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又怀上了。
“淑珍,是谁啊!”此时,从堂屋里面走出一个五十几岁女人来。
“郑局长,她就是高建国的母亲。”马向志低声道。
“娘,是公安局的人。”
“傻孩子,天这么冷,快让人家进来啊!”大娘一边说,一边将两扇门完全打开。
正屋三间房子是后来盖起来的,当年,马向志等三人离开高刘村的时候,高建国家仍然是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三间正屋是单独盖的,高家又在院子的西边盖了两间草屋作为厨房。过去,高家把厨房和正屋盖在一起,发生火灾后,说不清道不白,过去失火,责任是灶王爷的,要么就是狐狸大仙的。现在把厨房和正屋分开,责任就明确了。
火灾的阴影还留在老人的脸上和眼窝里面。马向志明显感觉到,老人的视力不及以前了,以前,老人很远就能认出人来,老人的眼窝里面不时窝着一点眼泪,脸色非常憔悴,变化最大的是头发,在马向志的印象中,老人的头上没有白发,仅仅两年多的时间,老人的鬓角一下子长出很多白发来。
郑峰一行刚在堂屋里面坐下,从院门外面匆匆忙忙走进来两个人,这两个人分别是大队书记彭大勇和大队会计刘长海,两个人听说地区和县公安局的人来了,便丢下手中的事情赶到高刘村来了。
刘长海一进门便道:“左所长,彭书记来是想问问我们能帮上什么忙。”
左元朝想到了同志们住宿和吃饭的问题,同志们把行李带来了,这分明是做好了进驻高刘村的准备:“彭书记,刘会计,你们看看郑局长他们住在什么地方合适。”左元朝递了两支香烟给彭书记和刘长海。
“左所长,就住咱家吧!我们挤一挤,腾出两间房子来,吃饭吗?也在咱家,就是咱们乡下人粗手粗脚,整不出细致的饭食来。”大娘一边说话,一边从桌子下面抽出一条长板凳,让彭书记和刘长海坐下。
郑峰摇了摇头,高建国家人多房少,他不想给高家增添麻烦。
“要不这样,常禄老爹在后村刚盖好三间新房子,他儿子暂时还没有搬家,大概也要十天半月才会搬,让郑局长他们住在那里,我们再想办法弄几张床。”
“只要有房子就行,用不着床,我们打地铺。”郑峰道。
“这能行吗?”彭书记道。
“行,我们经常这样。”
“刘会计,你多弄一点稻草,铺厚一点。”彭书记望着刘长海道。
“行,吃饭就在常禄老爹家。彭书记,你看怎么样?”
后来,郑峰听马向志说,只要上面有人到高刘村来,生产队都安排在高常禄家吃饭,高常禄以前是一个厨子,四里八乡,红白之事,都是高常禄掌勺,最主要的原因是高常禄家做菜讲究卫生。
第三十一章 可笑之极
在郑峰看来,在哪家吃饭都一样,只要人家能咽下去,咱也能咽下去,同志们可是来办案子的,可不是来饱口福的,再说,高刘村是一个穷村子,同志们整天弄的满嘴油花,还怎么办案子呢?
郑峰点头同意了彭书记和刘长海的安排。
大娘当即让媳妇吴淑珍到地里去喊高建国回来,被郑峰拦住了。案子的事情慢慢来,也不急这一时。
郑峰一行之所以第一步就跨进了高建国家的门槛,一是向高家人传达一个信息,上面派人来重新调查高家的纵火案。二是要熟悉一下案发现场,三是要慰问一下高家,当郑峰看到档案材料上的内容以后,心里面很不是滋味,有些灾难不是人人都能经历的,也不是人人都能承受的,当郑峰走进高家的院门,看到高建国的母亲和老婆之后,心里面总算平复了许多。老百姓真了不起,他们有自我修复伤痛的能力,但要想彻底根治和精神上的创伤,必须把案子查一个水落石出。一定要让“狐狸大仙”现出原形来,让乡亲们睁大眼睛好好看一看他她是何方神圣。当然,郑峰心中的“狐狸大仙”并非乡亲们所说的狐狸大仙,郑峰可不相信这些东西,他甚至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文化,而只是落后和愚昧的产物。
刘长海到高常禄家拿来了新房子的钥匙,然后和彭书记、左元朝往大队部去了,同志们的行李在汽车上。
大家在老人的陪同下,从院子里面转到屋子后面的树林。
大娘说,自从他家翻盖了新房子以后,就没有再发生过火灾,这似乎又印证了风水先生的说法,不过,如果风水先生言之成理的话,那么“狐仙”寻仇的说法就站不住脚了,在我们的一些文化中,有很多自相矛盾的事情,汉高祖刘邦在出生之前,他的父亲看到刘邦母亲的身上趴着一条龙,从中国星相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件好事,龙临幸了刘邦的母亲,那还了得,刘邦不是一个凡人,他是龙之子,司马迁想要强调的不就是这个吗?遗憾的是,按照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刘邦不是刘家的种,在中国,女人偷人,这是最丢脸的一件事情,刘家人瞒都来不及,怎么还会大事宣扬呢?更糟糕的是,刘邦的母亲偷的不是人,还是一个畜生,这不是骂刘邦也是畜生吗?
在科学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的生命在结束的时候,生命都结束了,但到现在,还有人在讨论有没有鬼的问题。鬼在人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在我们的文化中一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每年清明节,我们都要烧一些值钱给在阴间的亲人。可见,在冥间,我们的祖先一直还活着,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在冥间活着的故人用什么样的钱,应该由他们来决定才对啊!为什么不可以是人民币呢?
这是不是非常可笑呢?
话说回来,不管高建国家的房子怎么盖,厨房和正屋在不在一起,狐仙要是想继续寻仇的话,有的是机会,有的是手段,难道狐狸大仙已经出了气,解了恨,停止报复了吗?
第三十二章 一贫如洗
在正屋的东山头,确实有两个直径在五六十公分左右的树桩了,大娘说,被锯掉的是两棵百年老槐树,就是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那两棵槐树。
为了防止火灾,高家人将柴堆放在了院门外。每次烧火做饭都从柴堆抱柴禾,饭菜烧好以后,把灶膛里面的剩下来的柴草清出厨房。
除此以外,高家还在厨房内外个放了一口大水缸,高建国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水缸挑满水。
自从上次火灾之后,高建国的母亲平时也不出去串门了,想串门的时候,就把别人请到家里来。
防范是必要的,但我们能体会到这种诚惶诚恐的日子是很难打发的。但高家人还在继续打发这这样的日子,一天不把“狐狸大仙”挖出来,高家这种诚惶诚恐的日子就不会结束。
同志们在高家还能看到那场大火留下的痕迹,说起来令人心酸,高建国家除了睡觉的床和吃放的桌子板凳以外,没有一件像样家具。
除了诚惶诚恐的日子以外,还要忍受贫穷的煎熬。郑峰看到了两个男孩,一个十岁九岁左右,一个六岁左右,个个面黄肌瘦,衣不合体,孩子身上所有的衣服都是用大人的衣服改造的,衣服上落了不少补丁。
如果真有狐狸大仙的话,那么,他们也不能称之为仙,高建国犯下的过错,为什么要强加到孩子的头上呢?如此看来,这位“狐狸大仙”应该是仙中之魔。
郑峰一行准备到高建国家后面的树林里面去看看,刚准备出院门,一个三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冲进院门。他就是高建国,有人把公安同志到高刘村来的消息告诉了高建国,高建国立马飞奔而来。
高建国一眼就认出了马向志和付微澜。
“马公安,我听说你们来了,就一口气跑了回来。”
“郑局长,这就是高建国。高建国,这位是地区公安局的郑局长,他们刚拿下水涟县的案子就到高刘村来了。”
高建国将手在衣服上使劲擦了几下,然后抓住了郑峰的手:“我做梦都在想咱家失火的事情,可就是没有做到你们到高刘村来——我做梦都没有想到。”高建国的眼眶里面全是泪。
在马向志和付微澜的眼中,高建国苍老了不少,三十岁左右的人,鬓角上已经有了白发,黝黑的脸上有了几条不该有的沟壑。
院门口还站着一个人,他是和高建国一同跑回来的,他就是高建国的堂兄弟高建功。他站在旁边只顾擦拭脸上的汗。
高家的院门外,站着十几个人,在高家的院门外,有两棵枣树下站着十几人。
高建国领着大家到屋子后面的树林看了看。
大家已经熟悉郑峰和李云帆的行事作风,他们不管接手什么案子,首先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熟悉环境。
一行人走到高建树家院门口的时候,正好看到高建树从院子里面走出来——是用两条一大一小的板凳走出来的,大概是同志们突然从院门口闪过,高建树被吓着了,他用两条板凳向后退了几步。
第三十三章 身轻如燕
郑峰和李云帆同时看见了高建树,借助于两条板凳行走的高建树,整个人的高度,加上两只板凳的告诉只有七八十公分的样子,他的身体萎缩的很厉害,也许高建树自己觉得行走非常自如,但在郑峰和李云帆看来,很难,像他这样的步子,正常的人一步都走不了。
郑峰本能地向路左边让了让:“老乡,你先走。”
“您请先走,我没有啥子事情。”高建树将身体放在一只比较大的板凳上,他微笑着,将头向后仰,只有这样,他才能看见大家的脸。
“郑局长,他是我堂兄高建树。”
高建国的堂兄有很多,但最亲的堂兄就只有高建功一个人。
“马公安,这位就是你提到的画画得很好,并且会写‘雀字’的人吗?”
郑峰主动和高建树搭话是有考虑的,既然是熟悉环境,那么,自然少不了高建国的邻居高建树啰!
“不错,就是他。”
“老乡,我们可以进去看看你的画和字吗?”
“当然可以,就怕咱们乡下人这些土玩意入不了你们的眼。”
“我们听说你写的‘雀字’很有特点,所以想看看。”郑峰低头弯腰道。
“快请进。”高建树身轻如燕,一个非常迅疾又非常漂亮的转身,将郑峰一行领进了自己家的堂屋。”
“大娘,您好啊!”郑峰进院门之后看到另一间草房门口坐着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便主动和老人打招呼。
老人站起身,没有说话,他右手拿着一个捻线的陀螺,左手拿着一团棉花。
“公安同志,我娘的耳朵不好使,她听不见声音,非得很大,她才能听见一点点。”
高建树的身体在两条板凳之间摇摆着走进堂屋。
马向志所言非虚,堂屋的墙上挂满了不同的肖像,全是用铅笔画出来的,都是一些老人的肖像画。
在堂屋中间,放着一张很矮的桌子,桌子的高度相当于一般桌子高度的三分之一,桌子上放着一个画板,画板上夹着一张草稿纸,草稿上用铅笔画出浅浅的方格子,在草稿的左上方夹着一张照片,照片上压着一块比较薄的有机玻璃,有机玻璃上也有一些很小的方格子,大家看出来了吧!高建树用的是打格放大的方法画肖像的。
在堂屋的墙上还挂着十几幅对联,这些对联全是用鸟的形状组合起来的,如果不听高建树的解释,一般人还真不认得对联上写的是什么内容,而听高建树一说,还这是那么一回事。
这种用鸟的形状组合起来的字和对联,郑峰和他的战友们还是第一次见识,大家兴致盎然地欣赏了好几副对联,高建树非常开心,他不厌其烦地解说对联上的内容,乡亲们请高建树写对联无非是为了应个景,图点节日的喜庆,郑峰和同志们就不同了,他们完全是带着欣赏的眼光来看这些对联的。
郑峰的一句话把高建树逗乐了:“我们走的时候,我得跟您要一副对联,这种对联,很有意思。”
第三十四章 现场问案
高建树笑的合不拢嘴:“瞧您说的,要多少副都行,只要喜欢,我给你们一人写一副,写什么内容,你们自己定。”
“一言为定,你画画,写字还缺什么材料和工具,我们在县城顺便捎给您。”
“用不着——用不着,我一样也不缺。”
高建树将同志们送出院门——和正常的人一样将客人送出门外一样。
一个身体如此严重残疾的人,竟然生活的如此满足,真让我们这些正常人汗颜啊。
离开高建树家以后,大家到高建国家的屋子后面看看。
高刘村前村后面有一长条树林,树木确实很密,有些树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在每户人的后面都有几棵百年以上的大树。最粗的树得两个人合抱,两个人合抱的树,隐藏一个人,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凶手可能就是利用这些大树隐藏起自己的形迹的。
树林里面也有一些被砍伐的树——都市一些比较小的树。
那么,那些大树。老树为什么不砍伐呢? 高建国说,这些树就等于是各家的根,根越深,树越茂盛,树越茂盛,这户人家就兴旺。所以这些树是不能随便砍伐的。
郑峰详细询问了厨房的情况,虽然档案材料里面有相关的描述,但有些细节多关注一些不是坏事。火灾发生的时候,高家院门是锁着的,所以,凶手翻越院墙进入院中的可能性是 不大的,那么,火种是怎么进入厨房的呢?这就要对厨房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如今,当年发生火灾的厨房已经不在了,郑峰要在脑子里面将厨房的样子还原出来。
“厨房有窗户吗?”郑峰问。
“厨房有一个窗户。”马向志回答。
“窗户在什么位置?”
“窗户朝北,对着树林。”
“窗户有多大?”
“窗户的大小?”马向志望着高建国,“高建国,你来说。”
高建国在一棵小树上掰断了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又在方框里面画了六根竖线,六根竖线代表六根窗挡。方框的边长为六十公分左右。
画好以后,高建国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量了一下,一共是三揸长,每揸长度在二十公分左右。
“窗户就这么大吗?”
“就什么大,窗户是我自己打的,三揸长,没有错。”
“窗户的高度呢?”
“窗户的高度到我的胸口。”
李云帆目测了一下高建国的身高,大概在一米七三左右,窗户的高度应该在一米二七上下。
马向志和付微澜,包括左元朝,刚开始都没有明白郑峰和李云帆的意思,等李云帆确定窗户的高度之后,他们才明白自己在当年勘查现场的时候忽略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细节。
“老李,六根窗挡之间的距离应该在八点五公分左右。”
郑峰和李云帆计算窗挡之间的宽度,目的是分析判断凶手是如何将火种以及助燃材料放进厨房的。
“当时,灶膛里面有没有柴火呢?”
“有,肯定有,烧饭的时候,柴草抱多了,会剩下一些。”
第三十五章 现场模拟
高建功接着道:“自从那场大火之后,我娘每次烧好饭,都要把剩下来的柴草清理干净,灶膛里面一根柴草都不留。”
“在发生火灾之前,灶膛里面的柴草多不多呢?”
必须有一定量的柴草,火才能上房顶,只要火上了房顶,放火才算成功。
“这要问我娘,当时烧饭的是我娘。”
于是,大家随高建国回到高家。
高建国的母亲回忆,当时灶膛里面有两捆半柴草。
“大娘,您跟我们说说,两捆半是什么意思?”
“一捆是树枝,一捆是麦秸,另外半捆是散开的,也是麦秸。”
这么多的柴草,还有一捆树枝,只要有火种,火上房顶,那是一定的。
“高建国,人站在窗户外面能不能看到灶膛呢?”
灶膛里面有柴禾,将火种扔到灶膛里面的柴禾上,纵火才能成功。很显然,没有一定量的柴禾,只有火种是不行的。
“看不到。”高建国沉思片刻道。
“那么,人站在窗户外面,能不能将火种扔到灶膛里面呢?”
“灶台上面是烟囱和一堵墙,有烟囱和墙挡着,从窗户外面把火种扔到灶膛里面,恐怕很难。”
“在村子里面,其它人家的灶台是怎么砌的呢?”
“这我倒没有在意。”
“有没有人家的厨房,包括灶台和你家大致相同呢?”
“这倒是有。”
“是哪一家?”
“隔壁高建树家的厨房和我家一样,厨房的朝向不一样,但窗户和灶台的位置一模一样。”
“你现在就领我们到高建树家去看看。”
紧接着,高建国领着郑峰一行去了高建树家的厨房。
高建树家的厨房坐西朝东,一进厨房,迎面就是一扇窗户,窗户的样子和高建国在地上所画的窗户完全一样——连大小都一样,灶台的正面朝南,灶膛在北面,灶膛里面有一捆柴,还有一小抱稻草,这是高建树的母亲刚从外面抱进灶膛,准备烧中饭的。
自从高建国家发生火灾之后,村子里面所有人家都变的非常谨慎,烧完饭以后,都会把灶膛里面清理的干干净净。“大家都被”狐狸大仙弄怕了。人命关天,大意不得啊!高建国家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在窗户的外面就是通向后村的那条路。
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