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张片子,不管内容多么复杂或简单,它内在的构图要素还是点、线、面。
点线面是相对的,小的面可称为点,宽的线也可称为面。一张片,不能全是点,那就叫一地芝麻!不能全是线,那是斑马!不能全是面,那叫有眼无神。最好点线面都具备,线与线最好不要垂直相交。(那有种机械感)
我们并不是追求点线面为目的,说穿了,点线面,就是在讲究画面内容形状的处理,避免形状的雷同。
通常、天空、地面、水面、房屋顶、墙壁等可以称为面;路、树干、水纹、建筑物的边等可以称为线;远处的人、近景中的几片叶、小的窗户、灯、云朵等,可称为点。
(3)光线
光线…色彩之母,没有好的光线,一切景物都是死的!!很多朋友容易忽视这一点。比如有一位青岛朋友拍的教堂,看得出花了功夫,长焦广角都用上了,但说实话,效果一般,还属于生活照,到此为一游,为什么?就是不注意选择光线。我们平时看电影,一看到下雨刮风就会想到一场悲剧要上演,特别是一些香港电影中,在一些紧张情节的用光上,简直夸张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比如晚上毒品交易,一条长街道,街道尽头一盏巨大的蓝色背景灯,一人影或一线车从背景中出来,长焦,有用军用望远镜看的那种感觉,有时为营造效果,还得放一些烟雾。在一些衔接镜头的处理上,也很夸张,“嘎”的一声,车停,
门开,一双铮亮的皮鞋,逆光,长长的脚影……还有,仓库的排气扇不停的转,一道道的光影……这些用光的表现手法虽然粗俗,但这是最好的教材。
(4)透视
透视——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还包括:近高远低,近长远短,近实远虚,近处色彩鲜艳,远处色彩变淡变浅变灰。
透视是表现空间感的有力手段!通常广角透视夸张,空间、立体感得到强化;长焦则压缩透视,前后物体贴得紧,空间感不强。(我们有时也把这种强列的透视变化称为视觉冲击力,但不是全部)
5)色彩
色彩——不仅仅指颜色,还是一种感受,一种比较,一种心理,一种修养。
可以这样分类:明度,纯度,色相,对比色,调和色,冷色,暖色,环境色,光源光,补色,视神经,色彩的联想,色彩的重量……太多了,讲不完,讲几条主要的。
色彩的联想:
红色:代表激情,精力充足,残暴
蓝色:高贵,冷淡,伤感,忧郁,沉静,懦弱……
黄色:天真,活泼,明朗……
绿色:希望,和平……
紫色:高贵,高雅,不稳定,神经质……
橙色:热情,外向,低档……
白色:(和黑色一样,严格的说不算颜色)纯洁,做作……
黑色:死亡,消极、神秘……
视神经:举个例子,眼睛盯着一张红纸一段时间,红纸移开,眼前会出现一片绿色,为什么?视神经的调节现象。
补色:就是最相反的颜色(教科书上说的是色轮中对立的颜色)与人的感受有关,比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应为红与青、黄与蓝、天蓝与橙——编者注)
冷色:青、蓝、紫等象征冰和海水的颜色……
暖色:红、橙、黄等象征火焰的颜色……
对比色:色相上差别大的颜色:红与蓝,蓝与黄,橙与绿,白与黑……
调和色…类似色…临近色:色相,明度上比较接近的颜色:红与紫,蓝与紫,黄与橙,黄与绿,绿与蓝,黄与白,橙与红……
光源光:主要指光源的冷暖。
环境色:色彩与色彩间的相互影响。以一个放在窗台上的红苹果为例:阴天,光源色是冷的,苹果的受光部可能变为带冷色的品红,背光部可能受环境色的影响而呈带暖灰的大红、蘸红色;晴天,则相反,所以说色彩不是孤立的固有色,而是受光源、环境影响的复合色!!!
色彩的轻重:色彩有重量。红、蓝、黑、深紫、深绿属重量级;黄、粉红,浅绿,淡紫属轻量级。
(6)质感与视觉心理
质感、视觉心理——(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放在一起讲算了)
人的眼睛对什么亮度最觉舒适?
好像还没有谁研究过,不过肯定不是纯白或纯黑!就像我们的房子室内装修一样,我们现在一般不会用纯白色来涂墙壁,那样太刺眼,不柔和。
人的眼睛对什么色比较觉舒适?
有人马上会说:我喜欢蓝色、我喜欢红色……这只是性格决定对色彩的偏向,先把它放一边。我想,太灰,太纯的颜色对人的眼睛都不合适。整体而言,浅灰色是令人舒服的,但有时也需要有对比,比如说你喜欢吃牛肉,但不能餐餐吃牛肉;你喜欢红玫瑰,但又讨厌到处都是玫瑰红。当然,有人喜欢强烈对比,喜欢刺激,喜欢红衣服绿背景,这……这……有点俗。
人的眼睛还有一些不喜欢:不喜欢抬头看太阳,不喜欢某些时候的逆光,不喜欢太光滑,太人造的东西……(说到质感上来了)
质感——人的手也好,眼睛也好,都喜欢触摸令人愉快的东西,这可能就是质感吧。大自然中的一些东西,如水、石头,原木、沙滩,以及一些人造的东西,如丝绸、麻料、打火机、斑驳的旧墙,婴儿的脸……总是令人愉快的。是它们的质地使人愉快,没有社会原因,就象男人爱女人,是天性……
(7)摄影的特征
我不能理解一些老玩家玩大型机器,好像很懂套路,什么区域曝光了,什么解像力了,什么颗粒了(职业需要的例外),那不是摄影,那只是玩过程,他们与工匠没区别!
那么,摄影是什么呢?——我们应该跳出这个圈子,横向比较:摄影、绘画、雕塑、电影电视、都是一门视觉艺术,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摄影的特点应该可以理解为,时间、空间、瞬间,(有人干脆说是瞬间的艺术)这是摄影的灵魂!
摄影作品应该具有一种味道,一种照片味。(这里面应该包含一些元素:颗粒感、质感、瞬间的凝固……)
有些人对摄影走进了种种误区,就是把根本的目的忘了,而把一些技术手段当成了最终目的!比如,以单纯追求层次细节为美(那些玩大型机的最讲究这个了),以追求景物本身的美为美(千里迢迢出门,就算拍回了几张精致的明信片又怎么样?);比如以追求光线氛围为美;以追求质感为美;还有的干脆以各种焦段带来新鲜的视觉感受为美……这些都是辅助手段,是一盘菜中放的调料。
如果有人说:这片拍得好啊,像一幅水墨画。那么这不是一张很成功的照片。
如果有人说:这画画得好啊,像一张照片。那也肯定不是一幅好画。
画有画的味:画画讲究笔触,讲究过程,讲究写意,讲究似是而非……特别是写意国画。
我在想,时代在发展,相机的功能也在逐步变化,从一种非常严肃的记录工具,变为一种创作工具吧。就像绘画,由最初的留影写实功能变为纯艺术,因为相机的出现,使最高明的画家也比不上最低劣的相机。而摄像机、电影电视的出现,使相机的作用又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相机可能介于绘画、摄像之间,这个位不好定。
有些人喜欢拍组照,一些大师们评片时总喜欢说:不错,如果拍成一个系列可能更好。我不这么认为,这是过份强调了相机的功能,拍组照,还不如拍电影记录片,因为电影更适合。
单张、经典——正是摄影的魅力。(传世作品中,组照比例极少。)
(8)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画面中一个点与周边块面的关系。
我们平常说的黄金比,即0。618的比例,大约处在1/3的位置上,据说是从维纳斯雕塑中发现这一美的规律,不是说处在这个点上的东西就美,而是指处于这个点上,整体就协调,很舒服。数字1…10中,7是最有品位的,因为它正处于黄金比上。
有人认为黄金比是小儿科,用多了,就时不时玩一把正中的、对称的“破常规”构图,这很肤浅!最近我在想,黄金比绝不仅仅是把人或物体安排在画面1/3处这么简单!绝不是一条线中某个点的位置!——它是全方位的,立体、综合之比。它包括:
1、一条线上某个点的比例:这根线可以是纵向的。
2、面与面之间的比例;
3、黑、白、灰之间的比例;
4、色调冷暖、色块颜色之间的比例;
5、光线明暗之比例;
6、……(没想好)
我们见过高手下围棋,开局第一颗棋子落上去,嘿嘿,那是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气象万千,讲究的就是一个比例与精确啊。
一张照片,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如此。画面关键性的“点”的位置,起到了对整个画面的分割和分配作用!!!画国画的人最讲究这一点了,一笔下来,落在什么位置,对画面空间的分配起到什么作用,需要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并不是为画什么而画什么,实际上是在经营空间,而这个空间不能雷同。所以国画中的技法中常说什么:“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知白守黑”等等,其实都是指如何避免块面的雷同。
不厌其烦,再举些例子:拍一个物体,假设背景是纯的,如果这个主体在正中间,那么不是指这个位置不好,而是指这个物体四周空白的面积大小相同,不美!移动一下物体,周围空间面积大小便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我所说的画面中一个点与周边块面的关系。
不管拍什么,都可以把画面中的一切具象物体看成是一个点,一块面,一根线,(空白也是如此)这时候,你就达到了“看山不是山”的境界了(这可不是最高境界。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有些话很片面,有些强调得过了头,但都是为了说清这个理。不对的地方,请高手指正!
生活摄影模式的技巧
生活摄影的特点:
现实生活本身就是极其丰富的。人们在工作之余,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学习、休息、娱乐、做家务等。不同职业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性别的人,又有不同的业余爱好。这些丰富多彩的现实的生活摄影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生活摄影的表现形式也十分活泼。生活摄影与工业、农业、体育、舞台等摄影不同,它没有较多的限制,拍摄十分自由,没有条条框框,一般不受时间、环境、气候的约束。
生活摄影的一般要求:
1。要反映生活的真实摄影作品表现的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这是生活的真实。生活真实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好坏混杂,美丑并存,所以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反映到照片上来,思想性应该是健康的。
2。要反映人的精神面貌生活摄影与其它类型的摄影一样,是永不人的活动。通过人的具体活动,来反映人们的生活状况,记录人们的生活经历,因此体现人的精神面貌很重要,也要以形传神,有些生活摄影作品,只见人物这貌,不见人物之心,这种作品既谈不上真实地记录,更谈不到艺术的价值。
3。要有浓烈的生活气息生活摄影作品一定要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它和其他摄影创作有所不同。没有生活气息的作品,内容干瘪,形象呆板。因此,作者一定要学会抓拍真实镜头,切忌造作和弄虚作假。
生活摄影实践:
1。拍摄合影生活摄影作品中,常见的是合影照片,“全”就是这种类型的照片。各种类型的照相机都可以拍合影。可能的话,把照相机架在三脚架上,以便放慢速度,缩小光圈,增加景深。开拍之前,要把被摄对象排列妥当,对好焦点,同时检查一下,最近处人物与最远处人物是否所用光圈的景深范围内。准备完毕,即向被摄对象预报:“注意,准备拍摄!“同时,观察被摄对象的神态,伺机按动快门。
拍摄要点:一是选用侧光,按照脸上阴暗部曝光;二是宜用小光圈,长景深;三是人物排列不宜过宽,人物视线要求一致。
2。拍摄人物小照无论拍摄老人、青年,还是小孩,都要善于反映他们的特点,刻划他们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心理。用光、构图、影调的处理,要因人而宜。拍摄人物,使用标准镜头或长焦镜头。长焦镜头可以在被摄对象不注意的情况,抓取自然的神态。
拍摄要点:一是光线 可用侧光、侧逆光、逆光;二是景深宜短,对焦要实;三是影调处理,因人、因情而异;四是注意神态,提倡抓拍。
3。拍摄家庭生活照片 这类照片,也要善于选择镜头。拍摄时要注意人物情绪,不要摆布,不要违背生活的真实。
拍摄要点:一是要下功夫提炼主题,使环境气氛与主题吻合;二是要场面情景逼真;三是要画面活泼,生活气息浓;四是尽量利用现场光源,适当加以补光;五是光圈、速度,要灵活掌握。
使用变焦镜头的10条经验
美国摄影家诺曼·罗思柴尔德在多年使用变焦镜头的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总结成以下10条提供给摄影爱好者参考。
1.利用长焦距对焦。使用变焦镜头时,正确的对焦方法是先用长焦距对焦后,再选择合适的焦距拍摄;因为在长焦距时,被摄体的影像最大而景深最小,这就方便了准确对焦。在遇到逆光或光线复杂的情形时,也有助于选择适当的局部测光,而无需走近被摄体进行测光。在平时拍摄时,经常以一个中焦距或长焦距的变焦镜头为主,用最长焦距对焦和测光,锁定曝光后再选择理想的焦距拍摄,这样就不必来回移动脚步。
2.对各焦距要多作尝试。大部分摄影爱好者虽然都极为关心变焦镜头的变焦倍率问题,但在具体使用时却往往是长焦距一头用得最多,有些甚至将其当作一个定焦远摄镜头看待。其实,当你尝试运用其他各焦距而获得截然不同的画面时,便会发现变焦镜头作为一种可变的取景工具,有着相当的潜能。
3.熟悉变焦镜头的操作。早期的变焦镜头上,变焦和对焦是以二环分别调节的。现在大部分变焦镜头都已改为单环控制,其特点是通过将镜头前后推拉来改变焦距,左右旋转来进行对焦。因此,对刚刚购买新镜的摄影爱好者来说,要熟悉及牢记变焦的前后方向和对焦的左右位置,避免在精确对焦之后因变焦时微稍转动调节环而影响清晰度。这也是很多较为“保守”的摄影家宁愿使用旧式的双环式变焦镜头的原因。
4.适当运用支撑物。当运用焦距为200mm或更长焦距的变焦镜头时,应把镜头固定在三脚架等支撑物上,以保证拍摄时的稳定性。
5.选择合适的遮光罩。变焦镜头比其他类型的镜头更容易产生光晕,因此,一个合适的遮光罩是少不了的。有时遮光罩造成的遮挡在单镜头反光相机的取景屏上看不出来,但是在胶片上却显示出来。这种情况在使用小光圈拍摄时最为明显,往往会使遮光罩也落入景深范围。此外,有些遮光罩在长焦距一端有效,但变焦至短焦距一端使用时,就会使照片上产生取景屏上看不出来的因遮挡而造成的晕映现象。因而,为变焦镜头选择合适的遮光罩并合理使用,是至关重要的。
6.加用增距镜。在需要使用极长焦距的情况下,花很少的钱购买一个2倍增距镜,便可随意将你的70—210mm镜头立即变成140…420mm超望远变焦镜头,一个3倍增距镜更可达到210630mm,使你的镜头马上跻身天文望远镜的行列。然而,代价将是损失光圈级数和摄得照片的清晰度。
例如,一个F4的变焦镜头加上2倍增距镜后,光圈会损失2级而变为F8;加上3倍增距镜后,最大光圈就变成了F11。如你所知,要发挥镜头的最佳解像力应当是选择比最大光圈收小2级的光圈来拍摄。因此,当加用增距镜时就必须考虑选用高速胶片和三脚架,同时,被摄体以静止的为宜。
7。慎用滤光镜。除非确实需要,一般不要给变焦镜头加用滤光镜。在海滩或咸水的环境下,确实需要一块保护镜。为了改变色温,制造特殊效果,例如为了加深天空颜色和消除反光,需加用偏振镜。除此之外,加上一些可有可无的滤光镜,只会增加已经让人头痛的镜头内部光线反射问题。
8,控制画面深度。用一个变焦镜头在离被摄体1。5米处用60mm焦距拍摄,与在离被摄体7。5米远处用300mm焦距拍摄, 所得照片中的被摄体影像是一样大小的,所不同的是两张照片画面深度不同。用60mm焦距拍摄的照片,其背景有深度和空间感;而300mm焦距拍摄的,给人的感觉是景物被压缩了,被摄体与景物似乎被“拉近”了。
9.保持距离,防止变形。在使用变焦镜头的广角一端拍摄时,要注意与被摄体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免造成被摄体变形。须记住,拍摄时的距离是影响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