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大道-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菩萨戒和别解脱戒及金刚三昧耶不同,别解脱戒及金刚三昧耶,依上师传授才能获得戒体,菩萨戒如能找到具德上师,应由上师来得戒体,如未能遇到具有条件上师,也可以在佛像前来获得戒体。 

如昔妙吉祥 作虚空王时 所发菩提心 此处当详述 
我於依估前 发起正觉心 筵众生为宝 除彼轮回苦 
从今至证得 无上胜菩提 不起急害心 悭恪与嫉妒 
当修胜梵行 当断罪及欲 欣喜戒律仪 常随诸佛学 
自不乐疾速 取证大菩提 愿为一有情 住到最後际 
当清净无量 不思议佛土 普令十方界 称扬我名号 
一切身语业 我皆令清净 意业亦令净 不作诸恶业 

    主要说明菩萨学处。 

自身语心清净因 谓住行心体律仪 由善学习三戒学 於三戒学起尊重 

  得菩萨戒体後,行六度万行菩萨行。三戒学即律仪戒,止一切恶法。摄善法戒,行一切善法。饶益有情戒,利一切有情。 

    菩萨行 

(摄颂) 
布施满愿如意宝 摧伏悭吝胜宝器 无畏心生菩萨行 美誉十方恃遍扬 
此义了知身资具 悉舍趋善善士依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布施行,布施时应观察该施不该施。布施时最好对无自性的认识,作施最为殊胜,即施的对象,施者,施物三轮无自性。 

戒乃洗净恶垢水 除炽热恼沁月光 犹如须弥众中尊 具戒无畏众悉礼 
诸善士於誓承戒 当如护眼而受持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菩萨最主要遵守的戒体,以上所说的三聚净戒。须净除的过患,即自利作意,由爱我执所生的一切,由自利而生的行为。这是应遮止的过患。菩萨戒体由此远离自利的行为。 

具忍力者最胜饰 摧惑妙善最极致 瞋蛇之敌金翅鸟 防御恶语坚甲胄 
此义了知胜忍甲 繁多如理精专行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忍辱分三:对他人造成伤害,刻意让自己苦行,法忍。忍辱修行的方法,入菩萨行论有很详细的说明。 

披带坚御精进甲 断证功德弦月增 众行进趋具义利 所作终悉如愿成 
知此懈怠尽净除 伟大精进佛子行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精进部份,入菩萨行论有详细说明。 

(道炬论) 
如是勤清净 菩萨诸律仪 悉当能圆满 大菩提资粮 
福智为自性 资粮圆满因 一切佛共许 为引发神通 

  福德及智慧是成佛的二大资粮,为了快速圆满故,所以诸佛共许菩萨们为利众,必须成就神通。所知障是要以空证现量断除,主要是智慧,智慧品要广大增长。方便品也非常重要,假使利众事业不广大,福德无法速积圆满。 

如鸟未生翼 不能空中飞 若离神通力 不能利有情 
具通者一日 所修诸福德 诸离神通者 百生不能集 

  为广大利众,必须神通力,否则不能了知他人根器,无法说出与他相应的法,善巧的化度,具神通者的利众事业,与无神通者有很大差别。 

若欲速圆满 大菩提资粮 要勤修神通 力成非懈怠 
若未成就止 不能起神通 为修成止故 应数数策励 

  应该精进成办神通,为了成办神通,奢摩他很重要,即禅定程度。没有奢摩他,无法任运神通,所以修奢摩他,为快速圆满二资粮。 

(摄颂) 
禅定乃心具权王 等持不动如须弥 运持悉人善所缘 身心具得轻安乐 

  禅定的功德如同国王,它控制了心,使心安住於所缘境。以禅定心专注一处时,叫做等持,不会散乱动摇,如须弥山坚固。安住所缘境又能随心观察,会带来身心轻安,这并非密宗的大乐,是如意足身,如意足心,远离身心过患,具足身心堪能的安乐,身心轻安之意。 
知此所有大瑜伽 息心散乱恒依定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了知这道理的所有大成就者,在资粮道中品以上,他们的道证功德,是由止观双运得。 

(道炬论) 
止支若失坏 即使勤修习 纵然经千载 亦不能得定 

  止是奢摩他之意,支是成办奢摩他的因缘。定,此处是指奢摩他;要成办奢摩他,戒必须清净,饮食知量,要成办九住心,寂静处,心不散乱,以上是成办奢他的因缘。 
  修止的障碍是昏沉及掉举,使自已远离禅修,内心必须具有调适的能力。当内心低沉时,提高心力,不致入睡,当内心高昂时,把心力放松,才不会散乱,能专注在所缘上。内心高昂时,思惟烦恼过患,生死轮回的痛苦;昏沉想睡觉,思惟暇满义利,三宝功德,求解脱及一切遍智的利益。我们真正了解解脱,对解脱有极大希求心、欢喜心,心力自然提高。我们必须随时具有调适的能力,否则禅修一定会遇到困难的。辨中边论说远离五过失:懈怠、忘圣言、昏沉及掉举、作行、不作行。以八断行:信、欲、勤、安、念、知、思、舍对治。必须了解。禅修有净除染污地的所缘,有清净地的所缘,及周遍所缘等。我们无论外在的事物,或缘内在的感受,都应该固定一所缘,轻易更换即无法成办。禅修最主要是专注一所缘,在未成办奢摩他之前,必须固定一所缘境。奢摩他成办之後,如意运心,这时已有坚固止力的证量。如安住佛像为所缘境时,会立现佛的影相,这影相即所缘境。佛像最好不超过二寸,身躯瘦一点,有光芒,依这些特徵缘佛像。禅修时也有以本尊瑜伽的修持方式,如缘气脉明点等。禅修最主要是正念,不忘失原有的所缘境,内心不应像平时那样散乱,训练内心固定於一所缘境,不让任何外缘令心动摇,这时正念非常重要;有了正念,心如栓柱,绝不动摇。禅修最重要的是经由正念正知,让心恒续於所缘境。 
  当我们观所缘境,觉得不清楚,好像没有原有光明,表示昏沉快要睡觉了。另有一种情况,可以清楚住所缘境,但内心无法抓紧,有些松弛的感觉,这属於细沉。掉举即散乱,内心所想与所缘境毫不相干事,是粗分掉举。当善所缘时,内心很快往他方面想,无法定下心来。但他是安住所缘境上,心却外逸,这是细微掉举。当内心掉举散乱时,心起伏高昂,这时可放松一点。当生起昏沉时,要把心力提高,真正的平衡,靠自己的体验,何种情况才能令心平衡,这和身体四大调和有关联。经过不断串习,远离了昏沉掉举,内心得到自在的能力,任运任何所缘境!而能长久随心所欲,如意运心,经由九住心而获得身心堪能、轻安,才算奢摩他。 
  获得奢摩他後分二:出世道的禅修,断除烦恼而得解脱。世间道修持,如外道以粗净相作意成办初禅,以初禅成办二禅近分、二禅、三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天,这种以粗净分修法,压制烦恼现行。 

故当善安住 定资粮品中 所说诸支分 於随一所缘 
意安住於善 瑜伽若成止 神通亦当成 

  说明奢摩他修法,及成办奢摩他之後,就能获得神通。离慧度瑜伽 不能尽诸障离空正见慧,无法断除烦恼而得解脱,所以必须修空性慧。 

为无馀断除 烦恼所知障 故应具方便 修慧度瑜伽 

  具有空正见及禅定力量,只能断除烦恼障,不再轮回,不能断除所知障。为了断所知障,必须具菩提心方便,修学六波罗蜜多。 
般若离方便 方便离般若 俱说为系缚 故二不应离 

  这二者如鸟双翅,缺一不能飞;二者分开不能得大菩提。 

何慧何方便 为除诸疑故 当明诸方便 与般若差别 
除般若度外 施波罗蜜等 一切善资粮 佛说为方便 
若修方便力 自善修般若 彼速证菩提 非单修无我 

  说明福德及智慧双修,不是只修慧。 

(摄颂) 
深慧乃如见导眼 轮回根本摧破道 无馀教乘赞德藏 除痴迷暗最胜灯 
知此求脱诸贤善 深道力力勤观修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必须修空性的智慧,智慧分二:世俗五明智慧及胜义空性智慧。前面说过烦恼的根源,是对究竟性质的错误认识,就是无明,把一切法视为真实有、自性有,而产生烦恼。经过仔细深思观察,了知不是真实有、自性有,断除自性有的执著。因此,惟有空正见才能断除烦恼的根源。所似「深慧」了知最细微的究竟性质是无自性的,如同眼晴一样见到解脱是可以成办的,由性空的智慧断除轮回根本,引导我们走上解脱之道。无馀教乘赞德藏,佛陀的一切教授,主要为使众生了解性空而说,性空的内涵犹如八万四千法门的心脏,所以一直赞空正见的功德,如同破除无明黑暗的明灯。 
  龙树菩萨及许多中观论师的论典,依据这些了知真正的无明根本,是由颠倒的自性执著。诸贤善是不包括中观以外的下部论师,是对自性空道理有所希求的瑜伽行者。 

 (道炬论) 
遍达蕴处界 皆悉无有生 了知自性空 说名为般若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一切法,都不是自性生,了知这自性空的智慧,名为般若。 
  当我们见到法的本身是真实时,寻找法的性质,应该可以找得到,可是经过仔细推究观察,是无法得究竟性质,在不寻找时它是存在的!这表示没有真实的性质,不是自性有。自性是原始的、不依他的,不是由暂时因缘改变的,原始清净的性质。 
  要认识无我,先了解什麽我是无的,就是认识所遮的我,才能遮挡。针对所遮的我,佛教宗义论师曾有不同的见解;大乘中观唯识安立所遮的我,定义有极大的差别。四百论(中译广百论)说:何者由因缘所生,即无独立自主的性质,所以这一法无我。因为是缘起,完全观待、依他的,没有独立自主的性质,所以是无我,所遮挡的「我」是不观待独立自主的我。 
  在中观分为自续与应成两派,自续以下的论师,共同主张人无我及法无我有所差别。人无我较易了解,法无我较难通达,有两种不同性质。应成派人无我与法无我,性质相同,所依不同,人无我依补特伽罗而说的自性空,法无我是补特伽罗以蕴及一切法自性空,二者所依不同,绝无性质差别。应成所遮的我无差别,遮挡後的无我亦无差别。自续以下各部主张的人无我法无我性质不同,所以应成人无我法无我同样难以了解,并不是人无我比法无我容易了解。中观自续应成两派,共同之处是无真实,但自续则无真实而有自性,应成是无真实又无自性。 
  龙树菩萨是中观的开派师,也是大乘宗义及空性的论师,他所著的中论,是有关空性的根本依指,他的弟子提婆著四百论,见解相同。佛护论师著佛护论典,清辨论师著般若灯释,中观心论等,都是解释空性。清辨在破唯识见解时,说明在明言上有自性,又说补特伽罗是从过去到现在,现在至未来的那个意识。在般若灯中反驳佛护的主张,佛护说龙树菩萨所谓无真实,其实是无自性之意。清辨否定。在般若灯中又说,成办正因的三因,必须是自续因。同是龙树菩萨弟子,一说有自性,一说无自性,那一位正确呢?假使意识是我,我不能说我有意识,这意识是我,不是很奇怪吗?意识是我,一个控制者及控制的地方,二者截然不同,所以意识不能成为我。唯识宗说证量是存在,但无法成立证量与境是互相观待而有,所以说自证分;清辨未说自证的存在,也未说证量与境互相观待而有,是说证量不是唯识而取,所以他的证量如何安立?这是内部宗义的矛盾处。故如清辨说,假使要安立与正理相违的宗义,并非圆满的。 
  为何安立人无我和法无我?因为我们有很多执著,皆由於我,我的受用,我的五蕴,所以分为人无我及法无我。当我们见五蕴时,当然会认为自性有的,从它那方面而有(自性或自相成就),因而生起颠倒执著,进而由五蕴安立的假名我也认为真实自性有。 
  龙树在中论说:因缘所生的一切法,是无自主的性质。下部反驳:一切法在名言上若无自性,即一切法不存在,业果也不存在,四谛也不应成立,也没有三宝了,认为龙树菩萨见解堕入断边。因为无自性并非一切都无,无自性是缘起观待之意,依其他因缘而存在,其本身不是自主而存在。所说空性,并非寻找之後一无所获,则缘起就无法显现,因为缘起显现的不是自性有,完全依他而存在,不是自主的。因为缘起故,不至於堕自性的常边,不堕无名言假立的断边。由名言安立的一切缘起而趣入中道。又说士夫非地水火风空识,士夫由六界所摄,故无目性。他的存在是互依而现,所以是唯名而立,唯识所取,故无自性。 
  性空的道理,是由对缘起的认识而通达;因为缘起的,故无自性,唯由依他而显现。我们见到一切法似乎是独立真实的存在,其实不然,无有一法不是依他而现。当我们了解真实情况与所见的情况不相符,是颠倒的,当你对空住了知时,必定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无始以来被所见的欺骗了,由於观察我,来破自性正因。 

有则生非理 无亦如空花 俱则犯俱过 故俱亦不至 
诸法不自生 亦非他及共 亦非无因生 故体无自性 

  观察因破自性的正因。 

又一切诸法 用一异观察 自性不可得 定知无自性 

  观察诸法的性质,而破除自性正因。下部论师认为因果法则,「因」本身有产生「果」的能力,因为缘起所以有自性。因果本身的规则是固定,是法性的规则,每个因有生果的能力,因存在的同时就必须生果的能力,为缘起故安立有自性。中观应成,因为缘起所以无自性,自性有则无须观待,故本身无生果能力。所以正好相反。 

七十空性理 及本中论等 亦成立诸法 自性之空性 
因恐文大繁 故此不广说 仅就此成宗 为修故而说 
故无馀诸法 自性不可得 所有修无我 即是修般若 
以慧观诸法 都不见自性 亦了彼慧性 无分别修彼 

  七十空性论说:因为「有」不应该生,因为已经有,「无」也不应生,无怎能生有。因为自性有何用生,不须观待而有。如果自性有则不是有为法,一切法也不应存在。中论破四生:无自生、无他生、无共生、亦无无因生。生是由世间共许所安立,缘起显现的存在,是缘生就不是自性有。如果超越这世间共许之外的生,就是自性生。因为主张自性生,则必然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的四边生。中观论师说:主张自生的唯有外道,佛教内部不主张自生,自己不会生自己。下部论师主张他生,是由於不满足共许唯名言的生,而要寻求有真实的生,取名为他生。佛教宗义论师的观点,通用於真实的他生。中论的无他生,是无自性的他生。如苗芽正在生,种子在时苗芽正在生,表示苗芽尚未生,正在生的苗芽及正在生的作用,是互依而有,假使自性有应该同时俱有。苗芽正在生时!苗芽不存在,因为苗芽正在生,即自性生不存在,因为在因时果并未现。如苗芽无自性,苗芽正在生的观念就可安立。因为无自性故,可依未来式的苗芽安立现在式的正在生,所以生是互相观待而有,不是同时具有。 

又一切诸法 用一异观察 自性不可得 定知无自性 

  任何一法都是由他所施设处,来安能施设法。如五蕴和补特伽罗,是由五蕴来安立补特伽罗,没有一法是五蕴又是补特伽罗,所以不是自性一;如果没有五蕴,如何能施设立补特伽罗,所以不是自性异。离一异正因破除自性有。 
  「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佛教宗义的四法印。诸行无常,由因缘所生的具有刹那变化性质的法,称为无常法。无常法分为色法、心法、不相应行法。何谓色法?心经常念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是由因果相互观待相依,在万法变化中,呈现不同的表徵及性质,是完全依前因而产生不同的果。但在仔细观察色法的究竟性质,是无真实的,无法获得真实的性质,色法存在的方式是唯名所取的有。如果是真实有,寻找假义时,应该很清楚的找到,可是最後是一无所获。因此色法最究竟性质是自性空,无真实,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为无有自性,无真实,本身不是独立自主存在的,完全依他而现,产生一切变化,以由空而产生,故空即是色。色不异空,色法本身都具有究竟性质及暂时性质;究竟性质是自性空,在寻找当下无法获得任何自性存在的;暂时性质是不寻找当下,从因果变化而显现的现象。为何了知性空能断除我执呢?如何安立诸法性空呢?以实执的法执来说,一种是正对立的相违,不许其他三轮支分存在,如有和无,不是有就是无,绝对不会有其它的。纵然相违,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