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梅兰芳自述-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编者的话    
    梅兰芳(1894~1961)是中国戏曲艺术大师,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艺术,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文艺事业。    
    他1894年诞生于北京,原籍江苏泰州,八岁开始学艺,十一岁登台演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尊重传统,善于继承,勇于创造革新,不断丰富和改进自己的表演艺术。他的先天条件并不优越,但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发奋勤学苦练,博采众长,对待艺术一贯严肃认真,从不自满,精益求精,终于把祖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使自己的表演达到了高度的水平,创造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    
    他是个勤勉好学的演员,从青年时代起就认真钻研古典文学、国画、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俗学、音韵学和服饰学等多方面的祖国传统文化,并把这些知识融合到他的艺术中去,从而创造了大量优秀剧目,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艺术流派——梅派。他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国内外一致誉他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    
    梅兰芳是个爱国主义者,深受人民群众的景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犯我国那段时期,他先编演《木兰从军》、《抗金兵》和《生死恨》等爱国剧目,激励人民抗敌救国的斗志。后来他身陷敌占区,大义凛然地拒绝敌伪威胁利诱,蓄须明志,息影舞台八年。他鬻产倾家,靠卖画典当维持生计并接济苦难的同行和亲友,充分表现了一名具有民族气节的艺术家的高贵品质和威武不屈的大无畏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他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剧协副主席,并出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京剧院和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他不遗余力地培养新一代的中青年演员,他的学生遍及各地,桃李满天下。晚年他还编演了《穆桂英挂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杰出的巾帼英雄的形象。    
    梅兰芳又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躯者。他曾于1919、1924和1956年三次访日,1930年访美,1935和1952年两次访苏演出,获得盛誉。他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艺术的了解,使京剧艺术跻入世界戏剧之林,给予不少外国戏剧家以启迪,而且也结识了众多国际知名的学者、艺术家、戏剧家、作家、歌唱家、舞蹈家和画家,同他们切磋艺术,建立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说,他一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工作中做出了卓越贡献。如今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三大重要表演体系之一。    
    本书文字均摘自梅兰芳本人的著作:《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一、二、三集)、《梅兰芳戏剧散编》、《梅兰芳文集》、《东游记》和《我的电影生活》等。书名《梅兰芳自述》为编者所拟,书中各章大小标题也为编者所加。全书所摘文字是以他青少年时代的学艺、演出、创作和生活经历为重点,配以他在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照片近二百幅。后附《梅兰芳年谱简表》供参考。    
    读者从中可以看到一代宗师梅兰芳一生所走过的光辉的艺术道路和光明磊落的生活历程。    
    梅绍武    
    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    
    2005年5月


第一部分:学艺过程梨园世家(图)

  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我的学艺过程,与一般人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不知道取巧,我也不会抄近路。我不喜欢听一些颂扬的话。我这几十年来,一贯地依靠着我那许多师友们,很不客气地提出我的缺点,使我能够及时纠正与改善。  我觉得我实在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称述的。在艺术上,我到今天还是一个努力学习的小学生,哪里够得上写传记。  我一生经历的事实在太多了,一时也记不全。一些老朋友又分散各地,参考的书籍也不能到处带着走,真所谓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了。  我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学习演唱时期;  (二)古装、时装的尝试期;  (三)出国表演时期。  对我有过帮助的朋友,除了本界的前辈之外,有外界的戏剧家、文学家、画家、考据家、雕刻家……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教育我、培植我、鼓励我、支持我!这些人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和独特的天才,为我做了种种的设计,无微不至。我得到了他们的启示和指导,使我的艺术一天天丰富起来,这都是我不能忘记的事。  至于我幼年的事迹,我还有一位嫁给秦稚芬姑丈的胞姑母,她知道得很多。她是我祖父最小的闺女,现在已经七十开外了。我四岁丧父之后,她是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护持我的。她的儿子秦叔忍表弟,经营制版事业,人很能干、热情,所以她的老境相当舒适,身体也还硬朗,像她这样高寿还能替孙男女扎鞋底呢!  


第一部分:学艺过程祖母的回忆(1)…(图)

  关于我祖父的经历,我祖母对我详细说过,这话也有四十几年了,到今天还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  我在童年时代,跟一般小孩子一样,也是盼望着过新年,穿新衣,换新鞋,掷一把状元红,吃一点杂拌(这是北京的一种食品,用各种糖果混合组成的)。我对这些都觉得有无穷的乐趣。我记得十四岁那年,腊月初起就风雪交加,一直到二十四才放晴。那天正是过小年,买了些鞭炮放放,大家围着我祖母坐下来吃一顿饭,从此就要料理年事,一切都格外显得热闹了。  除夕的晚上,照例要等祭完祖先,才吃年饭。我看见供桌当中供着梅氏祖先的牌位,旁边又供了一个姓江的小牌位。这我可就不懂了。一个天真的小孩是压不住好奇心的,我就抢着过去问我祖母:“为什么姓梅的要祭姓江的?”我祖母说:“这是你爷爷在世就留下的例子。依着我的意思是不该供他的。说来话长,吃完饭再细细告诉你吧。”她说完了,我瞧她好像很难受似的。我想刚才问的那句话,许是勾起她的心事来了。我深悔自己太孟浪,不该在大年三十晚上让她老人家伤感。  我是最后一个到她屋里跟她辞岁的。她看见我就说:“聪明智慧,恭喜你又长了一岁。”我说:“谢谢奶奶。”她脸上微带笑容,拉着我的手,叫我坐在她身旁的一张方凳上。只听得家家爆竹声响,充满了新年的气象。  她说:“你也一年比一年大起来了。家里的事,你都不大清楚,趁着我还硬朗,讲点给你听听。你曾祖在江苏泰州城里开了一个小铺子,仿佛是卖木头雕的各种人物和佛像的。他有三个儿子,你祖父是老大,八岁就给江家做义子。江老头子住在苏州,没有儿子,起初待你祖父很好,后来娶了一个继室,也生了儿子,她就拿你祖父当做眼中钉了。  “有一天她在屋里的风炉上用砂罐燉红烧肉,你祖父不小心把它碰翻了。幸亏没有人看见,他也不敢声张。等到大家追究起来这桩事来,发现你祖父穿的鞋底上有红烧肉的卤汁,这一下子事儿就闹大了,三天三夜不给饭吃。多亏遇着江家的厨子有良心,用荷叶包了饭,偷偷地送给他吃,才算渡过了这个难关。后来有一种专卖小孩子去学戏的人贩子到了苏州,江老头子先跟贩子接洽好了,就问你祖父是否愿意学戏,你祖父一口答应愿意。敢情厨子在私下早就通知他快快离开江家,要不然早晚是总得被那个女人折磨死了的。  “你祖父的运气真坏。他十一岁就从这贩子手上辗转卖给福盛班做徒弟。班主杨三喜是出名的要虐待徒弟的。从此早晚打骂,他又受尽了磨难。  “那时候带徒弟的风气很盛,打徒弟的习惯也最普遍。师父心里有了别扭,就拿徒弟出气。最可恨的是杨三喜常用硬木板子打你祖父的手心,把手掌上的纹路都给打平了,这够多么残忍啊。有一年除夕晚上,他不给你祖父饭吃,还拿一碗饭倒在地上,叫你祖父抱了他的孙子杨元,就在地下拣饭粒吃。等你祖父收了徒弟,杨元还到咱们家来教过戏,为了打徒弟,你祖父就对他说:‘这儿不是福盛班,我不能看着你糟蹋别人家的孩子。干脆给我请吧!’后来杨元死在一个庙里,尸首都没人管,还是我们家给他收殓的。  “他的第二个师父叫夏白眼。这也是个喜欢虐待徒弟的。你祖父在他那里,又挨了多少次的毒打,受的苦楚,谁听了也要不平的。  “第三个师父罗巧福,他本是杨三喜的徒弟,早就满了师。他也开门授徒。看到你祖父在夏家受的那份苦,引起了他的同情,就花银子把你祖父赎了出来,从此就在罗家安心学戏。罗巧福待徒弟非常厚道,教戏也认真,尤其对你祖父是另眼相待。一切饮食寒暖,处处关心。你祖父这才算是苦尽甘来,有了出头的希望了。  “他出台的人缘就好。从他满师出来自立门户以后,马上就派人到家乡接你曾祖北来同住,谁知道他离家太久了,家也不晓得搬到哪里去了。所以你祖父到死也没有找着他的父母和两个弟弟。


第一部分:学艺过程祖母的回忆(2)…(图)

  “你祖父跟我定亲,是在咸丰三年。因为家里只有他孤孤单单的一个人,所以我还没有过门,就先派了一个老妈子来伺候他。这位妈妈在你梅家很忠实地做了一辈子。你祖父为了酬谢她这些年的辛苦勤劳,买了一所小房子送给她,她坚决地不要。她后来死在我们家里,你祖父给她预备了一份很厚的衣衾棺木装殓了她。  “我嫁过来。他就渐渐红起来了。最后也掌管了四喜班。别人看他当了老板,还以为他该是很舒坦的了。其实他的一生心血,就完全耗在四喜班里。全班有百十口人,都得照顾到了才行。角儿和场面还常跟他闹脾气,最使他难受的是连他一手培植出来的得意学生余紫云也常常告假不唱。幸亏时老板(小福)跟你祖父交情最好,余紫云告假,时小福就上去代唱。有一个时期你祖父为了‘国丧’停锣,亏空太多,几乎不能维持,时小福还卖了房子借钱给你的祖父。  “你祖父受了场面的气,回来就对我发牢骚说:‘我一定要让咱们的儿子学场面。’事情也真凑巧,你伯父从小就喜欢音乐。他才三岁,就坐在一个木桶里,抱着一把弦子,丁丁冬冬地弹着玩。到了八岁,你祖父问他爱学哪一门,他说:‘我爱学场面。’你祖父听了这话,正合他的心愿,高兴极了,就把北京城场面好手请来教你伯父。我的姨侄贾祥瑞(贾三)正在四喜班做活,胡琴、笛子样样精通,又是很近的亲戚,第一个就先请他来教。所以你伯父请教过的人虽然那么多,要算贾三是他开蒙的老师。”  我听到这里,就想起了我的父亲,便这样问她:“我祖父、伯父的历史,您都讲了,请您再讲一点我父亲的事情吧。”她冲我看了一眼,说:“你父亲才可怜哪,二十六岁就死了。”我听她说话的声音也变了,脸上也在流泪了,我也忍不住一阵心酸,想哭又不敢放声哭,因为大年除夕引起她老人家过分悲伤是不应该的,我赶快从口袋里取出一块手绢,走过去替她擦干了眼泪。我说:“您的话讲得太多了,时候也不早啦,您睡吧,留着过一天再讲给我听吧。”她说:“不,新年新岁谁说这些话,趁着今儿晚上我把它讲完了。你父亲是一个苦干苦学的忠厚老实人。他先学老生,又改小生,最后唱青衣花旦。是你祖父的戏,他都会唱。一般老听众看不到你祖父的戏,看到他出台,就认为是你祖父的一个影子。所以他每贴你祖父唱的《德政坊》、《雁门关》、《富贵全》……这些戏都很能叫座。他搭的是迟家的福寿班,咱们跟迟家是亲戚。他的性情温和,班里只要有人闹脾气,告假不唱,总是请他代唱。咱们家光景不好,唱一次外串的堂会是一两银子。馆子里排你祖父唱的本戏,又都是很累的活;他这样苦干下去,日子一长,身体就吃了亏啦。他得的是大头瘟,这种病要过人(传染)的,非常可怕。吃下药去一点都不见效,不到几天的工夫他就完了。迟家听说他死了,赶了来跺着脚地哭他。我心里想他就是在你们班里给累坏的,现在他是死了,你们恐怕不容易再找到这么一位好说话的角儿了。”  正说着话,远远传来了几声鸡叫的声音。我抬头一望,窗户上已经发白。我站起来说:“天快亮了,您今儿可真累着了,您请休息吧。”她说:“我这就睡了。今天我说的这些话,是要你明白,我们家在这几十年里边,总是自己刻苦来帮别人的忙。将来你要是有了出息,千万可别学那种只管自己、不顾旁人的坏脾气。你该牢牢记住梅家忠厚恕道的门风。”我服侍她睡了,才悄悄地回到我的卧房,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了。


第一部分:学艺过程祖父的事迹(1)…(图)

  在前清帝制时代,皇帝、皇太后死了叫做“国丧”。在我祖父管领四喜班期间,遭遇到两次“国丧”,全国的人都得替他们服丧戴孝。一百天之内,不许剃头,不许宴会,不许娱乐,不许动响器,甚至连街上卖糖担子上的锣都不许响。各戏院全部停业。死了一个人,就会使成千成万戏剧工作者的生活陷入绝境,可以想见帝制时代的淫威的。而我祖父所受的损失却要比别人更大。至于如何勉强支持,渡过难关,萧长华先生曾经有过详细的叙述。  据萧先生说:“当时戏剧界里有大班小班的区别,小班是短期的流动组织,资本薄弱,人数有限,遇到‘国丧’,无力支持就只有解散。大班如四喜、三庆、春台等规模较大,又是固定组织,所有的演员都订有契约,领班人设有‘下处’(即宿舍)供给全体演员食宿;每人都有一定的戏份,为了照顾同业的生计,所以不能解散。但是习惯上,遇到意外事件,短期内不能演出时,大半只开半个戏份来维持演员的生活。梅老先生的四喜班,是照演出时的待遇,全体工作人员开全份,当时戏剧界交口称道,认为是一种厚谊。  “其实他并没钱,他是靠了借债来开发包银的。这样他的损失就非常之大,最严重的是两次‘国丧’衔接起来(清穆宗载淳死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孝哲后——穆宗载淳之妻死于光绪元年二月,相距不足百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始终是维持着这种全份的待遇,从来不对他们打厘的(后台术语,打厘就是打折扣的意思),他自己没有钱,起初是向汇票庄借,后来也跟私人告贷了。  “梅老先生因为四喜班赔垫过多,实在难以维持,想请时小福老先生来替他管理。那时,时老先生自己管理着春台班,无法兼顾,没有答应。后来感觉到四喜班的经济情况日趋恶化,要是再没有援助,眼看着就要瓦解,许多同业也必定跟着失业。时老先生不肯坐视他们挨饿受冻,就借给梅老先生一笔数目相当大的银子。过了一个时期,还是不能支持。时老先生竟至卖了自己住的房子,来挽救四喜班最后的危机。”  京戏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由于四大徽班创业的几位领导人不断的奋斗和互助,才奠定了百年的基础,他们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今天的戏剧工作者,应该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  我祖父还有“焚券”与“赎当”两件事,晚清人士的笔记里常常提到,但记载得不够详细,还把这两位朋友的姓名缺而不载。当年我祖母是告诉过我的,事隔多年,我也有点模糊了。这两位朋友都擅长词曲,他们对我祖父在演出方面有过不少的帮助。让我分别来讲一讲。  (一)焚券。我从小听说有一位杨镜秋先生喜欢看我祖父的戏。每逢我祖父有戏,他是风雨无阻,必定到场的。后来彼此渐渐熟识,成了朝夕见面的好朋友,才知道他不但听戏在行,还会编剧本。四喜班排的《贵寿图》、《乘龙会》等新戏,就都是他的手笔。他做京官很穷,我祖父时常接济他。所以本书的初版内,我把祖母所讲“焚券”里的对象,就认为是杨镜秋了。张难先先生看到了这本书,从汉口给我来信说:    承赐大作,我尽一日之力看完甚快。惟第二十二页“焚券”一段,与我一世交——关思赓有关。当即函询,兹得复书,特转阅,以资参考。我这“不惮烦”的动机,是感于“赎当”一段的可怜人姓字已不能记忆了,因而不厌求详,以渎视听。


第一部分:学艺过程祖父的事迹(2)…(图)

  所附关先生答函,节录如下:    所询先外祖杨镜秋与梅慧仙交谊事(慧仙是梅老先生的号,巧玲是他的艺名),幼常闻诸先母谈及先外祖进京赴试,未第时,旅居京华,常以词曲自娱。喜观梅氏演剧,后与之过从甚密,并为谱制许多新曲,其中以改写《长生殿》数折为最佳。先外祖名鸿濂,湖北沔阳人,咸丰某科进士,后官闽省,卒于福州府任所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