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00-中国证券市场批判-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我们这个社会的整体福利。我们一点都不能低估中国文化中对资本的深层厌恶,事实上,这种厌恶情绪不仅潜伏在最新一次的批判中,也一直潜伏在我们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种种不道德行为的讨伐声中。我们总是批着批着,就把板子不由自主地打在资本身上。基于这个理由,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应该批判的不是资本,而是躲在黑庄背后的“滥权”。“好”的权力会带来“好”的资本,而“坏”的权力则必然导致资本的堕落。作为外部环境的“权力结构”一天不改变,中国证券市场的庄家时代就一天也不会结束!我们必须牢记:只有腐败的权力,没有腐败的资本!    
    谁重组谁?证券市场在中国改革中的历史定位    
    十年历程,中国证券市场已经从小市场变成了大市场,已经从边缘走向了主流,它开始并将继续以日益深刻的影响力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面对中国股市目前这种可以预料的荒诞格局,我突然很奇怪,我们为什么整整沉默了十年?我很奇怪,我们为什么任凭那些早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积累到今天这样的程度?中国经济中一个包袱最轻,最有希望的“增量”为何又变成了一个需要大动手术的“存量”。我敢担保,中国股市的十年发展绝对不是出于我们对证券市场的无知。我们可以也完全有能力避免许多基础性错误(比如国有股流通问题)。历史虽然走出来了,但本来可以改写。就中国证券市场的建设,我根本就不相信有什么“路径依赖”。    
    我不知道中国股市是否面临拐点,但我觉得,中国股市的确需要一场高分贝的讨论。因为,如果我们继续“依赖”现有的路径走下去,我们将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    
    十年回眸。    
    股市十年,不算长,也决不能算短。十年,美国已经出了雅虎,出了思科,日本也出了软银。而我们呢,我们出了什么?我们出了银广夏,出了环保股份,出了东方电子。如果把中国股市与美国相比有点过分苛刻的话,那我们也不至于出大批做假账的上市公司吧。要知道,中国股市如此这般的“伟大成就”是在中国宏观经济连续高速成长的情况下取得的。强劲的宏观背景下,为什么掩盖着如此凋蔽的微观景象?我真不知道,那些对中国股市“爱护有加”,口口声声要把中国股市比做“婴儿和孩子”的人,他们的“爱”从何而来,他们的信心又从何而来?难道我们一定要变回“弱智”,我们才不“偏激”,我们才是善良和善意的吗?    
    2001年年初,吴敬琏先生说了一声“赌场”,算是为中国股市做了一个总结。这立即刺激了一些人的神经。有些人甚至大搞诛心之论,翻出十几年前的旧账,说老先生十几年前就反对股市。然而,现在的中国股市真的就比一个赌场更好些吗?我看未必。    
    衡量一个股市“好坏”的惟一标准,就是看这个股市能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能不能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那些更有效率,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企业中去。比照这一标准,中国股市恐怕只能算“坏”的股市。因为它将大量资源配置到低效率的国有企业中去了,配置到“专业造假”的企业中去了。从整体上讲,中国股市实际上是在对社会资源进行“逆配置”,它正在毁灭资源。有些人将中国股市十年的成就总结为“挽救了非常多的国有企业”,这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中国股市毁灭资源的确凿证据。事实非常清楚,那些进入证券市场的国有企业,除了圈了一笔又一笔的钱以外,什么东西也没有学会。所有固疾依然如旧。而中国证券市场股东制约的缺失,使国有企业的软约束特性变本加厉。中国股市实际上成了国有企业另外一个任意提取的“财政黑洞”。中国证券市场根本就是一个无效甚至“负效”的市场。用一种大家都熟悉的方法来概括,中国股市顶多也就是个倒三七开。如果一定要为中国股市找一点什么成就的话,那可能就是:我们从巨大的代价中学到了点什么。    
    谁重组谁?    
    证券市场本是历史送给中国改革一份天大的礼物,但可惜的很,我们又与机遇开了一次玩笑。    
    按照渐进改革的思路,证券市场属于“增量”部分。与其他“增量”相比,证券市场无疑是包袱最轻,潜力最大的“增量”。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这一点,中国知识界并不是今天才认识到的。所以,证券市场在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历史定位一开始就是非常清晰的:它是重组国企以及以国企为代表的中国旧经济的一件秘密武器。这是一个重组的市场。重组,是证券市场贯穿中国经济改革始终的惟一使命。对于许多改革者,这是一个惊天动地但却不可告人的“阴谋”。这个天机,被人一语道破:重组中国。语言虽然诗化,却是击中要害。    
    然而,就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样,证券市场非但没有能重组国有企业,没有重组旧经济,反而被旧权力、旧经济、旧文化彻底重组了。中国证券市场变成了“国情”的受难者,变成了徒有其表的改革道具。难道,这就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宿命吗?    
    是的,我们是历史中的人,但我们同样是可以创造历史的人。是的,我们有“路径依赖”,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可以另辟蹊径,有所作为。如果我们只能是历史的奴隶,中国证券市场只能依赖过去的“路径”一路走下去,那我们凭什么对这个市场的未来抱有信心呢?是凭愚蠢的盲目乐观还是凭无为而治的哲学信念?如果是中国所谓根深蒂固的“国情”造就了证券市场的今天,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期望,一觉醒来,这个国情就彻底改变了呢?中国证券市场的这种畸形格局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任何犹豫与拖延都只能使股市挟持的人质更多,都只能使问题更复杂,代价更巨大。幸好,还有“入世”,这是又一个天赐良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现在,是所有关心中国证券市场的人主动行动,创造历史的时候了。    
    全流通,一个不容回避的激进改革。    
    中国证券市场的问题既然很难从内部解决,我们应该试一试从外部解决的办法。以压促变,虽然有些权谋的意味,但也绝对是一个名正言顺的解决之道。“入世”正是为中国股市提供了一个操刀激进改革的绝好机会。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人为划分,已经成为中国证券市场最可怕的顽疾。当初对国情一个不经意的“依赖”,竟造成中国证券市场十年剧痛。无论是一股独大,还是重组操纵,这种荒唐的“人为划分”都难辞其咎。其中利害,大家早已了然于胸。那么,国家及法人股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流通,究竟会让我们付出多少代价呢?    
    或许,我们会继续损失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的市值,但这些市值本身就是被虚拟出来的,本身就是中国股市特有的一种泡沫。看看国有股高价减持的情况,我们就会很清楚,要想按泡沫价格兑现,是多么的一厢情愿。全流通,只会使这个市场真实的价值增值,而不是减值。或许,投资者会遭受惨重的亏损,但实际上,这种亏损早已发生,不过是潜亏变明亏而已。如果我们相信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还有未来,投资者暂时的亏损是可以在未来得到补偿的。而如果解除中国股市这个最大的“悬念”,市场的不确定性将会大大减少。中国投资者被严重扭曲的政策预期将会得到有效矫正,我们可以从此告别对政策的依赖,我们可以按照市场本身而不是别的什么标准去放心投资。最坏的可能是,我们将会看到一批证券机构的破产并由此引爆银行的潜在问题,形成一场局部的金融危机(绝不能低估这种风险),但这也没什么。因为问题又不是今天才存在,它早就在那里了。用市场化的手段消灭一批劣质金融机构,重整中国金融,早就是应该做而一直没有做的事。用两三年的低迷甚至休克换中国证券市场几十年的长治久安,怎么算都值得。所有人都想回避痛苦的改革,试图用“小聪明”找到捷径,但这往往演变成贻害无穷的讳疾忌医。趁着中国证券市场还没到病入膏肓的程度,动一次大手术是非常必要的。    
    2001年9月上旬,当人们还沉浸在“9·11”事件的震惊之中,中国政府已经悄悄宣布:外资可以以控股方式收购各类(包括大型)国有企业。这对中国股市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中国股市全流通的最大的意识形态障碍已经被清扫,意味着中国股市已经走到一次激进变革的门口。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现在东风就要来了。有些人希望把中国股市做成一个大“局”,然后再让外资来接盘,这当然有点痴人说梦。但如果中国经济能够向着正确的方向走,中国的股市能够得到有效的清理,一旦技术性障碍被端掉,大量外资流入中国证券市场的确是可以预期的。这就是中国证券市场可以搞激进改革但却能够免于死亡的最大理由!    
    当然,一次激进改革也不能使中国股市一了百了,但总算可以还它一个“应该”有的状态,总算可以还它一个正常的功能。


第三部分 我们得了什么病第45节 我们得了什么病

    这种以集权主义文化为基础的国民性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自我负责精神的严重缺失。在这种文化的逻辑中,政府的政策是个人行动惟一或最重要的根据。他们当然地认为,只要按照政府的政策去做,就理应而且肯定会得到回报,而根本不必顾忌这种行为是否违背理性。他们无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原因很简单,因为政府会对自己负责。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政府“全能”的迷信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各种参与主体那里都表现得异常顽强。这种暧昧的一致性使得中国的投资文化发生了严重畸变。这种文化疾病,正是中国证券市场种种弊端最深层的由来。    
    李老板的老鼠仓    
    李老板长得又高又胖,天生一付老板的身材。但他穿着随便,又慈眉善目,所以大家也就很少拿他跟大老板联系起来,一般都亲热地叫他“李哥”。李哥人缘极好,属于非常喜气的那种。最能显示李老板身份的,大概就是那台最老式的大得像砖头一样的摩托罗拉手机了。就是大家在香港警匪片上看到黑社会老大经常拿的那种。那可不是一般的象征。在90年代中期,拿着这样一部手机,就意味着主人是最早发起来的那一批富人。    
    所以,在那个时候的深圳,人们还经常可以看到有人用这种又笨又重的家什来显示自己的身份。不过,李老板大概不是这个意思,他是因为舍不得换。与李老板那辆破旧、打起方向来有点像干体力活的桑塔纳轿车配在一起,我一直觉得,李老板在骨子里是很有点真正的企业家精神的。用我这个读书人的眼光看,这当然是在中国社会中最为匮乏的一种气质。    
    李老板早年来深圳,担任内地一家小型官办公司驻深圳的代表,好像有一个什么办事处主任之类的头衔(这是当时官办企业很流行的一种称呼)。经过几年苦心经营,实际上无非搞点走私贩私的名堂,李老板积累了一笔不小的个人财富。    
    腰杆渐渐粗了,摆脱“公有制”的想法也就慢慢强烈起来。这一方面是为了撇清干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公家实在也没有什么油水了。加上李老板以前干的那一行越来越不景气,李老板终于来到了股市。这是1996年年中。    
    李老板文化水平不高,初入股市只有听我们传道授业的份。但李老板对读书人的话是很警惕的,对于那些玄而又玄他不能理解的东西,他宁愿坚守自己的常识。经过多方求证之后,李老板买了“深发展”。这虽然与当时所谓“价值发现”的投资文化相一致,但还是遭到我们这些短线客的私下嘲笑。我们自认为在经验和智力上都高李老板一截。    
    如同李老板的面相一样,李老板的运气真是好极了。“深发展”帮他赚了大钱。看着深发展不断拉出的阳线,心中暗数着股票账户上的财富增加,李老板长线投资的理念更加坚定了。虽然大家经常提醒他应该获利了结了。但对李老板来说,“财富增加”的切身经验比什么都来得更有说服力。    
    但李老板的运气没有持续太长。那一年的冬天,《人民日报》的特约评论员文章让李老板损失不少。这个时候,我们这些投机客的话慢慢对他发生作用了。不过让李老板改变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李老板最终还是选择在“深发展”上做被动的长期投资。    
    到了1997年5月份,随着深发展的股价创出了历史最高价格,李老板的股市人生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而所谓长期投资也成为李老板在股市中的惟一信念。不过这个时候,李老板依然很谦虚,很诚恳。但看得出来,他的成功动摇了大户室里不少人的信念。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深发展步入了漫漫熊途。深发展每跌一点,李老板的财富就少一点,心里虽然很疼,但李老板还是用顽强的意志坚守着他的投资理念,并主动收集有利于维护这种投资理念完整性的各种信息。但很显然,在那样的市道中,李老板并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做。于是,在短线客忙完了之后,大户室里突然安静下来的时候,大家经常可以听到李老板沉重的鼾声。这个时候的李老板已经成为大家善意取笑的对象。而营业部的经理则更是在背后骂他交易量太少。    
    李老板还是天天来大户室睡觉。但渐渐地,李老板“福相”的脸上有了憔悴之色,开着车请我们出去到处吃饭的机会也少了,他好像开始在思考什么。    
    众人还是依旧取笑他,但随着李老板财富的递减,取笑的声音也逐渐微弱。    
    在经过漫长的煎熬之后,终于有一天,李老板大彻大悟了,他开始特别相信消息了。我们并不确切地知道,李老板的醒悟的具体过程。但人们发现,李老板经常很神秘地跟据说是一些重要的人物打电话,也经常打听来一些消息。李老板交游极广,上至证券公司的老总,下至江湖神汉。我就见过一位他称为师傅的但谁也不知道什么流派的佛教朋友。没有人知道这位朋友是否真是高僧,但李老板似乎很崇拜他,大家也一致认为,这家伙比李老板长得还要像“佛”。有意思的是,这位师傅也经常给他弄点消息。不过对于这类消息,大多数人也就是一笑置之。    
    李老板的电话明显多起来了,他那大砖头手机刺耳的振铃声经常把我们从“盘”中惊醒。    
    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笑着问:又有什么消息?    
    但工夫不负有心人,李老板消息的“威力”终于把我惊呆了一次。    
    那是1998年四五月份,本人由于看好VCD的火爆而买进的厦新电子,在经过好几个月的套牢之后终于解套了,于是毫不犹豫的悉数平仓出局。但令我吃惊的是,李老板却在我卖出的同时以16元重仓买进,而且还在18元以上继续加码。凭我当时对这只股票以及对后市的判断,我觉得李老板肯定要吃一个大套。但奇迹发生了,厦新电子成了当年最牛的股票,李老板几乎也在接近40元的最高价格出货。    
    几个月之后回深圳,李老板向我道出了原委。    
    原来,操盘手的密友知道了厦新电子即将被暴炒的绝密消息。但这位密友没有本钱开老鼠仓,只好找到了李老板。他与李老板达成协议,让李老板出钱帮他买一些厦新电子股票,盈利全部归那位密友,出货后再将本钱还给李老板。作为回报,他将这个消息告诉李老板,并允诺在出货的时候告诉他。李老板自然是大买特买,快乐地开起了他的老鼠仓。经过厦新电子一仗,李老板的投资观念发生了剧变,从一个糊涂的长期投资信徒变成了一个只相信老鼠仓的精明人。看来,李老板在对中国股市的理解上又上了一个层次。    
    在中国股市中,听消息、传消息的人很多,但能够开老鼠仓的人则是极少数幸运儿。因为这几乎是制胜的惟一法宝。开老鼠仓比打听消息可能只高出一个级别,但却是高出了最关键的一个级别。它甚至比做庄本身还要稳当得多。    
    离开李老板的日子已经很久了。听朋友说,在2001年秋天李老板又在“九江化纤”上开了一个不小的老鼠仓。我连忙打开图形看,想追踪一下老朋友的发财踪迹。不过这一次李老板好像没有那么幸运,九江化纤连续的跌停让李老板输得很惨。朋友末了开玩笑说,李老板最近直嚷嚷着要破产,深圳呆不下去了要回老家了云云。这当然有些夸张,但对李老板的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老鼠仓迷信”却肯定是一个打击。我真的不知道,李老板下一步该相信什么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