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  通信电缆敷设在管孔内位置,应同管同位。管孔的使用顺序应按先下后上,先两侧后中间的原则进行。
  2  一个管孔内宜布放一条主干线缆。当管孔内穿放数根小口径塑料子管后,可在每个小口径塑料子管内敷设一条线缆。
  3  管孔内的通信电缆,宜采用普通铜芯铝塑综合护套市内通信电缆或综合布线室外铜芯全塑大对数对绞铝塑综合护套电缆,不得采用金属铠装电缆。
  4  通信电缆在管孔内敷设时不得有电缆接头。
  5  当地理环境恶劣难以敷设地下通信管道时,通信电缆可采用室外直埋式铜芯全塑填充型钢带铠装护套通信电缆,或采用综合布线室外直埋式铜芯全塑大对数填充型钢带铠装护套电缆埋地敷设。
  6  直埋式电缆一般采用钢带铠装直埋电缆,在坡度大于30°或电缆可能承受张力的地段,宜采用钢丝铠装电缆,并应采取加固措施。
  7  直埋式电缆应避免在下列地段敷设:
   1)土壤有腐蚀性介质的地区。
   2)预留发展用地和规划未定的用地。
   3)堆场、货场及广场。
   4)穿越干道、公路及城市轨道。
  8  室外直埋式通信电缆的埋深不宜小于0。7m,与其它管线的最小净距应满足有关规定。
  9  直埋式电缆应有保护和标志,其要求为:
   1)直埋电缆四周应铺50~100mm的砂土或细土,并在上面覆盖红砖或预制的水泥薄板。
   2)直埋电缆穿越车行道时,应采用钢管予以保护,并预留一定量的备用管。
3)直埋电缆在下述处所应设置电缆标志:直埋段每隔200~300m;电缆接续点、分支点、盘留点;电缆路由方向改变处以及与其他专业管道的交叉处等。
  10  直埋电缆不宜直接埋入室内。直埋电缆需引入建筑物内分线设备时,应换接或采取非铠装方法穿管引入。如引至分线设备的距离在10m以内时,则可将铠装层脱去后穿管引入。
  11  建筑物群区内的交接设备应安装在各个建筑物底层或地下一层通信交接间(电信间)内,室外可采用落地式或挂墙式交接箱。
20。8。7  建筑物群区内通信光缆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  通信光缆宜采用地下通信管道敷设方式。管孔使用顺序应与通信电缆敷设方式相同。
  2  一个管孔内宜敷设一条通信光缆,当管孔直径远大于光缆外径时,应在原管孔内穿放数根塑料子管,并在每个塑料子管内敷设一条光缆。子管的总外径不应超过原管孔内径的85%;子管道内径宜大于光缆外径的1。5倍。
  3  通信光缆应优先敷设在多管孔(多色)小口径硬质塑料管道内。
  4  管孔内的用户光缆应优先采用非金属护套充油膏型室外光缆。
  5  光缆可采用最佳使用工作波长在1310nm区域,并能在工作波长1550nm区域使用的1310nm波长的单模光纤,或根据近期的实际需求,采用工作波长在850nm,并能在工作波长1300nm区域使用的多模光纤。
  6  在地理环境难以敷设地下通信管道时,通信光缆可采用室外直埋式金属铠装护套通信光缆。
  7  直埋式光缆敷设在坡度大于20度、坡长大于30m的斜坡地段宜采用“S”形敷设。
  8  直埋式光缆不宜敷设在地下水位高、常年积水、车行道以及常有挖掘可能的地方。
  9  直埋式光缆的埋深不宜小于0。7m,与其它管线的最小净距应满足有关规定。
  10  直埋式光缆的保护与标志与直埋式铜缆相同。
  11  进入建筑物通信专用(中心)机房或通信交接间的通信光缆预(盘)留长度不得小于10m或按实际需求确定。
  12  进出每个人(手)孔中的通信光缆弯曲预留长度不得小于1。0m或按实际需求确定。人(手)孔中的光缆应有醒目的识别标志并应采用有效的防损伤保护措施。
  13  人(手)内的光缆接头箱(盒)宜安装在常年积水位上,并采用保护托架予以承托。
  14  通信光缆接续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光缆接头箱(盒)应采用密封防水结构,并具有耐腐蚀、耐压、抗冲击力机械结构性能。
   2)光纤接续宜采用熔接法。
   3)光纤固定接头指标应满足链路通信的要求。
   4)光缆在接头处应有可靠固连。
20。8。8  建筑物群区内通信配线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建筑物群区内通信配线设计应根据本期工程交接区配线区划分的范围,并按终期通信配线的容量进行设计。
  2  建筑物群区内通信配线方式应采用交接配线方式。离通信专用(中心)机房距离较近的建筑物可采用直接配线方式。
  3  建筑物群区内通信专用(中心)机房或交换设备中心机房的总配线架的容量应按区内进入专用中心机房用户配线电缆对数容量、交换设备的终期容量(20年左右)、交换设备上出线电缆对数容量和预留一定的备用量,并结合配线架设备的标称容量系列确定。总配电架的容量应为进入中心机房配线电缆对数总数量的2倍或以上。
  4  建筑物内交接箱(架)的容量应为楼内用户配线电缆对数总数量的2倍。
  5  建筑物群区内的交接区和配线区的范围、容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交接区的界限整齐,宜选择明显的界限,如主干道路、河流、小湖泊、桥梁、大型绿化带等。
2)交接区的划分,应结合交接箱(架)和通信线缆的标称容量确定,并便于将来线路的扩充或调整。
3)配线区的划分,应以独立建筑物、高层住宅楼或高层办公、综合楼为一个配线区。其它建筑物宜以100对主干电缆为基本单元划分配线区。
  6  建筑物群区主干配线电缆的容量,应根据配线区内终期用户数及备用量来确定。
  7  建筑物群区主干配线电缆的线径宜采用0。4mm或0。5mm线径普通铜芯全塑市内通信电缆或采用综合布线0。5mm线径铜芯全塑大对数综合护套电缆。
  8  采用普通铜芯全塑市内通信电缆接续处的外护套宜采用热缩套管,电缆芯线接续应采用接线模块或接线子,不得使用扭绞接续。
  9  建筑物群区内通信光缆配线设计应按用户光缆近期或中期(10年左右)使用总容量及备用量确定。
  10  建筑物群区内通信光缆配线设计一般宜采用(星型)直接配线方式,或按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条文说明:
20。2。6
中继线数量的配置,应根据实际话务量大小等因素确定,一般可按用户交换机容量的10%~
20%考虑;当用户分机对外公网话务量很大,或有大量直拨分机功能的电话机,或有大量微机(带Modem)通过中继线对外拨号上因特网时,中继线数量可按用户交换机容量的15%~30%考虑。
20。2。6
  12  机房的环境条件要求
   1)机房温、湿度条件应符合表20。2。8…2的要求。
表20。2。8…2  机房室内温、湿度要求
级别

温湿度

机房名称
A  级
(开机时)
A  级
(不开机时)
B  级
(开机时)
B  级
(不开机时)

全年
全年


全年
全年



温 度
(?C)
湿 度
(%)
温 度
(?C)
湿 度
(%)
温 度
(?C)
湿 度
(%)
温 度
(?C)
湿 度
(%)
交换机室
233
45~65
5~35
40~70
235
40~70
5~35
20~80
话务员室




235
50~70
10~30
50~70
总配线室




10~30
20~80
10~30
20~80
蓄电池室




10~30
20~80
10~30
20~80
传输设备室




235
40~70
5~35
20~80
注:1 开机时:交换机室的温、湿度应执行A级;话务员室、传输设备室可根据设备要求按B级执行;其它辅助房间应按工艺要求确定或可参照以上表内参数执行。

   2)机房中应防止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侵入。
3)机房中交换机室的空气含尘浓度,在静态条件下测试,每升空气中灰尘     颗粒最大直径大于或等于0。5μm时的灰尘颗粒数,应少于1。8×104粒。
4)机房内的噪声,在交换机等设备停机状况下,话务员室(或话务员位置处)测量应小于等于50dB(A声级)。
   5)机房内无线电干扰场强,在0。15~1000MHz频率时,不应大于126dB。
   6)机房中交换机室和传输设备室的磁场干扰环境场强不应大于10V/ m。
7)机房中交换机室在停机状况下,其房间内地板表面垂直及水平向的振动加速度值,不应大于500mm/s2。
8)机房中交换机地面的静电泄漏电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的规定。
   9)机房中交换机室内绝缘体的静电电位不应大于1kV。

20。2。9  
机房的主电源不应低于本建筑物的最高供电等级。即机房的主电源应二路独立回路供电,机
房的配电线路应与其它配电线路分开,并在机房的末端配电箱处设自动切换装置。
   
20。2。10  
  1  当数字程控交换机系统采用工作接地、保护接地独立接地方式时,应将密封蓄电池正极、设备机壳和熔断器告警等三种地线分别用不小于16mm2铜芯绝缘导线连接至机房内接地铜板上,再用不小于35mm2铜芯绝缘导线或40mm x 4mm或50mm x 5mm的镀锌扁钢连接至室外接地体上,其工作接地、保护接地电阻值一般不大于4Ω。
  2 当数字程控交换机当采用联合接地方式时,应将蓄电池正极、设备机壳和熔断器告警等三种地线分别用不小于16mm2铜芯导线连接至机房内局部等电位联结板上,再用不小于35mm2铜芯导线连接至建筑物弱电总等电位联结板上,再用不少于一根40mm x 4mm或50mm x 5mm镀锌扁钢与建筑物共用接地体相连,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Ω。
  3  接地总汇集线采用截面积不宜小于120m2的铜排或相同电阻值的镀锌扁钢;
  4  机房内各通信设备的接地连接线应采用铜芯绝缘导线,不得使用铝材。
  5  机房的通信接地不宜与工频交流接地互通。
    

20。4。1会议电视系统应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可采用以下方式:
  1  群组型会议电视系统宜应用在各专用会议电视室内,供各方多人开会者使用。
  2  桌面型会议电视系统宜应用在办公室或家庭会议电视场合下使用。
3  桌面型可视电话系统宜应用在个人与个人的通信上。

  20。4。7会议电视终端设备宜利用下列数字通信网进行组网:
1 采用数字传输专用线路提供E1(2Mbit/s)网络接口的组网方式;
  2 采用DDN专线提供128kbit/s、384kbit/s、512kbit/s及以上传输速率网络接口的组网方式;
  3采用ISDN专线提供128kbit/s、384kbit/s、512kbit/s及以上传输速率网络接口的组网方式;
  4采用FR专线提供128kbit/s、384kbit/s、512kbit/s及以上传输速率网络接口的组网方式;
  5采用VSAT系统提供128kbit/s、384kbit/s、512kbit/s及以上传输速率网络接口的组网方式
  
  
  
  
20。4。10
  6  辅助机房室内照明应符合有关要求;
   1)宜采用三基色日光灯;
   2)距地板面0。8m的水平工作面照度不应低于200lx;
   3)距地板面1。4m的垂直工作面照度不应低于100lx。
  7  会议电视室室内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满足室内无回声、颤动回声和声聚焦的建筑声学要求;
2)应满足室内扩声系统特性达到国家颁布的厅堂扩声一级标准的电声要求,具有较高的语言清晰度、适当混响时间,声场达到最大扩散等声学条件;
   3)室内最佳混响时间可参照下图20。5。6。

图20。5。6  室内最佳混响时间
        
   4)室内空气调节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夏季温度25~27°C;相对湿度60%~40%;气流平均速度≤0。3m/s;
         ——冬季温度18~20°C;相对湿度50%~40%;气流平均速度≤0。2m/s;
         ——室内新鲜空气换气量每人每小时不应小于30m3。
5)房间的围护结构应具有良好的隔声性能,室内内壁、顶棚、地面应进行吸声处理,会议桌椅、通风、空调应消除或减少噪声。
6)房间围护结构的隔墙与楼板的空气声、撞击声隔声标准以及室内允许噪声级应符合表20。5。6的规定。
表20。5。6  隔声和室内噪声限制标准
房间名称
空气声隔声标准
(计权隔声量dB)
撞击声隔声标准 
(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dB)
室内允许噪声级
(A声级,dB)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大会议室
≥50


≤65


≤40


 中小会议室
≥50


≤65


≤40


 控制室

≥45


≤65


≤50

 传输设备室


≥40

≤65



≤55
     
7)室内围护装饰、会议桌椅布置、地毯等应采用无反光材料,宜具有浅色舒适的色调。严禁采用黑色或白色作背景;
  8  控制室、传输设备室的空气调节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夏季温度24~28°C;相对湿度65%~45%;气流平均速度≤0。3m/s;
   2)冬季温度18~20°C;相对湿度55%~40%;气流平均速度≤0。2m/s;
   3)室内新鲜空气换气量每人每小时不应小于17m3。
   
   20。5。2  
   14 移动通信信号室内覆盖系统800MHz至2400MHz频率无线信号传播距离损耗和室内无线信号穿越阻挡强势传播损耗见下表:
    800MHz至2400MHz频率无线信号传播距离损耗表:
        距离(m)
 
 损耗(Db)

频率(MHz)
1
5
10
15
20
30
800
30。5
44。49
50。51
54。03
66。53
60。05
900
31。5
45。54
51。53
55。05
57。58
61。07
1800
37。5
51。54
57。56
61。08
63。58
67。10
1900
38。03
52。0
58。03
61。55
64。05
67。57
2400
40。05
54。03
60。05
63。58
66。07
69。60

  
      室内无线信号穿越阻挡强势传播损耗表:
     墙类 
   
   
 损耗(dB)
 

频率(MHz)
轻墙
玻璃
单层墙
砖砌
混泥土
≤2500
≤5~8
≤3~5
≤10
≤15~20
≤20~35
  
21  射频电缆、光缆垂直敷设或水平敷设时,应符合下列设计要求。
  1)射频电缆或光缆垂直敷设时,可放置在弱电间或电气间内,不得安置在强电键间、暖通风管或给排水管道井内。
  2)射频电缆或光纤水平敷设时,应以直线为走向,不得扭曲或相互交叉。馈线宜放置在金属走线内或穿管敷设。
  3)射频电缆水平敷设确需拐弯走向时,其弯曲应保持圆滑,弯曲半径应符合下表要求:
  线径(cm)
  二次弯曲的半径(cm)
  一次性弯曲半径(cm)
  1。27(1/2英寸)
  21
  12。5
  2。22(7/8英寸)
  36
  25
  
  3)射频电缆在电梯井道敷设时,可沿井道侧壁走线,并用膨胀螺栓挂钩等材料予以固定。
  4)射频电缆穿越楼板、楼道侧墙及电梯井道侧壁后,应用防火阻燃材料加以封堵。
  23  系统供电、防雷与接地
  1)无线基站的防雷、抗干扰、安全用电保护及防静电破坏等地线系统,应采用建筑物联合接地设计方式和采用等电位联结端子板的接地装置。
  2)无线基站的天线及天线杆塔应有避雷措施,以防止基站的电子设备及其他设施受雷击破坏,
  避雷针、天线的高频零电位点与支撑杆塔之间在电器上应有可靠的连接点。
  3)建设在房屋建筑物顶部的天线及其金属支撑杆塔、避雷引下线,应与建筑物顶部的避雷网可靠连接。凸出建筑物顶部的天线杆塔的避雷泄流引下线,至少应有2个不同方向的主干路由。
  4)架设在杆塔上的天线、馈线,应紧贴在金属杆塔体或避雷引下线。天线、馈线的外层导体,在杆塔上下两端均应与金属杆塔或避雷引下线有良好的电气连接点。
  5)独立设置的天线杆塔和高频机房所在的建筑物间,应有避雷带将两者的防雷地线系统连接成统一的防雷系统。
  6)天线、馈线在进入高频机房时,其外层导体应就近和机房的避雷接地系统相连接。高频机房内的接地系统母线应从机房的接地系统地网线路上直接引入。
  7)向基站供电的电力线,在进入建筑物时,宜采用地下电缆引入方式,电缆的户外端离建筑物的距离不宜小于50m,入户端头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