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4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法是以戒律为基础,如果你要有更大的成就,那必须还得修比丘戒跟菩萨戒,你的基础才真正坚牢。为什么?你能够往生,我们讲这是方便法门,希有难得的法门,你能够生方便有余土,你能够生实报庄严土。具足菩萨戒的生实报庄严土,具足比丘戒行的,生方便有余土;具足《沙弥律仪》的,生凡圣同居土。《沙弥律仪》修得好的,也能够生到方便有余土。净土法门虽然是讲方便,易行道,易行道也不是我们想像当中那么容易,那你就搞错了。它是比较其他法门容易,也必须要具足这些条件。所以都是为了给众生做好的形象,劝勉一切众生如教修行。我们自己先要做个榜样,要做个好样子,这成恩德。第十句:
  【各各入如来力境界。】
  这一句是入佛力境界。『如来力』,是十种智力,这十种能力,菩萨都比不上,法身大士都不如,成就佛的「智德」。如来果地上三种大德:恩德、智德、断德。断德是断烦恼,无明烦恼统统断尽。第十一句:
  【各各入如来解脱门。】
  这是成就「断德」。唯有如来果地上无明烦恼断尽;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断,所以他的断德不是究竟圆满,到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了。这两句我们怎么学?我们要求智慧。圆瑛大师一生三求:「求福、求慧、求生净土」。学佛无论在家出家、四众同学,要知道修福修慧。前面讲的恩德是修福,恩德是什么?一切时一切处,确实有心、有念,有这个思想,要给一切众生做好榜样。这些年来我们在各地方讲经说法,我们拟了个总题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是表率,范是模范,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能不能给社会大众做表率?能不能给社会大众做榜样?只要心里想想「这不行」,不行就不能动这个念头,就不能这么作法。我们要不能这样真干,这一生肯定空过。这一生学佛有名无实,只是在阿赖耶里面种一个善根而已,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能得受用,来生还是要搞六道轮回,那就麻烦大了。这一入轮回,到哪一生哪一世,你才能再得人身、再遇佛法?要想到这一桩事情,你才知道真正可怕了,这个机缘难得了。既然得到了,怎么能够空过?
  所以诸位同学晓得我们的道场,不是我建的,我从来没有一个念头要建道场,我从来没有向人家化过一分钱,这个我做不出来的,我说不出口的。道场是佛菩萨建的,感应道交而成的。道场这些钱财自自然然来的,我没有化过缘,我也没有叫住在这里面的同修去化过缘,没有!佛菩萨在这里建道场当然有他的用意,这个道场必定有人成就,是哪个人我们不知道,到后来看看往生瑞相希有,我们才知道是哪些人,一定有!达拉斯的道场也是佛菩萨建的,我看到了,有人在那个道场念佛堂往生。於是我们明白了,佛在那里建道场是为这些往生、为这些成就的人,护持道场、为道场服务的人,有福了!如果这个道场建立了,一个往生的都没有,那个问题就严重了,你欠下施主这一笔债,所谓是「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今天这个道场,不同於达拉斯的道场,不同於台湾的道场,也不同於加州的道场。这个道场是要成就佛法继起人才的,是要在此地成就一批将来弘护正法的大德们,这个人是谁?看你们发心了。真正发心依教修行,那你就是。如果对於修学阳奉阴违,贪图现成的享受,你也有成就,你也会往生,到哪里往生?到阿鼻地狱。你不是修西方路,你是修三途路。善恶果报,了了分明,都在一念之间。我常讲佛陀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最圆满的榜样,祖师大德的示现往往偏在一时,就是他那个当代;唯独释迦他老人家示现可以说,那个影响力一直到他老人家的法运终了,一万二千年,超越时间、超越空间,不可思议!我们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常常想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定要想他的行谊、他老人家的恩德、智德、断德。所以我们自己那些烦恼习气是难断,但是要断!
  我在此地看到的,同学很多也都看到的,悟谦师的烦恼习气很重,现在改得很多了,有进步。昨天我还告诉她:「还不够,还要改」,她有信心。心量一定要拓开,心量小的人没有福报,量大福大,处处要方便一切众生,何况对人?要知道时时行方便,自己时时刻刻要知道忍耐,要肯吃亏,吃亏是福;处处不肯吃亏,想占便宜,这个人都是三途的人,人天没有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五五卷)  2002/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55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最后一小段经文:
  【如於此华藏世界海。十方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海中。悉亦如是。】
  这段经文是「结华藏外」。在前面「结华藏内」最后一个小段讲闻法得益,七种利益,最后一种讲「修极」,我们特别强调佛的恩德、佛的智德、佛的断德,也就是这个经中所讲的「大悲」、「大智」、「自在」。自在是断德,如果你不能够把烦恼习气断干净,你哪里来的自在?所以我们要想得大自在,如同我们天天念《心经》,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也称观自在菩萨,这是一位得大自在的。我们这么多年来,总结佛陀教导我们的修行原则,看破、放下、自在;如果不能看破,你就不能放下,你要有丝毫放不下,你就不能得大自在。修学的同修,哪一个不想得大自在?大自在何以得不到?没放下。这桩事情说实在话,放下一分就得一分自在,放下两分就得两分自在,小自在。世出世法身心世界统统都放下了,心里一丝毫都不执著、都不分别,连印象都没有了,那你得的就是究竟圆满的自在,自在到极处了;那个「极」就是大圆满的意思。因此我们要想生活的自在,现在人讲自由自在,自由自在是果报,它的因是看破放下。我们懂得修因,智是看破,没有智慧不行,智从哪里来的不能不知道;断德是放下;恩德就是随缘,随缘利益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造福。如来三种圆满的大德,我们今天在因地上要懂得修学。
  末后这段经文是说,以「华藏」做个例子,尽虚空法界无量无边微尘数诸佛国土「各有此会」,像毗卢遮那佛这个华严法会太多太多了,不是华藏一处,周遍虚空法界,这样是一个圆满的「大法界会」,这才是华严无尽之说。上来这品经总共有五卷经文,清凉大师把它分成十个大段,总的来说「教起因缘分」;到这个地方这品经经文讲圆满了,「世主妙严品」。
  我们这个本子采取的是《疏论纂要》,李长者在末后给我们做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虽然从最后这一段经文说起的,「从尔时华藏庄严世界海」,一直到刚才所说的,说明「天地徵祥」,大地都感动,「世主兴供」;长者总结这里头有七个意思,这七个意思前面都曾经说过,略略的提一提就行了。第一个是把华藏世界的名称说出来了;震动的因由是如来的神力,神力里面特别是说法,讲经说法;震动的范围是尽虚空遍法界,不仅是华藏世界。其次说明无量无边的世主,凡是世主都比一般人有智慧、有福报,他要没有福智,他就不能作世主;即使是恶趣里面的世主,也都有聪明、都有福报。何况众多世主之中,确实有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缘觉罗汉示现在其中。那就是那一类的众生修学佛法的因缘成熟,感动佛菩萨去应化,到那个族类族群里面去示现;形相是凡夫,迹象上看他好像是凡夫、是神众,实际上是诸佛菩萨,这种事情太多太多了。大乘经上讲的「大权示现」,我们凡夫不认识,凡夫不能够觉察。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怎样才能够不得罪人?才能够修行如法?那你就得要知道,我们这个族群当中有佛菩萨在当中示现。我也不知道哪个是佛菩萨,我把每个人都当作佛菩萨,决定没有过失。实在讲,诸佛菩萨示现在群众当中有这个意思,教你不可以轻视一个众生,不可以怠慢一个众生。你不要以为那个众生做恶,菩萨示现的,形象是恶,心不恶,他那个示现有他的用意,这个用意很深、很微妙,我们没有智慧,看不出来,体会不到。
  所以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应当恭敬赞叹供养,自己应当常常时时处处忏除业障,我们才会有进步;如果不晓得这个道理,我们修学要想有进步、要想有成绩,那不是容易事情。读了《华严》冷静去思量、去观察,知道佛菩萨的慈悲,知道佛菩萨的恩德,佛菩萨对我们的照顾真正是无微不至。而我们错了,错在麻木不仁,没有知觉,对於诸佛菩萨的恩德丝毫都体会不到。可是佛菩萨没有责怪我们,没有舍弃我们,依旧像日月遍照,大地普载,不嫌弃我们;他非常有耐心,生生世世无量劫中,帮助我们、觉悟我们、成就我们。世主代表我们供养,我们不知道;法喜充满。第四段以这个例子来看许许多多的佛刹,无不如是。下面一段说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现在天主教徒、基督教徒也跟我说,他们宗教里面的上帝是无形的,也是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个说法好!在佛门里面称为如来,在他们那边称为上帝,名称不一样,事实是一样的。只要他有这个认知,宗教与宗教之间就可以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可以互助合作,帮助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希望这个认知能够普遍,每一个宗教的宗教徒都有这个认知就好了。下面这一段这是讲得利益,「世主各随自解」,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这十一句的闻法得益。最后一段,刚才我们念的,总结华藏世界之外,无量无边诸佛世界跟华藏没有两样,共同成就一大法界的法会。
  李长者在这个地方设一个问答为我们解答,为什么这个地会动?他说,他也是依据经论上所讲的,「其地动,大意有五」,第一个是这个法会里面有不少人闻法开悟证果,感动地神,欢喜踊跃,这地动了。第二个,智人出现,我们讲如来出世;第三,如来入灭,地会动。第四种因缘,世间有灾变,这是非常可怕的。第五种是修行证果的时候,自己法喜充满。无论是哪一种,佛弟子决定推崇老师,这是自性里头敬德流露,唯佛神力,把所有一切功德都推崇到本师佛陀。
  其次又设问,他说「何故於此段中地动兴供」,主要的是供养,为什么这些世主在这个时候大家都来供佛?他的解答是经文从开端到这个地方,说明「初会中常随佛众」,《华严经》清凉大师判作九会七处,这是第一会,李长者判的是十会十处,第一会这第一处菩提场完全相同,没有疑议的,初会里面常随佛众,「当境之内神天众」,我们称他为杂神众,以及「如来师子宝座里面古今诸佛同因众」,前面我们都读过。如来的宝座是什么?宝座是虚空法界,所以这一类的大众不是变化的,都是真正修行证果,从如来宝座当中流出。宝座流出是表法的,宝座是如来讲经的处所,说明这些大众、这些菩萨闻法得益,修行证果,从这里流出来的。还有「菩提树内流光众」,这一类也开悟、也证果了,是从佛陀所有一切建树设施之中感悟的。
  这个话诸位同修听了不太容易明了,我们要就现实环境来说,这个宝座里面古今诸佛同因众,是刚才所说的,佛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他们是听众,听经开悟、修行证果了,是这一类的大众。菩提树内流光众,是指哪一类?这个道场的建树,树是树立,是建树,建设这个道场,建设这个讲堂,这里头许许多多的工作人员。现在我们常讲的义工,这些义工是为大众服务的,长年服务,长年的薰修,他们虽然没有坐在讲堂听经,在周边照顾,这就是菩提树内流光众。他只要诚心诚意帮助大众服务,随缘闻法,闻久了他也开悟,他也修行证果了,这是属於护法的,弘法护法都得利益。以及我们末后所看到的,「如来宫殿内大悲众」,这些统统都是这一个道场范围之内,或者是这尊佛教化境内,说的是这些大众。结华藏外面的这些大众,那就是佛陀教化对於四面八方影响的,在佛法讲十方,还有上方下方,他的影响所及,让远方不是境内的大众看到、听到都受到感动。
  经文到这个地方这是一个段落,然后佛从面门放光,召集他方世界的大众也来参加这个法会。李长者在这里说得很好,他说这是「无自他中他也」,我们换句话说,无差别当中的差别。这个意思我们要能体会得到,无差别是说的自性,自性没有差别;无差别中的差别,那个差别是讲现象。换句话说,相有差别,性无差别;事有差别,理无差别,我们不能不懂得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要想契入法界,也就是要想明心见性,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所以心性是平等的,心性是清净寂灭的,心性的德用是永远利益众生的;心性的现相,现出的形相,永远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也就是普贤菩萨十愿里面的第三愿,广修供养。广的境界有多大?尽虚空界、尽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微尘数诸佛国土,一一佛国土里面又有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一个真正觉悟修行人服务的对象、服务的范围,你想有多大!所以心量小的人不行。修行人不能不拓开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只有众生没有自己,你才会有成就,你才能有悟处,你才会契入。
  长者后面有几句话也说得很好,「以真法性,尘刹普周,一刹那之中,三世同际」,这几句话说得非常好,我们应当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真心。什么是真心?利益众生的心是真心,利益自己的心是妄心。真实到什么程度?那个利益的心要包含到虚空法界,这从空间上讲;从时间上讲,一刹那等同三际,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你看这个心多么纯,不仅是广大,纯净纯善到极处!这是我们不能不去细心体会,不能不认真学习的。学习的初步,大乘经上常讲的「最初方便」,我们从哪里做起?大乘经论里佛教给我们,从发心做起。你还没做,先教你发心,发菩提心。我们今天所讲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就是菩提心,要从这个地方做起。大菩提心表现在事相上,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念佛是圆满功德;不念佛,你的功德很难圆满,那个圆满要很长很长的时间。这样的落实,我们完全是随顺华严教义,《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念佛这两个字是随顺《华严》。
  学佛决定要相信因果,因果是世出世间的真理,一切诸佛如来都不能够违背。不但世法不出因果定律,佛法亦复如是,所以佛门中有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古时候的人,不论他学佛或是不学佛,大概从小就接受因果的教育,所以在一生当中他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都会小心谨慎。为什么?他知道种善因得善果,要是造作不善的因,将来一定受不如意的果报。他自己会约束自己,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人事物,他自然会小心谨慎,道理就在此地。
  长者告诉我们这一部经总有六重因果,第一从「世主妙严品」,这一品经我们今天讲圆满了,一直到「华藏世界品」,这个总有五品经,说明「初成正觉,显示五位行门报得,及示现入法一重因果」。往下去,「毗卢遮那品,是古佛因果」,佛说这段经是「引古证今」,说明佛佛道同,因果不虚。第三从「第二会普光殿,显示十信因果」,教我们初学入门之处。第四从「须弥之顶,直至离世间品」,这段经文很长,是《华严经》教学的中心,「显菩萨证修因果」。第五「入法界品」,这是最后,说明「古今本法不思议因果,此是一切诸佛共所乘宗」,一切诸佛修因证果的原理原则,这个原理原则是「一切佛之本体」,不是佛独有,一切众生也有,与诸佛如来完全相同。诸佛如来所有的不比众生多一点,众生跟诸佛比,也不见得自己比他少一点,只是众生迷了,是有,但是他迷而不觉,那就没法子了。迷了的时候没有失去,好像失掉了,叫迷失;觉悟之后好像是得到的,其实是本有的,不是你真的得到什么。
  「入法界品」经文有两分,两个部分,后面这个部分是五十三参。善财童子跟五十三位善友为会主,说的是什么?「进修因果」。这个修行是真修,历事炼心,如果一切众生的境界你不亲自涉猎,怎么能够成就你自己的智慧德行?你亲自涉猎,样样明了,样样不迷,这是智慧。涉猎之时,你的心能把持得住,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真功夫。修行就是修这个,这是什么?这是戒定的大圆满。所以历事炼心不是为别的,成就究竟圆满的戒定智慧,成就究竟圆满的十波罗蜜,成就究竟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