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301-为历史流泪-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巴格达有500万到700万人口(说法不一,因为多年没有人口普查了),几乎没有什么高大的建筑,房子都是一家一户的院落或者低矮的建筑,城市的巨大可想而知。但是这样一个巨大的城市,现在完全隐藏在比城市更加无边无际的黑暗中。我们穿过黑暗中的城市,就像蹑手蹑脚地从一头在黑暗中呼吸的怪兽身旁走过,那种深不可测的带着丝丝寒意的恐怖,深入我的骨髓。    
    新华社巴格达分社终于到了。    
    下了车,我首先听到的是发电机巨大的轰鸣声。我们有自己的发电机,此刻这台1万多美元的机器正在使我们的小楼成为黑暗海洋中为数不多的一个有着星星点点灯火的光明岛。我长出了一口气,提心吊胆的千里旅程终于到了尽头;巴格达,我终于安全地来了。    
    同事和当地雇员还在值班。分社养了两条看家护院的狗,看到来了新人,兴奋地叫个不停。吃过同事自己动手烹制的简单的晚餐,我到处看了看,分社的条件比想像的要好一些,几个雇员勤奋的劲头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是宿舍的房间很凌乱,也很脏,尤其是发电机的轰鸣令我难以忍受。    
    整个夜晚“公家”(市政电网)的电只来了两个小时,其余都是我们自己的发电机供电。就要离开巴格达去苏丹担任首席记者的邵杰告诉我,我们的发电机上个月就修了两次,如果这台大发电机坏了,那台小的备用发电机的噪音更大,每次一开动,连两条狗都要远远地躲开,呜鸣不已。他说:一开始你会睡不着觉,但慢慢就习惯了。正说着,公家电就停了,本该立即恢复工作的大发电机也不知何故没有立即运转,我们顿时陷入黑暗中。“手电”、“蜡烛”……我的同事一边喊,一边分别在各个屋里亮起烛光和手电筒。    
    这点微弱的光明,在没有电的黑夜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尽管耳边没有了发电机的轰鸣,但是我们也没有了比安静更重要的东西:电。没有电,就意味着没有通信,没有通过卫星接收的各类信息,我们这个在战后巴格达惟一的中国新闻机构也就陷入了瘫痪。还好,同事鼓捣了一会儿,轰鸣声又很快响起来,巴格达的暗夜里又多了几盏暂时还能点亮的灯。    
    电话线上周刚刚开通,还不能上网。在抵达的第二天,我就带新华社巴格达分社的当地雇员去网吧考察上网条件。令我惊讶的是,那里的电脑竟然大部分都是中国产。网吧里整洁有序,但上网的人并不多。    
    由于分社所在地区的电话局在战争中被严重摧毁,经多方了解,这个地区至少要在3个月后,才能勉强使用拨号上网。此外,从目前分社个别雇员家庭所在地区使用拨号上网的情况看,上网速度和质量都很差,网络极不稳定。目前巴格达市内仅有的10家左右网吧都是使用无线卫星系统。其初装费(含全部设备、天线和工程费用)为每部机器950美元,可同时接出8根上网线路、24小时上网,网络服务费为每月50美元。目前巴格达市内网吧费用为每小时1。3美元。    
    因为频繁外出上网很不安全,我决定立即为分社安装无线上网系统。我们马上就可以在办公室上网了,这令每个人都很激动。在新华社工作和成长的伊拉克当地记者对上网并不熟悉,但他们对上网有强烈的渴望。在战后百废待兴的巴格达,能够在自己办公桌上上网,简直是凤毛麟角。


第一部分第4节 战后巴格达一瞥(1)

    平民在巴格达街头“观景”    
    在个别路口偶尔出现交警。他们有的穿着萨达姆时代的老旧制服,有的干脆什么制服也不穿,踩着拖鞋、拎着一把长枪往路口一站,车辆就得听他指挥。    
    2004年1月7日,我去拜访战后首批返回巴格达的中国商人陈先生。从我住的曼苏尔区到陈先生所在的商业大街,大约40分钟的车程,这也是我首次有机会穿越巴格达主要市区,看一看这座战云阴影下的城市,对伊拉克战后生活做匆匆的一瞥。    
    “堵城”    
    蓝天、白云,高大的椰枣树,在雨水中被唤醒的格外鲜绿的青草,中东地区的冬季是最美丽的季节,巴格达也不例外。马路宽阔,但明显破旧,路上跑的车也大多破烂不堪,有的像是从垃圾场捡回来的。清真寺很气派,高耸的宣礼塔直刺云霄,给人震撼之感。    
    我们路过一个很大的加油站。由于战争中电力、炼油能力的破坏非常严重,加上对抗双方对输油管道和其他基础设施的蓄意破坏,以石油著称的伊拉克竟闹起了严重的油荒。市区各个加油站都是限量供应,加油经常要排几个小时的队。这样,油贩就应运而生,并且很快形成了黑市。在巴格达,如果问起汽油的价格,他们首先回答的大半是黑市的价格,因为所谓的平价油实际上是很难加到的。    
    在加油站,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队美国装甲车和全副武装的士兵。同事说,一般看到这么严密的保卫架势,就知道可能是一个加油站。美国的军车停在公路边上,当地的汽车在一旁往来穿梭,似乎各不相扰,显然人们已经有些习惯了这种占领下的街头一景。    
    我拿出相机,拎着枪转来转去的当地伊拉克警察立即摆起姿势,示意我给他们照相。他们都喜欢照相,连街头卖大饼的青年人看到我拿出相机,也用手势要求我给他们拍合影。正要按下快门,路边又会跑出一个人加入到合影行列。就连在街头各个店铺伸手讨要零花钱的流浪汉,看到我在拍照,也会大度地配合。如果没有极端势力的侵扰,这里真可以说是外国人摄影的天堂。    
    但是美国大兵很快阻止了我的拍照。他们并不像我所习惯的以色列士兵那样,看到有人接近就如临大敌,而是继续聚拢一堆,一边继续他们的聊天,一边似乎很不经意地告诉我,“不要拍照,这里是军事禁区”。    
    一进入商业区,人流和车流都明显多了起来。同事告诉我,战前伊拉克经历了连续13年的全面封锁制裁,物资极度短缺。战后百废待兴,各种物资进入都没有关税。在巴格达,光汽车一下子就增加了20万辆。到了商业区,我发现各种标牌的电器商店最为醒目。这些商店店面不大,基本上也没有什么装修,但是人来人往,很热闹。    
    同事说,这里现在最好卖的就是电视机和卫星天线。以前在萨达姆时代,人们是没有机会用卫星电视收看外国节目的。在10多年的国际制裁期间,伊拉克也买不到电视机,电视节目只有官办的三四个频道。现在一下子开了禁,多年积累的市场需求一下子爆发起来,所以每天都能看到整车整车的电视机运来又很快被分别拉走。    
    由于萨达姆期间多年没有修缮道路,所以市区塞车很厉害,有人说整个巴格达现在成了一个“堵城”。在个别路口偶尔也能看到交警。由于还来不及统一着装,他们有的还穿着萨达姆时代的老旧制服,有的干脆什么制服也不穿,踩着拖鞋、拎着一把长枪往路口一站,车辆就得听他指挥。    
    车流中穿梭着不少报贩,他们抱着好几份不同的阿拉伯文报纸,站在每一辆汽车的窗前叫卖,但是生意似乎并不好。伊拉克战后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新报纸诞生,都标榜自己独立的新闻理念,但是最重要的舆论工具,其实仍然控制在美国人手里。尽管电视机热销,但当地的电视台却只有一个频道,就是美国人办的伊拉克电视台。当地惟一的一份英文报纸,高层编辑中英国人占了一半。


第一部分第5节 战后巴格达一瞥(2)

    中国商人“打”进伊拉克    
    陈先生在伊拉克20年,在巴格达开了个中国商贸城,另外还经营一个叫做“晏龙湾”的中餐馆。商贸城和餐馆面积都不小,但生意不免有些清冷。几个福建人正在商贸城里组装电脑用的转椅。他们原以为来伊拉克后能挣大钱,差不多都是倾家荡产辗转来到伊拉克,不想却找不到工作,只好干点零活,混个吃住和零用钱度日。    
    商贸城一共三层,一楼摆放货物,主要是些床垫、煤油炉、转椅、家具、沙发等等。陈先生说,其实小商品最畅销,但是目前先用这些床垫等大件把商城“摆满”,赚个人气。二楼目前是仓库兼临时的组装车间,把那些托运进来的商品组装成型。三楼是办公兼住宿,还有一个不小的餐厅。陈先生说,这里将来既是宿舍,也是洽谈生意的写字楼。    
    这个商贸城靠近德国使馆,也是一个重点的巡逻区,虽然经常能听到爆炸声,但是商贸城本身还比较安全。陈先生说,过去几个月里,这里最畅销的是煤油炉,已经卖出6000多只了。尽管巴格达目前小商品绝大部分都是中国货,但都是从迪拜经过阿拉伯商人转运而来的。他说,如果中国商人直接从中国运货进来,可以增加20%的利润。他希望他的商贸城能够很快在国内招商,成为中国货直接打入伊拉克的通道。    
    他补充说:“如果中国商人能够大批进驻商贸城,我估计我们一年至少可以销售10亿美元。”    
    和他谈话时,我不断看到有当地商人来洽谈业务。他说多年来,他在国外的时间远比在国内长,“在国内超过几个月就觉得浑身不得劲,就得出国来闯荡闯荡”。来找陈先生的当地人反映,目前很多伊拉克商人希望直接到中国采购,但是要办签证得先到约旦(巴格达当时没有使馆,后来复馆后也暂时没有签证业务),而且要求有曾去过中国的证明等很多复杂的手续,所以他们希望中国能够给当地商人的往来提供便利。    
    实际上,在远远未曾平息的炮火中,也有很多中国商人开始把目光转向伊拉克。回到分社的时候,我就接到一个广州打来的电话。电话那边的人说,他是在广州的生意人,看到我们从巴格达发出的报道,想向我们了解一下目前这里的局势,询问哪些生意能够赚钱,如何进入巴格达等。    
    从陈先生处回来,我们还去拜访了一个当地的朋友。有意思的是,在巴格达,富人区的标志不是别的,而是门口的大发电机。    
    巴格达供电断断续续,发电机是不可或缺的。普通人家往往是一个街道联合起来,大家共用一个发电机照明。但富人家房子和电器多,不但照明要用电,而且取暖或使用空调也要用电,所以就自己配备一个功率较大的发电机,搁在大门口,还得用铁笼子围着以防止有人偷盗。    
    有趣的是,我们访问这户人家时,发电机巨大的轰鸣声掩盖了我们的叫门声。没办法,当地的一个朋友只好跳墙进去直接敲击窗户,主人这才应声而出。后来有人说,如果这家人养了狗,那么跳墙的人可就惨透了。


第一部分第6节 伪善的民主与血腥的抵抗(1)

    巴格达街头的美军士兵    
    巴格达街头的美国士兵大多20出头,脸上还带着明显的稚气。这些在世界第一强国享受惯了的大孩子一扛上枪就要在完全陌生的异国街头出生入死,难怪会有那么多的母亲加入反战行列。    
    2004年1月8日下午,首批约60名伊拉克被关押者分乘两辆卡车离开巴格达西部的阿布格莱布监狱重获自由,这些人都是伊拉克战后美英联军以妨碍安全等理由拘留的。    
    4个孩子的母亲想给布什和布莱尔写信    
    在距巴格达约20公里的阿布格莱布监狱门口,50岁的伊拉克妇女阿扎维说,她惟一的儿子两个月前被美军逮捕,目前下落不明。从媒体上得知今天要释放部分被关押者的消息后,她借钱乘车赶到这里,但是当卡车开出来的时候,她并没有看到她的儿子,她难过地大哭起来。    
    阿扎维说,她共有4个孩子,32岁的纳比尔是惟一的男孩,一家人的生活基本都依靠儿子做木匠来维持。她说:“我要给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写信,质问他们所谓的自由和民主究竟在哪里?”    
    37岁的前伊拉克士兵穆哈默德说,他2003年7月被美军逮捕后就一直受到非人的待遇,他至今不明白美军为什么逮捕他。他说,被释放并不让他感到高兴,因为联军当局本来就没有理由抓他。    
    负责伊拉克战后重建事务的美国最高文职行政长官布雷默表示,美英联军当局近期还将陆续释放400多名被关押的伊拉克人,但是作为释放条件,所有被释放者都要有人为他们今后的行为做担保,且他们本人必须宣布放弃暴力对抗。    
    布雷默说,即将被释放的人都没有直接参与针对美军的暴力袭击,也没有卷入其他严重刑事犯罪活动。他说,那些手上“沾有伊拉克人或者外国人鲜血的人不会被释放”。目前联军当局依然关押着至少9000名以妨碍安全为由而被捕的伊拉克人。    
    由于篇幅的限制,我在这里事实上省略了很多细节。我在以色列也采访过苦苦等候亲人归来的巴勒斯坦母亲和妻子,拍摄过她们翘首盼望亲人归来的镜头。我不能想像如果我们自己的亲人忽然不见了,被人抓走了,原因不明,关押地点不明,什么时候放也不知道,我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其中一个接受我们采访的被释放者说,他被抓进去两个月里都没有人问过他一句话。美军对他们很差,每天只能吃两顿最简单的饭,度过了半年的牢狱生活后,他已经几乎忘记了人每天还应该吃早饭。还有一个人情绪很急躁,拒绝回答任何问题。那个刚刚被释放的人说,我跟你说美国人对我们如何如何不好又有什么用,谁能改变这一切?我也对联合国人权组织的人反映了,可是有什么用?!    
    我安排摄影记者和已经为新华社工作了6年多的夏南前去采访。他们的通信工具是一部有效通信范围只有10公里的步话机,但是聊胜于无。虽然来的时间还不长,但我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每次有人出门时我都要习惯地叮嘱一句:要小心。    
    安全第一,我们不能有任何的马虎大意。    
    就在等待囚犯获释消息的时候,我们忽然听到连续的沉闷的爆炸声。不知道是美军行动,是清除性爆破,还是游击队针对美军的袭击。我们在当地的报道员贾迈勒跑到房顶观察,却没有看到硝烟,所以还很难确定爆炸的具体方位。巴格达房屋低矮,如果有爆炸,在楼顶往往是可以看到烟尘的。但是无论如何,频繁的爆炸毕竟是这个战后还远不稳定的城市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这种声音往往很快就会变成全世界的新闻。    
    李骥志向联军临时管理当局询问,回答是对此一无所知。我问贾迈勒,能否联系其他媒体朋友确认一下,他摇摇头说,爆炸声是从西部传过来的,通常靠近机场等重要目标的巴格达西部只有新华社离得最近,他首发伊拉克战争打响的消息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个区位的优势。如果我们只是隐约听到,那么其他媒体的消息肯定要比我们晚。惟一能够确认的地方是他家,他家住在更靠近西部的地方,但是电话试了几次,都打不通。    
    后来我才知道,在巴格达,像这种美军永远都不会宣布真相的“神秘”爆炸和枪战真是太频繁了。这也许是因为没有造成重大伤亡,也许是因为爆炸太多了,也许是因为其他原因,总之在这里,爆炸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见怪不怪,很多人也懒得去理会个究竟。    
    很快又传来消息,说一架美国军用黑鹰直升机坠毁,造成9人死亡。从时间上看,这个事故不会与我们听到的爆炸声有关联,但是坠毁事件发生的地点正好是在我们西部,位于巴格达西部20多公里处的小镇费卢杰附近。


第一部分第7节 伪善的民主与血腥的抵抗(2)

    两名法国人在“死亡之路”死亡    
    我抵达巴格达第二天,给还在安曼的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复馆小组组长孙必干大使电话汇报平安时,孙大使就特别问我,经过费卢杰时有没有碰到麻烦,因为那里是伊拉克抵抗势力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之一。事实上就在我1月5日刚刚通过费卢杰后不久,两名法国人就在那里的公路上被抵抗势力的武装分子打死。    
    这一消息我在当天抵达的时候并不知道。到了第二天,驻伊美英联军的新闻发言人才向新闻界宣布了两名法国人5日在费卢杰附近公路上遇袭身亡、一名受伤的消息。    
    在6日举行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美国军方代表查尔斯将军说,两名遇难的法国人是在他们乘坐的汽车抛锚后,遭遇伊拉克抵抗力量武装人员的枪击而身亡的。同时,来自法国外交部的消息说,这两名法国人为在当地承包工程的美国公司工作。我的同事说,通常情况下伊拉克抵抗力量主要针对美英目标,他们一定是把为美国公司工作的法国人误当做美国人了。    
    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