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人命关天,大意不得啊!高建国家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在窗户的外面就是通向后村的那条路。
郑峰和卞一鸣低语了几句之后,卞一鸣走出厨房。
不一会,卞一鸣的脸出现在窗户外面。
卞一鸣将右手伸进窗户,他的手上拿着一根树枝。
卞一鸣摆动几下树枝,然后将一截长二十公分左右的树枝朝灶膛扔去,树枝从灶台放盐罐,糖罐的灶墙上飞了过去,树枝正好落在了灶膛里面的柴禾上。灶墙的高度在八十公分左右。
马向志、付微澜好左元朝终于明白,凶手应该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将火种扔到灶膛里面的柴禾上的,这也应该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马向志、付微澜和左元朝不得不佩服郑峰和李云帆等人的智慧。
在高建树家的厨房做完试验以后,郑峰一行又回到了高建国家。
第三十六章 前往住处
“马向志,你们在勘察现场的时候,有没有闻到煤油的味道。”郑峰之所以提这个问题,是他在高建树家的灶台上看到了一盏煤油灯。
“有煤油的味道,但我们无法确定是高建国家厨房里面的煤油灯散发出的味道,还是凶手在纵火时使用的煤油,我们在坍塌的灶台下找到一个煤油灯,瓶子里面还有一点残留的煤油。”
郑峰和李云帆估计,凶手在实施纵火的时候极有可能在火种上添加了煤油,有煤油助燃,就不怕火烧不起来。这种东西家家都有。
在郑峰和李云帆看来,马向志向和付微澜所闻到的煤油味,可能是高建国家的煤油灯散发出来的,也有可能是凶手点火时所用的煤油。
种种迹象表明,凶手在实施犯罪之前,把所有细节都想好了,凶手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谋划。
凶手一定是对高家厨房的情况非常熟悉的人。
两次火灾极有可能是。
此人应该就是高刘村人。
郑峰一行正准备离开高建国家的时候,彭书记走了高家的院门。
同志们睡觉的地方已经安排好了。彭书记来喊同志们去看看。
一行告别了大娘,上了通向后村的小路。高建国在一旁随行,这是郑峰的意思,郑峰有很多情况想问高建国。
高常禄儿子的新房子在后村最东边头第一家。
路两边是小麦地,麦苗的出苗率不是很高,上面覆盖着一层白霜。
“高建国,路两边的地在案发当时种的是什么庄稼?”
“是玉米。”
在刘二麻子家的西边,有一个十字路口,向北通向芦苇荡和大梁河,向西通向刘长海和高马氏的家,向东就是高常禄儿子刚盖好的新房。
男同志住在新房里面,王萍住在哪里呢?
高建国想到了一户人家,这家人姓汪,这是高刘村唯一一户外姓人家,我们在上一个案子里面曾经提到过一个叫唐文君的人,他家是下放户,当时,勤将地区很多县接纳了不少省城南京的下放户,汝阳县也不例外,这户姓汪的人家就是一个下放户,不过这个下放户和一般的下放户不同,一半的下放户基本上都是小市民,这个姓汪的可是一个下放干部,大家别以为,下放干部肯定要比一般的下放户地位高一些,恰恰相反,一般的下放户无非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姓汪的是要接受改造,这也就是说,姓汪的是一个犯了严重错误的下方干部,此人叫汪静清,是省城一家报社的副总编,就因为说了一句话,结果被打成了右派,并被下方到汝阳县前进公社奉贤大队高刘村来劳动改造。
“他说了一句什么话?”卞一鸣非常好奇。
“那是一个星期三的下午,报社组织大家学习人民日报社论,大家都到会议室了,工宣队的负责人还没有到,这次政治学习就是有这个负责人主持的。汪静清说了一句‘大家静坐一会。’意思是大家安安静静地等一下。可这句话被别有用心的人传到工宣队领导的耳朵去了。”
第三十七章 爽快答应
“这还了得,‘静坐’这不是在向他老人家静坐示威吗?因为在会议里面有一幅的画像,而汪静清就坐在的画像旁边。于是,汪静清被打成了右派,不久就被下放到苏北农村劳动改造。”
在笔者看来,这知识分子的思想确实要好好改造一下,肚子里面学了那么多的知识,竟然不知道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平时还喜欢卖弄,言多必失,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不好好改造一下,尾巴肯定要翘到天上去了。怪不得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的统治者都和知识分子过不去呢?知识分子身上有傲气和傲骨,不整治和修理一下是不行的,不把他们个性的棱角抹掉,迟早会出大事,尽管古语有“秀才造反,三年难成”之说,但“秀才造反”还是要提防的;知识分子目光敏锐,看问题比较深入和透彻,不把他们弄服帖了,他们就会“横挑鼻子竖挑眼。”这样一来,统治者的愚民政策就很难实施和贯彻下去。
汪静清家有三口人,老伴,还有一个十八岁左右的女儿,汪静清家就在高常禄家新房子的旁边。前面,笔者曾经交代过,高刘村三十七户人家,只有一户人家是瓦房,这户人家就是汪静清家。
既然是到农村安家落户,总的有地方住啊,于是,在地方政府的关怀下,乡亲们出工出力,为所有的下放户盖上了瓦房,真让乡亲们眼馋啊!
彭书记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说话之间,大家已经走到了汪静清家的院子门口,透过低矮的篱笆,大家看到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正坐在椅子上百~万小!说。
此人就是汪静清。
高建国和彭书记走进院门,和汪静清说了几句,汪静清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他还带王萍到西屋里面看了看,汪育才的女儿睡在西屋,是一张大床,两个人睡。绰绰有余。
高常禄家的新房一共有五间,三间正房,两间厨房,院墙暂时还没有垒,笔者只能用“垒”这个词,因为,在高刘村,所有人家的院墙全是用土加草垒起来的。连房子的墙都是用土和草垒起来的,更何况是院墙呢。
房子的门已经装上了,窗户很简单,五六十公分的方框,里面竖着几个木棍,这就是窗户。
彭书记将大家领进正房,正房里面用席子隔成了厢房和堂屋,东西厢房里面打了两个地铺,刘长海正在西屋铺稻草,不知道他从哪里找来了几块旧门板铺在稻草下面,刘长海说,房子刚建好,屋子里面有一点潮气。
堂屋里面有一张大桌子,还有几条长板凳,大桌子下面放着两个热水瓶,热水瓶的外壳是用竹篾编的。大桌子上面摞着十几个大碗,碗上面卡着一个竹箩。
桌子上还有一盏罩子灯,里面倒满了煤油。罩子灯旁边还有一盒火柴。
大家就要在这里呆上一段时间,住宿和吃饭的问题解决了以后,郑峰的心才算定了下来。
第三十八章 特别对话
刘长海往窗户洞里面塞了一些稻草,他说,夜里面会比较冷。
房子里面的东西是刘长海安排的,很显然,刘长海是一个心细之人。
中午,同志们在前村高常禄家吃的饭,彭书记和刘长海没有作陪。郑峰一行是来办案子的,他们和一般的地方干部不一样,可不怎么喜欢官场上吃吃喝喝那一套,彭书记和刘长海大概是觉得不妥和碍事,所以,安排好同志们的住处以后,两个人就告辞了。
吃过中饭以后,刘局长就回县里去了。
参加“71。9。28”案的同志一共是八个人,他们是郑峰、李云帆、卞一鸣、王萍、谭科长、马向志、付微澜和左元朝。
高常禄家住在后村西头第一家,院门前有几棵石榴树,还有一口水井,井口上有一个轱辘。同志们到高常禄家的时候,井口上蹲着三个老太太在洗菜,其中一人就是高马氏。
三个老太太的一段对话被同志们听到了。
“老嫂子,我听说这些人是地区公安局的人。”
“可不是吗?领头的姓郑,是个大局长。”
“地区公安局的大领导都来了,莫非高建国家的大火有古怪?”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两年多,还能查出来吗?”
“我看危险,明明是高建国冲撞了狐仙,公安局的人难道有三头六臂,连玉皇大帝和阎王爷都管不了的事情,他们能行吗?”
“人家可不信这个。”
“不信也得信啊,要是真有人放火的的话,上一次就查出来了。”
“这也很难说,人家就是干这个的,如果没有古怪,人家干嘛三番五次到咱们这穷乡僻壤来呢?”
院子里面的柿子树下,放着两张长板凳,郑峰和李云帆干脆在板凳上坐了下来,高常禄正在厨房里面忙着呢?他看到同志们走进院门,跑出来打来一梭子香烟,然后忙自己的去了。
“老嫂子这话有道理,保不齐那把大火是什么人故意放的。”
“两年前,警察不是来查过了吗?和高建国家结梁子的不就是长海家和刘茂生家吗?”
“是啊!在咱们高刘村,再也没有人家和高家有仇了。”
“可是,当时不是已经调查清楚了吗?高家的大火,根本就不关刘长海和刘茂生家的事情。”
“要么就是当年没有查清楚,所以,他们又来查了。”
“查不查,依我看,都不关刘茂生的事,他这人脾气虽然不好,但绝不会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
“是啊!刘茂生在咱们村当了十几年的队长,什么事情,都是做得端,行得正。”
“可不是吗,刘茂生家祖祖辈辈都是规规矩矩的庄稼人。”
“说来也奇怪。”
“怎么奇怪?”
“咱们高刘村以前虽然也发生过走火的事情,可像高建国家这么的火,还是第一次。”
“更奇怪的是,高建国家在一年之内发生了的两起大火。”
“是啊!这把火迟不烧,早不烧,偏偏赶在高建国攒足了钱——准备买手扶拖拉机的时候烧起来了。”
第三十九章 重中之重
“最要命的是赶在吴淑珍怀孕的时候。”
在警方再次进驻高刘村的时候,乡亲们不得不静下心来想一想两年多前发生的那场惨绝人寰的纵火案,这正是郑峰所希望的,只要乡亲们肯严肃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同志们的调查就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只要大家肯动脑筋,就一定能想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要不是发生了那场大火,老嫂子还要活好几年。”
“可不是吗?多好的一个人啊!要我说,这老天爷真是不长眼啊。”
老人的对话中,充满了对高家人的同情。
“一定是高家在不经意间得罪了什么人,而高家人却一点都不知道。”
“怎么能不知道呢?在咱们高刘村,哪家和哪家吵架闹意见,全摆在桌面上呢?”
“这不一定,有些人不吵不闹,藏着掖着,这就很难知道了。”
郑峰和李云帆对视片刻,他们对老人的对话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李云帆从口袋里面掏出笔和笔记本,在上面写了一行字:“在高刘村,跟高家之间有矛盾的人家,除了显性的,还有没有隐性的——高马氏。”李云帆之所以在后面注上“高马氏”,是想找高马氏了解情况,并通过高马氏找到另外两位老太。
很显然,对即将开始的刑侦工作,郑峰和李云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李云帆写在笔记本上的内容就是他们要做的工作,到底还有哪些人家和高建国家有矛盾,或者说,高建国,包括高家所有的人,有没有在无意之中得罪了什么人?这应该是调查的重中之重。
当然,关于刘长海和刘茂生,还要做更深入的调查。
只要我们仔细看一下李云帆的笔记本,我们就不难发现,在李云帆刚写好的这行字的上面,还有一行字:“刘婶从刘茂生家拿走的鲫鱼是当天下午刚打的,还是养家里的?”
大家还记得吗?在高建国家发生大火的那天黄昏,另一个村庄的刘婶从刘茂生家拎走了几条大鲫鱼,他的媳妇等着喝鲫鱼汤下奶,马向志和付微澜就是根据这一点将刘茂生的嫌疑排除在案子之外的,那么,刘婶从刘茂生家拎走的鲫鱼是刘茂生当天下午刚打的,还是养在家里的呢?马向志和付微澜没有核实这个细节,所以,郑峰和李云帆觉得应该把这个细节弄清楚。
在吃中饭的时候,李云帆就这个问题请教了高常禄。
彭书记把同志们搭伙的地方安排在高常禄家,正合郑峰和李云帆的心意,倒不是高常禄菜做得好,而是因为高常禄为人爽直,又非常健谈。
高常禄对刘茂生的印象很好,但这并不影响他实事求是地说话。
刘茂生自从不当生产队长以后,确实消沉过一阵子,主要是在民主选举的时候票数太低,在高常禄看来,刘茂生对高建国没有什么意见,主要是对乡亲们有些怨恨,他为乡亲们服务了十几年,没有功劳有苦劳。
第四十章 关注细节
但刘茂生并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心里面抹不直,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队长总不能当一辈子吧!在当生产队长之前,刘茂生就是一个打渔的,当上队长以后,他就一门心思扑在生产队的事情上。既然从队长的任上下来了,不久,他就操起了老本行,每天打的鱼养在水塘里面,攒多了以后,就拎到集市上去买,附近如果有女人生孩子需要喝鱼汤下奶的话,就会到刘茂生家去买,刘茂生也不是一个计较的人,连卖带送,有时候还不收钱。
高常禄的意思是,在刘茂生的家里面,一般会养着一些鱼,特别是鲫鱼。
高常禄的话证实了郑峰和李云帆的分析。
吃过中饭以后,郑峰一行去了前徐村,找到了刘婶。
糟糕的是,刘婶无法确认她拎走的是刘茂生当天下午打的鱼,还是养在家里面的鱼。
郑峰和李云帆让刘婶认真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
下面是刘婶的回忆:
刘婶到刘茂生家以后,进村子的时候,就听说高建国家失火的事情,老人到高建国家看了一会,就和刘茂生的老婆回家去了,当时,火已经完全扑灭。高家的院门内外站了很多人。
刘婶到刘茂生家以后不久,刘茂生就拎着鱼篓和渔网回来了,当时,刘婶和刘茂生的老伴正在说高建国家失火的事情。
几分钟以后,刘茂生就把小铁桶交给了刘婶,铁桶里面有六条鱼。
“小铁桶是谁的?”
“是我带去的。我想多买几条养着,铁桶里面有水,鱼就不会死。”
“刘茂生回到家以后,进了那间屋子?”
“厨房。”
“您和刘茂生的老婆在什么地方说话?”
“在堂屋。”
“这也就是说,你并没有亲自看到刘茂生将鱼篓子里面的鱼放到你的铁桶里面。”
“是的。”
“那么,铁桶是刘茂生从厨房里面拎出来的吗?”
“我也没有看见。”
“刘茂生的鱼一般会养在什么地方呢?”
“一般养在水塘里面。”
“您是怎么知道的呢?”
“我们村子里面的女人生孩子下奶,都到刘茂生家去卖鱼,咋能不知道呢?我闺女生完孩子以后没有奶水,我也是在刘茂生家拿的鱼。”
“那么,你买的鱼拎回家以后,欢不欢实呢?”李云帆问。
“欢不欢实”是一句土语,意思是游动的时候劲大不大。九月二十七号下午,篓子里面的鱼在无水的情况下——在刘二麻子家的院子里面呆了几个钟头,即使在鱼篓里面放了水草,鱼的新鲜度还是会大打折扣的。李云帆以前喜欢钓鱼,他懂这个,如果鱼篓里面有很多条鱼的话,那么这些鱼就会在鱼篓子里面闹腾,你跳几下,我跳几下,你压压我,我压压你,鱼的新鲜度更会受影响。
“欢实——欢实的很。当天晚上,我煨了两条,其它四条养在铁桶里面,到第三天都没有死。”
“鱼身上的鱼鳞有没有掉呢?”
“也没有。只有一条鱼掉了几片鱼鳞,当天晚上我就煨汤了。”
第四十一章 大梁河上
鱼在鱼篓里面闹腾,并互相挤压,受伤的肯定是鱼鳞,没有掉鱼鳞,而且养到第三天,这能不能说明刘茂生捞给刘婶的鱼是养在鱼塘里面的鱼呢?九月二十七号下午,刘茂生的鱼篓里面会不会空无一鱼呢?或者只有几条鱼,而这几条鱼又是从家里面拿的呢?
那么,刘茂生为什么要将鱼篓和渔网放在刘二麻子家呢?他是不是想向刘二麻子的母亲,向高常禄和高马氏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呢?在高建国家发生火灾的时候,我不在现场,我在大梁河打渔,所以,我和高建国家的纵火案毫无关系。至于刘二麻子的母亲会不会看到鱼篓里面的鱼。刘茂生一点都不担心,因为刘二麻子的母亲为人厚道,从来不占别人的便宜。
郑峰和李云帆在阅读档案材料的时候,始终觉得这里有问题,这大概就是他们下决定介入此案的一个原因。
郑峰一行带着遗憾告别了刘婶,
接下来,郑峰一行要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郑峰和李云帆在档案材料里面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刘茂生之所以跑回村,是因为他在大梁河的河堤上看到了浓烟。那么,在大梁何的河堤上能不能看见高建国家失火时的浓烟呢?在河堤上看见浓烟的可能性是不容怀疑的,关键是能不能一眼就确定是高刘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