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明朝廷是一个“风云气少,儿女情多”的荒淫腐败政权,从皇帝到大臣,不顾内忧外患,整天沉溺在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之中。福王在南京即位当时,马士英、钱谦益等人曾为新君大肆搜罗民女,充斥后宫。据史料记载:先“选淑女黄氏、郭氏、戴氏送内。命再选,太监韩赞周再选进六名”。工科李维越上疏说:“日来道途鼎沸,不择配而过门。皆云田王两中贵强取民间女以备宫闱。有方士营、杨寡妇家,少女自刎,母亦投井。亦太不成举动矣!”弘光皇帝所选的这批少女,自己还没来得及享用,南明政权就垮台了,所有“秀女”都被清兵劫掠到北京,其悲惨下场,可想而知。联想到《红楼梦》大观园中聚集那么多妙龄少女,宝钗进京就是为了“待选”,后来不了了之,也颇令人容易与此段历史产生联想。
笔者并不认为今天刊行的《红楼梦》,是描写南明宫廷秽事的。《红楼梦》的原作者是康熙朝的大文学家洪,他在《红楼梦》中是以自己和“蕉园”姐妹们的事迹为原型敷衍故事的。但《红楼梦》创作似乎分为两个阶段,先一阶段应该是以南明政权的儿女风尘故事为背景创作的,否则无法解释以上真假太子与元妃这些特殊提法。其中的主人公事迹,似乎是以风尘才女柳如是与陈子龙的“木石前盟”和与钱谦益的“金玉良缘”为基本素材创作的。柳、陈、钱三人都是南明小朝廷的风云人物,与真假“太子”案及“元妃”案息息相关,按照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以这些故事为素材完全可能写成《红楼梦》的初稿。这个初稿,也可能是洪昇表妹林以宁创作的《芙蓉峡传奇》,可惜这部传奇失传了。
洪昇与表妹林以宁等以南明故事创作《红楼梦》初稿(或《芙蓉峡传奇》)时,洪昇家似乎尚未发生“家难”,时间应是顺治末期到乾隆初期,此时的江南文人,津津乐道南明朝廷的故事,以此写文章、小说或戏剧的文人很多,孔尚任的《桃花扇》就是成功的范例,《桃花扇》写侯方域李香君的故事,《红楼梦》写陈子龙、柳如是、钱谦益的故事,二者主题思想大概差不多。其实,当时还有好多故事,如冒辟疆、董小宛的故事,吴梅村、卞玉京的故事等,也都是创作小说戏剧的好题材,都可以反映出作者对兴亡的感叹。难怪好多红学家要把《红楼梦》故事往董小宛等秦淮八艳身上附会。
洪昇家发生“家难”后,百年望族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洪昇自己也因为被康熙皇帝革去功名,整天自怨自叹;那些才貌超群的“蕉园姐妹”们都落得“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下场。此时的洪昇,大概再也没有写南明故事的兴趣了,于是把初稿《红楼梦》(或林以宁的《芙蓉峡传奇》)拿过来,重新加以改写,把书中主人公的原型都换成自己和“蕉园姐妹”,改写成了今天的《红楼梦》。由于是改写,所以原书中的一些情节人物,不可避免地保留下来了,比如真假宝玉、元妃、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绛云轩,等等。于是,《红楼梦》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谜团,例如,林黛玉的诗中表达的好多情绪与她的身份阅历不适应,贾宝玉以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去同妓女鬼混,大唱《红豆曲》,并爱吃女人嘴上的胭脂等等。
第六节 真假宝玉
好多读者都注意到了《红楼梦》中有两处奇怪的描写:一是在北京和南京,分别有一个“宝玉”,一个是“甄宝玉”,一个是“贾宝玉”,真假两个“宝玉”互为镜像,一模一样;那个贾宝玉又似乎忽南忽北,亦南亦北。二是贾宝玉一出娘胎,口里便含着一块晶莹灿烂的“通灵宝玉”,玉上还镌刻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这块玉的作用是“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是贾宝玉的“命根子”。
贾宝玉的这块“通灵宝玉”,似乎只能用皇帝的玉玺来解释,否则怎么也说不通。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当了皇帝后,用那块著名的“和氏璧”镌刻了中国封建皇帝第一块玉玺,玉玺上的刻词是“受命于天,即寿永昌”。与贾宝玉之玉的刻词不是异曲同工么?从娘胎里就带来“玉玺”的人,只能是皇太子;因为太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是皇位继承人!《红楼梦》书中的贾宝玉,出生时口中就含着玉,作者不可能不知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只能理解为作者这里是隐写太子。
既然贾宝玉身上隐写着太子,那么又为什么出现一南一北“甄”(真)“贾”(假)两个宝玉呢?这是有真实历史为依据的。顺治元年(1644),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王朝,三百年大明王朝覆灭了;吴三桂勾结清军,又打败了李自成,大清王朝正式在北京“定鼎”。明朝残余势力聚集在南京,拥立福王登基,年号“弘光”,就是所谓的“南明”小朝廷。南京的地位很特殊,朱元璋开国时的首都在南京,燕王朱棣夺取政权后,迁都北京,但在南京仍然保留“六部”、“国子监”等统治机构,事实上形成了南北两个政治中心。清兵入关后,南明政权之所以定都南京,是因为这里仍然保留着一套完整的统治机构,无须另起炉灶。因此,此时的北京和南京,各有一个朝廷。
非常有意思的是,就在这年冬天和转年春天,在北京和南京,分别发生一起扑簌迷离的“真假太子”案。李自成进北京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他的三个儿子太子、永王、定王流落民间,下落不明。清军占领北京后,南明政权曾经派重臣左懋第率团出使北京,与清廷议和。左懋第在北京给南明朝廷的奏折上曾谈及太子及二王的下落:“东宫、二王的耗,沿途访问,言者亦不一。有言流寇向山海发兵,人皆见同皇子两位出者。有言流寇败回,在通州西门上见一位,有父老涕泣进果、进履者。有言寇西遁时亲见挟一位在马上出城者。”“又先帝公主在周奎家,闻年十四,为先帝手刃,断一手,死而复生。又闻自称皇太子者,见在刑部,卤(虏的同音字,因此时正与清议和,不便用虏字称呼——笔者注)以为假,而道路百姓之口多以为真。臣等羁闭此地,既不能面问真伪,又无从向卤置一语。”
从左懋第的奏折上可以清楚知道,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都下落不明,断了一只手的长公主在周奎家。周奎是谁?这个人就是崇祯皇帝的周皇后的父亲,是个在明朝垮台后自顾性命、背弃皇家的小人。左懋第奏折中谈到的那个拘押在刑部、不知真假的明太子,被清廷抓获后,曾送到周奎家辨认真假。那个长公主一见太子,二人便抱头痛哭,可见太子似乎不假,周奎也奉养了太子几天。但后来可能是受到清廷的压力,崇祯的袁贵妃指认太子是假冒,周奎也改了口。这个不知真假的太子,便稀里糊涂地被清廷砍了头。
无独有偶,北京出了个“真假太子”案不久,当时的南京,又发生了一件“真假太子”案!这件事对南明政权影响很大,直接导致了南明小朝廷的迅速覆亡。清初著名文学家黄宗羲的《弘光实录钞》,顾炎武的《圣安皇帝本纪》,李清的《南渡录》,文秉的《甲乙事案》等史书,都详细地记载了此事:弘光元年(1645)三月,南京“鸿胪寺序班”高梦萁“奉一人南来,云是太子”,福王此时已以先皇宗“太弟”的身份继皇帝位,并根据道听途说,宣布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已经死亡。太子突然出现在江南,直接危及到弘光政权的合法性。因此,在弘光皇帝的授意下,参与审理此案的官员一致认为太子是假的;而朝野官民及驻守外地的军阀,却异口同声说太子是真的。驻守武昌的军阀左良玉,以保护太子为借口,不顾清军已大兵压境,率领三十万军马,沿长江顺流而下,直取南京。南京的皇帝和文武大臣,抱着“宁死于虏,不死于左”的决心,集中兵力打内战。清军正好乘虚而入,破扬州,占南京,弘光政权迅速土崩瓦解了。
这个不知真假的太子很有意思。在清军兵临城下,弘光皇帝出逃,满城文武准备投降的时刻,被南京城的老百姓从监狱里放出来,直接送到皇宫,披上龙袍,居然真的过了三天“皇帝”瘾!在这三天中,匪夷所思的是,他居然“敕封”所居住的监狱的“狱神”为“王”,在差官的前导下,亲自至狱中,开读敕文。敕文用的是崇祯十八年年号。联想到《红楼梦》脂批之“狱神庙”事,十分耐人寻味。清军在抓获了弘光皇帝,以及随后的潞王朱常芳之后,豫王多铎审理时,居然让这个太子坐在身边,并告诉投降的南明君臣,这是“真太子”,是清军故意派来南明扰乱人心的。随后,把福王、潞王,连同这个“太子”,一起押赴北京,在北京一起砍了脑袋。
世界上没有如此巧合的事情,中国历史上也没有第二例如此奇特的事件:北京出了一个不知真假的“太子”,南京又出了一个不知真假的“太子”。《红楼梦》书中太虚幻境的楹联说:“假做真时真亦假”,南明的历史确实如此,不仅南北两个“太子”到最后也不辩真假;受此影响,人们对弘光皇帝即位前是否是真的福王也发生了怀疑。黄宗羲、顾炎武的文章中,都对福王的真实性表示了极大的怀疑。《红楼梦》创作初期,肯定曾经把书中主人公设计为“真假太子”,否则不会出现甄贾两个宝玉,贾宝玉出生时口中还含着类似玉玺之通灵玉的描写。用其他任何考证或索引的资料,都无法解释此事;只有南明时期“真假太子”的故事,才可以合理解释《红楼梦》中这些奇怪的情节描写。
有的朋友可能要问,你前边说“元妃”是“太子妃”,后边又说甄贾宝玉是真假“太子”,《红楼梦》中的“元妃”是宝玉的姐姐,并不是他的妻子啊?《红楼梦》作者总不至于把姐姐写成妻子,让书中心爱的人物乱伦吧?问得实在有道理。当你知道了南明时的南京,发生真假“太子”案的同时,还发生了一起真假“元妃”案时,你便会对《红楼梦》的描写恍然大悟了。
最值得注意的是贾宝玉的怡红院(先是绛云轩)中,居然有四个大丫头贴身侍候,还有一大堆小丫头打杂,贾宝玉曾经与袭人偷试云雨情,与晴雯诀别时交换贴身内衣,与碧痕在一起洗澡弄得床上都是水,风流惬意得紧。在我国古代的封建大家族中,成年男子三妻四妾,随便摸丫头、偷下人妻女的事情普通得很,但按照封建道德,对未成年的孩子,还是在男女问题上严加管束的,决不会在他婚前身边放一大堆年龄相当的女孩子,更不会在大观园这样无拘无束的环境中任由他与女孩子自由交往,男女之大防还是严格讲究的。
其实,《红楼梦》中贾氏家族中其他男孩子身边也没有一大堆女孩子侍候:贾环身边只有一个彩霞,还是赵姨娘的使女,并非专门为这个三少爷服务的。贾琏身边的那个通房大丫头平儿是凤姐陪嫁来的,并非贾二爷少时的使女。贾兰比宝玉也小不了几岁,他的身边,一个丫头也没有,李纨的使女并非儿子的使唤丫头。就连薛家的呆霸王薛蟠,小时身边也没有丫头侍奉,香菱是买来做妾的,并非使女,宝蝉是金桂陪嫁来的,同平儿的身份一样。所以,《红楼梦》中宝玉像穿花蝴蝶一样任意在女孩子中遨游是不真实的。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这种局面才可能出现呢?只有皇家!以前的皇家风俗就说不清了,明清两代,太子懂得人事后至大婚前,宫廷一般都安排四个“秀女”先侍奉他的生活,当然也是他的性奴隶。不知大家是否看过描写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作品。康熙皇帝玄烨大婚前,宫廷就曾为他安排了四个美丽的婢女侍候他,康熙皇帝所生的“大阿哥”,年龄比太子还大,就因为他是其中一个婢女所生,他出生时,他的父亲还没有大婚。后来这个婢女被册封为皇贵妃,她就是权相明珠的妹妹。除了皇家有这种风俗外,当时社会上不论官宦人家还是世俗人家,都没有这种风俗,按封建道德规范也不允许这种规矩存在,尤其是大户人家,男女的接触是有极为严格的限制的。所以,《红楼梦》中描写贾宝玉周旋于四大丫头之间,只能说明《红楼梦》作品早期是描写皇太子的生活,而不能说明当时除皇宫外,还有什么官宦人家会故意安排子女如此放纵。
本文所引用的史料,均出自顾城先生撰写的《南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北京,第一版)与薛正典先生编撰的《南明史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南京,第一版),不另注。今天搜集的这些南明史料,在顺康两朝时文人还可以看得到,雍乾以后,就看不到了,因为这对儿宝贝皇帝父子,是中国历史上最热中于搞文字狱的暴君,两朝都曾经大规模地查禁明末清初时期文人的作品,包括钱谦益、吴梅村、朱彝尊、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作品,都在查禁之例,就连做过康熙朝刑部尚书的王士的诗文,也居然列入禁书。后来,又借修《四库全书》的机会,把明末清初的史料几乎一网打尽,全部销毁或抽毁掉了。所以,从这点看,生活在乾隆中期的曹雪芹,根本无缘接触这些史料。明末清初到乾隆中期,时隔一百多年,曹雪芹不可能深知当年发生在南京和北京的“真假太子”案和“真假元妃”案,也不可能发出“假做真时真亦假”的感慨。遍观与曹雪芹同时的文人作品,也绝不见这方面的记载。所以,曹雪芹不可能是《红楼梦》的初作者。
第一节 敕建荣国府
中国人最讲究慎终追远,任何人对自己的祖宗都是认真对待的,绝不会把自己的祖宗扯到别家的宗祠里面去。红学界公认《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那么曹家的祖宗做过“国公”么?似乎不曾。曹家祖先只是一个被俘的奴隶,身份是“包衣下贱”,须知,“公侯伯子男”,在封建爵位中,以公为首,除了皇帝王爷等金枝玉叶,就数公最为尊贵了,比封侯还要尊贵,包衣奴隶身份是永远与公爵无缘的,曹雪芹凭什么说自己的祖宗是宁国公、荣国公?曹雪芹家里除夕祭过宗祠么?似乎也不曾。满族在关外,根本就没有修建宗祠的习惯,逢年过节只不过“烧包袱”祭奠先人罢了。当时东北的汉人,不是流人就是俘虏,怎么可能修建宗祠?须知在族人中宗祠也不是谁都可以建、建在哪里都可以的,曹家即使在南京居住了三代,也不可能在居官之地修建宗祠!当然更不可能在除夕祭宗祠了。因此,我们可以断定,《红楼梦》书中描写的贾宝玉的祖宗根本不可能是曹雪芹的祖宗,《红楼梦》的初作者也不是曹雪芹,他只不过是个披阅增删者罢了,书中有明文交代,不是什么故弄狡狯!
《红楼梦》的初作者是洪昇,就是那个以“南洪北孔”著称的《长生殿》传奇的作者、伟大的戏曲家、文学家、诗人洪昇!洪昇,字昉思,号稗畦、稗村、南屏樵者,生于清顺治二年(1645),卒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享年六十岁。洪昇一生著作等身,除了中国古典戏剧的巅峰之作《长生殿》外,还创作了四十多部传奇作品;洪昇的诗词在清初名气也很大,有《思词》、《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词》等作品集传世,还有大量的散套曲子存世。好多对清代文学研究不够的人,轻率地断言以洪昇的文学素养写不出《红楼梦》,请这些人把洪昇的作品搜集来,潜心拜读三年,然后再下结论!
洪昇的家族确实是一个“百年望族”,与《红楼梦》的描写完全一致。洪昇的六世祖洪钟发迹于明代成化年间,官至刑部尚书兼左都御史,赐太子太保。正德八年(1513)致仕还乡,在杭州西溪的蒹葭里修建“洪园”,为暮年养静之所。从此时到洪昇出生的顺治二年(1645)清兵下江南改朝换代,“洪园”足足繁荣热闹了一百多年!
“洪园”位于今天杭州西溪的深潭口,今天的“洪园”虽然已经荡然无存,但从遗迹仍可见到当日的繁华。西溪有个“五常乡”,是洪家祖坟所在地,这里为什么叫“五常乡”呢?因为这里的“百年望族”洪家先后出了五个“尚书”!古代“尚”与“常”通假,故名。洪钟本人先后任过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因为洪钟功高望重,明朝皇帝赐给他“白金麟服”,并追封他的祖父洪有恒、父亲洪薪皆为尚书,“妣皆赠一品夫人”;洪钟的儿子洪澄,官至御史中丞,孙子洪瞻祖,官至都御史,皆正二品,与尚书同级,当时也可以视同尚书。一门五代尚书,在我国整个封建社会中,也是不多见的。联想到《红楼梦》中描写贾府“荣禧堂”中的场面,特别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对联,不是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