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的,所以书中出现了石头与空空道人的那段对话。据王渔洋《池北偶谈》记载,这个“拙和尚”,康熙四十二年游历江南“扫塔”“访仙”,回到“青沟峰”后,就干起了“净金圣叹”的勾当,显然是在评点一部文学作品。他评点的这部作品是否是《红楼梦》没有直接证据,但王渔洋的记载与《红楼梦》中关于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中“抄录问世”的记载一致,难道仅仅是偶合么?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立松轩”系统《石头记》,批语使用的基本是佛家语言,原始稿本似乎就是出自这个具有僧道双重身份的出家人的手笔。

  “青埂峰”下那块被女娲遗弃的“补天石”,应该就是洪昇以盘山“摇动石”为原型的借指形象。据《盘山志》记载,洪昇在《驳名胜志》文中说,曹能始云“上盘顶有巨石,以指摇之辄动。今摇动石在千相寺后,与上盘无涉。”盘山“摇动石”形体巨大,因无根基,以手指便能摇动此石,历来为游客喜爱。在盘山确有此石是女娲锻炼通灵后遗弃未用的“补天石”传说,《盘山志》对此有记载。洪昇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这块巨石自况,写出不朽名著《红楼梦》,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么!

  洪昇初创《红楼梦》的念头,应该就是在盘山青沟禅院“逃禅”时产生的;对《红楼梦》创作的整体构思,也是在这里完成的。在盘山寻求解脱的“旬日”里,恰是洪昇刚刚经历了人生最惨痛打击之后,抚着身心伤痛,静对清泉白石之刻,前半生中的所有“新愁与旧愁”,一齐涌向心底。此时的洪昇,产生创作《红楼梦》,用以表达“国殇与家难,一夜百端忧”的心情,是最合理的推测。

  康熙三十一年,洪昇带着身心两重伤痛,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杭州。迎接这个游子的,并非洪昇心中儿时的大堂、昔日美丽高雅的洪府和洪园,而是已经三易主人、仅“小邱”、“峰石”尚存的荒凉破败园子。站在“三生石畔”,面对残存的故园“峰石”,联想到国子监的“石鼓”,大荒山的“摇动石”,联想到个人、姐妹、家庭、社会的末世悲剧,洪昇以“无才补天”的“石头”比喻自己,以自己的亲历亲闻故事为创作素材,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红楼梦》创作。

  《红楼梦》中的“石头”,寄托着洪昇悲剧人生的多重寓意。对于刚刚经历的改朝换代社会悲剧来说,石头“无才补天”,寄寓着一个具有“遗民思想”的士大夫对前朝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兴亡感叹;对于刚刚经历的百年望族灰飞烟灭的家庭悲剧来说,石头“无才补天”,寄寓着对家族落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凄苦哀鸣;对于刚刚经历的功名利禄都成为过眼云烟的个人人生悲剧来说,石头“无才补天”,寄寓着对自己辜负“天恩祖德”、“断送功名到白头”的扼腕浩叹;对于刚刚经历的姐妹们“千红一哭、刀艳同悲”的红颜悲剧来说,石头“无才补天”,寄寓着对“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个可齐家”的长歌当哭!

  洪昇的一生,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洪昇记录自己亲历亲闻故事的作品,就是石头上面的文字,就是《石头记》。

  洪昇以“石头”自命,除了人生经历上的原因之外,还应该有文化上的渊源。这个渊源应该来自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会稽外史,蝶庵,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五(159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八(1689)年,享年九十三岁。张岱出生在一个仕宦之家,早年生活奢华,用他自己的话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自为墓志铭》)可谓集纨绔子弟的豪纵习气与晚明文人的颓放作风于一身,也可谓集官宦子弟的没落生活与多才多艺的良好教育于一身。

  受晚明王陆心学的影响,张岱的祖父从小便要求他,读四书不要读“朱注”,只读白文,其内容靠自己去理解。在那以程朱理学为正统的时代,张岱养成了强烈的异端思想,也注定了他科场屡屡失利的必然下场。明亡以后,张岱坚持民族主义观念,拒绝出仕,临死前还郑重要求在墓碑上写明“明人张岱”字样,决不做清朝顺民。正由于他的这种处世原则,世人都称呼他为一块顽石,他自己也“人呼为石公,便以石公为号”。张岱具有“补天”之才能,却生逢天塌地陷的时代,一生“志在补天”,却始终被社会所遗弃,近代研究张岱的学者,都把他称为“一块被遗弃的补天石”!

  张岱在明亡之后,长期避居深山,偌大家产被焚掠一空,整个后半生过着极为困苦的生活,但茅檐竹屋、瓦灶绳床,更坚定了他创作的襟怀,一生著作等身,在中国文学史、史学史、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独立修撰的《石匮书》、《石匮书后集》、《古今义烈传》煌煌五百万字,被当时史学界称为可以与司马迁的《史记》相媲美的著作。他撰写的散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立意新颖,文笔优美,脍炙人口三百多年,至今仍为文坛奇葩。

  张岱的人生经历,与《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极其相似,与《红楼梦》中交代作者的人生经历也极其相似。张岱不可能是《红楼梦》作者,但《红楼梦》作者一定与张岱有着类似的经历,方能引起心理共鸣,著《红楼梦》一书。《红楼梦》创作中,一定借鉴吸收了张岱青年时的一些事迹,这在小说创作上是通常的做法,任何作家都会如此。《红楼梦》为什么一定要说故事原来是刻写在一块“石头”上呢?这也与张岱有关: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张岱事迹,多数都来自于他自己撰写的《自为墓志铭》一文。所谓墓志铭,就是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吧?《红楼梦》作者创作前,一定读过张岱的《自为墓志铭》,方能创作出书中“石头自叙”、“自怨自叹”的情节。 
 
 
 
第二节  情僧


  《红楼梦》开篇便有一段非常滑稽而且荒唐的描写:有个访道求仙的“空空道人”,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看到一块大石头上字迹分明,于是同“石兄”进行了一番关于文学创作理论的对话,最后把石头上刻的故事“从头至尾抄写回来,问世传奇”。“空空道人”因受石头上的故事感动,“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把自己改名为“情僧”,把传抄的《石头记》也相应改名为《情僧录》。

  在中国文明史上,释道两教都可谓源远流长,关于两教信徒事迹的记载车载斗量,但对于《红楼梦》开篇如此荒唐的描写,相信两教的任何大师都要大摇其头的,文人雅士见此描写,也只会付之一笑,不予深究的。自红学诞生以来,未见哪位学者专门考证或索隐过“空空道人”的事迹有无真假;过去,笔者也一直以为这么荒唐无稽的描写,不过是《红楼梦》作者用笔狡狯而已,“石头”、“情僧”和“空空道人”大概都是作者的假托,那段关于文艺理论的谈话也只是作者文艺思想的内心对白,所以,对这个居然改名为“情僧”的“空空道人”,并未作认真的考证。

  近来,随着对《红楼梦》初创者洪昇事迹考证的深入,笔者发现,《红楼梦》中的这个“情僧”,并非假托枉拟,而是实有其人。《红楼梦》对“空空道人”与“石兄”的对话以及“空空道人”把《红楼梦》“抄写回去、问世传奇”的描写,实实是“追踪蹑迹”的忠实记载,并非凭空杜撰。

  在上一章关于“补天石”的考证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真实来历。《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就是“青埂峰”住持智朴和尚。据《盘山志》和王士等康熙朝文人的著作记载,智朴和尚号拙庵,俗姓张。江苏徐州人。十五岁出家。三十五岁至盘山,在青沟“结庐”,是“青沟禅院”的创建人和寺院住持。今天在盘山,还有传说拙庵和尚原来是驻守蓟州的明军高级将领,明亡后在此出家,不过这个传说缺乏史料支持,待考。这个智朴和尚十分了得,他不仅佛学造诣很深,更是一个文化功底深厚的“诗僧”,一生吟咏不辍,著述颇丰,可谓性情中人,称“情僧”应是名至实归。他不仅曾同当朝皇帝吟咏唱和,同京中的众多公卿士大夫,都有几乎不拘行迹的密切往来,与康熙朝的著名文人如朱彝尊、王士、王泽弘、李天馥、洪昇等,往来尤其密切。这在智朴所修的《盘山志》、《盘山志补遗》、《电光录》以及上述清初著名文人的作品集中,都有丰富的记载。

  智朴这个“情僧”,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还确实有“道士”的双重身份,竟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空空道人”!智朴号拙庵,时人一般都尊称他为“拙上人”、“拙和尚”、“拙大师”,谁能料到,他居然还有一个别称“拙道人”!康熙朝江苏巡抚、著名诗人宋荦的《西陂类稿》卷十七就记载有《盘山青沟拙道人远道见访留住沧浪亭两首》诗,诗后附有智朴《次韵奉酬》诗。既然“奉酬”了,就说明本人也承认了“拙道人”的称呼。

  其实不仅在称呼上可证明智朴这个“情僧”同时就是“空空道人”,在行为上也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智朴这个人是个对儒释道三教都有浓厚兴趣的智者,他出诗集,修山志,大量刻印佛经,也曾刻印过道教的最高经典《道德经》!康熙三十二年,他就曾捎书王士,委托他为刻印的《道德经》作“序引”;王士的《居易录》对此有明确记载。智朴不仅为同他交往的文人雅士讲经说法,劝他们看透仕途人生,还经常给他们送去盘山所产的草药“黄精”、“紫芝”等,在王士、李天馥、洪昇等人头上出现白发时,他都曾捎去“黄精”,据说可治白发,令这些人颇为感动,在他们的诗集中都有记载。采药治病是“道士”的行为,从这一行为也可看出智朴身份的释道二重性。

  洪昇同智朴和尚的直接交往,有据可查的有两次:一次是康熙二十年春,洪昇时就吏部尚书李天馥西席,陪同李天馥去东陵“送灵”,归途中顺访盘山,专程往青沟寺拜访了智朴禅师。洪昇此次游历有八首记游诗,今存。此时的洪昇,正处于未被举荐“博学鸿词”的忧郁之中,见盘山满山“大石”的胜景,用手指摇动形影相吊的“摇动石”,听智朴讲盘山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正触动满腹心事。这应是他在《红楼梦》中,慨叹“娲皇”用了三万六千块,“独留一石未用”的心境的真实描绘!

  洪昇同智朴的第二次交往,是在康熙二十九年春。上年中秋,洪昇因“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被革去了“国子监生”,并受了三个月的牢狱之灾。在功名彻底无望、哀莫大于心死之际,洪昇“牛衣肿目”,骑着一头毛驴来到盘山,到青沟寺同老友智朴“逃禅”。洪昇向老友倾诉了自己“愧则有余、悔又无益的大无可奈何”心情,试想,此时的僧人智朴会如何劝慰洪昇呢?只能是《红楼梦》中所说的话:“好就是了,了就是好,若想好,便须了,若不了,便不好”。智朴唱《好了歌》、洪昇答《好了歌解》,应是此时两位老朋友之间当然的行为,也正是洪昇创作《红楼梦》的动机所在。洪昇此次在盘山写了许多思想消极虚无的诗,洪昇的诗集中节录收入一部分,其余都被智朴收入《盘山志》中,读者可自去查阅。

  康熙三十年,洪昇携家返回故乡杭州,直至康熙四十三年洪昇逝世,十三年间未见同老友智朴直接交往的记录,但二人的共同朋友朱彝尊、宋荦、王士其间多次南来北往,互传一些朋友的信息是完全可能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四十一年。这年初春,洪昇创作的《红楼梦》初稿终于杀青了。时值朱彝尊来杭,洪昇把初稿拿给朱彝尊看,朱彝尊作了《题洪上舍传奇》诗记叙此事。“洪上舍”者,洪昇也;洪上舍所作的传奇,就是洪昇以自己“亲历亲闻”所作的传奇。朱彝尊诗中说,此传奇内容过于悲伤,令人“不忍终读”,他劝洪昇把此书“莫付尊前”,就是别拿到眼前,避免像《长生殿》那样惹祸,最好是“沉阿翘”,即让你的关于女人的故事最好“藏之深山、投之水火”。此《洪昇上舍传奇》应是《红楼梦》的初稿。

  也是这一年,洪昇的老友智朴和尚静极思动,长途跋涉三千里,到江南去“扫塔”,兼看望老朋友。所谓“扫塔”,就是拜谒寺庙,访求高僧大德,探讨宗教哲理。智朴这次下江南是以什么名义去的呢?居然是以不可思议的“道士”名义去的,有宋荦诗中“拙道人远道见访”字句为证。“道人”去拜访各个宗教胜地,就绝不仅仅是“扫塔”而已,而是“访道求仙”。这与《红楼梦》开篇说“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就完全吻合了。

  “拙道人”智朴和尚在江南期间,曾在苏州的沧浪亭与时任江苏巡抚的宋荦相聚,当时恰巧朱彝尊也正好从杭州赶来苏州,三人在沧浪亭饮酒赋诗,畅叙友谊。三人的诗后来被智朴和尚编为《沧浪高唱》诗集,求王士作序。在王士《蚕尾续稿》中可见对此事的记载。此次相聚,三人是否谈及洪昇及其新作品,于史无征,但洪昇同三人都有深厚友情,朱彝尊又是刚同洪昇在杭州分手便赶来苏州,三人曾议论过洪昇的新作,就可想而知了。

  “拙道人”智朴此次江南之行,还有可能直接拜访过老友洪昇。智朴此行的目的既然是“扫塔”,而杭州的“六和”、“保淑”诸塔是江南塔中翘楚,焉有不祭扫之理;智朴到杭州,又焉有不拜访老友洪昇之理?智朴在“访道求仙”之余,拜读了洪昇的新作,以他“情僧”的性格,“从头至尾抄写回来,问世传奇”,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红楼梦》中“石兄”同“空空道人”那一大段关于文学创作理论的谈话,很可能就是当时二人之间真实谈话的记录;洪昇在《长生殿》序言中,也曾记录了大段同友人探讨文学理论的谈话,可见这种写法是洪昇作品“开篇”的通常写法。

  《红楼梦》开篇交代,“空空道人”把“石兄”所写的《石头记》抄写传世后,“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这里所说的“空”,即佛家的“空幻”教义;“色”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下界红尘之义;“情”既是佛家的“情”,也应含有《红楼梦》中表达的尘世爱情、亲情之义。“因空见色”,就是因为和尚“扫塔”这样“空”事,见到了江南俗世的花花世界;“由色生情”,就是在尘世中又看到了真情,即看到了洪昇的言情作品;“传情入色”,就是把这部言情著作“传抄问世”于红尘世界中;“自色悟空”,就是这部作品表达的恰恰是“色空”思想,有助于人们看破红尘。

  洪昇在《红楼梦》中把老朋友智朴和尚称为“情僧”,除了智朴本人的性格因素外,还必然有历史文化上的渊源。这个渊源应该来自冯梦龙。冯梦龙(1574—1646),字子犹,又字犹龙,自号“情僧”,别署龙子犹,又号墨憨斋主人,詹詹外史、顾曲散人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明朝末期著名文学家、出版家。冯梦龙自小崇拜李卓吾的“异端”学说,言行常出于名教之外,明天启年间曾两次因言获罪。明亡,他坚持民族气节,撰写了《甲申纪事》、《中兴伟略》等著作,寄希望于南明朝廷。顺治三年(1646)春,清兵南下,大义凛然殉国自杀。

  冯梦龙是“情教”的创始人,一生都在参悟一个“情”字。他自封“情主人”,自称“情僧”。他视“情”为宇宙之本体,认为“万物生于情,死于情”,人而无情,生不如死,只要人人有情,就会缔造一个和谐社会。他认为人间万物循环的第一链、也是最关键的链就是情,有了情,万物才能生生不已。他创立了与儒家截然相反的妇女观,激烈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极力张扬妇女的才智,认为“光岳气分,磊落英伟,不钟于男子而钟于妇人”,他在生活中理解女性,尊重女性,体贴女性,一生红颜知己甚多。他极力倡导男女之间以情结合,宣扬情与淫的统一,反对无情的“皮肤滥淫”。他认为“欲”是“情”的基础,但欲决不是情,有欲的情是情,无欲的情也是情,而且是更高层次的情。他提出情是礼教的前提,礼教是情的内化,把情上升到世界观和宗教的高度来认识。

  冯梦龙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他一生大量收集整理短篇通俗小说,先后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