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才情人生-乔冠华-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方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并在志愿军代表住地为姚庆祥烈士举行追悼大会。姚庆祥的灵堂两 侧悬挂着 两幅挽联,上联是“为保障对方安全反遭毒手”,下联是“向敌人讨还血债以慰英 灵”。灵堂陈列着 烈士的遗像以及花圈、挽联等。    
      灵堂布置完毕后,李克农、乔冠华到现场检查。“虽有这么多的挽联,可仍觉得有点不足,难以表达人民的愤慨之情。”李克农回过头,对 站在身旁 的乔冠华说,“老乔,还是请你想一想,是否再写一幅更为醒目的挽联。”    
      “嗯!”乔冠华应了一声。乔冠华不愧为一代才子,只见他紧锁眉头,在房间里来回踱了几步,便顺口念出一幅挽联… …    
      世人皆知李奇微,李奇微是当时联合国军总司令。    
      举国同悲姚庆祥。    
      “好好好”,李克农闻声连连称好,“你赶快让人去布置,以免耽误了时间,”李 克农对乔冠华吩咐 道。在沉痛悲壮的哀乐声中,姚庆祥烈士追悼会开始了。    
      灵堂虽然不大,但布置得庄严肃穆,特别是那幅“世人皆知李奇微,举国同悲姚庆祥”的挽 联,尤其 引人注目。各界人士、中朝代表团,开城中立区军事警察部队以及各国前来采访的 新闻记者都参加了 追悼会。    
      枪杀姚庆祥的事件本已引起世界各国一切正义人士的强烈谴责,而举办姚庆祥烈士追悼会更 将这场反 对阻挠谈判的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特别是那幅乔冠华写的挽联不胫而走,从而 使美国侵略者在道 义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然而,美方并没有因此而稍有收敛。姚庆祥烈士的血迹未干,美国飞机竟又于8月22日深夜 非法侵入开 城中立区上空,以我方代表团住所为目标,施行轰炸与扫射。消息传到志愿军总 部,彭德怀愤怒地说 :“这是蓄意谋杀!”    
      发生此事的当天晚上,李克农、乔冠华立即决定通过联络官与驻在汶山的联合国军代表团通 了电话, 要求他们前来调查。美方联络官借口夜深,再三推诿,拒绝前来开城。我方强烈抗 议,肯尼和穆莱才 姗姗而来。在调查过程中,肯尼和穆莱一再抵赖美方的罪恶行径。当勘察到第三个弹坑时,他们即不愿 再继续调 查下去。中朝联络官张春山、柴成文立即严肃指出:“我们有权要你们调查下去。 ”    
      22日夜初步调查和以后实地复查的结果,证明敌机两次共投弹17枚,其中杀伤弹13枚,汽油 弹4枚。13 枚杀伤均落在我方停战谈判代表团住址以北200米左右处。代表团住宅前及停放在 门前的南日将军座车 内,均落有杀伤弹弹片。    
      美方蓄意制造的轰炸案,人证物证俱在。为抵赖其罪行,他们拒绝认真地调查,拒绝承认调 查所得的 是事实,拒绝允许新闻记者前往出事地点观察。他们不仅闭着眼睛说瞎话,死不认 帐,而且还倒打一 耙,诬蔑是我方自己干的。    
      由于中朝代表团认为自己是前来谈判停战的,因此,对方不可能会对自己下毒手,所以事先 没有任何 防空准备,不料美方竟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信义,悍然以中朝谈判代表团作为攻 击 目标。所以,此 次轰炸不久,李克农、乔冠华和部分工作人员在邓华的极力劝说下,离开原 来的驻地,转移到开城西 北山沟里的双爆桥。随后,代表团的其他成员也相继转移,有的住 在青云洞,有的住在开城北部中立 区边缘的一个山顶草房里。原来的住地仅留下张春山、柴 成文带着与对方联络的无线电报话机,谈判 工作实际上已无法正常进行。    
      面对如此蛮不讲理的敌人,中央当时的方针是:“准备破,不怕拖,坚决回击,留有余地。 ”在美机 轰炸扫射我代表团的当天,金日成、彭德怀两将军即联名向李奇微提出强烈抗议, 并宣布自8月23日起 停止会议,以待对方作负责处理。抗议信发出后,我方代表团多数人员转入安全住所,防止敌人再次偷袭。不出所料,在9月1 日,美方 飞机又轰炸了冰库洞南日的住所。对敌人在此期间破坏谈判的种种罪行,我方通过 报 纸、电台等舆论 工具,及时进行揭露,把真相公之于全世界一切公正人士之前,使敌人有所 畏惧。    
      8月底9月初的朝鲜半岛,前线的广大指战员摩拳擦掌,准备给敌人以更沉重的打击;后方 则积极反击 敌人的轰炸,支援前线。然而季节不饶人,这时秋意渐浓,早晚天气颇有凉意。 乔冠华一行离开北京 ,时值盛夏,原以为停战谈判只需一两个月,虽然不会太顺利,但总不 至拖到冬天吧。由于大家都未 带寒衣,乔冠华急了,他提笔给正在国内的外交部办公厅主任 王炳南写了一封催办函:    
      炳南兄左右:开城秋深矣,冬装犹未至,东北在咫尺,奈何非其事?既派特使来,何以不考虑?吾人忍饥寒,公等等闲视,口惠实不至。难道唯物论,堕落竟如此?日日李奇微,夜夜乔埃事,虽然无结果,抗议复抗议,苦哉新闻组,鸡鸣听消息。嗟我秘书处,一夜三坐起。还有联络官,奔波板门店,直升飞机至,趋前握手见。又有新闻记,日日得放屁,放屁如不臭,大家不满意。记录虽闲了,抄写亦不易,如果错一字,误了国家事。警卫更辛苦,跟来又跟去,万一有差错,脑壳就落地。千万辛苦事,一一都过去。究竟为谁忙,四点七五亿。遥念周总理,常怀毛主席,寄语有心人,应把冬衣寄。    
      对一场举世瞩目的停战谈判,乔冠华用打油诗的形式写出,诉尽中国代表团的甘苦与浪漫, 并请老友 王炳南寄去御寒衣物,他的风流倜傥于此可见一斑。    
      周恩来总理对自己的爱将与部下非常体贴关心,在乔冠华从事停战谈判工作期间,他特地安 排龚澎去 开城松岳山麓来凤庄探亲,后来龚澎在北京生下第二个孩子,便给女儿取名“松都 ”(意为在松山怀孕 ,首都北京出生)。    
      顺便说一下乔氏夫妇的大儿子乔宗淮,他也正在茁壮成长。在他父母辗转沪港之际,他被寄 居上海的 外祖母家里,得到很好的照拂。新中国成立后,乔宗淮被父母带至身边,受到乔冠华、龚澎的百般呵护,从小就受到外交 文明的熏陶 ,非常懂事,活泼可爱。    
      1950年除夕,瑞雪纷飞,外交部情报司二科副科长曹棉之和他的未婚妻张幸生结伴而行,踏 雪造访东 城无量大人胡同乔氏夫妇的寓所。当时小宗淮只是一个六龄稚童,天真之态可掬。     
      “寒夜客来茶当酒”,四位同事围炉品评诗词,共同欣赏杨宪益的大手笔英译《毛泽东诗词 》。大概 是触景生情吧,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令乔冠华喜上眉梢,他对《沁园春?雪》一词 感 情突发,放声吟 诵,一唱三叹,情不自禁地击节称妙。稚嫩可爱的小宗淮也受此感染,在一 旁鹦鹉学舌,大凑热闹, 引得大家激情高涨,跟他一起兴奋地大说大笑。    
      直到40年后,张幸生女士在含泪写就的悼念亡夫的《棉之同志十年祭》一文中还提及此事 。乔冠华的 潇洒,他那充满感情的吟诵与叹息,龚澎的热情理智,小宗淮的可爱活跃,恋人 的脉脉情愫,全都留 在张女士自己青春年华的美好记忆里。    
      1951年年底,曹棉之、张幸生喜结连理。情报司全体同志在一尺幅轴上签名同贺,其他司 、处的不少 同志也闻讯赶来,签名致贺总数竟有百余人之多,乔冠华、龚澎自然也在其间。 最引人注目的却是“ 乔宗淮”三个醒目大字,虽笔划稚拙,但书写极为认真,憨痴之志,跃 然“绸”上,真挚地表达了这 位刚刚启蒙的七龄幼童对曹叔叔、张阿姨的美好的祝愿。    
    


第四部分第11节 开城风云(4)

    我们再把视线转到朝鲜。停战谈判于1951年8月底中断,美韩军队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 势,妄图从 战场得到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结果15万兵力被中朝军队歼灭。10月25日,停战谈判地点由来凤庄迁到板门店,双方又坐到谈判桌上来。此时,双方代表团 的成员都 有所调整。在此前的23日,我方宣布以刚刚卸任的前中国驻苏联武官边章五接替邓 华,(邓华则仍回志 愿军司令部协助彭德怀指挥作战。)另以郑斗焕代替张平山为谈判代表, 对方则以李享根接替白善烨。     
          
      这时志愿军代表团内部的党委也进行了调整,书记仍是李克农,副书记由原任中国人民志愿 军政治部 主任杜平担任,委员有边章五、乔冠华、解方、柴成文。杜平原来没有搞过外交斗 争,他克服“欠缺 外交头脑”的弱点,虚心向乔冠华等行家学习,相互促进。他认为,凭着 几十年对敌斗争的经验坚信 ,我们共产党人外交方面的才能决不低于敌人。我们既能战争中 学习战争,在战场上打败敌人,也一 定能在谈判中学会谈判,赢得谈判的成功。杜平是位老红军,久经沙场,待人热情,对乔冠华很尊重,不耻下问,他来到开城后, 与乔冠华住得 很近,接触颇多。在他印象中,乔冠华为人十分开朗,彼此很快成为“很谈得 来”的好朋友。他回忆道:    
      乔冠华很活跃。笑也笑得很潇洒,骂也骂得利落。他天性好动,外出时, 手里喜欢拿根文明 棍,不停 地摇着,大有学者之风。他在德国读过哲学,懂过几门外语,对中外文学有研究, 笔头很锋利。当时 ,代表团给北京的文电稿大都由他起草。乔冠华平时有两大嗜好,一是香 烟,二是茅台酒。一次喝醉 了,李克农瞧着直摇头:“这可不行,在外交场合要误事的。” 我和乔冠华年龄相仿,很谈得来。饭 后经常一起散步,并以做些打油诗取乐。    
      杜平 :《在志愿军总部》,第349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停战谈判在板门店继续进行后,有人估计,这次有可能达成停战协议了。可是,乔冠华却不 以为然, 以他丰富的国际问题的经验,他慧眼独具,在给代表团成员讲话时作了如下分析: “中央估计战俘问题不难达成协议,我多少有些担心。最近范佛里特总部军法处长汉莱的声 明是个信 号,他竟诬蔑我方杀害战俘,……李奇微虽支持汉莱的声明,但不敢让汉莱同记者 见面。奇怪的是杜 鲁门竟于汉莱声明的第二天,声称‘中国军队杀害在朝鲜的美军俘虏,是 一百多年来最野蛮的行为’ 。一个大国的总统,居然支持连国防部都否认的一个集团军军法 处长的声明,这不是一般情况,似乎 道出了美国决策集团有可能要在这个问题上作什么文章 ,我没有把握,但我提醒同志们研究这个问题 。”乔冠华的预感,后来被证明是对的。没过多久,美韩谈判代表抓住所谓“战俘问题”大作文 章,使停 战谈判受到重大阻碍。1951年12月11日,讨论战俘的安排问题的小组会开始。经李克农与乔冠华商议,中朝代表团 派 出李相 朝和柴成文作为该小组谈判代表,对方出席的是海军少将李比和陆军上将希克曼。会 议一开始,我方 代表便根据李克农、乔冠华的指示,提出停战以后立即遣返战俘的原则。但 对方拒绝对此表明态度, 坚持必须首先交换战俘名单。双方就战俘问题讨价还价,争论不休。这样的小组委员会已经开了五十多次,对峙的局面不 仅没有消 除,反而越来越僵。为了打破这种僵持的局面,乔冠华与李克农一起,带领我方参加该项议程谈判的参谋人员, 经过反复 深入的研究斟酌,提出了一个扫清外国、孤立重点、迫使对方在遣返俘虏原则上让 步的新方案。    
      这个方案由乔冠华起草,经代表团党委讨论,最后形成定案,直接上报国内毛泽东主席。由乔冠华起草的这一文件文字缜密,结构严谨,内容详实,考虑到 了双方各自的利益,合情合理,它 是乔冠华昼夜思索、凝聚无数心血的成果,当然,也渗透 了李克农以及代表团全体成员的辛劳与汗水 。    
      因此,当这个方案在谈判中一俟提出,美韩代表尽管前思后想,又是研究,又是讨论,最后 不得不原 则上表示同意。    
      但是,美方一方面在谈判中讨价还价,拖延时间,另一方面却在巨济岛残酷迫害我被俘官兵 ,其暴行 被媒体披露,美军在巨济岛的暴行,在全世界引起了愤怒的抗议浪潮。美国国内 也发生了美俘家属联 名向杜鲁门、艾奇逊要求遣返全部战俘的请愿运动。华盛顿受到了冲击 ,美国谈判代表团也不那么神 气活现了。美方谈判代表乔埃垂头丧气地坦承:“巨济岛事件 使我们变得愚蠢了。”    
      对此,我方代表团决定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向对方发起新的进攻,迫使对方走下一步。这时 ,乔冠华 在代表团里起了很大作用。据参与其事的杜平将军回忆:“那几天,我们谈判代表 团的分析会经常开 到深夜。平时每天一次这样的预备会,大都由乔冠华主持。会上大家自由 发言,各抒己见。分析敌人 明天可能会提些什么问题,我们该怎样回答。最后由秘书处的几 个同志整理综合,经李克农过目后, 连夜向上级汇报。待上级答复后,即打印成文,参加谈 判的正式代表每人一份。每天到会场都是拎一 大叠纸条。这样,不管对方提什么问题,我们 都能有条不紊地给以答复或者批驳。如果敌人提的问题 ,我们事先没准备,这也不要紧,就 向对方提出暂时休会,在电话上与李克农或乔冠华商讨对策。每 次开这样的预备会议,乔冠 华总在身边放一个茅台酒瓶子,说到高兴时就品一口茅台酒。但那几天, 他却顾不上去‘照 顾’茅台酒了,因为李克农和朝鲜的同志都一起来参加分析会。我们分析的结果是 ,经过十 个月谈判,只剩下一个战俘遣返问题。美方在最后这个问题上同我们纠缠,把移交我方的被 俘人数,从十三万二千退到十一万三千,又退到七万,表明美国政府不想在这个时候使战争 停下来。 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美国四年一度的大选即将开始,发动侵朝战争的共和党人杜 鲁门总统,害怕战 争的结束影响竞选;二是美国要在1954年的财政预算中增加军费开支 ,而朝鲜战争的继续进行则是最 好的论据。”杜平:《在志愿军总部》,第464~46 5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这次谈判的开始,亦颇富戏剧性。朝鲜战争停战谈判谈谈停停,一波三折。早在1953年2月 初,毛泽东 、周恩来根据朝鲜半岛战局的发展变化,分析美国有可能再次回到板门谈判卓 上来,于是电告李克农 、乔冠华,要他们就“是否可以再给他(指美国)一个台阶下,是否由 我方主动提出复会”的问题,要 乔冠华研究并提出建议。2月19日,乔冠华复电毛泽东、周 恩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    
      根据最近情况,大体可以肯定,美国在战场上耍不出什么花样来。解除 台湾中立化,只是 自欺欺人的 拙劣把戏;封锁搞不起来;两栖登陆困难更大。艾森豪威尔(美国新任总统)欲借 以吓人,殊不知人未 吓倒反吓倒自己,……    
      (一)联大对我拒绝印度提案尚未处理,但鉴于美国解除台湾中立化的行动,激怒了很多中 间国家,多 少抵消了我拒绝印案产生的不利影响。联大复会很可能对此案不了了之,拖到下 面再说。(二)美国搁起板门店转到联合国,本想借以压我们,联大压不成,战场又无多少办法,本 可自回板门 店,但鉴于美国在联大尚未死心,对战场亦未完全绝望,因此虽有少数国家不反 对再回板门店试试, 美国今天是不会愿意的。(三)如果我正式在板门店通知对方无条件复会,美国态度将是拒绝的居多,……如果我以 金(日成)、 彭(德怀)致函形式,对方可能认为我性急,有些示弱,反易引起对方幻想。结论是一动不如一静,让现状拖下去,拖到美国愿意妥协并由他来采取行动为止。    
      毛泽东、周恩来接到乔冠华的来信后,同意了他的看法。果然,三天后(2月22日),联合国 军新任总司 令克拉克致函朝、中方面,建议在板门店先就交换战俘问题进行谈判。这样就在 4月26日,中断了6个 月零18天的停战谈判,又在板门店重新开始了。同事们都说乔冠华料事 如神。    
      这场谈判,反映在报刊记者身上,也是一次新闻战。乔冠华在代表团里分管新闻宣传工作, 他通过英 国《工人日报》记者阿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