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撤军。这次孙、刘联合抗曹,不仅挫败了曹操,使曹操一举占据荆州、平定江东而后统一天下的初衷落空,而且巩固发展了孙权势力,培育了刘备实力,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形势。
曹操当时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主力退回北方,但其实力仍然最为强大。刘备在取得江南的荆州四郡后,大非昔比,势力渐强。孙权面对强大的曹操和势力逐渐强盛起来的刘备,更需要巩固孙、刘联盟,共拒曹操。正是从这样一个实际出发,孙权先是把他的妹妹嫁给刘备,用联姻的方式巩固联盟,接着又听从鲁肃的劝说,答应刘备的要求借出荆州(南郡)。嫁妹、借地这两件事,对孙权来说都不是内心情愿的,只是为了联刘抗曹大局,不得不割爱。曹操在孙、刘联盟的制约下,未再大举南下,一时也不敢轻易进攻东吴,而东吴则在此时向外扩展势力,不仅巩固发展了江淮地区,而且向南拓展到交州。这都说明赤壁之战前后孙权的联刘抗曹决策是正确的。 由于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而荆州对东吴来说又至关重要,吴、蜀之间矛盾上升,联盟内部围绕荆州归属存在着尖锐的斗争。这方面的矛盾与斗争,从孙权借出荆州后不久就开始了。先是孙权约刘备共取西蜀,以图收回荆州。刘备心想自取西蜀,又怕中了东吴假途灭虢之计,回书婉言拒绝。吴军准备单独出发,刘备坚决不让过境。之后刘备入川,孙权派船至公安将孙夫人接回东吴,表明他对刘备久借荆州不还和入川谋取益州的强烈不满。公元214年刘备取得益州后仍然不肯归还荆州,孙权遂于215年派出江南三郡(长沙、零陵、桂阳)的地方长官想强行接管,结果都被关羽赶走。接着,孙权派吕蒙引兵前来夺取,吴、蜀之间展开江南三郡的武力相争。由于曹操在此时进兵汉中,刘备生怕汉中失守,危及益州,才与孙权妥协,双方以湘水为界划分了三郡的势力范围。吴、蜀荆州之争表面上平息了下去,但矛盾依然存在,以致发展到孙权由联刘抗曹转为反刘降曹。
孙权由联刘抗曹变为反刘降曹,是从公元217年开始的。直接的原因是迫于曹操的大举进攻。曹操于公元216年冬征讨孙权,217年春逼攻濡须口,孙权遣使见曹操,请求归降。曹操亦派使者回报,同意和好,立誓重新结为姻亲。孙权降曹,固然因为曹操的进攻涉及到东吴的安危,内中也包含着对刘备久借荆州不还的不满。加之当时关羽势力强盛,孙权担心有朝一日关羽发动进攻,占据吴荆州,危及东吴,降曹则有助于制约关羽,伺机收回荆州。否则的话,我们很难理解208年曹操东下时情况要比217年危急得多,孙权也没有降曹而现在却要降曹?孙权降曹的背后隐藏着夺回荆州的意图,这是无疑的。正好217年这年主张联刘抗曹的东吴鸽派代表鲁肃病故,孙权推行联曹反刘方针的主要阻力业已不存在,这对孙权来说就有了夺回荆州的内部条件。当鲁肃一亡故,孙权就让主张夺回荆州对蜀强硬的鹰派代表人物吕蒙接替鲁肃据守吴荆州,东吴的对外方略由联刘抗曹转为联合曹操谋算关羽实际已表现得十分明显。只是这个转变是暗中进行的,一时未被刘备方面识破。吕蒙到任后,表面上与关羽倍相结好,暗地里与孙权加紧筹划夺取荆州的办法。当公元219年关羽北攻襄樊取得很大胜利围攻樊城的时候,孙权一面按吕蒙之计进一步对关羽实施麻痹策略,一面暗中给曹操发去密信,表示将袭取荆州以帮助曹操解除樊城之围。在反刘方针主导下,孙权乘关羽北攻襄樊之机,终于一举袭取了荆州,并擒获关羽,将其斩首,还将关羽首级传送到洛阳,献给曹操。这是公开撕毁吴、蜀联盟的举动。为了夺回荆州,孙权对此已在所不惜。 由对蜀反目到重修旧好 孙权对蜀反目,袭荆州、杀关羽,必然激怒刘备,招致刘备伐吴。 对于刘备会作何反应,孙权思想上是有准备的。他采取的主要对策是继续向魏称臣,以争取曹魏的支持,制约刘备。220年春曹操病故曹丕继为魏王后,孙权遣使献上贡物,表示臣礼。当年农历八月,曹丕废汉称帝,孙权马上又遣使祝贺,献上奏章,言辞谦卑,并将关羽所俘魏将于禁等送还。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顺,派使者赴吴,册封孙权为吴王。东吴大臣认为不该接受魏国的封号,应自立称谓,不受魏国制约。孙权从当时联魏抗蜀的需要出发,说服左右于221年受封吴王,并派使者赴魏致谢。曹丕又要求吴进贡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翡翠、斗鸭、长鸣鸡等荆、扬特产,大臣们认为这些贡物超出常规,不应进贡。孙权说:我们吴国正和蜀国对峙,江南百姓都仰赖魏国的支持以保全自己。魏国所要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如同石块瓦片,没有什么可吝惜的。孙权再次说服大臣们,如数将贡物献魏。
为制约刘备伐吴,孙权屈身事魏,但刘备还是发动了对吴进攻。公元221年农历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不久,即于七月大兴倾国之兵伐吴。刘备亲率各路大军长驱东下,连克东吴的巫县、秭归。孙权一面赶忙由公安迁都到武昌(今鄂州),一面派使者赴蜀向刘备请和。刘备盛怒不许,孙权于是起用陆逊为统帅,引五万人马抗拒刘备,同时向魏国发出求救。经公元222年农历六月间的夷陵之战,陆逊打败刘备,孙权终于度过了对蜀反目后的危难。 孙权向魏称臣,其实并非出自真心实意。他自己也想做皇帝,与魏蜀鼎峙自立,而曹丕是不允许他独立的,孙权心里也明白。刘备伐吴时,魏国口头上表示起兵支援,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出兵,而是坐观虎斗,以收渔利。孙权方面对魏也留有一手。当刘备逃至白帝城后,吴将徐盛、潘璋、宋谦等争相向孙权上表,请求追击刘备,将刘备擒获。孙权问陆逊怎么办?陆逊与朱然等认为:曹丕正在调集军队,表面上宣称帮助我们,实际包藏祸心,我们应该全军退回,不追刘备。孙权赞同了陆逊等人的主见。
果不然,曹丕以孙权拒绝送太子孙登入朝为由,于夷陵之战当年九月,从荆襄和江淮间出动三路大军伐吴。起先,曹丕欲封孙登为万户侯,孙权以儿子年幼为由,上书推辞。接着,曹丕又要孙权送孙登入朝,作为人质,并派使臣浩周赴吴,劝说孙权。浩周原是于禁部下,与于禁等一起被关羽俘获,后由孙权送还魏国,曾劝说曹丕接受孙权归顺,封孙权为吴王。所以曹丕派他去东吴劝孙权送子入朝。浩周见了孙权说:文帝陛下不相信大王会送公子去作人质,我以全族百人的性命担保公子一定会去。孙权听了,感动得热泪沾衣,对天发誓。但浩周回魏后,孙权却没把孙登送去,只是拿一些漂亮话遮掩。曹丕又要派大臣赴吴,与孙权结盟立誓,并催促孙权送儿子上路。孙权仍礼貌地予以回绝。曹丕于是大怒,决定起兵讨吴。这都是夷陵之战以前的事。事实上,不管夷陵之战的结局如何,只要孙权不送儿子入朝,坚持自立,曹丕伐吴已属必然。 当时,吴国越、扬一带蛮夷大多还未归附,内部存在隐患。孙权于是向魏文帝曹丕致书,请求给他时间改正错误,说如果他的罪行难除,不给宽赦,当奉还土地和人民,自己寄身交州,了却余生。话听起来很恳切,其实是想使曹丕退兵的外交策略。曹丕回书说:我和你的君臣关系已确定,怎么会乐于劳师动众,远去长江、汉水?如果你孙登早晨到达,我晚上就命令退兵。曹丕也玩起外交辞令,强调跟孙权的君臣关系已经确定,这样他就有理由要求孙登入朝。曹丕明白,孙权不送孙登入朝作人质,表明他向魏称臣并无诚意,所以坚持只有孙登入朝才退兵。孙权见曹丕一点不松口,便横下一条心凭借长江据守,抵抗魏国。为此,孙权不再使用魏国年号,建立自己的年号为黄武,也就是宣告吴国脱离魏国独立,不再是魏国的藩属。同时,派太中大夫郑泉向刘备问好致意,刘备此时身居白帝城,已无意再跟东吴交兵,也派太中大夫宋玮赴吴回报,吴蜀之间开始又恢复关系。
曹丕攻吴,迫使孙权转向与蜀汉修好。魏国攻吴并未取得成果,三路大军只有进攻荆州南郡这一路进展比较顺利,直逼江陵,但受到吴将朱然的顽强抵抗,围攻江陵达半年之久仍未攻下,最后因江水上涨又逢瘟疫,只好撤兵。 公元223年夏刘备病故后,蜀汉由诸葛亮主政,在对外方针上坚持吴、蜀和好,于当年10月派中郎将邓芝赴吴,以期重建友好关系。孙权开始不接见,邓芝便自己上表请求见孙权,说他这次赴吴,不仅仅只是为了蜀国利益,也是为吴着想。孙权这才接见邓芝,说他确实愿意跟蜀国和好,只是担心蜀国君主幼弱,地域狭窄,很难保全自己。邓芝说:吴、蜀结盟将两国优势加在一起,进可兼并天下,退可与魏鼎足而立,完全不用担心。假如你归附魏国,魏国一定会进一步提出无理要求,上逼你朝拜,下求你太子作人质,如不服从,便以讨伐叛逆为借口,发动进攻,蜀国则顺流东下,趁机分取利益,到那时,江南之地就不再为你大王所有了。孙权沉默良久,对邓芝说:“你说得很对”。于是与魏国彻底断绝关系,专与蜀国和好。自此之后,吴蜀双方书信、使者往来不断,完全恢复了归好。三国外交基本格局稳定之后,蜀汉诸葛亮致力于攻魏,魏国忙于应付,无暇攻吴,孙权遂于229年在武昌称帝,正式建立了吴国。
简短的结论 综上所见,孙权在对外方略上的多变,主要是由当时的斗争形势和东吴的国家利益决定的。从赤壁之战前后联刘抗曹到后来反刘降曹谋算关羽,最后又跟蜀国修复归好,完全是出于东吴的自身利益。在对待刘备集团的态度上,也跟东吴内部历来存在联刘、反刘两派意见有关,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孙权自己。孙权从自身利益考虑,有时他力排众议联刘抗曹,如赤壁之战时,有时又赞成联曹反刘,如对待荆州问题上。复杂多变的三国斗争形势,客观上也不允许他的对外方略一陈不变,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为此甚至要低三下四做些违心的事,忍受屈辱,但他从不想在他人的制约下苟且求存,失去争霸称王的雄心壮志和自主地位。《三国志》作者陈寿评论孙权有勾践那样的奇英,故能自立江东,成鼎峙之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他能屈身忍辱,周旋于魏、蜀之间。从对外交往的基本原则和传统的道德原则看,孙权屈身忍辱的有些方面,如向曹魏屈辱称臣的一些作为,也不是没有非议。这正是对历史上的孙权一个有争议的方面。这种争议是正常的,但如果因此而否定孙权就不妥了。孙权毕竟是历史人物,跟曹操、刘备一样有时代的局限,有他们各自的弱点。其实他对曹魏有些卑躬屈膝的做法,主要是个斗争策略问题,他的外交方针并没有什么不对,适时的调整对东吴自身都是有利的,在政治上、军事上都不曾有大的失误,这与曹操、刘备相比,是非常了不起的。孙权不愧是三国争雄中不凡的年轻有为者和最大的成功者。
为周公鸣冤
周公瑾死的冤,太冤了。
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千古风流人物,明明是病死于路上,却被后来的小说家杜撰成被诸葛孔明三气迸发箭疮而亡。生死前生定,功过后人评。对于喜欢盖棺定论的中国人来说,周瑜肯定是在九泉下抱怨自己的身体不争气,死的太早,被小说家捉到个诽谤的机会。
的确,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风头完全盖过了周瑜,气死周瑜不说,还把苏轼描写周瑜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诗句都盗了去挪为己用。在小说里,“雄姿英发”的不是周瑜而是诸葛亮。鲁迅评三国曰,“状诸葛之多智几近妖”,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的确太完美了。和他相比,周瑜不过是个处处在诸葛亮掌握之中的气量狭小的略有谋略水军提督罢了。 然而历史上的周公瑾,完全不是小说里那样的。 周瑜是安庆人,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写天柱山时说到周瑜是安庆潜山人。在周瑜身上,我们能明显看到安庆男人的优点:英俊,文雅,风流,大度,忠诚,仁义,智慧。 周瑜的帅是有史可考的。在《三国演义》里,周瑜出场的一段描述:“资质风流,仪容秀丽”。在《三国志 周瑜传》里是这么写的:“瑜长壮有姿貌”。由此见来,周瑜的帅是不假。周瑜身高七尺七寸,换算过来,约一米八零的个头。作为一个南人,可以说是相当的英俊挺拔。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有趣的对比。《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可见史实还是十分客观的,诸葛亮是北人,形容相貌用“伟”,说明相貌属于帅气型,而不是南人的秀气型。约一米八六的个头,符合北人的特点,且也相当挺拔。《三国演义》里更是多了句“面如冠玉”。可见这两人不但是治世之能臣,且是多少姑娘梦中垂青的对象。 周瑜年轻时很有抱负。他跟孙策同年,跟孙策还有孙策的母亲关系非常好。在帮孙策打了几场胜仗之后,被袁术看中,逼其在麾下为官。可是周瑜看出袁术是个不成大器的人,就挑了个离东吴近的地方任职然后借机又回到东吴。孙策亲自迎接,拜周瑜中郎将,吴中皆呼其为周郎。时年24岁。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周瑜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朋友那里帮忙打工,后来被某大公司老板看中,非要用他。可是周瑜看这个公司不会有前途的,就回去和朋友一同创业成立孙氏集团有限公司,小成,被封了个首席运营官的职位。接着又娶了当时江南美女小乔为妻。和赋闲在家27岁才出仕老婆又是丑八怪的诸葛亮比,周瑜毕业没两年就有如此高度的成就,是多么的意气风发。难怪他会乘着酒性作赋:“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赤壁之战是周瑜一生中最大的成就,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名垂千史。这一仗主要是周瑜打的,却在小说里写成处处处在诸葛亮的算计和掌控之中,颇为无奈。后不久,规划针对巴蜀之地的战略,在去江陵的路上病死,时年36岁。一代千古风流人物就这样出师未捷身先死(我也盗一句写诸葛亮的诗还周瑜),可悲可叹。
周瑜是个非常大度的人,完全不是小说上那样的气量狭小以至于能被气死的人。正史的记载可以作为凭据。当时的孙权,官位不过是个将军,诸将和宾客对他的礼仪都是一简再简,唯独周瑜一直行全礼,而且以君臣之礼事之。而且与每个人的关系都处的很好,唯独与程普不合,不过程普最后还是被周瑜的大度魅力所折服。且周瑜丝毫不嫉贤妒能,善于推荐人才。鲁肃就是他发掘的人才之一。史书评曰:“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这样一个为人处世行军打仗处处为榜样的英雄人物,居然因为剧情需要,在小说里被糟踏的不成样子,我心实痛! 周瑜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也相当高。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由此可见,以周瑜为代表的安庆GG,风流且浪漫,多情却专一,有南人之温柔兼有北人之达观,既能在外奋斗事业,又能照顾好自己的家庭。美貌与智慧并重,是英雄与侠义的化身。重仁重义重感情,轻财轻色轻名利。生子当若孙仲谋,嫁夫当若周公瑾。
论东吴夺荆州的战略失误
《三国演义》上把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写成是司马懿所献的计谋,这固然是小说的写作需要。但笔者认为,这也有可能是事实。孙权攻击荆州是战术上的重大胜利,但却是一个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孙刘交兵的后果其实是打破了三国的力量均衡,给魏造成了可趁之机,换句话说,也就是孙权夺取荆州,真正得利的最大赢家是曹魏政权。 首先从荆州的战略地位来看,荆州固然是所谓英雄用武之地,但它落在魏、蜀、吴各国之手,所能起到的作用并不相同。 对蜀国而言,荆州距离益州路途遥远,救援不便,又夹在魏、吴两大势力中间,发展困难,并不是理想的前进基地,只可能作为一个牵制曹魏的支撑点。这在孔明隆中对里可以看到——“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可见,诸葛亮逐鹿中原的基本战略是——以荆州之兵作为辅助,牵制曹魏集团,吸引魏军在黄河以南的主力,主攻方向仍然是八百里秦川。这里,诸葛亮算计可谓非常精深:一、荆州虽然在刘表治理下,是当时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