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3-医碥-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周,则凿矣。气一耳,以其行于脉外,则曰卫气,行于脉中,则曰营气,聚于胸 
中,则曰宗气。名虽有三,气本无二。气与血并根柢于先天,而长养于后天。 
《经》谓营气出于中焦。又谓心生血。不过以胃受谷气,蒸化成血,血色之赤,禀于心火 
为言耳。要之血即天一之水,(观血味咸可知。)气为坎中之阳,同根于肾,无岐出也。气 
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曰肾纳气,其息深深。(气不归元,则喘咳不得卧。)肺司呼吸,气之 
出入,于是乎主之。且气上升,至肺而极,升极则降,由肺而降,故曰肺为气主。 
肾主纳气,故丹田为下气海;肺为气主,故胸中为上气海。肾水为坎中之阳所蒸, 
则成气,上腾至肺,所谓精化为气,地气上为云也。气归于肺,复化为水,肺布水 
精,下输膀胱,五经并行。(水之精者行于经永。)所谓水出高源,天气下为雨也。阴阳互根, 
于此可悟矣。肾以闭藏为职,虽子半阳生,而气发渊泉,机犹未畅,故气之升发, 
不属肾而属肝也。藏属肾,泄属肝,(升则泄矣。)此肝肾之分也。肝主升,肺主降,此 
肺肝之分也。心主动,(志壹则动气也。)肾主静,此心肾之分也。而静藏不致于枯寂, 
动泄不致于耗散,升而不致于浮越,降而不致于沉陷,则属之脾,中和之德之所主 
也。然则升降动静,苟失其中,虽为肝、肺、心、肾之不职,亦即脾之不职。而但 
知气之不升,或有升无降,为肝木克脾土者,陋也。知各脏之病,皆关乎脾, 
则知脾气调和,即各脏俱调和矣。故补脾不如补肾,不过举要之词,故不若补肾不 
如补脾之论,为得其全也。老人、小儿尤以脾胃为主。《经》言阳之气,以天地之疾 
风名之。又曰风气通于肝,故气病往往称风,如肝风、肠风、胃风之类,(饮食在胃,则胃 
实肠虚,气下于肠,饮食在肠,则肠实胃虚,气上于胃,往来鼓动有声,所谓肠风、胃风即此。)皆气之往来, 
鼓动若风耳,非必外来之风也。以上明气之理,至其病证脉治,详下。 

卷之一·杂症气
气之病证
属性:《内经》列九气为病。一曰怒则气上,甚则呕血(暴怒伤阴,血随气逆、飧泄。完谷而出也。怒 
气上冲则呕血,下郁则飧泄,气郁不运,则水谷不分也。)或血菀于上,(不呕则郁积于上焦。)形气绝, 
(卒然倒毙)名薄厥。(薄,迫也。谓血气厥逆,迫于上焦。)或胸满胁痛,食则气逆而不下。一曰喜则 
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而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 
收,甚则为狂,有喜极气暴脱而死者,必其人素虚,气浮无根也。(所谓暴喜伤阳。)一曰 
悲则气消。心志摧抑沮丧,则气亦因之消索。以怒则气盛而张反观之,可见悲则气 
衰而敛矣。为目昏,(悲泣多则目昏。)为筋挛,为阴缩,(皆有降无升,肝木受克所致也。)为酸鼻辛 
、为少气不能报息,(报,接续意。)为下血,(气不能摄血也。)为泣则臂麻。一曰恐则气 
下。精却、(肾精方欲化气而上,因恐则却而退下也。王太仆谓;恐则伤精,却而上,不下流,下焦阴气亦回环 
而不散,故聚而胀。未妥。)气还,下焦胀,为阴痿骨酸,精时自下。一曰惊则气乱。心无 
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为痴痫,(惊则神不守舍,痰涎入心所致。)为不省人事,为僵仆。 
一曰思则气结。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为不眠,为中痞,三焦闭塞, 
为不嗜食,为昏瞀,为得后(即大便)与气,(嗳气,或屁。气郁下陷之屁,不若伤食之屁臭甚。)则快然 
而衰。(结气得通而滞减也。)一曰寒则气收。腠理闭,气不行,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 
一曰热则气泄。腠理开,汗大泄,喘呕吐酸,暴迫下注,所谓壮火食气,又曰热伤 
气也。(气乘风则飘,遇火则散,火主发泄,一夜热作而身顿怯,可见。)一曰劳则气耗。喘息汗出,内 
外皆越,精神竭绝,(《经》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为促乏,为嗽血,为腰痛骨痿,为高骨 
坏,为煎厥。(五心烦热,如煎熬而厥逆也。)男为少精,女为不月。按七情皆生于心,以悲则 
气下,故属之肺;怒则气上,故属之肝;恐则怯而欲藏匿,故属于肾;思则无所不 
通,故属之脾耳,此义宜知。(惊属心肝气动,故风火交煽,则病发惊骇。)清气在下,则生 
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经》谓清浊相干为乱气,(水谷之清气注五脏,浊气注六腑,清气 
上升,浊气下行,反之则乱也。)予谓邪正相干亦然。(此如卦画之交错,阴阳揉杂。)于此想见霍乱情状。 
气滞必痛。《经》云诸痛皆因于气。又云气伤痛,形伤肿。先痛后肿者,气伤形 
也;先肿后痛者,形伤气也。丹溪谓气有余便是火。自觉冷气自下而上者,非真冷 
也,火极似水耳,不治其火,则气不降。(火极似水,犹云热证似寒,气为火所冲突,飘忽若风,故 
冷也。)气本清,滞而痰凝血瘀,则浊矣。不治其痰血,则气不行。 

卷之一·杂症气

属性: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气热,迟则气寒,大则阴伤,弦则气郁,上盛则气 
高,下盛则气胀,涩则气滞,衰则气少,凡气不舒者脉必沉。 

卷之一·杂症气
治法
属性:结者散之,郁者达之,闭者开之,(气闭者无小便,或两手脉伏不见。)陷者举之,高者抑 
之,浮越者镇坠之,脱者固之,散者收之,虚者补之,(痞满似难补,然由脾虚不行,正宜补脾 
以复其健运之职,则浊气行而痞满自除。所谓塞因塞用也。)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其病在七情,非 
药可愈者,以五志相胜。故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 
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 
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又习可以治惊。(使之习见则不惊。) 
逸可以治劳也。大约青皮疏肝,枳壳利膈,香附散郁,木香舒脾,浓朴散满,沉香 
降逆,前胡下痰,柴胡升清,乌药、川芎、紫苏能散邪气从汗而解。槟榔、大腹皮 
能使浊气下行,而去后重。莱菔子、苏子、杏仁下气润燥,肺气滞于大肠者宜之。 
豆蔻、沉香、丁香、檀香辛热能散滞气,暴郁者宜之。郁久成火者忌用,须以姜炒 
山栀子佐之。以上皆治有余气病。若兼痰火、兼积滞、兼血,各随症加减。调气用 
木香,然性温上升,若阴火上冲胸、喉,似气滞而实非气者,用之反以助火,当 
用黄柏、知母,少佐枳壳。气虚气滞,六君子汤加益智、苏梗。血虚气滞,四物汤 
(见血)加香附、陈皮。肾阴虚气滞,六味地黄汤(见虚损)加沉香、石斛、砂仁。肾阳虚气 
滞,四逆汤(见厥)加肉桂、补骨脂。肥人气滞必挟痰,二陈汤(见痰)加香附、枳壳,燥以 
开之,甚者加苍术、白芥子。瘦人气滞必挟火,宜苏子、山栀、归、芍,降以润之。 
妇人性执,易于动气,痞满胀痛,上凑心胸,或攻筑胁肋,腹中结块,月水不调, 
或眩晕呕吐,往来寒热,正气天香散、四七汤酌用之。如气不升降,痰涎壅盛者, 
苏子降气汤。气不归元,以补骨脂为主,取其壮肾,收浊气归就膀胱,使化而出也。 
或白术亦可,以其能和胃,胃和则气自归元,此为脾肾两虚者立法也。若肺肾两虚, 
气不归元,喘促不卧者,宜五味、胡桃、人参之类。气郁久则中气伤,不宜克伐, 
宜归脾(见血)、逍遥(见郁)二方,佐抚芎、香附、枳壳以舒郁。胎产同法。木香流气饮,通 
治一切气病,利三焦,通营卫,达内外,肿胀、喘嗽、痛疼皆效。分心气饮,治 
七情气滞。苏子降气汤,治气上逆。补中益气汤,治气虚下陷。越鞠汤(见郁)治气郁中焦。 

卷之一·杂症

属性:精、髓、血、乳、汗、液(外出为汗,内蕴为液)、津(出于口者)、涕(蓄于脑,出于鼻)、泪、溺,皆 
水也,并属于肾。而血色独红者,血为心火之化,数者色皆白,乃肺气之化也。 
肾为阴,肺为阳,阳交乎阴而液以化。肾属水,心属火,水交于火而血以成,以其 
为心火所成。故《经》谓心生血,又云血属于心,又云心主身之血脉也。赤者,心 
火之色。心火不足,则血色淡。心气虚寒,则血凝而紫黑,紫黑为肾色自见,无火 
也。亦有火盛血瘀而色紫黑者,总可见血之关于心。(张介石曰∶凡身有血处,触之必痛,痛属 
心知,而赤为火色,故曰心生血。又曰∶人身麻木处,则无血色,血所不至,是心所不治,故不知痛痒。又曰∶赵 
氏云血随相火行,故色红,非也。相火居坎水中,弗能自露,阳为阴掩,其色黑。至于心火,而阳老矣,阴为阳闭, 
故内暗外明,其色赤。血如随相火行,则必黑而不红。)汗、液、津、泪、溺皆清澈,阳所生也。精、 
髓、血、乳、涕皆稠浊,阴所成也。阳性速,其生易,故气至而即生。(如悲哀气 
动,则泪若涌泉,内热蒸腾,则汗出如雨,可见。)阴性迟,其成难,故蓄积而后富。细分之,则 
精、髓、涕为一类,血与乳为一类。而乳之成,较血为易,故曰血者难成而易亏。 
髓藏而不泄,涕即脑髓,其泄也,以病脑热。惟精藏而能泄,其泄也,以阴阳之和 
畅,故能成生育之功。血亦藏而不泄,较精之藏而能泄殊矣。故精动而血静,精阳 
而血阴,(妇人之月事,乃溢而倾,非施泄之谓也。)精少血多,贵贱之别也。精生血死,老少之分 
也。(精色白,肺气所化,清阳也。清阳为少火,火少则生。血色赤,心火所成,浊阳也。浊阳为壮火,火壮则 
老。)水凝为冰,见 则消,血凝成块,虽煮不化,水随气行,能越于外,血随气 
行,但运于中,清浊阴阳,气质之分,可观矣。旧谓血总统于心,此即心生血之义 
矣。而曰化生于脾,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何也?曰∶《经》言水谷入胃,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为血。盖言胃中水谷之清气,藉脾运化成血,故曰化生于 
脾。然儿在胎中,未尝饮食,先已有血,可见血为先天之水,不过藉后天为长养, 
非全靠后天也。(又云脾统血者,则血随脾气流行之义也。)又《经》言人卧则血归于肝。盖言人 
寤属阳,寐属阴,阳主外而亲上,阴主内而亲下。寤则血随阳动,外运而亲上, 
卧则血随阴静,五内而亲下。五脏皆在内,而肝肾居下,为血之所归脏,言肝 
而肾可该。何则?肝动肾静,动者尚脏,则静者可知,故曰脏受于肝也。(一说,血不 
藏,皆肝之疏泄使然,故以脏受责之亦通。)其谓宣布于肺,则血随气行之义耳。其谓施泄于肾,则 
混精为血,观古人动称父精母血可见,要知是精非血,不当混合为一也。经脉 
之血流行,脏腑之血守位。以上明血之理,其病证脉治详下。 
血随气行,气寒而行迟,则血涩滞。气热而行驶,则血沸腾。(盖血属阴,非阳不运, 
故遇寒而凝。气属火,非少则壮,故遇热而灼。)涩滞皮肤则为痛痹,凝结经络则为疽癖,瘀积肠 
胃则为败腐,虚寒不摄则为脱崩,沸腾上焦则为吐衄,流注下焦则为便血,壅塞经 
脉则为痈毒,浮见皮肤则为 疹。而且湿盛而蒸为疠风,血干而化为痨蛊。致 
病非一,要不出寒热二端。大抵瘀尚易治,干则难医,无潮热者轻,有潮热者重。 

卷之一·杂症血
吐血
属性:(即呕血。旧分无声曰吐,有声曰呕,不必。) 
吐由口出,古人谓是胃腑之血。张景岳则谓出于口者,有咽与喉之异。喉为肺 
之上窍,而兼总五脏之清道,故诸脏之血,皆得从清道以出于喉,不独肺也。咽为 
胃之上窍,而兼总六腑之浊道,故诸腑之血,亦皆得由浊道以出于咽,不独胃也。 
五脏之气皆禀于胃,则五脏之病亦皆及于胃。如怒则气逆而呕血,肝病也。欲火 
上炎而呕血,肾病也。而其血皆由胃脘以出,则是出于喉者止五脏之血,而出于咽 
者,不只六腑之血矣。按景岳之说甚是,然何以别之?大抵由肝肾而出者,往往倾 
盆而来,如潮之涌,此雷龙之火暴发乘胃所致。肝、肾、胃血俱出,彼时喘息不定, 
面如醉酒,心神烦乱,少刻火退神清,面白气平,血乃渐止。若胃火自病,其势不 
甚暴烈,所出必不若是之多也。凡血色初吐鲜红而散,少停一、二时再吐,则略紫 
而凝,久而又吐,则黑而结块。若吐血不停,则初吐者为上焦近血,色鲜红。后出 
者为中下焦远血,其色深红。吐后未尽余血,色淡或糖色,或粉红色。 

卷之一·杂症血
咳嗽血
属性:火刑金而肺叶干皱则痒,痒则咳,此不必有痰,故名干咳。咳多则肺络伤,而 
血出矣。嗽则兼有痰,痰中带有血线,亦肺络之血也。其证有轻重,但热壅于肺者 
轻,清火自愈。久嗽肺损者重,保肺为主,阿胶为君,白芨、苡仁、生地、甘草、 
枳梗、橘红、贝母为丸,噙化。又须看痰色如玛瑙成块者,出胃口,易治。若 
一丝一点,从肺脏中来,肺少血,为火所逼,虽少亦出,渐至肺枯成痨,难治。咳出 
白血必死。(血色浅红,似肉似肺者是。)脉弦气喘,声嘶咽痛,不治。 

卷之一·杂症血
咯唾血
属性:咯与嗽为一类,皆因有痰而欲出之,或费力,或不费力,总以出痰为主,非欲 
出其血也。因值其失血,故血随痰出耳。唾与吐为一类,此则因血而然。缘血为火 
所涌,上升出至咽喉,多则吐,少则唾,并不费力,皆系纯血,无痰涎夹杂。 
吐唾既为一类,吐不定属胃,唾独必属肾乎?古谓唾血属肾者,因《经》论五液, 
谓肾主唾(水泛于上也。)故耳,不可泥。咯既与嗽为一类,旧分嗽属肺,咯属肾,亦非。 
肾脉上入肺中,病则俱病,肾亦有嗽,肺亦有咯也。然则何以别之?曰∶血证由于 
火,惊则火起于心,怒则火起于肝,悲伤火起于肺,思虑火起于脾,房劳火起于肾, 
审察病因自见,言不能尽也。张景岳谓失血证,凡见喘满咳嗽,及胸膈左右皆隐隐 
胀痛者,此病在肺也。若胸膈、膻中间觉有牵痛,如缕如丝,或懊 嘈杂不可名状 
者,此病在心包络也。若胸腹膨胀,不知饥饱,食饮无味,多涎沫者,此 
病在脾也。若雨胁肋牵痛,或多怒郁,往来寒热者,此病在肝也。若气短似喘, 
声哑不出,骨蒸盗汗,咽干喉痛,动气上冲者,此病在肾也。若大呕大吐,烦渴头 
痛,大热不卧者,此病在胃也。若有兼证,则病不止在一脏。肺病宜清降,不宜升 
浮。心主病宜养营,不宜耗散。脾病宜温中,不宜酸寒。肝病或宜疏利,或宜甘缓, 
不宜秘滞。肾病宜壮水,宜滋阴,不宜香燥克伐。胃病或宜大泻,或宜大补,当察虚实。 

卷之一·杂症血
鼻衄
属性:衄行清道,经藏之血也,多由督脉而上出。经藏之气通于鼻,故其血之溢者, 
亦出于鼻。张景岳曰凡鼻衄,必自山根以上,睛明之次而来。而睛明一穴,乃小肠、 
膀胱、胃、阴跷、阳跷五经之会,皆能为衄。又冲脉为十二经之血海,其上俞出膀 
胱经之大杼,下俞出胃经之气街,膀胱、胃二经血至,则冲脉之血亦至,而十二经 
之血无不至矣。所以血衄之微者,不过一经之近,甚者通身之血尽出。旧谓衄出于 
肺,岂其然哉?《准绳》云鼻通于脑,血上溢于脑,所以从鼻而出,宜茅花汤调止 
衄散。嵩 云∶不甚者,以水纸搭鼻衡,或以凉水拊项后即止。甚者犀角地黄汤, 
对症之药。又黄芩、白芨各二两,水丸,治久衄,神效。(犀角下入肾,由肾脉上通鼻脑故也。 
胃衄者亦可用,以胃脉亦上入鼻也。故火郁阳明致衄者,无犀角以升麻代之,以升麻阳明药也。) 

卷之一·杂症血
齿衄
属性:此胃、大肠、肾三经之病。盖大肠脉入下齿中,胃脉入上齿中,而肾主骨,齿 
为骨之余也。胃火盛则血出如涌,而齿不动摇,或见口臭,牙龈腐烂肿痛,此浓酒 
浓味所致,宜清胃火,便结可下之。若口不臭,牙不痛,但齿动不坚,或微痛不甚, 
而牙缝时多出血者,此肾阴虚,火动而然,宜滋肾水,六味丸(见虚损)主之。若肾火虚 
而上浮者,八味丸(见虚损)主之。《医旨绪余》述所治三人齿衄,出血甚多,皆以三制大 
黄末二钱,枳壳汤少加童便调下,去黑粪而愈。缘阳明热盛,冲任二脉皆附阳明, 
故血如潮涌。若肾虚,血必点滴而出,齿亦悠悠而疼,必不如此暴且甚也。 

卷之一·杂症血
舌衄
属性:舌上无故忽出血线,此心、脾、肾诸经之火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