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缑挥兴跣。酌挥蟹糯螅澜缈梢宰霸诿桌锿罚馐俏颐且话闳嗣挥蟹ㄗ酉胂竦摹U飧鼋小覆凰家榻馔丫辰纭梗馐腔暇辰纾鸾舱馐钦娴摹J裁词焙蚰隳芄黄跞胝飧鼍辰纾闼闶侨朊牛荒忝挥腥胝飧鼍辰纾忝挥腥朊拧U飧雒攀谴蟪酥牛蟪酥攀且徽娣ń缰牛颐且�
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你去看看,那就是大乘入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入门,《大佛顶首楞严经》也是大乘入门。楞严会上菩萨为我们示现,二十五位菩萨展现他们的圆通,是什么地位?圆教初住,入门。所以观音菩萨有三部经,是三个不同的等级:《楞严》是圆教初住菩萨,观音菩萨示现初住菩萨;《华严》里面他老人家示现的,第七回向位的菩萨;《法华经普门品》里面所现的是等觉菩萨;都是观音菩萨,他在哪个等级不一样。好像有的在小学、有的在中学、有的在大学,楞严会上好比是小学,小学观音菩萨,华严会上好比是中学观音菩萨,法华会上那是大学的观音菩萨,不一样。
自己什么时候契入境界晓不晓得?晓得,很清楚、很明了,智慧现前。智慧现前的时候,什么叫「智慧现前」?我们从现相上来说,无论你观察什么,你看经也好,你看报纸也好,你看到这些所有一切物质现象,一一现象里面你都观察到无量义,这开悟了。一沙一尘,跟佛所讲的无量无边的经典完全相应,这才入得了境界。我在一片树叶、一粒沙土里面,没有看到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我没有入进去。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在一粒沙尘之中,何况是《大方广佛华严》?这是跟你讲事实。所以佛在经上常讲,世尊在一毛端上转大法轮,什么叫「转大法轮」?讲经说法。佛的讲经法会在哪里?毛端,在毛端里头。听众,菩萨、比丘几万人,在一毛端里头。
我们今天为什么入不了这个境界?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佛说话丝毫隐瞒都没有,我们要想契入这个境界,你听佛的话不就明白了吗?没有别的,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是烦恼的根源,这『烦恼』比喻做『海』,海是既广又深,我们讲无量无边的烦恼。广深是无始劫以来染的习气,你说有多深?放下了,舍弃了,你就恢复自性。我想放下,我想什么方法把它放下,能放得下吗?放不下。因为你想的那个方法就是烦恼,烦恼怎么能对治烦恼?什么方法能放下?什么都不想,就放下了。可是这里头又有一个危险,什么都不想了,又怕堕在无明里头。无明是什么东西?什么都不想,什么也不知道,这叫无明。什么都不想,什么都知道,这叫见性。确确实实什么都不想,样样清楚、样样明了,这智慧开了。所以诸位要记住,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知道,你自己要清楚,你走的是无明的路。什么都知道,心里面分别执著很多,这是凡夫,这叫邪见。邪见是什么?知见里面带著有烦恼,叫邪见。知见里头不带烦恼是智慧,差别就在此地。
菩萨名号关系很大,『大海处摄持力』,这是迦楼罗。迦楼罗前面跟诸位介绍过,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里面,从事於航天这个事业。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并没有航天这个行业,但是他在三千年前,就这么清楚、这么明白的告诉我们,用海阔天空的心量观察一切众生,你才有能力帮助众生破除烦恼。这里把烦恼比作大海,大海里面的水就比喻做烦恼,怎么能把大海水都让它枯竭?这个也比喻断烦恼难,断烦恼就像竭海水一样。佛在经上有个比喻,小乘经上说的,断见思烦恼那个难,佛比喻说「如同断四十里的瀑流」,瀑流就是瀑布。这个瀑布有多大?四十里宽,一下把它断掉,让它不流。这是只讲见思烦恼,断见思烦恼就这么难,那尘沙、无明就不必说了,让我们从比喻当中想想。
菩萨在此地有什么能力帮助我们众生断除烦恼?这是名号里头六个字:「大海处摄持力」。「大海处」是讲智慧、心量,就是佛家讲的真如自性;「摄持力」是自性起用,若不是自性起用,你就没有办法断你的烦恼。可是我们自己要盼望著,明心见性之后,再来断烦恼,那到哪一辈子你才能明心见性?可是心性不能现前,烦恼永远不能断除,这个难,难在此地。於是佛法里面有所谓顿修、渐修,哪一类是顿修的人?顿修的人都是无量劫修行功夫已经成熟的再来人,在我们中国历史上看到六祖惠能,这就是的。他圆顿根性不是这一生天生的,不是的,无量劫薰修成种成就的。这一生遇到缘,因遇到缘,果报立刻现前,顿悟现前。我们过去生中没修,这一生中纵然遇缘殊胜,没有因,有缘没有因,也不起作用。有因没有缘,像惠能他有因,如果一生都遇不到佛缘,他也不行,那只好等来生。他遇到缘了,遇到一个人念《金刚经》,正好给他碰上,他静静的听人家念什么,他一听就明白了。念的人不明白,听的人明白;念的人是有缘没有因,听的人是有因没有缘。因重要,因是无量劫薰习成种的,跟烦恼一样。
六道凡夫无量劫是烦恼薰习,成为业障的众生。恶业种子一遇到五欲六尘、名闻利养,那是缘,马上就契入,他就造业了、就堕落了,恶的果报就现前。那些菩萨们无量劫薰修的是佛种子、菩提种子,菩提种子的缘在这个世间就不同,可是它一遇到,一遇到就契入佛的境界。具足菩提种子业因的人有一个特徵,这个特徵决定是寡欲知足,跟一般人不一样;对於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看得很淡薄,绝不贪图这些享受;跟一般不相同,一般人见到这个都去争取。我们从这个地方细心观察就了解,世出世法都不例外,古今中外皆然。
创业的时候,从前李炳南老居士讲,创业的时候个个都是菩萨,全心全力、同心同德开创事业。以佛法来说,建道场,大家要发动去建一个大道场,每个人都尽心尽力,到外面去募捐化缘,道场一建立好之后,争名夺利,彼此反目成仇。什么原因?利摆在面前,享受摆在面前了;换句话说,利益分配不均,於是人心就变了。所以炳老常讲,建道场的时候人人都是菩萨,道场建好之后人人都变成罗刹。由此可知,烦恼习气多重,抵不过名利的诱惑。在你没有名利的时候,你的心地很纯洁、很单纯,能听圣人教诲,我们要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名利当前,这一些教诲忘得一干二净,很少不变心的,很少不堕落的。这是什么?这就是魔来诱惑。在我们今天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上所讲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就是魔,境界都是魔,你六根所接触的全是魔境。魔境里头不受诱惑,你是菩萨再来,不是菩萨再来做不到。
我们培训班同学,一百个人当中,我们不期望很多人成就,只期望能有一、两个成就,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了。如果想有很多人成就,十个、二十个,这个太奢想了,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有十个、二十个人能成就的话,全世界众生有福报。为什么?往后去决定是太平盛世,长治久安,有这么多菩萨出现。一、两位,那是续佛慧命,不至於让佛的慧命断去;有很多位出现,那这个世间就大治,众生的大福德因缘现前了。
我们自己应当勉励自己,人人都有佛性,果然省悟过来,就是乘愿再来。什么省悟?自私自利的念头拔掉了,这个人清醒过来了,这个人虽然没有入佛门,距离佛门不远,非常接近;还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与佛门是远之远矣。佛门是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六道跟这个完全相违背。我们学佛,也知道自己业障深重,求佛力加持,接引往生净土,这是我们一生当中唯一的一个愿望。往生净土的条件我们必须要具足,如果不具足,佛非常希望接引我们,我们不具足条件,这个没有办法。条件是什么?古大德常说,「信、愿、行」三资粮。信什么?古人讲的话确实既究竟又简单,「信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信释迦、弥陀决定没有骗我们」,这个话说得没错,可是这两句话里头的含义好深,我们这两句话就做到了吗?世尊跟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说了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这三经专门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相信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可是经上讲得很清楚,那个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不能把它漏掉。「这个世界这么好,我要去」,我们的心行都不善,去得了吗?由此可知,「信」这一个字意思多么深、多么广。这三部经上字字句句,你都要搞清楚、搞明白,你的「信」这一个条件才具足,不是含糊笼统的信。含糊笼统的信都能往生,那真的是万修万人去。
为什么时下念佛的人这么多,往生的人那么少?是不是那几个人很幸运,侥幸往生的?决定不是,决没有侥幸的。他懂得,他具足,放下身心世界,恢复到清净心;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他心里头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自私自利、没有五欲六尘、没有贪瞋痴慢,心里头只有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只有本师阿弥陀佛,这种人才能往生。带业往生是带烦恼习气的根,不是带现行,现行就是你依旧发作,这个不能往生的。烦恼习气有没有断?没有断,确实没断。如果断,刚才讲的,你就入佛境界了。我们不能入佛境界,就是烦恼习气没断;没断,能信净土,能信净土经教里面所有的教训,你信你就会做。从哪里做起?佛讲得很清楚,从净业三福做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十善业道经》是我们修行的根本,你没有这个基础,你就决定不能往生,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枉然,古人讲「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你的心行不善。人家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不善的人,你怎么能进得去?你进去跟人家格格不入,不是别人不能容你,是你自己不让别人容纳,那有什么法子?
十善业道修得很好,往生是凡圣同居土。往上去,「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种人往生生方便有余土。我们有没有受持三皈?没有,受的三皈是假的,形式,不是实质。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上皈依受戒,佛菩萨未必承认这是真的;你要真正做到,虽然没有形式,佛菩萨都承认。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依靠经典的教训。我真的回头了,从什么地方知道真回头?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依靠经典教训。就像善导大师教导我们的,他的话说得非常恳切,在《观无量寿佛经注疏》里头,「上品上生章」,诸位去念念你就晓得。这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佛教给我们做的,认真努力去做;佛不准我们做的,决定不可以违犯。像十善业道,十善佛教导我们,我们一定要去做到;十恶,佛不许我们做的,我们决定不能做。从这里开始,这叫修行。我们天天念经、天天念佛,行为、观念丝毫没有改变,这有什么用处?你每天念再多的佛、念再多的经、磕再多的响头,都没用处,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无济於事。你要把念头改过来,把行为改正过来,才管用。
《坛经》里面讲「三皈依」讲得那么清楚,「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觉正净是自性三宝,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觉。什么是「觉」?佛经上讲的都是觉。我们现在没有见性,不知道什么是正,不知道什么是邪,经本是标准,对於经教有坚定不移的信心,绝对标准。所以从自己妄想分别执著回过头来,一心一意依经典的教训,这叫皈依佛、皈依觉;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依经典教诲,这叫正知正见;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社会上种种诱惑回过头来,一心向佛,这是皈依净;我们真的回头了,真的有依靠了。所以现在佛菩萨面前传授的那个三皈,假的不是真的,我们一定要觉悟,假的不作数。传戒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真的,懂一条做到一条,你就得一条戒。得戒有少分、有多分、有满分,五戒里面你做到一条,你得一条戒,你做到两条得两条戒。是要你认真去做到,决不是在戒坛里头搞形式。我学佛算是比很多人幸运一点,遇到好老师跟我讲真话,章嘉大师教我的,受戒决定不是形式。有很多人重视那些形式,那是妄想分别执著,真正有智慧的人重视实质,我真做到了。你真做到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承认,你是受戒了。世间的戒牒,哪个道场开戒你都去受戒,你搞了几百张戒牒,佛菩萨都不承认,废纸,这要懂!
这是真正「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不犯威仪是不犯过失,事相上不犯过失,日常生活当中不犯过失,生西方净土生方便有余土。菩提心发出来了,净业三福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是弘法利生,这样的人往生净土生实报庄严土,不一样。净业三福三条是净土: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三种业因。所以我们自己要想想有没有信?想想同居土的业因我们有没有具足?什么叫「孝养父母」?什么叫「奉事师长」?这个意思也很深,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们过去「净业三福」这三条,做过专题介绍,好像留著有录音带。
下个月份,马来西亚槟城邀请我去做两天的讲演,四个小时,题目就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用四个小时来讲,不能细说,也只能简单介绍而已,很重要。无论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这是学佛的根基。尤其是十善业道,不但是佛法修学的根基,我们看看所有世间宗教都讲到,可以说是世间所有宗教共同的修行基础,我们要是把这个事情看轻,你就大错特错了。你要是疏忽了,果报决定在三途,这是烦恼的根源。
人决定要觉悟,在这个世间很短暂。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我们更应当有体会,三、四十岁的人,想想过去三、四十年,不是一弹指就过去了?往后再三、四十年,跟前面一样,好像比前面过得还快,转眼之间,这一世就过去了。想想这一世之间做些什么?真的是一事无成,一文不值,有什么好骄傲的?弘一大师给我们做一个榜样,他晚年他叫「二一老人」,他写字很多署名叫「二一老人」,这「二一」是什么?第一个是「一事无成」,第二个是「一文不值」。这个我们现在称为「一代高僧」尚且如是,我们跟他比差得更远了。他一事无成,我们有什么成就?他一文不值,我们还能值几文?这是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聪明人要为来生来世去著想,这一生不要了、舍弃了,这一生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放下,修来生福,这聪明人。来生福里面,无比殊胜的,就是求生净土。求生净土真的不难,就是后来祖师大德附加上去这一些经典,五经一论,总共才六种。六种的分量都不大,现在印的,我看看印的小册子,薄薄的一本,净土五经,五经一论都在里面,现在印的字小,所有宗教里头没有比这个更少了。又何况这六种东西,五经一论六种东西里面,只要采取一样,专修专弘,长时间薰修,你就决定成就。所以一切诸佛,都赞叹这个法门,都赞叹阿弥陀佛。这个法门简单、容易、稳当、快速,这些条件所有法门里头都没有,我们能遇到真正是大幸。遇到而不相信,遇到而不发愿,真叫可惜了!
我们如何真正做到「信愿行」这三个字,这一点很重要。这三个字要是做不到,这一生空过了。「行」,意义尤其是深远,行是什么?学阿弥陀佛,要学得像。阿弥陀佛没有在我们这儿,我们也没有见、没有听说过,在历史上有记载的、确实可考的有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的代表,释迦牟尼佛是个什么样子,我们老老实实能够效法释迦牟尼佛这个样子,行了,就能成就。释迦牟尼佛万缘放下,人家样样想争取的,他全盘放下。你们争名、争利、争享受,他一样都不要,念念为利益众生,念念为造福社会。
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印度没有统一,跟我们中国春秋时代差不多。中国历史上记载八百诸侯,一个诸侯就是一个国家,八百诸侯就是八百多个国家。我们在经上读到,常常念到大国百里,它的领土一百里,大概相当於现在一个县,小国有三十里、五十里,现在一个小乡镇,秦始皇才统一中国。而且这八百诸侯,分布在不是现在中国领土这么大,都是分布在黄河流域跟长江流域,面积实在不大。印度当年的状况,亦复如是。我们在经上看到释迦牟尼佛的护法,十六大国王,那个大国王他们的领土也不过是方圆百里而已。
世间人所争的,佛统统放下,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佛做的是什么?了生死、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