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就能体会原来肉体的痛苦是那么的外围,任何人对你的夸奖,或者毁谤,或者嘲笑,或者怒骂当中,竟然你内在都不受到干扰,还能怜悯他们,还能看到他们的动机,还能看到自己有不对的地方,这是生命中的美感,这就是你已经开始往空性的道路在走。在这个宁静当中没有一个要放下的东西,也没有一个执著的地方,在这宁静的境域,是没有思考,没有任何负面情绪在运作。
我们常常说“要放下或放下”,那是因为你对痛苦已经受不了,你没有办法逃离它,所以你告诉自己要放下,那是一个自我欺骗的概念。但是,它也是个方便的概念,事实上要放下,也意味着你抓得很紧,如果你没有抓,为什么要放,那都是思考运作的一种方式,告诉自己不要执著,事实上是因为你很执著,你的自我创造了自我欺骗的概念。
不要执著!你每个不要执著都很痛苦,是告诉自己要死心,事实上你的心怎么会死?那些邪曲的心怎么会死?那是因为你太痛苦了,告诉自己不要再做梦了,那是因为你还在做梦,否则你为何要告诉自己不要再做梦?因为做梦好苦,而且你永远得不到那个梦的实现,所以你要静心下来,看看自己念头运作的方式。
这些都是邪曲的心的运作,你用任何的力量来压制它,它都会反弹?你懂我的意思吗?“作为”的方式让自己不要而放弃(世俗所谓放下的真相),只是因为得不到,事实上你还是很想要;如果梦能实现,你会告诉自己不要做梦,如果能得到,你会放下吗?如果有人批判你的境界很差,你为什么要生气?你要讲出一些你现在已经改变很多的事实,你要证明给他看你现在已经很有智慧很有长进,为什么?因为他伤害到你的心,因为你认为你自己很有境界。是谁?是你那个自我。
老师所说为自己辩护的心、证明自己很行的心,那是多么邪曲的心啊!只有自我才有这样运作的方式。所以你想证明什么?跟别人证明我行,或跟自己证明我很行。要摆平自己的那个好胜心,连修行都会产生这样的心,那只是自我转移战场而已,你的欲望从这个战场跑到另外一个战场罢了。
“我已经看破名利,我现在是在这个教室里面修行,我的名、利摆在这个地方,这是我的世界,在这里我要得到老师及大家的肯定,我要比所有的师兄师姐更杰出,受到老师的关爱”,这是邪曲心的自我运作!说到出家,好了,出家是远离自己的家庭,然后执著到道场的家庭,如果是这样的出家有意义吗?那是逃避,那是转移,啊!家里太吵了,家里我要放下,然后到道场另一个家庭就放不下了,到那个地方你也要得到肯定,或在那里纠集群众当老大。
诸位师兄、师姐,所以你要知道,只有往内看,这里面才有净土,你无路可逃,你跑到哪里都看不到净土,一大堆邪曲的心所产生批判的心,你说这个世界怎么这个样子呢?那你看看你邪曲的心,到底是怎么样子?你的心是那个样子,你看到的世界就是那个样子。
当你的心很宁静,你看到什么事情都没问题,当你的心一大堆问题,你看到什么都有问题。你看不顺眼有多少东西,代表你有多少邪曲的心隐藏在里面。虽然你从来不发一言一语批评别人,但你知道吗?你内在有多少的看不顺眼?什么叫做高贵的灵魂?什么是真正的圣人?什么是清净的人?往内看就是清净。
往外追求不管你追求什么?追求当君子的名分,追求人家尊敬你,追求受到肯定,追求受到他人的关爱,这都是痛苦的根源。不管那人是谁?搞不好是你的小孩,搞不好是你的先生,搞不好是你的上级,搞不好是你的朋友,搞不好是与你有缘互动的普罗大众,搞不好是你的师父,搞不好是你的老师,搞不好是你的教授,搞不好是你的敌人。
凡人的自我的邪曲心遍布在一切思维里,比如说对于修行的法门愈复杂、愈神秘的道路听了愈觉得法很殊胜,最好再加上几个咒语,而且不能随便普传的秘法就会觉得尊贵,以之为宝而满足自我的迷思,这是独特与众不同的不平凡的邪曲心!
顿悟之九
痛苦,是因为你开始排斥
不能满足,就是生命的痛苦所在
老师今天分享这个是无上咒,没有比这更高的咒语,它就是究竟简易的现代《心经》,你要去观照这些邪曲的心,你自然就自由自在;你不会观照这些邪心,不管你念多少咒语,你还是没有办法解脱生死轮回,这就是现代的《金刚经》,这就是《心经》。
从现在开始,你想要活在当下吗?你只要把这些邪心揪出来看,忏悔,下决心出离,你就渐渐地能活在每一个片刻,那就是当下。你能满足每个片刻的境遇,你就在当下里面,你已经不再有非分的妄想、梦想、理想,当你没有理想,你的每一片刻都自然满足;当你有理想,你的每一片刻都不满足,因为理想与现实永远有落差。
你理想的世界应该是怎么样?乡下很理想吗?乡下不理想啊!那都市理想吗?美丽的度假天堂马尔代夫遇到大灾难,土地快被大海啸淹没光了。那你告诉我,你的理想世界是什么?享受每个片刻的境遇,或许那种感觉让你有点痛苦,那你也去享受那有点痛苦的感受吧!享受你觉得满烦的、满讨厌的感觉,享受你想逃的、想逃离的人、事、物的感觉。
因为喜欢当然是享受,而你的痛苦是来自你很讨厌的、你很排斥的、你在拒绝的态度。享受你的不开心、享受你的焦虑、享受你的紧张、享受你的工作堆积如山的感觉、享受你睡不着的感觉,你的概念中,眼睛闭起来且一定要睡着,这才叫睡觉,享受那睡不着而眼睛闭起来的感觉,你纵使不想睡也可能睡着了,或是你想睡也可能睡不着,但是你无所求也不抗拒,接受、享受一切因缘带给你的一切际遇,随因缘流动就能自由自在。你就能满足每个片刻,然后在那当下你还要去哪里?
如果你会觉得天堂很美而非常向往,那是因为你讨厌你现在的境遇,然而到天堂你又开始觉得好无聊,你又开始有理想,有梦。有人觉得家里好烦,他想享受孤独凄凉的感觉,而到陌生的地方去旅行,那种浪漫凄凉,那种异乡游子的梦想心境,那种感觉只有一下子就消失了。就像梦想出家的人,哇!终于出家了,头发理光光,享受梦想的感觉,一阵子感觉又不见了,我还是还俗好了。
所以你能全然去接受一切而不抗拒、不排斥!你就能享受一切,那时候你的自我就溶解了。你抱持着那种享受的心情去地狱,比如参加阴间旅游团,大家好兴奋,看得好兴奋,但是真正面临死亡的时候那就不兴奋了。为什么?一样去阴间地府的事情却产生两样的感觉,因为抗拒,所以痛苦;而抱持接纳、享受的心情就很愉快。
换句话说,你的快乐是因为你接纳了;你的痛苦,是因为你抗拒排斥了。当你能享受着你那黄脸婆(太太),那你就享受得很有滋味;但是你觉得排斥而忍受这个黄脸婆,如果再来一次,如果还有来生我绝对不跟她结缘,那你就错过了当下的美妙滋味!你的黄脸婆很可爱,因为你排斥她,你失去了那个滋味。
我记得王建瑄他的太太教苏法昭,有次记者访问他,听说他们夫妻很幸福,所以记者就访问他:“如果还有来生,你还会选择她吗?”他回答说:“愿把幸福拱手让给别人。”换句话说,可推理他现在应该不是很幸福。另外一点推理那就是他很伟大,他现在很幸福,他要把幸福让给别人。但是不管怎么说,你能享受每个片刻,你就很自在很满足,否则你永远不会满足。
一习惯你所拥有的你就不满足,不习惯你所拥有的你才有满足的感觉。比方说你要修行,然后你想要体会那种对死亡恐惧的感觉,所以你跑到坟场去,你知道吗?那很有成就感,很刺激的!你要跟死人在一起,眼睛闭着然后渐渐听到奇异的声音,甚至好像有人站在你面前,你吓得不敢睁开眼睛看,整个晚上都睡不着觉。你眼睛闭着,因为你在打坐,因为你是苦行僧你很有定力,你要体会面临死亡的感觉,所以你很紧张过了第一个晚上,到第二个晚上,你已经习惯了在坟场的感觉而不再恐惧了!你觉得你已经解脱了,自我已经很有定力了,不是!是你已经习惯了那种环境,而不是你解脱了自我,反正它也不会杀死你,最多也只是杀死你。
换句话说,生命最美的是享受每一个片刻,而不是习惯每一个片刻,你已经习惯,则你的新鲜刺激感觉就消失了。然后你永远都在追求你得不到的新鲜、刺激,它会让你感觉很有张力;得到了,你的感觉就消失了。你要知道,这是生命很麻烦的事情,自我凡人才会追梦。
我不是要告诉你去坟场打坐对不对,我不是在讲这件事情,我是在说明生命的痛苦来自于――你永远在追求你得不到的,你不会享受你所得到,你永远在做梦,梦想你得不到的人、事、物、情境,你却因此而错过生命最深的美感――就在于全然地接纳此时此刻的因缘境遇。
如果你能全然去体会享受这种感觉,事实上那就是彼岸,那就是解脱关键的要点。然后你渐渐能和你的身体开始有距离,然后你对生死最大的恐惧就是怕这肉体痛苦、消失,你已经能体会肉体干扰不了你内在的宁静,那生死就与你无关,在任何境遇中你都很自在,纵使冷的境遇也能享受冷的发抖的感觉。而且你会发现,冷的感受很外围,就像处于台风眼,不论外围强风怎么样绕,你内在还是这么的宁静,那就是生命本来的样貌!
=
坐立难安的动根消失的不二法门
问:层出不穷的不如愿的事情会使你感到很受伤吗?
答:内在的惯性与习性可并不是你真正的本性。享受过痛苦才能体会幸福的清凉味道!
2005年1月8日 中国 台北
讲座纲要:当往外追求欲望、梦想、理想的不能满足,就产生了痛楚、产生了伤口、不甘心、遗憾与舍不得等若干伤口。往外观照就是自我,往内观照就是自我幻影的消失,而进入不变的清凉、宁静的空性。
正住之一
学会享受每一个片刻
而不是被迫地习惯它
我们看到的天堂可能随时会变成地狱,像是普吉岛是多少人在这痛苦的世界中找到的舒畅解压的地方,它是人间的天堂,但在一瞬间,它就变成了炼狱,变成了地狱,现在想要去那个地方旅游的人非常的少,因为害怕那边随时会有海啸的梦魇,那边有多少游魂及灵异的事情都不断地在发生,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事件看到,这就是往外追求的虚幻、无常的痛楚,也就是往外看。
往外看这个世界,你认为它是天堂,但它却可能会变成地狱。我们更静下心来自我观察一下,为什么我们要追求天堂?为什么我们要去普吉岛度假?甚至我们为什么在病危的时候,要求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佛国、天堂,为什么?因为我们不快乐,因为我们活在地狱里面。
如果你活在天堂里,那你还要追求天堂吗?如果你很丰富而不贫乏、不匮乏,那你还要往外追求吗?为什么过年归我们来说是那么快乐?农历年或阳历年都一样,为什么对我们来说是那么快乐?因为我们平时很不快乐,所以你看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快乐的日子就从除夕开始,然后到初五初六甚至初七初八,一年之中只有十天以内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
换句话说,如果过年是快乐的,那么你平时是不快乐的,你平时的痛苦,只有透过过年的梦想、期待,可以让你快乐一点,可是真的到了过年的时候,你快乐吗?
除夕匆匆地来去,然后呢?大年初一又来了,时间怎么过得那么快?我希望时间可以停留,快乐的时间可以停留,可是它过得更快,所以你怕它过得很快,事实上这个快乐是隐藏很深度的不快乐,因为这个快乐不是全然的,这个快乐是有压力的,这个快乐不是真的快乐。
然后初一、初二、初三、初四过去了,又要上班了,所以诸位师兄、师姐回想一下,你们是怎么样的过年?你们真正的有点快乐的感觉是在除夕夜,所以那天有点舍不得睡觉而守岁到深夜,过完了这天就是初一、初二、初三了,又要上班了,压力又来了。
这和我们去普吉岛那种快乐的天堂去追求快乐,有没有差别?同样的如出一辙,因为我们平时很不快乐,所以我们才要去追求那个短暂的天堂快乐。就是那个短暂的快乐,让我们能忍受平时的不快乐,当然我们可以说因为我们平时有梦,所以我们可以忍受不快乐。
我们有过年的梦、出国旅游的梦,当我们把梦想定住的时候,我们是在依靠那个快乐的梦想,我说快乐的梦想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是藉由快乐的梦想可以让我们忍受痛苦,这就是往外看的方式,也就是追求的方式,也是凡人的方式,它是这样过生活的。这样的快乐是很没效率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过年最多十天,这十天快乐,三百五十五天都不快乐。
那么出国旅游五天,有五天的快乐,剩下的时间都不快乐,或者我们每年可以出国二次,那也是十天的快乐,剩下的时候都不快乐,而且说实话这个快乐不全然,因为在这个快乐时刻带有恐惧,在这个快乐时刻隐藏有害怕,在这个快乐时带有舍不得、带有遗憾情结。
所以这就是我们凡人过生活的方式,这个方式是我们都在逃避生活,因为我们内在有恐惧,这是我们一贯的思考模式或者习性,这个习性就会产生我们对生活的态度。
这个态度是什么样的态度?好恶的态度。什么叫好恶?就是我喜欢什么?我讨厌什么?这就是我们的习性,我们的惯性。这个习性、惯性让我们和生活产生了距离,当我有一个理想、有一个喜欢的生活方式在我的概念里面时,而现实的生活和我喜欢、理想的生活的概念有所落差的时候,我就不快乐。
比如我希望在工作上平步青云、节节高升,我希望我在很快的时间可以赚到我这一生想要赚的钱,让我享用一辈子;或者说可以让我有权柄,我可以当总监,而且是一个大企业的总监,我能够出人头地,我能扬眉吐气,这个是我的理想、我的梦想,但是虽有理想与梦想我也不见得那么当运,也就是不见得那么好远得平步青云。
一个企业的总经理只有一个,那么你知道吗?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你怎么可能常常会有那么好的运呢?那你就会产生内在的不快乐、不平衡或抑郁,我们不谈总经理好了,就谈科长、经理、协理或副总,那名额是相当有限的,在这个情况下,我有所企求就会产生内在很大的压力。
我不喜欢上班,因为上班让我很痛苦,我在浪费我的时间,我很不想过这样的日子,对我来说很没有意义。你说没有意义是因为你内在想要追求有意义的生活,那这个有意义的生活就是你的梦想,它可能是权柄,可能是社会地位,可能是钱,或者爱情梦,或者是一大堆的自我实现的梦,可是你追求到的几率很低,因为僧多粥少。
所以人生不如愿的事十之八九,在公司升迁困难,我这么努力得到的是什么?得到是失望或绝望。人家会拍马屁,会走关系,或者他有能力、好运受人欣赏,所以他升迁上去了,可是我那个梦想不是我达到的,是别人达到的,所以我内心很痛苦,我内心就不快乐。
当我不快乐,我就想要让自己快乐,因为我拒绝不快乐,因为我讨厌不快乐,我讨厌生命没有意义的感觉。所谓有意义就是理想实现叫做有意义,所以我觉得我生命很没有意义,或者很无聊很无趣,所以我就创造一点有趣的事情来做,或者有趣的日子来过,那要如何有趣呢?我就可是梦想。这个梦想有几个比较实际,比较短线的操作是我放假就要去玩,或者设计一个旅程、一个旅游的景点,在过年放长假时可以让我好好去享受那个快乐。
那如果是比较长线呢?我有一天一定要去做生意,或有一天要成功,我要让那些瞧不起我的人跌破眼镜,我要衣锦荣归,我要扬眉吐气,我要很光荣地去参加同学会。事实上我们永远都活在梦想里,为什么?因为我们永远不快乐,因为我们有梦,我们有欲望,所以我们不快乐。
正住之二
凡人用来填补空虚的梦想只能造就
人生更大的不快乐,周而复始地恶行循环
这个世界它一直在教导我们筑梦,从小孩来到世界,他接受的教育、概念,他接受爸爸妈妈给他、还有社会的媒体给他的价值观,都是要让他筑梦。你要赚大钱或做大事、做大官,不管要做什么或学王永庆(中国台湾著名企业家),或学林志玲(中国台湾第一名模),或学萧蔷(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