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上卷)-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下令说:“日前我曾诏令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国,但有的找借口还没有走。丞相是我所敬重之人,希望丞相为我率领列侯回封国就任。”于是绛侯周勃被免去丞相职务,回到了自己的封国。其他列侯见此,只得各自回到封国。

  第48节:新读史记(上卷)(48)

  汉匈和战
  汉初,匈奴的入侵一直是政府的心头大患。公元前177年,匈奴入侵北地郡,在河南地区进行抢掠。刘恒说:“汉朝曾与匈奴结为兄弟,我们对他们的馈赠也十分丰厚。现在匈奴没有任何正当理由,就在边塞地区出入往来,捕杀官吏士卒,驱逐土著居民,欺凌边防官吏,侵入内地抢劫,十分傲慢,不讲道理,破坏了先前的协约。”刘恒下令调发边兵反击匈奴。匈奴只得退离边境。
  公元前166年,匈奴再次入侵,杀死了北地郡都尉孙卬。刘恒派出三位将军率兵分别驻扎在陇西、北地、上郡三地。刘恒亲自慰劳军队,部署军队,申明训令,奖赏军士,想要亲自率兵反击匈奴。在群臣和太后的劝阻下,刘恒才没有亲征。只派将领率兵出击,把匈奴打败。
  公元前162年,刘恒下诏说:“我不英明,不能施恩德于远方,因而使外敌时常入侵骚扰。边地人民生活不能安定,内地百姓也受到战争连累。最近几年,匈奴危害边境,杀我许多官吏和百姓。这样长久结下怨仇,兵祸不断,各国什么时候怎么才能安宁呢?现在我起早睡晚,操劳国事,为万民忧虑,惶惶不安,派出一批又一批的使者,为的就是让他们向匈奴的单于说明我的意愿。现在单于也已同意和我们友好相处。为了国家安定、万民利益,我和单于结为兄弟,来保全天下善良的百姓。”从此,汉匈之间订立了和亲的协议。虽然匈奴此后又有骚扰,但汉代边境与以前相比还是安定了许多。
  平定内乱
  刘恒曾在即位以后回到自己称王时的封地,他在国都接见原来代国的群臣,赐给百姓牛、酒,免除晋阳、中都两地百姓三年的赋税。在太原逗留游玩了十多天。
  济北王刘兴居得知刘恒到了代地,趁势起兵造反,打算袭击荥阳。刘恒得知后,立即派人前往镇压。他从太原回到长安后,诏令有关大臣说:“济北王背德反上,连累了济北的官吏百姓,这是大逆不道。济北的官吏和民众,凡是在朝廷大军到来之前就自己停止反叛活动的,以及率部投降或献出城邑出降的,一律赦免,官爵复原。那些开始曾与刘兴居一起造反,但后来投降了的人,也可以赦免。”诏令一出,济北王的军队发生了动摇。朝廷的部队很快就打垮了济北叛军,俘虏了济北王。刘恒宣布郝免济北国中随济北王造反的官吏百姓。
  公元前174年,有人告发淮南王刘长废弃先帝的法律,不听从皇帝的诏令,宫室居所超过规定的限度,出入车马仪仗比拟天子,擅自制定法令,与棘蒲侯的太子陈奇图谋造反,派人出使闽越和匈奴,调用他们的军队,企图危害国家。群臣议论此事,都认为应当处死淮南王刘长。刘恒不忍心,免了他的死罪,只是废了他的王位。群臣请求把淮南王流放,得到刘恒的同意。但刘长还没到达流放地,就病死在路上。
  缇萦救父
  齐国太仓令淳于公犯了罪,应该受刑,朝廷下诏让将其逮捕,把他押解到长安拘禁起来。太仓令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他被捕临行时,心中不满地对女儿们说:“生孩子不生儿子,遇到紧急情况,就没有用处了!”他的小女儿缇萦感到非常伤心,就跟随父亲来到长安,向朝廷上书说:“我的父亲做官,齐国的人们都称赞他廉洁公平,现在因触犯法律而犯罪,应当接受惩罚。我所哀伤的是,受了死刑的人不能再活过来,受了肉刑的人肢体断了不能再接起来,虽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自愿做官府的奴婢,来抵父亲应该接受的刑罚,使他能够改过自新。”上书送到刘恒那里,刘恒怜悯缇萦的孝心,就下诏说:“听说在以前有虞氏的时候,只给罪犯穿上有特定标志的衣服,以此来羞辱他们。这样,就能起到警戒百姓的作用了。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当时政治清明到了极点。如今法令中有刺面、割鼻、断足三种肉刑,可是犯法的事仍然不能禁止,过失出在哪儿呢?不就是因为我的道德教化不明吗?我自己倍感惭愧。现在人犯了过错,还没施以教育就加给刑罚,那么有人想改过从善也没有机会了。施用刑罚以致割断犯人的肢体,刻伤犯人的肌肤,终生都不能长好,多么令人痛苦而又不合道德呀,作为百姓的父母,这样做,难道合乎天下父母心吗?”刘恒因为这个小女孩的上书,不仅放了她的父亲,还下令废除了肉刑。

  第49节:新读史记(上卷)(49)

  宽仁施政
  刘恒曾经下诏说:“古代治理天下,朝廷设置进善言的旌旗和批评朝政的木牌,用以征求治国途径,招来进谏的人。现在法令中有诽谤朝廷妖言惑众的罪状,这就使大臣们不敢完全说真话,做皇帝的也无从了解自己的过失。这还怎么能招来远方的贤良之士呢?百姓中有人一起诅咒皇帝,约定互相隐瞒,后来又负约相互告发,官吏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如果再有其他不满的话,官吏又认为是诽谤朝廷。这些实际上只是小民愚昧无知而犯了死罪。我认为官吏的做法很不可取。从今以后,再有犯这类罪的,一律不加审理不予治罪。”
  公元前166年,他又下诏说:“我有幸得登上帝位,至今十四年了。以我这样一个既不聪敏又不明智的人治理天下这么久,我深为自愧。从前先王远施恩惠而不求回报,遥祭山川却不为自己祈福,尊敬贤人,抑制自己的亲族,先考虑到老百姓,后想到自己,圣明到了极点。如今我听说掌管祭祀的祠官祈祷时,全都是为我一个人,而不为百姓祝福,我为此而感到非常惭愧。凭着我这样无德之人,却独自享受神灵的降福,而百姓却享受不到,这就加重了我的无德。现在命令祠官祭祀要向神献上敬意,不要为我一个人祈求什么。”刘恒以宽仁来治理天下,一心为民,百姓因此也都很爱戴他。
  谦恭敬神
  鲁国人公孙臣曾上书陈说五行相生相克,终而复始以象征王朝兴替的五德终始学说,说现在正当土德,土德的验证是将有黄龙出现,应当更改历法、服色等制度。丞相张苍经过推算则认为现今是水德,应把十月作为一年的首月,崇尚黑色。他认为公孙臣的说法不对,请求皇帝不要采纳。
  公元前165年,果然有黄龙出现在成纪县。刘恒便召来鲁国的公孙臣,任命他为博士,让他重新申明当今应为土德的道理。刘恒下诏说:“有奇物神龙出现在成纪,没有伤害到百姓,今年又是个好年成。我要亲自到郊外祭祀上帝和诸神。”主管大臣和礼官们都说:“古代天子每年夏天都亲自到郊外祭祀上帝。”于是刘恒第一次来到雍地,祭祀了五帝。
  赵国人新垣平是个善于望云气而知凶吉的术士,他前往觐见天子,劝说刘恒在渭城兴建五帝庙,并预言这样做会得到周朝的传国宝鼎,还会有奇异的美玉出现。公元前163年,刘恒得到一个玉杯,这个玉杯实际是新垣平为欺骗皇帝而派人献上的,玉杯上刻有“人主延寿”四个字。刘恒非常高兴,下诏把这一年改为元年,下令天下民众可以尽情聚会饮酒。但是就在当年,新垣平欺诈的事情被发觉,随后就被夷灭了三族。
  无为而治
  刘恒自从代国来到京城,继承王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他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一百斤黄金。他说:“一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承受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高台干什么呢?”刘恒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也没有纹绣。刘恒以此来表示自己俭朴的作风,为天下人做出榜样。他规定自己的陵墓一律使用瓦器,不准用金属做装饰,不修建高大的坟茔,务求节省,不要烦扰百姓。
  南越王尉佗曾自立为武帝,刘恒没有派兵镇压,而是把尉佗的兄弟召来,不但没有处罚他们,反而给他们富贵,用恩德来回报尉佗的反叛。尉佗受到感召,于是取消了帝号,向汉朝称臣。汉与匈奴相约和亲,匈奴却背约入侵劫掠,而刘恒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给百姓带来烦扰和劳苦。
  吴王刘濞谎称有病不来朝见,刘恒就赐给他木几和手杖,以表示关怀他年纪大,可以免去进京朝觐之礼。群臣中有人进谏相当直率尖锐,刘恒总是宽容采纳。大臣中也曾有人收受贿赂,刘恒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而不下交给执法官吏处理。刘恒一心致力于用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

  第50节:新读史记(上卷)(50)

  遗诏薄葬
  公元前158年,刘恒在未央宫逝世。他留下遗诏说:“我听说天下万物萌芽生长,最终没有不死的。死是世间的常理,事物的自然归宿,有什么值得悲哀呢!当今世人都喜欢活着而不乐意死,死了人还要厚葬,以致破尽家产。我认为这样做很不对。况且我生前没什么德行,没有给百姓什么帮助,现在死了,又让人们服丧哭吊,遭受严寒酷暑的折磨,使天下的父子为我悲哀,使天下的老幼心灵受到损害,减少饮食,中断对鬼神的祭祀,其结果是加重了我的无德,我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呢!我有幸得以守护宗庙,凭着我这渺小的身体依托在天下诸侯之上,至今已二十多年了。靠的是天地的神灵,社稷的福气,才使得国内安宁,没有战乱。我不聪敏,时常担心行为有过错,使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蒙受羞辱,岁月长久了,总是担心不能维持始终。如今没想到能侥幸享尽天年,将被供奉在高庙里享受祭祀。我如此不贤明,却能有这样的结果,已经心满意足,还有什么可悲哀的呢!现在诏令全国官吏和百姓,诏令到达后,哭吊三日就除去丧服。不要禁止婚嫁、祭祀、饮酒、吃肉之事。应当参加丧事、服丧哭祭的人,都不要赤脚。服丧的麻带宽度不要超过三寸,不要陈列车驾和兵器,不要动员民间男女到宫殿来哭祭。宫中应当哭祭的人,都在早上和晚上各哭十五声,行礼完毕就停止。不是早上和晚上哭祭的时间,不准擅自哭泣。下葬以后,按制度应服丧九个月的只服十五日,应服丧五个月的只服十四日,应服丧三个月的只服七日,期满就脱去丧服。其他不在此令中的事宜,都参照此令办理。要把这道诏令通告天下,使天下人都明白地知道我的心意。葬我的霸陵周围山水要保留其原来的样子,也不要有所改变。后宫的夫人全都让她们回娘家。”刘恒死后,大臣们就按照他的意思简单举行了葬礼,把他葬在霸陵。刘恒被尊称为孝文皇帝。
  身后评说
  文帝的儿子刘启即位之后,着手讨论文帝的功绩。他下诏给御史说:“我听说古代帝王,有取天下有功的人称为‘祖’,有治天下有德的人称为‘宗’,制定祭祀他们的礼仪音乐,各有原因。孝文皇帝治理天下,开放了关卡桥梁,使处处畅通无阻;废除了诽谤有罪的法令,取消了肉刑,赏赐东西给年老的人,收养抚恤孤儿寡老,来养育天下百姓;他杜绝自己的各种嗜好,也不接受大臣们进献的贡品,不求自己的私利;处治罪犯不株连家属,也不诛连无罪的人;废除宫刑,放出后宫美人,不轻易让人断绝后代。我不聪敏,不能全面认识孝文皇帝所做的一切。以上这些都是古代帝王做不到的,而孝文皇帝亲自实行了。他的功德显赫,比得上天地,恩惠广施,遍及四海。他的光辉日月一样照耀四方,而祭祀时所用的歌舞却不相称,对此我心中非常不安。应当为孝文皇帝庙制作《昭德》舞,来显扬他的美德。然后将祖宗的功德载入史册,流传万代。”
  丞相申徒嘉等人说:“世间取天下之功没有大过高皇帝的,治天下之德没有超过孝文皇帝的,高皇帝庙应当作为本朝帝王的太祖庙,孝文皇帝庙应当作为本朝帝王的太宗庙。后代天子应当世代祭祀太祖和太宗之庙。各郡各国诸侯也应当为孝文皇帝建立太宗之庙。每年朝廷祭祀时,诸侯王和列侯都要按时派使者来京陪侍天子祭祀,每年都要祭祀太祖、太宗。”汉景帝认为他们说的非常有道理,于是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建立了太宗、太祖庙,每年都会定时祭祀。
  提倡节俭
  孝景皇帝刘启,在孝文皇帝的儿子们里排行中间,他的母亲是窦太后。孝文帝还是代王的时候,先前的王后为他生下了三个儿子。等到窦太后得宠时,先前的王后已经死去。不久以后,她所生的三个儿子也相继死去。正因为如此,刘启才得以即位为天子。
  即位以后,刘启首先下令为先帝建立太宗庙。为了节省朝廷开支,他下令群臣不要上朝道贺。紧接着,刘启又下诏说:“前几年农业收成不好,百姓忍饥挨饿,有不少人因此而丧命,朕对此深表哀痛。众多郡国之中,有的土地贫瘠,不适于农牧业的发展;而有的则水土肥美,但是穷苦地区的百姓却不能够迁居于该地。因此朕特意颁布此诏,允许不同地区之间的百姓自由流动。”他又大赦天下,赏赐平民每户一级爵位,并且削减田租数额的一半。后来,大赦天下、赏赐平民爵位的举措在景帝时期多次的出现,成为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的有效的措施。

  第51节:新读史记(上卷)(51)

  刘启又命令在京的诸侯王、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国、封地,以此来减轻对他们的供养给百姓造成的负担。他还命令相关的机构制定诸侯王、列侯去世以后的丧葬仪制,防止他们僭越礼法、奢侈浪费。此外,刘启还实行过禁止民间卖酒、禁止内地郡国用粮食喂养马匹的政策,这都是为了节省粮食,尽量满足百姓的生活需要。
  以农为本
  刘启在位期间,大力扶植农业发展、倡导节俭,甚至在他去世前不久,他还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这样的物品,既不能在人挨饿时当做食物,又不能在人受冻时当做衣服。往年农业歉收,是由于从事工商业的人多而从事农业的人不足造成的。所以,朕下令郡国致力于农桑,以此满足人民的衣食之需。地方官吏如果胆敢动用民力去从事黄金珠玉的开采,就要严惩。上级官吏对此视而不见的,与犯罪的人同罪。”正是由于刘启实行的这些政策,天下才得以安定,人民生活才有了保障,国力逐渐壮大,为汉武帝时期的盛世奠定了基础。所以,后人将刘启与他的父亲文帝刘恒相提并论,用“文景之治”来赞美二人的功绩。
  完善法制
  刘启虽然在其父亲刘恒治理国家取得不错成效的基础上即位,但是当时国家毕竟处于初创阶段,有很多方面需要改革与进一步地完善,吏治、法制建设就是其中关键、紧要的组成部分。
  刘启在其即位以后的第一年秋天,颁布诏令说:“现在,各级官吏因为接受了饮食这样的贿赂而被免官,这种处罚太重;而其中接受了财物贿赂、贱卖贵卖的人受到的处罚却比较轻。这些都是不合理的政策,应当加以更改。”于是下令对官吏的犯罪行为分出了不同的级别,并且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从前,被判处死刑的人,都要受到磔(一种分裂肢体的刑法)这种酷刑的折磨。刘启认为这过于残酷,便下令改磔刑为弃市刑(在集市上处斩犯人)。后来,刘启再次下诏说:“国家制定法令、刑法,是为了禁止、惩罚那些残暴、邪恶的人。刑狱关系到人的性命,被处死的人不能再复生。官吏之中有的人不遵行法令,贪图贿赂、交结朋党,把苛暴、凶狠当做乐趣,造成许多冤狱,朕对此深表痛心。而真正有罪的人却没有伏法,他们依然干着残暴的事情,丝毫不把法律放在眼中。从今以后,如果有可疑的案情,即使是已经作出了判决的,如果不能让人心服,就要重新再审。”这样就使得那些冤狱大大减少了,国家的法律得到了贯彻执行。
  整顿吏治
  以前,官吏多是靠着军功起家。所以,他们出行时候的乘车、穿着的衣服都崇尚轻便,既体现不出与普通百姓的区别,起不到教化的作用,也体现不出官吏之间的等级、尊卑,扰乱了封建的礼法秩序。因此,刘启便命令制定了系统的官吏车服制度,命令地方长官对此加以监督,并且将违反规定的官吏姓名上报朝廷,以便做出惩罚。此外,刘启为了防止酷吏在执法过程中失去公允、用刑过重,命令司法部门减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