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上卷)-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人系搅饲派现螅⑾掷细富故窍人徊降酱铩@细冈俅紊厮担骸澳阏獯斡质俏裁蠢赐戆。俊崩细缸俅紊砝肴ィ咦弑叨运担骸拔逄煲院笪颐窃倩幔M阋绲憷矗灰偃梦业饶懔耍 蔽逄煲院螅共坏桨胍梗帕季推鸫捕砹恕Kソ羰奔渑艿角派希抡庖淮卧俪俚搅恕;购茫獯蚊挥谐俚剑湛醯那派厦挥幸桓鋈耍妥谇派闲菹ⅰ8兆虏灰换岫细妇屠戳恕@细讣秸帕迹咝说厮担骸昂呛牵阏庋鼍投粤恕!苯幼牛细复踊持心贸隽艘槐臼椋哉帕妓担骸澳阋嵌亮舜耸榫涂梢宰龅弁醯睦鲜α恕5弁踅谑暌院笮似穑暌院螅愕郊帽崩醇遥亲。瑯b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之后,老父将书交给了张良,没有再说什么就突然不见了。天亮以后,张良翻开老父送给他的书,仔细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觉得这本书不同寻常,爱不释手,日夜经常地诵读、学习它,为自己将来辅佐刘邦打下了基础。

  第136节:新读史记(上卷)(136)

  得遇明主
  十年以后,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天下豪杰纷纷响应,而张良此时也聚集了一百多名青年揭竿起事,与各地义军遥相呼应。不久,有个义军首领景驹自立为楚王,驻扎在留县。张良认为自己势单力薄,为了更进一步发展,便打算去投靠景驹,结果在投奔的路上遇见了刘邦。当时,刘邦正率领几千人的队伍,攻夺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看到刘邦的队伍声势浩大,能成大事,便顺势归附了他,并且受到了刘邦重用,被任命为厩将。张良屡次根据《太公兵法》向刘邦献策,刘邦的军队也因此屡战屡胜,所向披靡。刘邦很赏识他,常常采纳他的计策。但是张良对其他人献计时,他们都不能领悟。张良便认为刘邦是天授之才,最终下定决心跟随了刘邦,放弃了投奔景驹的打算。
  后来,刘邦率领军队到达了薛地,见到了重要的起义军首领项梁。当时,项梁已经拥立了楚怀王。于是,张良向项梁献计说:“您已经拥立了楚王后代,而韩国的诸位公子中数横阳君韩成最为贤能。您应该也立他为王,加强自己的党羽,壮大自己的力量。”项梁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并且任命他为韩国司徒,命令他与韩王成共同率领一支一千余人的军队向西去攻取韩国原有的土地。他们开始夺取了几座城邑,但是随即就被秦军夺了回去。他们便在颍川一带往来游击作战。
  刘邦从洛阳南进穿过轩辕山的时候,张良率军与他会合。两军会师后,声势壮大,战斗力大为增强。他们便一同攻占了韩国的十余座城池,打败了秦将杨熊的军队。随后,刘邦让韩王成留守阳翟,自己与张良率军南下,迅速攻占了宛城,然后挥师西进,进入了武关。他们下一个目标就是秦朝的军事要塞峣关。峣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军事地位相当重要。刘邦打算用两万兵力进攻秦朝的峣关守军,张良认为这样做牺牲太大,没有胜算,就劝告他说:“现在,秦军还很强大,我军不可以轻敌冒进。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个屠户的儿子,为人市侩而且很容易用利益去引诱,所以希望您暂且留守军营。然后,您先派人去准备五万人的口粮,并且在各个山头上多张旗帜、作为疑兵,接着,派郦食其携带贵重的宝物去收买秦将。”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就按照他的话一一去做了,结果,秦将果真然上当被收买了,背叛了秦朝,想与刘邦一起西进去袭击咸阳。刘邦打算接受秦将的投降,而张良则对他说:“这只是峣关的守将想要反叛罢了,恐怕秦军士兵们不一定听从他的命令。士兵如果集体抗命,那么我军就必定会有危险。所以,我们不如趁着秦军懈怠而攻击他们。”刘邦听了之后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事不宜迟,就趁机率军向秦军发动了突然袭击。秦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惊慌失措,没有经过激烈的抵抗就被打败了,退守至蓝田。在那里,两军再次交战,刘邦再次取得胜利,并最终将这支秦军彻底击溃。刘邦率军一路高歌猛进,顺利到达秦都咸阳,秦王子婴向他投降。
  君臣离合
  汉元年正月,刘邦被封为汉王,统辖巴蜀地区。刘邦赏赐给张良黄金百斤,珍珠二斗。张良把这些赏赐全部送给了项伯。刘邦也因此让张良厚赠项伯,让项伯替他向项羽请求汉中地区。结果,刘邦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汉中地区。后来,刘邦动身前往封国,张良给他送行到了褒中。二人在此告别,张良劝告刘邦说:“您为什么不烧毁所经过的栈道呢?这样,就可以向天下人表示您永不返回的决心,并且不让项羽对您产生怀疑。”张良返回韩国以后,刘邦一边率军行进,一边烧毁所经过的栈道。
  当初,韩王成让张良随从刘邦,因此,项羽对他非常生气,没有让他回到自己封国,而是带着他一块儿东归,所以,张良也暂时投到了项羽帐下。不久,张良劝告项羽说:“汉王已经烧毁了栈道,这表明他已经没有返还的心意了,您也不要再因为他而担心了。”接着,张良又把齐王田荣反叛的联络书信呈递给项羽。由此,项羽不再担忧西边的刘邦,而是集中兵力北去进攻齐国。

  第137节:新读史记(上卷)(137)

  项羽终究不肯让韩王成返回自己的封国,他把韩成贬为侯,不久以后,竟然把韩成杀死在了彭城。当时,刘邦已经回师平定了三秦。张良知道后,立即寻找机会逃离了彭城,走小路去投奔刘邦。君臣重逢,自然是分外地高兴。刘邦封张良为成信侯,让他随军东进去攻打楚军。后来,汉军在彭城大败而归,当部队行进到下邑的时候,刘邦下马,靠着马鞍,问身边随从们说:“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以此作为封赏,有谁可以与我一同建功立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与项羽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了楚国。您可以马上利用这两个人。而您身边的诸位将领之中,唯独韩信可以托付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您要弃地求贤,可以考虑这三人。那样,您就可以打败楚国了。”于是,求贤若渴的刘邦派遣说客随何去游说九江王黥布,然后又派人去联络彭越,二人都同意与刘邦联合作战,共同讨伐楚国。等到后来魏王豹反叛了刘邦,刘邦派遣韩信率军前去讨伐。韩信在作战中表现了高超的军事才能,连打胜仗,并且趁机攻占了燕、代、齐、赵等地。刘邦最终打败项羽,果真是依靠这三个人的力量。
  张良八问
  张良由于身体体弱多病,所以未曾单独挂帅出征,他一直作为出谋划策的臣子,跟随在刘邦左右。
  汉三年,项羽把刘邦围困在荥阳。刘邦对眼前的局势是既害怕又担心,便和谋士郦食其谋划削弱楚国的势力。郦食其说:“从前,商汤讨伐夏桀,把夏朝的后代封在杞国。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把商朝的后代封在宋国。如今,秦朝丧失德政、抛弃道义,侵伐诸侯的国家、灭亡了六国的后代,使得他们没有安身立命之处。陛下如果能够重新封立六国的后代,那么,六国的君臣百姓必定会对您感恩戴德,甘愿做您的臣民。随着德义推行,陛下就可以最终称霸天下,到那时,项羽也一定会整齐衣冠,毕恭毕敬地前来朝拜您。”刘邦听后,对他树起大拇指说:“好。您马上去刻好印绶,带着它们出发吧。”
  郦食其还没有启程,张良从外地办事回来,向刘邦复命。当时,刘邦正在吃饭,见到张良,他得意地说:“您来以前,有位客人为我谋划了一个削弱楚国势力的办法。”接着,刘邦原原本本的把郦食其的话告诉给了张良,并问道:“您认为此计如何?”张良急忙回答说:“是谁为陛下谋划的这个计策?陛下的千秋大业危险了。”刘邦很是疑惑,他赶紧向张良询问原因。张良解释说:“臣请求借用陛下面前的筷子来为您分析一下天下的大势。从前,商汤讨伐夏桀,把夏朝的后代封在杞国,那是因为他能制夏桀于死地。如今,陛下能制项羽于死地吗?”刘邦回答说不能。于是,张良说到:“这是不可以那样做的第一个原因。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把商朝的后代封在宋国,那是因为他有能力得到纣王的头颅。如今,陛下能够得到项羽的头颅吗?”刘邦回答说不能。张良接着说:“这是不可以那样做的第二个原因。周武王攻入商朝的都城,在商容的里门表彰他的德行,释放被囚禁的箕子,修整王子比干的坟墓。如今,陛下能够修整圣人的坟墓,在贤人的里门表彰他们的德行,在智者的门前向他们致敬吗?”刘邦回答说不能。张良便继续说:“这是不可以那样做的第三个原因。周武王曾经发放巨桥的积粟、散发鹿台的存钱,以此救济贫苦的百姓。如今,陛下能够散发府库的粮食钱财,来救济贫苦的百姓吗?”刘邦回答说不能。于是,张良说道:“这是不可以那样做的第四个原因。商朝灭亡以后,周武王废弃了兵车,将其改为乘车,把武器倒置并且包上虎皮,向天下表示自己不再动用武力。如今,陛下能够停止征战、推行文治,不再用兵打仗吗?”刘邦回答说不能。张良说:“这是不可以那样做的第五个原因。周武王把战马放牧在华山的南边,以此表示它不再有用处了。如今,陛下能够让战马休息、不再使用它吗?”刘邦回答说不能。张良说到:“这是不可以那样做的第六个原因。周武王把牛放牧在桃林的北边,以此表示不再运输辎重。如今,陛下能够放牧牛群、不再运输辎重吗?”刘邦回答说不能。张良最后说:“这是不可以那样做的第七个原因。况且,天下的游士离开他们的亲人,舍弃他们的祖坟,告别他们的老朋友,跟随陛下征战四方,他们都日夜盼望着能够得到一块儿小的封地。如今,陛下打算恢复六国并且封立他们的后代,那么,您身边的游士们就会各自回去侍奉他们的君主、伴随他们的亲人、守护他们的祖坟并且与老友们重逢。这样的话,陛下和谁一同去打天下呢?这是不可以那样做的第八个原因。而且,目前我们只有使楚国不再强大,否则,您重新封立六国的后代,他们又会很快地屈服于楚国,到时候,您又如何使他们臣服呢?如果您采纳这位客人的计谋,那么,您的大业就危险了。”听到这里,刘邦还怎么能够吃得下饭?他立即吐出了口中的食物,大骂道:“这个愚笨的儒生,几乎把老子的大事给败坏了!”于是,刘邦立即下令将那些印绶销毁,从此不再提及这件事情。

  第138节:新读史记(上卷)(138)

  册封迁都
  汉六年正月,刘邦封赏功臣。张良长期以来一直是在幕后出谋划策,没有直接参加战斗,因此也就没有战功,但刘邦却不这么认为,他对各位大臣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张良的字)的功劳啊!所以,他可以自主的选择齐国地区三万户作为自己的封邑。”面对这样厚重的赏赐,要是别人早就高兴地接受了,但是张良却推辞不就,他对刘邦说:“陛下,臣当年为了反抗秦朝残暴统治,率领各位义士在下邳起义,后来有幸在留县与陛下相会,这是上天将我授给陛下的啊!陛下英明神武,深谋远略,在作战时经常采用臣的计策,侥幸的是我这些小计谋还能时常奏效,所以,臣认为自己也没什么出众才能,被封在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齐地三万户封邑。”刘邦心想,别人都在这里争功,而你却在发扬风格,值得嘉奖。于是刘邦对张良更加器重,将他与萧何等大功臣一同册封,封张良为留侯。
  刘邦开始分封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那些未能及时分封的人日夜争功,他们不仅上朝时候争,私下里也在到处为自己活动。由于你争我夺,议论纷纷,搞得刘邦也不知道该封谁合适。因此,相关封赏迟迟不能最终敲定下来。一次,刘邦登上洛阳南宫中的空中阁道,参观风景,从那里望见诸位将领坐在沙地上,在相互间议论着什么,一会儿窃窃私语,一会儿又谈笑风生。刘邦心里很纳闷,就问他的随从。其他的人都支支吾吾说不清楚,留侯张良走到刘邦身边小声说:“陛下难道还不知道吗?他们在商议谋反的事情。”刘邦一听心里大惊,感到更不明白了,就问张良:“天下都已经安定了,他们为什么还要谋反呢?”张良解释说:“陛下当初以平民的身份起兵,势力单薄,依靠这些人夺取了天下;如今,您贵为天子,封赏的又都是您所亲近的萧何、曹参等人,诛杀的都是您平生所怨恨的人。现今,军吏计算功劳,认为天下的土地不够您封赏所有功臣。这些人担心自己受不到封赏,又害怕平日里有可能得罪过您而遭到诛杀,所以便聚在一起图谋造反。”刘邦这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没有心情再观赏身边的阁楼美景,担忧的向张良询问对策。张良问刘邦:“陛下平日里憎恨的人中间,而群臣又都知道的,谁最突出呢?”刘邦皱着眉头沉思了一下说:“雍齿与我有宿有怨恨,曾经多次使我窘迫、受辱。我早就想杀了他,但是因为他的功劳多,一直没有忍心下手。”张良便劝刘邦说:“现在,您应当赶快封赏雍齿给群臣看。群臣看见雍齿都被封赏了,那么,他们对自己的封赏就会坚信不疑了。这样,他们也就不会再有谋反之心了。”刘邦听完之后,赶紧摆驾回宫,把群臣都召集在一起,大摆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同时催促丞相、御史等人赶快评定功劳、进行封赏。酒宴结束以后,群臣个个都高兴地说:“雍齿都被封为侯了,我等就没有必要再担心了。”
  刘敬曾经劝谏刘邦定都关中。关中是当初刘邦重要的根据地,对于刘邦后来夺得天下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人力支援,刘邦对它有很深的感情。对此,刘邦当年就是颇为赞同,但是他还心有疑虑。因为朝中大臣绝大多数都是山东地区的人,他们大多建议刘邦定都洛阳。这些人说:“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向伊水、洛水,它坚固无比,发生战事的时候足可以倚仗它来防御敌军。”为此,刘邦左右摇摆不定,就专门询问了张良的意见。张良拿出地图,放在地上一边比画一边对他说:“陛下请看,洛阳虽然有险可守,但是它的中心地区狭小,方圆不过几百里,土地贫瘠,四面受敌,这里不是用武之地。关中地区,左有崤山、函谷关,右有陇山以及蜀地的岷山,其间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饶资源,北部又有适宜放牧的草原。依靠三面的险阻而固守此地,只用东方一面来控制诸侯。如果诸侯安定,朝廷可以用黄河、渭水来转运天下的粮食,西上来供给京都;如果诸侯敢叛乱,朝廷又可以顺流而下,渭水、黄河又足以运送军队和粮草。可见,关中地区就是人们常说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刘敬的建议是正确的。”刘邦听完之后大腿一拍,拍案叫好,随即就下定了决心,于当日起驾,率领着臣民们向西行进,定都关中。

  第139节:新读史记(上卷)(139)

  被逼献计
  张良随从刘邦进入关中以后,身体依然不是很好,他就静居、辟谷,安心养病,闭门不出达一年之久。
  后来,刘邦打算废掉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对此,很多大臣谏诤、劝阻,但是都不能改变刘邦的坚决态度。吕皇后十分恐惧,不知道如何是好,整天愁容满面,寝食难安。一次,有人悄悄对吕皇后说:“留侯张良善于筹划计策,高皇帝十分信任他,让他去劝谏肯定会起作用。”于是,吕皇后茅塞顿开,心想:“哎呀,我怎么就没想到他呢!”为了确保张良能够帮助她,就派自己的亲信建成侯吕泽去拜会张良,并且胁迫他说:“留侯大人,您一直是高帝的得意谋臣。如今,高帝打算另立太子,您怎么可以高枕无忧、不闻不问呢?”留侯回答说:“想当初,高帝曾经多次身陷危难之中,能够采用我的计策实属侥幸。如今,天下安定,皇帝因为偏爱的缘故而打算更换太子,这是骨肉亲情之间的事情,纵然我等百余人苦苦进谏也是无济于事,我看还是不要白费心机了。”但是,吕泽并不善罢甘休,他用更加强硬的态度要求说:“您一定要为我想出妙计!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留侯看他态度如此坚决,自己也没法推脱,就替他想了一个办法说:“这件事情很难用口舌争辩。考虑到高帝不能召来的贤人,天下共有四位。他们名叫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这四人已经上了年纪,他们都认为高帝傲慢无礼、好侮辱人,所以逃到山中躲藏,他们个个重视道义而不肯做汉朝臣子。然而,皇上一直很敬重这四个人,很惋惜得不到他们辅助。如今,您果真能够不吝惜金玉璧帛,让太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