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均水平的回报。
当人们对不同观点进行批判时,也许没有谁能像萨缪尔森一样如此讲究批判的艺术。萨缪尔森最为闻名的一次批判发表在《投资管理》杂志的1974年第一版上,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出于对证据的尊重,我倾向于做这样一种假想,大多数投资决策者都应该退出这一行业,去做管道工、教授希腊语或去做公司总监,为国民生产总值做贡献。即使这个建议是个好主意,但是很明显,听从这个建议的人不会多。因为缺少推动力,很少人会这样选择。
凭借法玛和萨缪尔森充满激情的言论,有效市场假说席卷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整个学术界,而那些年代正是所谓的〃明星〃投资经理、得到积极管理的共同基金以及有关股票调查媒体报道分外活跃和兴旺的时期。第55节:第三章(6)
有效市场假说也得到了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推崇。萨缪尔森因此于197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为该奖项有史以来颁予的第一位美国人。法玛也在很多人看来是极具潜力的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与此同时,众多经济学奖项授予了与萨缪尔森在市场有效性上意见一致的学生和同事们。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和学术影响力被人们称为〃随机游走派〃。
对一些人来说,这个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随机游走派〃就像〃黑手党〃一样,让他们很难在《金融》(Journal of Finance)和其他知名刊物上发表不同见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麻省理工学院信息理论家罗伯特法诺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股票价格不一定是随机游走,而是遵循可预测的周期变化。他就这篇论文征求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经济学家的意见。他们对这篇论文假设的反应是粗暴的。法诺得到的回应是:〃除非你以某种形式,凭借某些观点来作研究,否则你就是错误的。〃人们告诉他,出版这篇论文是毫无意义的,论文审阅人会请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就论文提出评论,这个学者也许会说:〃哦,是的,他是个疯子。〃
现在不是购买股票的好时机
与克劳德 申农离异后,诺玛 利弗尔搬到好莱坞定居,随后加入了共产党。从那时起,克劳德和她已有20多年没见了。诺玛和她的第二任丈夫本巴尔兹曼在麦卡锡时期同时被列入了剧作家黑名单。美国政府强迫他们供出其他共产党员的名字,否则他们就将面临铁窗生涯。于是他们便逃离美国,去了法国。
1963年,诺玛来到剑桥帮她的女儿装饰哈佛大学暑期学校的宿舍。在此期间,她主动联系了申农。
他们相约在卡蒙得酒店的酒吧见面,谈到了各自的生活。克劳德说:〃我妻子非常好,几个孩子也非常可爱,我现在一边教书,一边做研究。我还收集了23辆小汽车,自己修。〃
说到〃修〃这个字眼时,他不由自主地笑起来。诺玛伸出手来,克劳德吻了一下。他们随后起身来到诺玛的房间再续旧情。之后,克劳德问诺玛:〃你快乐嘛?〃
〃还好,你呢?〃
〃我也还好。〃
申农告诉诺玛,他们原来的婚姻无论如何都是注定失败的。她激进的政治观点与他的密码工作是格格不入的,正如共产主义和申农最近研究的〃股票市场〃这个课题一样。
申农对金钱的态度令他周围的人难以捉摸。他在密歇根州长大,生活还算富足,但也从不乱花钱。万尼瓦尔 布什曾这样写道,申农在读研究生期间,完全没有资金的支持。
这种境况随着他的第一次婚姻发生了变化。诺玛的母亲很有钱,她雇用了一位装修师,将申农在普林斯顿原本简朴的公寓用现代家具装点一新。诺玛说,克劳德对这样的变化一直都不适应,他还抱怨说仿佛生活在舞台布景中一样。
克劳德在他第二任妻子贝蒂的影响下对投资产生了兴趣。在他的第二次婚姻前,申农将积蓄始终存在支票账户上,不赚任何利息。贝蒂建议他可以将一部分钱用来购买债券,甚至买股票。
克劳德成年后一直以一个不为名利的真理的追求者自居,对市场所能带来的利益无动于衷。他曾对一位记者说:〃我一直都是凭借我的兴趣做事,从不会管是否有经济价值或对这个世界有价值。〃贝蒂解释说:〃当他研究某个理论时,他所思考的是从数学角度上讲优美的东西。〃当他解决了吸引他的某个抽象问题后,他就会继续前进。贝蒂说:〃他一旦完成了一件事,那么就不会再回头过问了。〃就像很多见过他的玩具仓库的人们的感受和克劳德承认的一样:〃我花了那么多的时间,但完全花在了毫无用处的事情上。〃
传说申农对金钱有种不食人间烟火般的冷漠。贝尔实验室长期以来有个传统,就是员工的薪水都是彼此保密的。1955年,一位叫做鲍勃舒尔曼的生物物理学家做了一张100名雇员的名单,他拿着这张名单对大家一一说,如果愿意将自己的薪水写上去,那么大家就可以看到其他人的薪水。这100 名雇员中大部分都接受了这个要求,其中包括申农。而结果显示,申农的薪水与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为此,贝尔实验室深感愧疚,把申农的薪水提高了50%。
第56节:第三章(7)
申农在离开麻省理工学院后,将原来的办公室借给了他的一位同事。这位同事在他的办公室里发现了一张没有兑现的大额支票,但却是一年前的了。这个例子恰恰证实了在麻省理工学院一直流传的关于申农的传说,有人说,在他的办公室堆积着一叠叠的长期没有兑现的支票。
在20世纪50年代,申农开始对股票市场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是出于好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得到收益。他把图书馆的三个书架上摆满了上百本关于经济学和投资方面的书籍,其中有亚当 斯密的《国富论》、约翰 冯 诺伊曼和奥斯卡 莫根施特恩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以及投资实务方面的书籍。在这些众多书籍中,他最推崇的一本是弗雷德 施韦德的经典作品《客户的游艇在哪里》。
当申农与索普共同设计预测轮盘赌结果的计算机时,申农习惯在一本麻省理工学院的笔记本上记笔记。笔记中有一半是关于旋轮线设备的,而另一半则是与旋轮线设备毫不相关的他对股票市场的一些思考。申农试图弄清股票市场随机游走的统计学结构,以及思考信息理论是否可以提供有用的帮助。他记录了许多名字,如巴切里亚、本杰明 格莱汉姆、大卫 多德、约翰 梅吉 琼斯、奥斯卡 摩根斯坦特和贝努特 曼德尔布罗特。
申农曾经研究过股票市场中保证金交易和卖空行为,以及止损订单的作用以及市场恐慌的后果,还有资本所得税和交易成本等问题。他还绘出了短期资金买入卖出立顿实业公司股票的图表。这个图表通过把卖空股票金额和相应的价格进行对比,发现股价的变动毫无明显的规律可循。申农还记录了伯纳德 巴鲁克和海蒂格林等人成功的投资案例。其中,伯纳德 巴鲁克在大约十年的时间里,以一万美元的投入获得了100万的回报,而号称〃华尔街女巫〃的海蒂格林更是在30年时间里将100万美元神奇地变为一个亿。
申农曾经向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列奥纳德克雷罗克借过一本书(克雷罗克后来因参与因特网的发明而小有名气)。申农想借的这本书中有美国财富分配的表格,表格中显示了美国有多少百万富翁和资产超过千万的富人。克雷罗克不明白申农为何要借这样一本书,申农说他正在设计一种投资股市的应用系统。
克雷罗克仍迷惑不解,他问道:〃你想通过股市赚钱吗?〃
申农回答说:〃当然,你不想吗?〃
当朋友们很圆滑地问及申农平时都做些什么的时候,他会说用数学方法来投资股市。据传申农通过投资股市赚了很多钱,但是并非每个人都信以为真。
保罗 萨缪尔森说:〃根据我的经验,的确会有极少数人深谙超高回报的技巧,而迅速变富,而且的确会在其有生之年显示出他们的过人之处。我不记得在麻省理工学院有传言说申农的才华已经超出学术界的范畴了。〃
其他人猜测,所谓的在股市上叱咤风云只是申农退出科学界的一个借口罢了。一名叫安东尼 利弗西奇的记者在1986年采访他时问道:
〃除去必须工作的辛苦之外,股市上的成功对你没有什么影响,是吧?〃申农回答说:〃当然没有,〃他接着说,我也对股票和市场理论做了一些研究,但都没有就此发表过论文,现在谁都想知道我研究的结果是什么!我20多年前在麻省理工学院就这个话题谈过,当时勾勒了一个大概的框架,但是从未把这些想法写出来也没有出版。直到现在人们还会问起它。
尽管克劳德申农从未就股票市场发表过文章,但这一话题却是他一生中最感兴趣的领域之一,同时也是贝蒂所热衷的。苏联数学家鲍里斯司巴科夫回忆起他1969年去美国的经历。当时,申农激动极了,讲着讲着就跑题了,他甚至将市场理论写在了麻省理工学院教工俱乐部的纸巾上。后来,申农还为此道了歉,因为他意识到司巴科夫根本无法把这些理论运用到苏联的实际中去。
事实上,申农并不是第一位认为自己具有洞悉股市的天赋的人。卡尔 弗里德里希 高斯这位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家,对股市也很有研究。尤拉的年薪只有1000泰勒,但他留下的遗产却是价值170587泰勒的现金和证券。谁也不知道他的投资手法到底是什么。第57节:第三章(8)
相比之下,艾萨克 牛顿投资南海贸易公司却赔了2万英镑。以现在的价值计算,这笔损失大约有360万美元。牛顿说:〃我能够计算天体的运动,却无法揣摩人们疯狂的想法。〃
申农跟他的一个叫做亨利 恩斯特的博士生说,通过套利手段能在市场上赚到钱。 〃套利〃这个词当时正在被信息时代重新定义。
最初,〃套利〃是指在地理意义上距离遥远的市场间通过微小的价格差来获利的一种手段。镀金时代的理财家杰 古尔德发现伦敦和纽约的黄金价格存在微幅差异。古尔德在黄金价格较低的市场上买入黄金,然后在价格较高的市场上卖出,很快就赚取了差额。
实时电子通信的发展几乎完全消除了地理原因产生的价格差异。今天,〃套利〃用来描述试图从市场非理性中获取利益的做法。就像古尔德一样,当今的套利者通常在几乎同一时间买进又立即卖出同一种商品,以赚取利润。由于套利能够快速带来收益,所以其投资回报可能会远远大于传统的投资手法,如股票和债券投资。
〃套利〃这个词具有丰富的内涵。那些抱有左派政治观点的人通常将它等同为华尔街的贪婪或牟利却不回报社会的不道德做法。对于有效市场理论家来说:〃套利 〃无异于一种侮辱。从定义上讲,套利机会在有效市场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最为强势的理论态度是将无套利作为一个公理对待,而金融学定理一直坚持假设不存在任何套利机会。
这个循环式的逻辑引发了一个笑话。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说,别指望能在大街上拾到100美元的钞票,即使真的有的话,也早就被别人抢先捡走了。
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没有看上去那么矛盾。街上是否有100美元钞票取决于人们丢钱的频率和人们捡钱的速度。有效市场理论家认为,捡钱是很容易的。捡钱的人们之间存在竞争,谁的速度快,钱就是谁的。这种竞争使街上的100美元钞票立即一扫而光,就如同雪花落在了滚烫的炉子上会马上消失一样。那么可以说,大街上是没有白来的钱的。
有效市场假说的批评者认为,有时人们掉钱的速度会大于人们捡钱的速度。因此,在某些地方,100美元的钞票还可能停留在大街上一段时间。
申农显然认为凯利公式正是套利的数学的精髓所在。在1956年的春季学期,申农在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了一门叫做〃信息理论研讨〃的课程。在其中一次课上,他讲的题目是〃投资问题〃。这堂课留下的唯一痕迹是他的学生韦斯利 皮特森保留的讲义的复印版本。韦斯利皮特森现在已是一位知名的信息论学家了。他收藏的这份材料与申农的论文一起被保存在国会图书馆中。
申农的这份讲义令所有试图寻求投资建议的人大惑不解。他讲的是约翰 凯利的博弈体系。他谈到了智力竞赛节目《64000美元问题》和提供赛马窍门的电报服务。除了题目外,整篇讲义再没有提到过投资和股票市场这样的字眼。
申农在讲课中将赌马和炒股联系了起来。他的观点是,赛马就如同一个节奏极快的恶性股票市场。如果去拜访一家知名的股票交易所,你会发现地板上到处散落着作废的认股凭证,这场面确实会令人非常惊讶。而如果尝试去赛马场看一下,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下注票也会在瞬间变得一文不值。
孤注一掷是愚蠢的做法,无论对赛马还是股票来说都是如此。能够避免血本无归的唯一途径是将投资多样化。如果将赌注分别下在每匹赛马上或购买指数基金,至少可以在付出交易成本外获得平均回报。〃平均〃这个字眼在赛马场上并不令人满意,因为不同马道的收益会差距极大。但是在股市中〃平均〃收益却还不错,比如相当于通货膨胀率以上6个百分点。对于长线投资者来说,承担的佣金和税金都相对较少。
申农对于中等以上的收益更感兴趣。战胜(股票或赛马)市场的唯一途径是掌握其他人所不掌握的信息。股票自动报价机就像赌金计算器显示板一样,会增加人们赚钱的概率。如果想打败市场,必须要具备他人所没有的优势,要洞察购买哪些股票才物有所值。
第58节:第三章(9)
当然,赌马和炒股之间还是有很多差别的。赛马有输赢,结果很明显。而股票和其他证券的市场上,会出现一系列连续性的结果。股票有涨有跌,可能会带来分红,也可能拆分或合并。赛马包含多个彼此毫不相干的赛事,而投资者在股市上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在市时间的长短。
上述差异实际上并不是根本差异。任何一种随机事件都有〃概率分布〃,这是对每种可能的结果和概率的推算。以赌场为例,结果也许只有两种,要么输,要么赢。输赢都有各自的概率、报偿抑或损失。可以用柱状图将这种概率分布表示出来,用两个柱状物分别代表〃输〃和〃赢〃。
对于股票投资来讲,概率分布更像是一条喇叭状曲线,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往往会在曲线的中部停住,获取中等水平的利润。赚取低于或高于平常利润的可能是存在的。统计学家们对上述两种概率分布都很熟悉,因为它们都与信息理论密切相关。
凯利所讲的一个赌徒凭借内部消息赢利的可能性正是有效市场所否认的。有效市场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无法提前预知市场下一步的变化。有效市场理论中的一个最简单的概念是,每个人都能同时得到所有的财经信息,并同时采取行动。当然,现实中不可能如此。较为实际的有效市场理论认为,人们得到信息后需要用几分钟、几小时或几天的时间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人掌握的信息暂时来看相对优于他人。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即便某些人占有信息优势,他们也无法从中获得利益。其中一个原因是交易成本的问题。内部消息带来的收益可能会小于所付出的成本。也可能这个套利者听信了所谓的内部信息,而实际上是在冒很大的风险,他所谓的〃确切〃信息可能并不确切。因此就相当于为了赢得微薄的利益而去承担看似较小的风险,结果却很可能遭受巨大的损失。无论如何,从长期来看,人们都无法真正战胜市场。
凯利对上述这个结论提出了质疑。他分析认为如果实现收益的唯一限制是私人渠道提供的消息率,那么很难理解为何交易成本总高于利润。有了足够有效的信息渠道,投资者完全可以忽略成本,实现战胜市场的收益。
申农曾这样说:〃那些研究经济的人总在谈有效市场,好像什么都可以达到公平,一切全凭运气,没有人能真正赚到钱似的。但我根本就不相信这一点。〃
申农之前已经尝到了第一次成功的滋味,而这次成功与套利无关,要完全归功于他的社会关系网。
1954年,申农认识的一位名叫查尔斯 威廉哈里森的贝尔实验室科学家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哈里森实验室。这个公司为当时颇有前景的彩电市场供应电力,申农大额买入了这家公司的股票。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哈里森实验室这个名字,因为在1962年的时候,这个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