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 多台机组应选择型号、规格和特性相同的成套设备,所用燃油性质应一致。
6 宜选用高速柴油发电机组和无刷励磁交流同步发电机,配自动电压调整装置。选用的机组应装设快速自起动及电源自动切换装置。
6。1。3 机房设备的布置
1 机房设备布置应符合机组运行工艺要求,力求紧凑、经济合理、保证安全及便于维护。
2 机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机组宜横向布置,管线较短,管理操作较方便,当受建筑场地限制时,也可纵向布置。
2)机房与控制及配电室贴邻布置时,发电机出线端及电缆沟宜布置在靠控制及配电室侧。
3)机组之间、机组外廊至墙的距离应满足搬运设备、就地操作、维护检修或布置辅助设备的需要,机房内有关尺寸不应小于表6。1。3中数值,并见图6。1。3。
表6。1。3 机组外廓与墙壁的净距最小尺寸(m)
64以下
75~150
200~400
500~1500
机组操作面
a
1。6
1。7
1。8
2。2
机组背面
b
1。5
1。6
1。7
2。0
柴油机端①
c
1。0
1。0
1。2
1。5
机组间距
d
1。7
2。0
2。3
2。6
发电机端
e
1。6
1。8
2。0
2。4
机房净高
h
3。5
3。5
4。0~4。3
4。3~5。0
注:①表中柴油机距排风口百叶窗间距,是根据国产封闭式自循环水冷却方式机组而定,当机组冷却方式与本表不同时,其间距应按实际情况选定。若机组设在地下层,其间距可适当加大。
图6。1。3 机组布置图
3 辅助设备宜布置在柴油机侧或靠机房侧墙,蓄电池宜靠近所属柴油机。
4 机房设置在地下层时,至少应有一侧靠外墙。热风和排烟管道应伸出室外,机房内应有足够的新风进口。气流分布应合理。
5 机组热风管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热风出口宜靠近且正对柴油机散热器;
2)热风管与柴油机散热器连接处,应采用软接头;
3)热风出口的面积应为柴油机散热器面积的1。5倍;
4)热风出口不宜设在主导风向一侧,若有困难时应增设挡风墙;
5)机组设在地下层,热风管无法平直敷设需拐弯引出时,其热风管弯头不宜超过两处。
6 机房进风口设置应符答下列要求:
1)进风口宜设在正对发电机端或发电机端两侧;
2)进风口面积大于柴油机散热器面积的1。8倍。
7 应合理确定烟道位置,发挥机组效率,减少对建筑物外观的影响和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当环境条件要求较高时,宜将烟气处理后排至室外。
8 机组的排烟管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每台柴油机的排烟管应单独引出室外,宜架空敷设,也可敷设在地沟中。排烟管弯头不宜过多,并能自由伸缩。水平敷设的排烟管道宜设0。3%~0。5%的坡度,坡向室外,并在管道最低点装排污阀;
2)机房内的排烟管道采用架空敷设时,室内部分应敷设隔热保护层,且距地面2m以下部分隔热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当排烟管架空敷设在燃油管下方或沿地沟敷设需穿越燃油管时,还应考虑安全措施;
3)排烟管较长时,应采用自然补偿段,若无条件,应装设补偿器;
4)排烟管与柴油机排烟口连接处,应装设弹性波纹管;
5)排烟管过墙应加保护套,伸出室外沿墙垂直敷设,其管出口端应加防雨帽或切成30°~45°的斜角;
6)非增压柴油机和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均应在排烟管装设消音器。两台柴油机不应公用一个消音器。
9 机房设计时应采取机组消音及机房隔音综合治理措施,治理后环境噪音不宜超过表6。1。3…2所列数值。
表6。1。3…2 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dBA)
适用区域
昼间
夜间
特殊住宅区
45
35
居民、文教区
50
40
一般商业与居民混合区
55
45
交通干线道路两侧
70
55
10 在扩建端应备有安装检修场地,否则机组间的通道可适当加宽。
11 机房内可不设置电动起重设备,但应妥善考虑设备吊装,搬运和检修等条件,根据需要留好吊装孔。
6。1。4 机房配电设备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设于地下层的柴油发电机组,其控制屏及其他电气设备均应选择防潮或防霉型产品;
2 设置在储油间的电气设备,应按21区火灾危险场所选型。
6。1。5 机房配电导线选择及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机房、储油间宜按潮湿环境选择电力电缆或绝缘电线;
2 发电机至配电屏的引出线宜采用铜芯电缆或封闭式母线;
3 强电控制、测量线路、励磁线路应选择铜芯控制电缆或铜芯电线;
4 控制线路、励磁线路和电力配线宜穿钢管埋地敷设或沿电缆沟敷设;
5 励磁线与主干线采用钢管配线时,可穿于同一钢管中;
6 当设电缆沟时,沟内应有排水和排油措施,电缆线路沿沟内敷设可不穿钢管,电缆线路不宜与水、油管线交叉。
6。1。6 附属设备的控制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附属设备电动机的控制方式与机组控制方式一致;
2 柴油机冷却水泵宜采用就地控制和随机组运行联动控制;
3 机组卸油泵宜采用就地控制。高位油箱供油泵宜采用就地控制或液位控制器进行自动控制。
6。1。7 控制室的电气设备布置
1 装集式单台机组单机容量在500kW及以下者一般可不设控制室;多台机组单机容量在500kW及以上者设控制室。
2 控制室设置应便于观察、操作和调度;通风、采光良好;线路短,进出线方便。
3 控制室内不应有油、水等管道通过及安装与本装置无关的设备。
4 控制室内的控制屏(台)的安装距离和通道宽度,不宜小于下列数值:
1)控制屏正面操作宽度,并列布置为1。5m;双列布置为2m。
2)离墙安装时,屏后维护通道为0。8m。
5 当控制室的长度在7m及以上时,应有两个出口,出口宜在控制室两端,门应向外开。
6 当不需设控制室时,控制屏和配电屏宜布置在发电机端或发电机侧,其操作维护通道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1)屏前距发电机端为2m;
2)屏前距发电机侧为1。5m。
6。1。8 发电机组的自起动
1 机组应始终处于准备起动状态,一类高层建筑及一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保护对象建筑物的发电机组,应设有自动起动装置,当市电中断时,机组应立即起动,并在30s内供电。二类高层建筑及二级保护对象建筑物的发电机组,当采用自动起动有困难时,可采用手动起动装置。机组应与市电系统联锁,不得与其并列运行。市电恢复时,机组应自动退出工作,并延时停机。
2 为了避免防灾用电设备的电动机同时起动而造成柴油发电机组熄火停机,其用电设备应具有不同延时,错开起动时间。一般应先起动大容量电动机,然后再依次起动中、小容量电动机。先起动应急照明,排烟风机、正压风机、电梯、水泵等。
3 自起动机组的操作电源、热力系统、燃料油、润滑油、冷却水以及室内环境温度等均应保证机组随时起动,水源及能源必须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得受工作电源停电的影响。
4 自备应急低压柴油发电机组宜采用电起动自起动方式,电起动设备应按下列要求设置:
1)电起动用蓄电池组电压宜为24V,容量应按柴油机连续起动不少于6次确定;
2)蓄电池组应尽量靠近起动电机设置,并应防止油、水浸入;
3)应设整流充电设备,其输出电压宜高于蓄电池组的电动势50%,输出电流不小于蓄电池10h放电率的电流。
6。1。9 发电机组的中性点工作制
1 发电机中性点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只有单台机组时,发电机中性点应直接接地。
2)当两台机组并列运行时,在任何情况下,至少应保持一台发电机中性点接地。发电机中性点经电抗器与中性线连接,也可采用中性线经刀开关与接地线连接。
2 发电机中性线上接地开关可根据发电机允许的不对称负荷电流及中性线上可能出现的负荷电流选择。
在各相电流均不超过额定值的情况下,发电机允许各相电流之差不超过额定值的20%。
3 采用装设中性线电抗器限制中性线谐波电流时,应考虑既能使中性线谐波电流限制在允许范围内,又能保证中性点电压偏移不太大。电抗器的额定电流可按发电机额定电流的25%选择,其阻抗值可按当通过额定电流时其端电压小于10V选择。
6。1。10 柴油发电机组的自动化
1 机组控制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机组控制有机房控制、控制室集中控制和自动控制三种方式。对于应急机组宜采用自动控制或控制室集中控制方式;
2)严禁机组与电力系统电源并网运行,并应设置防止误并网的可靠联锁。
2 选择自起动机组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市电中断供电时,单台机组应能自动起动,并在30s内向负荷供电;
2)当市电恢复正常后,应能自动切换和自动延时停机,由市电向负荷供电;
3)当连续三次自起动失败,应能发出报警信号;
4)应能隔室操作机组停机。
3 自动化机组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机组应符合国家标准《自动化柴油发电机分级要求》的规定;
2)机组应能自动控制负荷的投入和切除;
3)机组应能自动控制附属设备及自动转换冷却方式和通风方式。
4 机组并列运行时,一般采用手动准同期。若两台自起动机组需并车时,应采用自动同期,在机组间同期后再向负荷供电。
6。1。11 储油设施的设置
1 在燃油来源及运输不便时,宜在建筑物主体外设置40~64h耗油量的储油设施。
2 机房内应设置储油间,其总存储量不应超过8h燃油耗量,并应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
3 日用燃油箱宜高位布置,出油口宜高于柴油机的高压射油泵。
4 卸油泵和供油泵可共用,应装电动和机动各一台,其容量按最大卸油量或供油量确定。
6。1。12 柴油发电机房对其他专业的要求
1 对给排水专业的要求
1)柴油机的冷却水水质,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
2)柴油机采用闭式循环冷却系统时,应设置膨胀水箱,其装设位置应高于柴油机冷却水的最高水位;
3)冷却水泵,应为一机一泵,当柴油机自带水泵时,宜设1台备用泵;
4)机房内应设有洗手盆和落地洗涤槽。
2 对采暖通风专业的要求
1)宜利用自然通风排除发电机间内的余热,当不能满足工作地点的温度要求时,应设机械通风装置。
2)当机房设置在高层民用建筑的地下层时,应设防烟、排烟设施。
3)排除机房有害气体所需排风量宜按表6。1。12…1选取。
4)机房各房间温湿度要求宜符合表6。1。12…2所列数值。
表6。1。12…1 排除机房有害气体排风量
排烟管敷设方式
排风量(m3/p·s·h)
架空敷设
15~20
地沟敷设
20~25
表6。1。12…2 机房各房间温湿度要求
房 间 名 称
冬 季
夏 季
温度(℃)
湿度(%)
温度(℃)
湿度(%)
机房(就地操作)
15~30
30~60
30~35
40~75
机房(隔室操作、自动化)
5~30
30~60
32~37
≤75
控制及配电室
16~18
≤75
28~30
≤75
值班室
16~20
≤75
≤28
≤75
5)对安装自起动机组的机房,应保证满足自起动温度需要,当环境温度达不到起动要求时,应采用局部或整机预热装置。
3 对土建专业的要求
1)机房应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
2)发电机间应有两个出入口,其中一个出口大小应满足搬运机组的需要,否则应予留吊装孔。门应采取防火、隔音措施,并应向外开启。发电机间与控制室及配电室之间的门和观察窗应采取防火、隔音措施,门开向发电机间。
3)储油间应采用防火墙与发电机间隔开;当必须在防火墙上开门时,应设置能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
4)机房内的噪声应符合国家噪声标准规范的规定。当机房噪声控制达不到要求时,应做消音、隔声处理。
5)机组基础应采取减振措施,当机置设置在主体建筑内或地下层时,应防止与房屋产生共振现象。
6)柴油机基础应采取防油浸的设施,可设置排油污沟槽,机房内管沟和电线沟内应有0。3%的坡度和排水、排油措施。
7)机房各工作房间耐火等级与火灾危险性类别,见表6。1。12…3。
表6。1。12…3 机房各工作房间耐火等级与火灾危险性类别
名 称
火灾危险性类别
耐火等级
发电机间
丙
一级
控制与配电室
戊
二级
贮油间
丙
一级
4 其他要求
1)机房各工作房间的一般照度标准,见表6。1。12…4。
表6。1。12…4 机房各工作房间照度标准值
房 间 名 称
照度标准值(lx)
规定照度的平面
发电机间
150
距地面0。75m
控制与配电室
150~200
距地面0。75m
值班室
150
距地面0。75m
贮油间
50
地 面
检修间(检修场地)
100
工作面
2)发电机间、控制及配电室应设应急照明,其工作面上的照度,不应低于表6。1。12…4中一般照度的50%,其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小于1h。
3)机房各类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表6。1。12…5所列数值;
表6。1。12…5 各类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
类型及阻值
接地点
接地装置的类型
接地电阻(Ω)
电力设备
总容量>100kVA的发电机及其供电低压电力设备
4
总容量≤100kVA的发电机及其供电低压电力设备
10
重复接地
当电力设备接地电阻为4Ω时
10
当电力设备接地电阻为10Ω时
30
防 雷 接 地
10
防 静 电 接 地
30
4)机房内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弱电接地应采用共用接地,接地电阻小于1欧。
5)燃油系统的设备与管道应采取防静电接地措施。
6)控制室或值班室设一台电话,并应设置与消防控制室直通电话。
6。2 自备应急高压柴油发电机组
6。2。1 本节适用于发电机额定电压6。6kV、10kV,装机容量1500kW及以下,新建的大型民用建筑工程中自备应急高压柴油发电机组的设计。
6。2。2 自备应急高压柴油发电机组的设置原则应符合本章6。1。1条1款的规定。
6。2。3 机组控制方式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两路市电进线电源都正常时,机组处于停机备用状态。
2 当两路市电进线电源中有一路因故失电,机组延时5秒钟后自动起动,机组处于空载热备用状态。
3 当第二路市电进线电源也失电,空载热备用机组应立即向负载应急供电,先供机组额定值的60%容量,再过5秒钟输出另外的40%容量。
4 如果两路市电进线电源同时消失,机组不延时,立即启动,在10秒钟内带上60%机组额定负载,再过5秒钟内输出另外40%容量。
5 当两路市电进线电源有一路恢复正常时,机组带负载继续运行2分钟后脱开负载,处于空载热备用状态。
6 当两路市电进线电源恢复正常时,机组空载冷却运行10分钟后停车。
6。2。4 机组应具有智能化微机控制系统,能对本机运行的各项参数或机组的故障情况进行监控、显示以及报警和记录;机组控制柜内应留有通信接口。
6。2。5 应在建物主体以外设地下储油罐,储油量不少于机组的40~64h耗油量。
6。2。6 自备应急高压柴油发电机组设计,除遵照本节的规定外并应符合本章第6。1节的相关规定。
6。3 自备燃气轮发电机组
6。3。1 本节适用于民用建筑中采用燃气轮发电机组做应急电源,其发电机额定电压为230V/400V,装机容量为1250kW及以下。
6。3。2 机组设置原则应符合本章6。1。1条1款的规定。
6。3。3 机组宜靠近一级负荷或配变电所设置,亦可设在民用建筑主体内,当有条件时,不宜设在地下设备层。
6。3。4 宜利用自然通风和进风,以满足机组运行时需要的大量燃烧空气。如通过计算达不到要求,应装设机械通风和进、排风装置,并要保证机房内气流分布合理。
6。3。5 机组排气管在室内宜架空敷设,并应单独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