。性情刚烈的袁崇焕他容不得,要杀死;性情乖巧的周延儒他也容不得,也要杀死。到周延儒死时的崇祯十六年十二月,我们的皇帝已经没有什么人可用了。
于是,皇帝在宫中下达了一项严厉的禁令,严禁宫中女眷们玩一种叫做“掉城”的游戏。这种游戏就是在一块正方形的布上划出一个“井”字形,分为九个方格,中间的一格为上营,四边的为中营,四角为下营。然后,在一定距离之外用银球往上抛,抛中上营受上赏,中营受中赏,下营受下赏。是宫中女眷们消遣漫漫长日的一个乐子而已。皇帝看到帝国的城池一个个落到大清和李自成们手中,便认定与这“掉城”游戏有关。遂下令胆敢再玩者严惩不贷。此时,已经没有人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挽救这个帝国了。
大明崇祯十七年的元旦,对于崇祯皇帝来说,真正是个黑色的日子。
今天以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这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建立民国后改的。以前元旦就是春节,春节就是元旦,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届时,皇帝要在这一天清晨接受百官的朝贺。
谁知,崇祯十七年元旦一大早,从三、四点钟开始,北京城便刮起了大风霾。古人文雅,用的词也准确,大风霾显然比沙尘暴更像那么回事儿。史书记载说,是日凌晨开始,北京便狂风漫卷,“震屋扬沙,咫尺不见”。崇祯皇帝早早来到大殿,坐在那把龙椅上,等着群臣前来朝贺。谁知,上朝的钟声敲响后,久久看不到一个官员上朝。可能是风声太大,等在外面的官员们没有听见,误以为皇帝还没有起身。于是,皇帝命令再敲钟,不停地敲,并打开东西两侧大门。等了好大一阵,还是一个人影也不见。
大风霾(7)
大风霾,在古代的星相术士眼中,是边事刀兵大起的征象,乃大凶之兆。元旦吉日出现这种景象,在漫天狂风沙暴中,把皇帝一个人孤零零地晾在偌大的宫殿里,推想起来,朱由检的心可能会凉到了骨头中。为此占卜,占词曰:“风从乾起,主暴兵至,城破,臣民无福。”再占一卦,卦辞更糟,曰:“星入月中,国破君亡。”全都是大不吉之语,没有一句能够宽慰人心的。(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风变地震。)据说,崇祯皇帝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一位长者给了他一张纸,上面写着一个“有”字。崇祯皇帝拿给大家看,众人都说是大吉大利之兆,主“大有”、“富有天下”之意。后来,有一个会拆字解梦的人告诉他,这个字很不祥,因为“有”字拆开,就是“大不成大,明不成明”,表示大明残破不堪的意思。崇祯皇帝黯然失色,不过,据说他没有怪罪那个口无遮拦的家伙。此时此刻,假如他知道李自成正在西安城里为建立大顺国而忙碌的话,他心中的感受可能就真的不说也罢了。
当此时,李自成的势力在河南、湖北、陕西、山西等地迅猛发展,出兵北京的计划正在落实之中。南方地区同样烽火连天。张献忠率大军由南昌南下,连续攻占长沙、衡州,江西、广西的许多地方也相继陷落。进入甲申年后,张献忠溯江西上,进入四川,击败了对朝廷忠心耿耿的著名女将军秦良玉,一举攻占了万县等地。
朱由检万般无奈。他焚香沐浴后祷告天地,请求神灵指示。结果,扶乩之后神仙的回答是:“帝问天下事,官贪吏要钱。八方七处乱,十灶九无烟。黎民苦中苦,乾坤颠倒颠。干戈从此起,休想太平年。”崇祯皇帝看后,默默无言。
正月初三,崇祯皇帝召来一位名叫李明睿的官员,询问御寇之策。李明睿请他命所有人等回避,然后直截了当地建议,值此天下汹汹之际,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南迁。回到大明朝祖先开基创业的南京去。就当时的情形看,整个国家只有江浙一带还稍许平静一些。
朱由检沉思良久,说:“这件事关系过于重大,不可随便说出口。”然后,他用手向上指指天,意思是,不知天意如何?
李明睿劝他当机立断,免得事到临头后悔莫及。朱由检说:“这事儿我早就想办了,可没有人赞助,所以拖到了今天。你的想法和我很吻合,外边不愿意怎么办?此事重大,你务必保密,切不可轻易泄漏出去。否则,你的罪过不小。”
到此时为止,这南迁之议可能是朱由检唯一一个延缓大明帝国生机命脉的机会了。可惜,这位皇帝政治才能与个人品性上的重大缺陷又一次在这重大历史关头发挥了作用。哲人曰:“性格即命运。”信哉斯言!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该人的性格与素质决定的。揆诸朱由检的一生,便是这句名言最好的、毋庸置疑的注释。他的品性表明,把自己吊死在景山下的那棵树上,可能是这位皇帝最恰当的出路。而大明帝国这朱家天下的命运,也由于有了这位皇帝,就此成为命中注定。
朱由检的皇后姓周,是一位端庄稳重的美貌女子。史书记载说,看到她的人,会“瞑眩不自持”,表明她的相貌可能十分光彩照人。她为朱由检生了三个儿子,二人的感情应该很不错。据说,这位周皇后自幼熟读经史,与崇祯皇帝很有共同语言。但她从不干预朝政,也不为自己的娘家人谋取什么私利。至此天下大乱之际,有一天,她特别委婉地对皇帝说:“我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