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红楼梦》中对修建大观园的描写,以及对潇湘馆的刻画,不是十分耐人寻味么?
在《红楼梦》中描写的“葫芦庙失火”,原因是那些和尚“炸供不小心”所致时,脂砚斋批道:“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红学界一般都断定这是指曹家在金陵被抄家的原因所在。其实,若不是心中早有一个曹雪芹先入为主,“葫芦庙炸供”同曹家被抄有什么关系?洪昇康熙二十八年被朝廷斥革下狱,表面上看是因为“国丧”期间非时演戏,实质上是因为得罪了“北党”,“皆因朋党怒,岂在伶人戏?”当时的朋友就为洪昇指出了这一点。洪昇得罪“北党”的原因很多,其中一条主要原因,是洪昇在南京期间,曾经用“北党”领袖之一、当时巡抚江宁的余国柱馈赠的千两白银,买了一个小戏子邓氏雪儿为妾。此事对洪昇是美谈,对余国柱却是丑闻,心中之恼怒可想而知。宫廷国丧不正是“胡虏庙炸供”么?洪昇此时被祸的真正原因是在南京——当时的南直隶省惹下的。这方是脂砚斋本意所在。
戚本第二十二回有一段十分惹眼的批语:“作者当日发愿不作此书,却立意要作传奇。”为什么立意作传奇呢?因为洪昇熟悉并热爱传奇创作,一生写了二十多部传奇稿本。那么为什么最终还是“作此书”了呢?显然是身边妻妾怂恿的结果。妻妾又为什么要怂恿作者写小说呢?蒙府本的一句批语可说明原因:“因为传他,并可传我。”妻妾即批书人,也有一肚皮话要说,所以有此举动。其实,不是妻妾怂恿,洪昇也要写小说的。在洪昇晚年,他与《隋唐演义》的作者褚人获,《女仙外史》的作者吕熊,来往十分密切,显然与创作小说有关。很可能洪昇传奇作了,小说也写了。康熙四十一年拿给朱彝尊看的《洪昇上舍传奇》,大概就是与小说《红楼梦》相同题材的传奇。《红楼梦》中的“红楼梦十二支曲”,以及一些类似戏曲写法的情节,也似乎就是从传奇中移植过来的。
第二节 畸笏叟
畸笏叟在脂本《红楼梦》中的地位绝对重要。他的批语数量仅次于脂砚斋,并且评点《红楼梦》的时间多在壬午年(1702)和丁亥年(1707)。壬午年是作者逝世的前二年,丁亥年则是作者逝世的三年以后了。畸笏叟的文化功底似乎不太高,批语中错别字甚多,翻来覆去就是“叹叹”那么几句话,或者以卖弄的口气,透露一些后三十回内容。
这个畸笏叟有可能是谁呢?我们不妨回忆一下,洪昇的生活圈子里,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洪昇于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纳的一个小妾“邓氏雪儿”。康熙二十二年,洪昇以江宁巡抚余国柱馈赠的千两白银,在苏州买回了一个小“戏子”雪儿。这个雪儿,天生一副好歌喉,婚后洪昇家经常出现“丈夫工顾曲,霓裳按图新,大妇调冰弦,小妇啭朱唇”的美妙景象,就是洪昇作曲,黄蕙伴奏,雪儿高歌,其乐融融。
洪昇创作《红楼梦》期间,雪儿不可能是局外人,联想到《红楼梦》中描写宝钗,让她姓薛,以雪喻人,吃冷香丸,似乎可以悟出点什么。壬午年洪昇夫妇年近六十,已是生命晚期,多灾多病,雪儿此时也四十来岁了,应能进入批书者行列,并成为批阅的主角,似为情理之中事;癸未、甲申年前后,洪昇夫妇相继去世,雪儿自然就成为《红楼梦》评点的惟一主角了,直到丁亥年她也死去。洪昇死于甲申六月,她在甲申八月的批语中,就说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并祝愿“造化主再生一芹一脂”,同时说明自己的批语是“泪笔”,这正是小妾这种特殊的“未亡人”;在丈夫和大妇死去时的口吻。至于她批语中曾说“命”作者做这做那,不过是少妾对老夫发娇的口吻罢了。
雪儿为什么署名畸笏叟?其中还有一段隐情。洪家发生“天伦之变”时,洪昇是与二弟殷仲一起逃出了家庭。在漂泊困苦中,二弟夫妇不幸早死,无子女继承香火。洪昇于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将二弟夫妇的骸骨迁葬故乡,并将自己的次子洪昇之益过继二弟名下继承门户香烟。这个洪之益,就是邓氏雪儿所生。雪儿开始批阅《红楼梦》在壬午年,正是己卯后三年,此时署名“继户叟”,谐音“继户嫂”、“畸笏叟”,是十分合情理的。甲申后的雪儿,是洪家存世的惟一长辈,戏称自己为“叟”,批语中倚老卖老,同时也谐音“嫂”,亦属情理之中。
根据畸笏叟丁亥年夏天写的一条批语,说自己这年春天在“都下”结识了一个浙省的新科进士,该人善画美人,欲求他为《红楼梦》之黛玉画像,但因时间匆匆,愿望不果,常为此怅怅。“都下”显然是北京,丁亥年(1707)是洪昇死后三年,畸笏叟跑到北京干什么去了?从她的批语中推断,她在壬午年就知道了《红楼梦》手稿有“五六稿为借月阅者迷失”,心中十分不安,“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不要以为这是泛泛之谈。青埂峰就是北京盘山的青沟寺,癞头和尚就是智朴禅师,正是他在壬午年,把洪昇创作的《红楼梦》“抄录回去,问世传奇”。此后洪家的手稿不幸“迷失”了“五六稿”,畸笏叟欲补全手稿,到北京去找癞头和尚,去抄配石兄原稿,正是最合理的举动。她年轻时随洪昇在北京生活了十多年,熟悉北京,有好多梨园界的朋友,去一次当不困难。至于她找没找到智朴和尚,找没找到“五六稿”原文,就不得而知了。畸笏叟死于丁亥年,她是否死于北京?丈夫的手稿是否也随她流落到了北京?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可惜无从考究了。
第三节 松斋
当今红学界流行一种非常有意思的说法:在《红楼梦》各种版本中,“立松轩本”是总的源头!
《红楼梦》现存的十几种版本,究竟应该如何划分类型是个很有趣味的问题。红学界一般都分为“程高本”和“脂本”,认为除了印本外都是“脂本”,这是很不科学的。那些题名为《石头记》,以八十回传世,并且有脂批的,应该属于“脂本”;那些虽然也题名为《石头记》,也以八十回传世,但每回都有回前回后总批,并有大量不属于脂批的批语的,却未必是脂本,而应是另一个版本系统;题名为《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本,并且没有脂批的,即使是抄本,不是程高印本,也不能看成是“脂本”。因此把《红楼梦》版本系统分为《红楼梦》系统和脂本《石头记》系统、立松轩本《石头记》系统,是比较科学的,也是比较清楚的。曹雪芹传出的名为《红楼梦》的本子,与今天的《红楼梦》系统本子也不相同,无法归入哪个系统,但他的祖本,应该是《红楼梦》系统的本子,因此仍应归类为《红楼梦》系统版本。不过这个版本已经彻底失传了,这种归类没什么意义。总的说《红楼梦》各种版本大体可归类为“《红楼梦》本”、“脂批《石头记》本”和“立松轩《石头记》本”三大版本系统。
这三大版本系统都是从曹雪芹手中一个源头流传出来的么?从表面上看,似乎应该如此,因为现今所能见到的所有版本中,不论内容有多大出入,书中开始都有“后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另题一名为《金陵十二钗》”字样。但细致想来,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在程高本印刷发行前,各种版本的《红楼梦》在社会上流传已久,并且都是手抄本。手抄本的特点,就是在传抄过程中,对于“此有彼无或彼有此无”的文字,往往用其他本子校核抄配,形成“百纳本”。除了甲戌本前面有个“凡例”显得特殊外,其他所有本子的开头文字都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显然是在长期的互相抄配过程中形成的。也就是说,开头写有“曹雪芹披阅增删”字样的本子,不一定就是从曹雪芹一个源头传抄出来的。
由于历史资料极为匮乏,这方面我们只能做些推理判断的事情。洪昇初创《红楼梦》杀青是在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有朱彝尊记载的《洪上舍传奇》可证。此前先后写出了甲戌、己卯、庚辰三个稿本,最后定稿本应最接近今天的庚辰(1700年)本。就是这一年,洪的老朋友、京东盘山的“拙道人”(拙和尚)前往江南“扫塔”,“访道求仙”。根据《红楼梦》书中所记作者“石兄”同后改名为“情僧”的“空空道人”的对话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拙道人”(拙和尚)就是“空空道人”(情僧)的原型,是他第一个从洪昇处抄录回来一个名为《石头记》的本子,并由他来“问世传奇”。从王渔洋对“拙道人”(拙和尚)的记载看,他在江南回来后,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心无旁骛,一心一意蹲在寺庙中做“净金圣叹”。什么叫“净金圣叹”?“净”乃出家人的简称,“金圣叹”是著名的小说《水浒传》的评点者,绝对是他身后所有小说评点者的代称。拙道人刚从洪昇身边回来,评点的是什么书呢?读者朋友细思之。
这个“拙道人”(拙和尚)是个很独特也很神秘的人物,他文学水平很高,同当时著名文人学士交往很多,连康熙皇帝都曾为他的“青沟禅院”御笔亲提“户外一峰”匾额,使青沟寺的称呼变成了“青沟峰”,这难道不正是《红楼梦》中的青埂峰么?他的兼具僧道双重身份,不正是书中那个兼具“空空道人”和“情僧”双重身份者的原型么?在今天的盘山历史文献中,还记载两则“拙道人”(拙和尚)的故事,似乎与《红楼梦》创作不无关系。“拙道人”(拙和尚)俗姓张,原籍徐州,明朝末年,他是明军驻守蓟州的一个将领,明亡后遁入盘山出家。《红楼梦》中那段形容他改名“情僧”时的莫名其妙的话,“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好像就是隐写他的这段历史。“因空见色”说的是他因为大明王朝覆亡而出家,出家后反而更多地接触了大千世界;“由色生情”说的是他在大千世界中接触了那么多著名人物,并与他们保持了长久深厚的感情;“传情入色”说的是他凭着这份感情,为老朋友“石头”(洪昇)“传抄问世”《红楼梦》;“自色悟空”说的是他从《红楼梦》的情幻主题中,更加深了自己的色空思想。盘山史料还记载有一件有趣的事情,有一次康熙皇帝游历盘山,在青沟寺中闻到了浓重的脂粉气味,以为“拙道人”(拙和尚)在寺庙清净地藏有良家妇女,很是生气,后来搞清楚是香客,顿释前嫌。康熙皇帝问他,你为什么不解释呢?他打禅语回答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看,《红楼梦》中这幅最著名的联语,原来就出自青沟寺的“拙道人”(拙和尚)之口,并非作者独创。
“拙道人”(拙和尚)“传抄问世”的《红楼梦》,书名应该是《情僧录》,而不是《石头记》,为什么今天立松轩本仍名《石头记》呢?考虑到《情僧录》乃是一句戏言,只起到说明“情僧”曾抄录问世过《石头记》的作用,不好真的用作书名的,这个疑问就不难解释了。拙道人抄录完成回到盘山后,曾以“松斋”和“立松轩”的名义进行过评点,“松斋”是他的“室名”,“立松轩”是他的批语署名。王渔洋此时之所以把他叫做“净金圣叹”,意思就是他正在评点小说。他为什么在评点小说时为自己取别名为“松斋”和“立松轩”呢?原来,古人认为评点小说,乃文学中的“小道”,不足挂齿,并且还有文字狱威胁,所以也往往不使用真名,也不使用“青沟寺”一类社会闻名的代称,而使用别人很难猜到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署名。“拙道人”(拙和尚)住锡的盘山,是清初的天下四大名山之一,盘山以松胜,青沟禅院附近,更是松荫遍地、松涛轰鸣的好地方,康熙二十九年洪昇来此逃禅时,曾写诗“山山青松迎客”可证。“拙道人”评点从洪昇那里抄录回来的《红楼梦》,以“松斋”和“立松轩”为笔名,实在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情。
研究“立松轩本”的专家们,通过大量分析论证,证明“立松轩”不仅出现的时间早,而且很有特色。其特色主要有:书中的每一回,都有回前回后总批,这些总批显然是“立松轩”本人的批语;正文中也有一些有“立松轩”署名或有其语言特点的夹批,但也混入了大量脂批,似乎是后来传抄中从其他脂本补入的;“立松轩”的批语,佛家思想很浓,很多评语干脆就是用佛家语言写的。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测,这个版本的原始“抄录者”和“评点者”,就是“拙道人”(拙和尚),就是书中那个“空空道人”(情僧)的生活原型,联系到这个人的本来身份就是个“情僧”,书中用佛家语言评点的问题,也就会恍然大悟了!
“拙道人”(拙和尚)以“立松轩”名义“问世传奇”的《石头记》,在《红楼梦》版本史上被称为“立松轩本”。据很多红学家考证分析,“立松轩本”问世的时间在《红楼梦》诸版本中最早,是蒙府本、列藏本的共同祖本,有的红学家甚至认为,立松轩本是一切脂本《石头记》的祖本。联系到《红楼梦》中交代的此书是“空空道人”(情僧)“抄录回去,问世传奇”的记载,这实在是最合理的解释。所以,“拙道人”(拙和尚)在盘山(大荒山)传出来的立松轩评点本,应该是今天《红楼梦》所有版本的第一个祖本。
今天存世的诸多《红楼梦》版本,其创作的总源头是康熙朝的洪昇。其“传抄问世”的源头有三个:一是“空空道人”抄录问世的《石头记》,一是畸笏叟整理传出的《石头记》,一是曹雪芹“披阅增删”的《红楼梦》的底本。前两者分别构成今天立松轩本《石头记》版本系统和脂砚斋本《石头记》版本系统的祖本,而曹雪芹所依据删改的《红楼梦》底本,则是今本《红楼梦》版本系统的祖本。不过,曹雪芹删改过的《红楼梦》,已经完全在历史的迷雾中迷失,今天已无法再见本来面目了。不过书中开头“曹雪芹披阅增删”的一句话,还是在复杂的互相抄配中保存了下来,作为曹雪芹曾经为《红楼梦》问世传奇所做贡献的纪念吧。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红楼梦》书中一开始就交代的版本流传过程:“空空道人”“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名《风月宝鉴》”,“吴玉峰题名《红楼梦》”,“后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增删”,“另题一名《金陵十二钗》”,“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名《石头记》”。对这段话中显示的“《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石头记》”这样一个成书过程,我们往往做线性理解,认为是前后相继的顺序,其实不然。这一串书名并非线性顺序,而是三个板块:从“石兄”与“空空道人”的对话到“吴玉峰题《红楼梦》”,这是第一个板块,说的是“立松轩本”的成书过程。“曹雪芹披阅增删并改题《金陵十二钗》”是第二个板块,说的是“《红楼梦》祖本”及其曹雪芹删改的《红楼梦》本(明本)的成书过程。“脂砚斋抄阅再评恢复原名《石头记》”是第三个板块,说的是“畸笏叟本”的成书过程。三个版块之间并不是前后相继关系,而是各自传出,形成了各自的版本系统。那么为什么今天的所有版本都有这三段话呢?前文说过,这就是手稿反复传抄中形成的“百纳本”效应使然。
当然三套版本系统呈现的板块结构,也不是说这三个版本在时间上是完全平行产生的。“立松轩本”传出来的时间最早,因为“拙道人”“抄录问世”的时间最早,开始于康熙四十一(1702)年。第二个传出的应该是“畸笏叟本”,这是在洪昇逝世(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后,又经过几年的整理评点后传出的。最后传出的才是曹雪芹删改后的“《红楼梦》本”和据以删改的底本,也就是洪昇带到曹家的手稿本。洪昇手稿到曹家的时间虽然早于“畸笏叟本”的问世时间,但在曹家书箱中躺了六十年后,才由曹雪芹开始“披阅增删”,所以问世时间又最晚。
“曹雪芹删改本《红楼梦》”为什么在史料中记载最多,影响最大,却又最终迷失,没有流传下来呢?原因就在于曹雪芹所在的城市和交往圈子。曹雪芹在北京,交往者多是宗室人物,他们最容易在全国造成影响,但他们也最容易受朝廷文字狱高压的限制,所以永忠、明义等人虽然很早就阅读过《红楼梦》,但并没为后人流传下来这个出自曹雪芹手的《红楼梦》版本。“立松轩本”传播的起点在京郊盘山,“畸笏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