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2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性就是真心,真心没有相。所以古德常常教我们「真心离念」,由此我们就有门路可以探索了,怎样才能与法性相应?离念。这个念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如果我们在生活当中,生活是修行,工作是修行,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是修行。修什么行?修离念。也就是说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我们都能够离相,离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的生活称性了,工作也称性了,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称性。修行是这个修行法,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不可以不知道。
  怎样离相离念?就是经论里面常常告诉我们的,不执著、不分别,从这里下手。在生活当中也不要分别执著。菩萨示现,所谓是随缘而不攀缘,这样就对了。随缘里面也有一个原则,随顺善缘,随顺与性德相应的诸缘;与性德相违背的,我们就不能随顺。但是在这里面哪些应当随顺、哪些不应当随顺?都不起分别执著,境界现前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智慧!如果一有分别执著,那就变成意识,你已经堕落在意识里头,与性德就不相应。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练,练这个!只要没有大的妨碍,决定不放在心上。大的妨碍不是妨碍我,妨碍我无所谓;妨碍一切众生,影响到一切众生,尤其是负面的影响,这个时候要说,要以智慧,要以善巧方便来处理。怎样把它化解於无形?这个功德最大。这是说法身菩萨。
  『出生一切佛刹庄严』,这是指的利益众生。「庄严」就是布施、供养、成就,成就一切众生真善美慧,这是九法界一切众生所希求的。菩萨能满一切众生的愿,不碍自己的道行,不碍自己契入无生,也就是对自己是「无作而作」,对众生「作而无作」。利益一切刹土,利益就是庄严,利益一切众生而不著相。《金刚经》上讲得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但相不著,念头都不生;「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念头不生。有人问:「念头不生,怎么办事?」办事总得要起心动念,没错,是得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为众生,不是为我自己,这一点诸位同修必须要记住。起心动念为自己是烦恼、是病,起心动念为众生是善。虽然起心动念为众生,心地保持清净平等,保持觉正净,这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与性德相应,这叫称性法门,怎么会妨碍!正是《华严》所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我们要懂得这个方法,要学习,要把它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第四句:
  【普散众宝主地神,得修习种种诸三昧,令众生除障垢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一向为他」,这个向是方向,只有一个方向:利益众生,这正是我们学习大乘人必修的课程。菩萨的名号含义很深,『普散众宝』,我们今天讲散财、利生,这里面财、法、无畏三种布施都具足。在他修学法门里面我们看到了,『修习种种诸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三昧通常也翻作禅定,於是我们就晓得,禅定是正常的享受。禅定是什么?佛在经上讲的、《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是禅,如如不动是定。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说得更白,我们更容易懂,「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但是诸位要记住,不著相不是教你不要相,这里头千万不要错会意思;如如不动,也并不是说你没有起心动念。世尊告诉须菩提「不取於相」,要懂得什么叫不取,不要错会了意思!「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是不是不要?不是的,不是在事上离,事事无碍,你离它干什么!在哪里离?在心里头离,心才会障碍,事没有妨碍。所以经上教给我们离相、教给我们不取,都是在心上,心里头不要执著。
  譬如我们的饮食起居,肚子饿了要不要吃饭?要吃,吃饭是不是著相?吃饭如果贪图色香味,你就著相,怎么著?贪心起来了。如果讲求色香味而没有贪心,他就不著相。色香味可不可以讲究?可以,不是不可以,确实没有贪心,不起心不动念,不起贪瞋痴,不起好恶,「我喜欢、我讨厌」,不是起这个念头。不起自私自利,不起这个念头,色香味做得很漂亮,可以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接引众生,众生欢喜。这就是拿这个做佛法,佛法是觉悟众生的方法,接引众生的方法。佛教导我们,特别是在大乘法里面教我们「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两句合起来去体会。离一切相,决定在一切相里头不生烦恼,总的来说,决定不生妄想分别执著;即一切法,就是顺一切众生的欲望爱好。
  大乘佛法,「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牵是四摄法,后令入佛智是六波罗蜜,手段多高明!我们在敦煌、云岗看到石窟里面的造像浮雕,佛菩萨在讲经说法,这种大会庄严;天女在空中歌舞散花来供养,供养佛、供养道场、供养一切与会大众,载歌载舞。学小乘的人看到这个境界他就迷惑了,这还得了?佛教给我们不可以歌舞、不能接近这个场所,没错,小乘初学。怕是什么?你已经在日常生活当中起这些恶念,起贪瞋痴慢,怕在这些境界里头你受不了,又勾起你的好恶,又引起你的贪瞋痴慢。教你远离,这样的场合不要去,小乘戒都有明文规定。大乘菩萨不如是,大乘菩萨要广度众生,大乘菩萨有定力、有智慧,决定不为这些假相所动,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清楚他明了,他不会被外境欺骗,不会为假相所转,所以他自在,他入无障碍境界。境界不相同!
  接引众生菩萨会观机,一看这个人是什么根性,是大乘根性还是小乘根性?是菩萨根性还是人天根性?佛菩萨一看就清楚明了,说法契机,示现恰当,让这个想学的人一接触生欢喜心。他欢喜你、尊重你,听你的教诲;他要不欢喜不尊重,你想教他他掉头而去!所以古圣先贤、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没有智慧、没有善巧方便怎么行?这是用我们世间人的话来说,大学问!高度的技巧、高度的艺术!我们应当学,但是我们能学多少、能做多少,那就是所谓量力而为。这个量力非常重要,要量自己的定力,要量自己的慧力。如果我们在这里头也真的动了欲念,赶快退回来;如果自己做得稍稍有一点勉强,立刻中止,这个事情我做不得。在这里练心!《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讲到修行方法里头,总的一句话:「历事练心」。五十三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可以参学,你在这里头练心,练什么?「修习种种诸三昧」。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眼见色,见到天人载歌载舞,你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看得也笑也鼓掌,决定没有贪恋之心。你的眼根在歌舞里头入定,眼根在歌舞里头成就三昧,你在这里得一种三昧了。你看到表演是恶法的、无恶不作的,你在这个境界里头不起瞋恚心、不起怨恨心,你的眼根在这个色境里头又入定了。想想我们是不是这样修行?你去逛百货公司,你看产品琳琅满目,看得很清楚、看得也很欢喜,「这个东西好,我想买一个。」可以,你是不是真的需要?真的需要,行!这个可以;不是真的需要,譬如我已经有个茶碗,「这个茶碗很漂亮,我很喜欢」,你的眼根就被它污染了。如果看到之后,我不需要买,我家里的碗可以用,看得清清楚楚,也很欢喜,绝对不会动个念头我要购买它,你的眼根在这个茶碗上入定了。我看到现在最新式的电视机很薄,我家里的电视机很笨重,已经用好多年了,还可以用。今天再新的产品我也不会动心,到什么时候换一个?用到坏了不能再用,实在不能再用了,行!可以换一个。还能用,我绝不上当,我绝不花这个冤枉钱。我们每天在电视机里看什么?看我生活上所需要知道的讯息,这对我工作、对我生活有帮助;与我生活工作不相干,不用看它,你在电视萤光幕上入定了。这是讲到「修习种种诸三昧」。
  我们的六根在六尘境界,无论是顺境是逆境,无论是善缘是恶缘,都能够练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不是说你需要不需要。需要的时候,统统可以用,事事无碍;不需要的时候,边都不沾。道人,生活在今天的这个社会,问起来样样都知道、样样都明了,智慧!无所不知。自己生活所不需的,决定不取,如如不动。所以「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是要应用在生活上,不是说不要相。我们有这个身体在,身体需要饮食、需要穿衣服、需要住房子,你怎么能够不要这些相?所以离相是离心里面妄想分别的相,离贪瞋痴慢的相,离自私为我的相,离相是离这个,不要搞错了。我常常在讲席当中提醒同修们,要远离控制一切人事物的这个相,这种念头不能生。有这个念头,不自然!就是与法性相违背了,法性里头没有。穿衣吃饭,这个法性里头有,为什么?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贪瞋痴慢没有,自私自利没有,控制一切人事物没有,占有一切人事物没有,法性里头没有,我们离;法性里头有,我们可以用。你说这个生活多快乐!
  佛法修学的目标目的,大家都知道离苦得乐。如果我们学佛搞反了,我们这个结果是离乐得苦,错了!佛不是教我们离乐得苦,佛是教我们离苦得乐。现在这些歌舞场合、五欲六尘之乐,佛为什么教我们离开?那不是乐那是苦,那个乐不正常。就好像我们现在一般社会讲,那是打吗啡、服毒。打吗啡服毒的那个乐,佛教我们要远离,为什么?那是找刺激,后面是苦不堪言。佛劝告我们远离它,它会勾引你的烦恼,它会给你烦恼心所里做增上缘,让你烦恼起现行。烦恼是七情五欲,这不是真乐。真正的乐趣,唯有契入境界的人他才能享受得到;没有契入境界,依教奉行的人他享受得到。佛教我做,我认真努力做,佛教我不可以做,我决定不违反,他得乐。这个乐虽然不是诸佛菩萨境界里头那一种的乐,相似!接近,这个乐接近真乐。
  这个道理很深,一般人不知道,以为打吗啡很乐、吸毒很乐,他不晓得祸害就在眼前。造作善业的那种乐,只有行善的人知道;造作十恶业那种乐,头脑清楚的人、明白人知道那是苦不是乐,那一种乐是非常非常短暂,有大苦在后面。佛经上常常用刀头舐蜜,用这个来做比喻。非常锋利的刀刃,上面涂了一点蜂蜜,蜂蜜很好吃,舌头去舔它,甜头尝到了,舌头割断了,佛用这个比喻。所以今天世间这种五欲六尘之乐,就是佛经上所讲的「刀头舐蜜」。我把它比作吸毒,佛这个比喻更贴切,更容易令人了解。
  所以菩萨普散的众宝是法宝,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乐是什么?真乐是戒定慧,真乐。你真肯修戒定慧,你就能得到。你得到真乐你必定离苦,苦是什么?业障、染污。『令众生除障垢』,那是苦。戒定慧度贪瞋痴,贪瞋痴是障垢的根本,我们一定要知道在这个地方下功夫。清凉大师注得好,「一向为他」,起心动念总是要帮助别人,远离烦恼习气,随顺圣贤教诲,这里头有真乐。前面所讲到的「普德净华主地神」,他讲的那个果报有多乐?清凉大师注解「长寿金刚不坏身」,这是乐。从哪里来的?我们总结清凉引用经论里面的话来说,三个原因:第一个是不杀,第二个是布施,第三个是护法。这三个业因,得长寿金刚不坏身的果报。
  护法还得不到这种果报,一定欠缺前面不杀生、平等布施,三个因像鼎之三足,缺少一个都会有欠缺。我们细细去观察,恍然大悟。如果我们真正认真去修,修这三条,果报一定现前。「护法」诸位要知道,最重要是护自己的法,护自己的法就是护持正法,就是护众生的法。自己的法完全显露在我这个形相里头。我的智慧,在我这个形相里头,人家一看「这个人有智慧,这个人聪明。」岂不是你的聪明智慧都在你的面孔上?你一举一动,「某人威仪风度好,与众不同。」你看看,你的智慧德相完全显露在外表。所以护持自己的相好威仪,护自己的法。我们是个佛弟子,出家现出家的相,在家现在家的相,社会大众一看到你的形相,对你起恭敬心、尊重心、仰慕的心,这就护持正法。大家说:「佛不错,你看学佛的人庄严!」智慧清净庄严,岂不就是护了佛的法?众生看到你欢喜、尊敬你,向你学习,你不就护了众生的法?
  有人不懂得护持,护法有许许多多护法的方法、许许多多不同的方式。我们是什么身分?我们是什么地位?我们从事哪一个行业?我们采取哪一种方法来护持正法?护自己的正法,护释迦牟尼佛的正法,护一切众生的正法,你得要懂。具体而言的成效,那就是此地讲的「修习种种三昧」,三昧起作用就是智慧,目的全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我们今天的话说,影响众生,佛法的术语是加持众生。加持大家都会讲,拿什么加持?回向众生,拿什么回向?总得要明了,要搞清楚。众生得利益,众生觉悟了,众生离烦恼了;烦恼虽然没有离尽,烦恼减轻了,对於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这个念头淡了,虽然没有远离,他那个味淡了,他就得利益。种种不良的嗜好,他现在逐渐觉悟了,浮华奢侈的习尚他现在明白了,逐渐能够减轻了,这就是「令众生除障垢解脱门」。他离一分苦,就得一分乐。障垢分分离,福慧分分长。《了凡四训》里头常说「灾消福来」,灾逐渐消,福报逐渐逐渐现前,就是指的地神布施、供养、教诲的效果,这是我们应当学的。清凉大师这一句话,是给我们一个总的方向,「一切为他」,不是为自己。所有一切的修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第五句:
  【净目观时主地神,得令一切众生常游戏快乐解脱门。】
  这个法门,我想对现代社会来推动的话,一定普遍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清凉注解「观机出现,名为游戏」,注解只有一句,这一句的意思很深,我们千万不要把经的意思错会了。如果错会了经义,古德常说「三世佛冤」,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依文解义,看到这个文,大概就是我心里想的这个意思,三世诸佛都喊冤枉!怎样才不至於把意思错会?先看看菩萨的名号,他跟他的法门决定相应。
  
  主地神第五句:
  【净目观时主地神,得令一切众生常游戏快乐解脱门。】
  这一句前面虽然说过,意思没有能够说尽,必须要做一个补充。诸佛菩萨教化众生的目的,在佛门里面大家都很熟知的八个字: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游戏快乐』是得乐,什么是游戏?我们必须要清楚,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应化在九法界,经上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不是游戏神通是什么?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为此界众生示现八相成道,是游戏神通。诸大菩萨,在中国这个地区,示现出家的身分、示现在家的身分,我们在《高僧传》、在《神僧传》里面看到很多,那也是「游戏快乐」。近代的印光大师,有许多同修都知道,他老人家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应化来的。他一生为我们所表演的,又何尝不是游戏快乐?
  游戏我们能体会得到,快乐我们体会不到。但是细心的人能体会得到,他快乐在哪里?古人有所谓「助人为快乐之本」,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诸佛菩萨到世间来示现,甚至在九法界来示现,来干什么的?来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转恶为善,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他怎么不快乐?助人,助人为快乐之本。由此可知,十方世界诸佛菩萨应现到世间来,应现在九法界,快乐!这才叫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无条件的服务,不求丝毫报偿的服务,真快乐!谁懂得?我们的服务有报酬,快乐就没有了,被报酬抵消掉了。布施供养,我们的布施供养无条件的是快乐,有条件、有希求、有求报偿的,快乐就没有了。你们想想是不是抵消掉了?你明白这些道理,你才晓得『净目观时主地神』,菩萨的一个代表。一尊菩萨如是,每一尊菩萨又何尝不如是?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要发心向他学习。不为自己,没有自己,就游戏神通;自在随缘,那就是快乐。第六句:
  【金色妙眼主地神,得示现一切清净身调伏众生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现净惑身,方调物惑」。清凉大师讲物不讲人,就是经文里面讲的「众生」。这个意思广,众生包括九法界,众生包括依正庄严。正报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依报还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情与无情全都包括在其中。经文上明明讲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