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这里就是一个新闻的战场,我们坚守的是一个无法替代的新闻重镇。中国记者在这里留下过最深的遗憾,也留下过最大的骄傲,所以我们现在必须像一个坚守边关的战士那样,握紧手中钢枪,无怨无悔。
忙到下午4点半才吃午饭,对不吃早饭的小李来说这也是猴年的第一顿饭。在这个没有使馆的国家过年,让我们觉得巴格达格外荒远。
一整天都在刮风,晚上更是风雨交加,到处都是湿冷的感觉。我是喜欢雨的。即使在这黑暗中的刚刚经历了战争、旧政权被推翻、新政权还看不到轮廓的巴格达,这雨让我的心宁静了许多,清爽了许多。狗在雨中的草坪上静静地卧着,似乎并不感到苦楚,但我们还是把它领到屋檐下,那里干燥暖和得多。见过了太多的杀戮和死亡,发现自己对于动物的感情似乎也细腻温柔了许多。生命如此短暂脆弱,只有爱心能让生命永恒和升华。
风雨中,用来发稿的海事卫星又出了毛病,贾迈勒的一条综述稿子拨了一个小时也发不出去。阿德南上到楼顶把天线摆弄了半天,也找不到毛病所在。这时候,发电机在我们心情烦躁的时候又一声呜咽,停止了工作。
我苦笑,心中被一场春雨带来的清爽感觉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发电机最近频繁出问题,技术员说可能是发动机太老了。如果修的话,仅仅是检查一下,就要花200美元,而修理费用最高可要2000美元。是买新的还是修理旧的,这不是个小问题。我们的钱都是我随身带来的,我们必须省着花。但如果像工程师说的,现在不修,等发电机彻底坏了,我们的电从哪里来,到了气温高达50摄氏度的夏天,又该怎么过?这些事情都要我考虑处理。我觉得,即使能够安心地采访写稿,即使是保持一颗心的坦然与宁静,很多时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奢侈。
第三部分第31节 最大的改变在心里(1)
生活的脚步,一直在向前。
阿德南对去电影院表现出格外的踌躇。他说,那里放的都是“坏电影”,也很不安全,去那里的都“不是什么好人”。可我硬拉着他,做了一回不是“好人”的好人。
大年初二,对在巴格达的我们来说,年已经过完了。春节只属于除夕子夜短暂的庆祝,之后便暴力事件频传,我们再也无心过年了。但今天还是星期五,伊拉克一个礼拜中惟一的休息日,所以我决定带上阿德南和小李一起到这个我初识不久的城市转转。
破汽车
中东地区冬天的面目经常被艳丽的阳光掩盖起来,但是到了像今天这样的日子,风急雨冷,到处透着飕飕的寒意,冬天的本来面具就显露出来了。阿德南显然并不喜欢这样的天气,但是我喜欢雨的感觉,喜欢自然界真实的天气变化;也喜欢在这样的天气里,到一个还很陌生的战后的城市到处走走、看看、想想。
我决定先去市中心,那里应该有一个城市的大部分元素;然后再去一家电影院,看看传闻中的巴格达黄色泛滥的假日生活;最后顺路去一家大的超市,看看这里的物资供应、价格高低和民情风俗,也顺便给分社添置一些厨房、客厅的用品。
阿德南对去电影院表现出格外的踌躇。他说,那里放的都是坏电影,也很不安全,去那里的都不是什么好人。但周五的电影院是我早已计划中的访问对象。在这个战后建筑轰然倒塌、很多人的精神道德品位也轰然倒塌的地方,电影院里有多少人?什么人在看什么样的电影?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如果说战争改变了生活,那么最大的改变之一,是在人们的心里,而电影院就是最能体现这一改变的一个地方。
雨天的巴格达虽然泥泞不堪,到处是积水和泥浆,但是毕竟路上的车少了许多,我们的车子基本上可以畅通无阻。战后巴格达交通没有秩序,徒然间很多仿佛是刚从垃圾场拣回来的破汽车全都涌上街头,把本来就多年失修的道路挤得几乎水泄不通。交通拥塞甚至成了人们判断恐怖袭击的一个争论的话题:很多人说,上午道路相对畅通,恐怖分子在袭击后可以顺利逃走,所以上午发生恐怖袭击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但是也有一些人不同意,辩解说下午道路虽然拥塞难以逃走,但是美军和警察追捕恐怖分子也同样受到阻碍。况且车堵人多的情况下,恐怖袭击的伤亡会更大,所以恐怖分子总是选在车流人流的高峰时间下手。
这样,人们各执一词,最后的结论是什么时候都不安全,恐怖主义之所以令人恐怖,正在于他们不分时间地点、不分美军还是平民,他们眼中只有自己的政治或者宗教利益,并没有别人的生命。
汽车穿行在雨中的巴格达,我感觉好像穿行在20世纪80年代的某个中国小镇,又好像穿行在一个为了拍摄灾难电影而布置起来的道具之间。所有的建筑一律老旧破败,不多的一些公寓楼房里,各家的杂物都堆在面向大街敞开的楼道里,甚至接收卫星电视的“圆锅”也架设在各家的门口,和散乱晾挂着的衣物混在一起。在底格里斯河两岸残存的高楼大厦中间,除了几家宾馆,其余的没有几栋是完好的了。
一座跨河的公路桥边,一幢通信用的大楼被多枚导弹拦腰击中,在一片焦黑中欲倒还立,成为战争的一个绝好的注脚。一路上看到前伊拉克通信部、教育部等重要的政府机构也都无一在炮火中幸免,有的在遭到炮火摧毁后又惨遭劫匪洗掠,扭曲的钢筋和家具碎块散乱地堆着,仿佛仍在哀叹昔日风光不再的悲凉。这些大楼目前已经无法继续使用,只能推倒重建。没有人统计巴格达究竟有多少这样等待重建的废墟,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重建尚需时日,在安全得不到保障、暴力事件仍十分频繁的今天,没有人会有心情为这些废墟叹息,也没有人知道它们还要僵尸一样地在那里戳多长时间。
第三部分第32节 最大的改变在心里(2)
周五集市
在一个积满泥浆的十字路口,我看到很多当地人冒雨把各种衣袜、小百货等物品摆在街道上卖,汽车从人群中挤过,溅起一些泥水在这些小贩的裤腿上,他们也毫不介意。阿德南说,这是一个由穷人自发形成的“周五集市”,只有星期五才会聚集这么多小贩找生意补贴家用;附近的一些顾客们也习惯到这里来淘些便宜的小东西,过过购物的瘾。当然这里的东西质量并不好,也许有钱人家做抹布的布料,到了这里就成为穷人家孩子过节的新衣。
市中心有几家古董店开着门,我们就走进去看看这些文明的遗存和历史的碎片。但说是古董店,其实大部分都是仿旧的工艺品,一些“阿拉丁神灯”之类的青铜工艺一看就是现代的制品,恐怕有的还来自中国乡镇企业的能工巧匠们,因为这些东西和我在以色列看到的一样。而以色列的老板曾告诉我说,他们的很多东西都是中国定制的。10年前,我的一个朋友曾托人从美国买来一架相机,结果发现后面写着“中国制造”的字样,哭笑不得。今天,这样的故事则更是司空见惯。在土耳其的时候,我妻子曾经看中了几只印着当地民情风俗的瓷碗,正准备掏钱,老板无意中露出实底:这些都是在中国烧制的。
这几个古董店里依然有些东西吸引着我,比如阿拉伯的长弓和弯刀。阿德南一再叮咛我只看不买,因为这里的东西太贵,看到外国人更是会漫天要价。但是今天是星期五,别的露天集市都不开门,而我们也许只有今天才有点时间出门,所以看到喜欢的我还是会动心。
“有没有前政权的纪念品?”我问。
店主拿出几只有萨达姆头像的金表,做工并不好。我问还有没有其他的,找了半天,店主只拿出来几枚硬币,说是萨达姆执政之前发行的,后来因为货币贬值几乎成为废铁,就没有人再用了。我一看,硬币的图案上并没有谁的画像,而只是当地的椰枣林风光,制作也堪称精细,就掏15美元买了下来。
一出门,阿德南就抱怨说,15美元他可以给我买一大把。我笑笑,并不后悔。几年来我已经养成习惯,想到的事情能做的马上就做,否则事过境迁,要么忘记了,要么因为别的事情耽搁了,本来能够做到的事情反而没有做。记得读大学时,老师讲过一个做决策的原则:不要追求最好,自己满意就行了。后来我深感这一原则的明智。“最好”只是理论上的,而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自己是否满意。比如买东西,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追求质量最好,价格最低,但最后往往什么也没有买到,空手而回。
第三部分第33节 最大的改变在心里(3)
在巴格达看“电影”
下一站就是要找一个大的电影院,看看当地人文化生活的一个窗口。这并不难,阿德南把车拐上当地一条繁华的大街,说巴格达总共10来个电影院,有6个都在这条以一位伊拉克皇室时代内阁总理名字命名的西亚杜大街上。但是影院的生意显然也不好做,我们路过的几个电影院中只有一家叫“明星”的影院还开着门,影院的门厅聚集着不少年轻人,似乎生意都让这家影院做了。
影院门厅的橱窗里贴满了海报,大多是衣着暴露的性感影片,一群20岁出头的年轻人围在橱窗前一边指指点点,一边哄笑打闹。这也许就是阿德南说的“坏小子”,我决定过去和他们攀谈,阿德南的英文居然也对付着能为我们做翻译。一个高个子的小伙子对我说,他还没有结婚,是第一次到这个影院来,因为听说这里经常放黄色影片,出于好奇就来了。另外一个低矮敦实的小伙子说,他倒是常来,因为反正也没有工作,没有其他地方可去,但是他从来没有买票进去过,只是来看看影院又换了哪些海报,看看那些暴露的镜头和艳丽的外国女郎过过“眼瘾”。
他们对我都很友好,问什么回答什么,有时候还不好意思地笑笑。之后他们还很热情地和我握手道别,然后三三两两走出影院门厅。我和卖票窗口的老头又聊起来。他衣着破旧,表情冷漠,说话也不多。他告诉我,这里主要放映一些“不好的影片”,偶尔也放放来自其他阿拉伯国家的生活片,美国的大片肯定会有观众,但是播放权买不起。他说,战前政府对放什么影片、不能放什么影片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果那个时候播放这些色情影片,肯定会被关进监狱,但现在做什么都没有人管。他自己虽然也很厌恶这些“坏电影”,但这是他的工作,不卖票他就得失业,一家人的生活也就失去了保障。目前他一个月的工资大概相当于80美元。
我们花3000个伊拉克第纳尔(2个多美元)买了3张票,想进去看看到底观众有多少、都是些什么人。这时候影院的经理走过来,要检查我们随身带的包,并要求我们把无线步话机关掉。这是一个目光有些凶狠、一脸横肉的家伙。他说,现在这个电影院播放色情影片出了名,观众很多,为了维护传统的道德风尚,一些比较极端的什叶派穆斯林已经把他们列入袭击的对象,经常来这里骚扰观众,打砸设备,所以他对所有可疑的人都要进行检查。
影院里非常黑,空气污浊,脚下都是果皮纸屑等杂物。一个瘦瘦的年轻人跟过来用手电筒给我们找了几个坐位,是在大厅的一个角落里,这样正好符合我们的心意,一是可以随时方便地离开,二是万一碰到极端教徒的袭击也多些安全的保证。很快我的眼睛就适应了这里的光线,这才看清原来200多个坐位已经几乎满员,放映大厅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人头。屏幕很小,不像是在放电影,倒像是播放屏幕投影的录像。色情之声在空中飘荡着,没有任何情节的性交镜头乏味地换来换去,但观众竟然还都聚精会神,默默注视着屏幕,一副专心致志的样子,看起来非常滑稽。
我对在场的观众略做观察,发现他们都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没有一位是女士。我又发现,所谓的电影实际上并不是真的电影,而是从色情电视频道录下来的质量粗糙的录像带。目前巴格达街头最畅销的东西之一就是卫星电视接收天线,那里有很多免费收视的色情频道。这些廉价的东西录制下来,就成为一个战后文明古国的年轻人的业余文化活动,成为年轻一代成长的文化环境的重要一部分。
对此我深感悲哀。
我们很快就离开了那家电影院,门口卖票的老人对我们投来复杂的眼光,也许他对我们这么快就浪费了两美元的电影票深感不解。我们碰到一个正要买票进去的年轻人,我问他喜欢看些什么片子,他说是“爱情片”。我正在琢磨爱情片的意思,他又补充了一句“就是罗曼蒂克的片子”,然后匆匆闪进了黑洞洞的影院再也没出来。
电影院门口附近,聚集着几家书店和音像制品店铺,但规模都不大,我们进去的时候都没有电,黑乎乎的。音像制品主要是歌曲的磁带,没有CD,少量的DVD多是简陋的盗版品,无外乎枪战片和爱情故事片两类,但都没有色情的影碟,多少还让人感觉到文化一词的本来意义。
在一个书店里,老板告诉我书卖得并不好,尽管一本书也就相当于人民币六七块钱,但是新书很少,旧书也没有多少人感兴趣。他说,倒是摆在门口的报纸每天能为他带来几美元的收入,一些战后从约旦、科威特等地新传入伊拉克的杂志,比如阿拉伯文版的美国《新闻周刊》等也有一些销路。“人们对此感到新鲜,可过去卖美国杂志是要坐牢的。”他说。我们还了解到,一本《新闻周刊》在这里的售价大约1美元,但是这里最好销的并不是这些“新鲜”的美国杂志,而是在周边阿拉伯国家出版的生活综合类杂志,每本也是大约1美元,但是印刷得更好,内容也更丰富,从求医问药到生活常识无所不包。
小李在这里买了一本2003年12月初出版的一期英文版《读者文摘》,非常高兴,问还有没有2004年1月份的,回答说是要等到月末才来,每次来4本,基本上都能在一个月里卖出去。这个书店老板很年轻,交谈中经常试图回忆和讲出几个英文单词。他对隔壁的电影院很是不屑,但也摇头表示无可奈何。他说,他的书店拒绝销售那些色情的东西,但是有的杂志为了销路正在让封面女郎穿得越来越少,他也没有办法。
回来的路上我们到一家超市买东西。这是我第一次进巴格达的超市,感觉还不错,物资也算丰富,就是大部分东西都是来自外国,价格比想像的要高出很多,比如巴掌大一小包方便面要折合人民币5块多,一桶两升的玉米油要人民币22块多,想来平均收入不足100美元、失业率高达50%的伊拉克普通老百姓要么买不起、要么买的时候是要狠狠咬牙的。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由于老板拒收我们一张比较旧的百元美钞,我们的钱不够支付所买的物品,老板竟然大度地对初次见面的我们说:“没关系,下次来付钱好了。”
第三部分第34节 最大的改变在心里(4)
寻找巴比伦
我和同事最近一起访问了残破的伊拉克国家博物馆。空荡荡的大厅,破碎的橱窗玻璃,落满灰尘的走廊,横七竖八堆在角落里的石像残片,这就是收集著名的两河文明古老文物的伊拉克国家博物馆?我不禁想:著名的楔形文字在哪里?巴比伦空中花园的遗存在哪里?亚述王朝精美的石雕在哪里?
伊拉克国家博物馆负责人卡迈尔指着大门紧锁的展厅说,预计最短也要5年以后,这座经历过战火的博物馆才能完全恢复开放。卡迈尔说,2003年4月9日巴格达被美军攻陷后,盗匪趁机闯入博物馆,抢走了1。4万件珍贵文物,至今追回来的不到4000件,其余很大部分已经通过几乎不设防的边境流落境外。他说:“虽然战前我们加班加点把不少文物转移到秘密地点存放,但是这一损失依然令我们十分心痛。”
已经在伊拉克国家博物馆工作了63年的阿特亚,说起文物被抢事件仍然十分气愤。这位已经77岁但仍然每天坚持到博物馆看看的老人说,劫匪们拿走了所有能拿的东西,然后对一些拿不走的大件进行了肆意毁坏,但是刚刚占领了巴格达的美军却对这些劫匪不闻不问。
阿特亚说,博物馆的藏品大都有编号,丢失的藏品以后还有可能追回来。但是,对于更多的依然埋藏在地下的文明残片来说,它们在被发现之前就已经被抢走了。
伊拉克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摇篮之一,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遗存。历史学家说,只要局势平静下来,在这里几年的考古发掘就足以改写人类早期文明的历史。但是,此次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