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莲英 作者:斯仁-第1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谈何容易,但又不能不修,只能尽力而为了。

  全省各地的名匠都被召集了来,一批批的木料、竹料、面料从全省各地被运到了省城,省城里正在进行着一项巨大的工程。为了及早修完,工匠被分成了三四批,轮流做工。半个月后,西衙确实大变样了,不但围墙完好,而且房舍整洁,就连围墙也像皇宫里一样,涂成了红的。

  然后,再从全省各地搜集各种奇花异石,字画篆刻,把两衙给妆扮起来,像待嫁的姑娘,由慈禧太后来选择,她老人看上那个就住那个。

  慈禧太后的轿子进了西安东城门,李莲英仍策随在主子轿旁。九九重阳,秋高气爽,古都西安更加秀丽多姿。远处传来了浑厚的钟声,那是钟楼上敲钟的声音。这支疲惫的队伍在懒懒地向前移动着。

  李莲英跟在轿边,边往前走,边四处张望,观看西安城里的景观。“莲英”,太后忽然掀起轿帘唤了他一声。李莲英回过头,对她笑了笑,说:“老佛爷,您老人家有何吩咐?”

  “你去看看他们准备的居住地方,哪处更好些……”

  “遵旨。”李莲英答道,吆喝着马,向前去了。

  “怎么都停下了,走呀!走呀!怎么回事啊?”前面的队伍停下了,李莲英过不去。

  原来,这钟楼是西安城的中心所在,西安城里的老百姓早就听说皇太后和皇上要来西安,听说老太后年纪不小了,还长得跟二十多岁的姑娘似的;皇上要来,一定带着许多妃子宫女,听说那贵妃宫女比天上的仙女都好看。这些传说,使人们都想看看这太后呀、皇后呀、宫女呀到底都是什么样儿,尤其是那些没有出阁的大姑娘,都充满了好奇和自信,似乎想跟这帮京城里来的娘儿们比试一番。

  今天一早,就传说皇上圣驾要来了,于是从早上天刚亮就有人在街上等,到了中午,钟楼下竟聚集了数千人。这会儿圣驾进了城,到了钟楼这儿,前面的路被人群挡住了,竟寸步难行。岑春暄派兵勇在前面去开道,但仍然举步维艰。

  李莲英从后面闯了过来,口中喊着,骂着:“闪开!让条道!这些混蛋!让开!”他的非男非女的声音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人群里竟然不知谁说了声:“太监。”引得大伙哈哈大笑。

  李莲英气得面红耳赤,却没有一点办法。但又忍不下这口气,堂堂李大总管,就连荣禄、李鸿章、袁世凯这样的角色,见了都不得不点头哈腰,竟在此小小地方遭人辱骂。越想越来气,李莲英抡起马鞭在嘲笑他的人群中乱抽,催着马往前走。

  “你他妈的,打谁呀?”正在李莲英抡圆了马鞭,抽得起劲之时,一个膀大腰圆的小伙子抓住了他的马鞭,一使劲,把李莲英拽下马来,骂道。

  “你敢对我这样,你想干什么,我是皇宫里的总管……”

  “总管能怎么着?让人阉了的太监!”

  “你……”李莲英看看周围全是老百姓,自己孤立无援,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硬是把没说完的话咽了回去,爬上了马,回头对那个小伙子喊:“小子,你他妈走着瞧!”然后灰溜溜地打马而去。

  李莲英先到巡抚衙门看了看,觉得还行。然后又到了总督衙门。门口的侍卫看他一身太监的打扮,忙迎了上来,又是打躬,又是牵马,李莲英刚来被羞辱的火气才稍稍平息。

  “爷,您老有何吩咐?”两个侍卫异口同声地问。

  李莲英怕再遭冷遇,忙说:“我是侍候老佛爷的,老佛爷让我来看看行宫……”

  “那爷您一定就是李总管李大人了?”

  “不错。”

  “给李总管李大人磕头!”。这两个侍卫比见了他亲爷爷还亲。

  “得、得,哪儿来那么多礼貌?快带我进去看看。”

  “是!总管,您请!”两个侍卫抢着给李莲英带路。

  李莲英在两位侍卫的簇拥下进了大门。只见院内屋宇连绵,陈设布局讲究,更有山石点缀,花木掩映,确有皇宫的气派。心中暗想:“这陕西巡抚行啊,能把行宫修成这样,真不简单。嗯,这儿的布置装饰跟在京城里的差不多,而且环境幽雅,就这儿了。”街上全是人,满满当当,好不容易开出一条道来。慈禧的轿子过来了,她故意把轿帘掀了起来,尽量显出她的慈祥来,这是老百姓始料不及。给慈禧太后这么一来,老百姓腿软,当地跪了下去。慈禧太后向百姓摆了摆手,示意他们起来。这样,一乘乘的轿子过去了,老百姓们吓得头也不敢抬,皇上、皇后长得什么样,谁也没有看到。

  慈禧的轿子刚走出人群,迎而李莲英飞驰而来。“禀老佛爷,两处地方皆不错,总督衙那边更佳。依奴才之见,还是住总督衙门为好,不知老佛爷意下如何?”李莲英气喘吁吁地问。

  “依你!”

  于是,銮驾初到西京,住进了总督衙门。行宫的正殿,原来是陕甘总督巡视到陕西时居住的地方,现在派不上用场,只得空置着。正殿两边的旁殿,备为召见人员守候之处。在正殿的后面,有一座较宽畅的房子,其门由六块门板组成,平时只开正中间的两扇,从外面向里看就能看到其中的宝座。其内全是用黄色的绸缎装饰起来的。驾幸西安期间,所有的朝廷典礼都在这里举行。这所房左侧的一间屋子,是每天太后召见臣下、议事的地方。这排房子后面,是太后、皇上、皇后的居室。中间是慈禧的卧房,皇帝、皇后住在旁边的一间小房子中,与太后的卧室相通。西偏另有三间小房子,是大阿哥的卧室。李莲英则住在慈禧太后卧室东侧的一个小房子中。一切安排就序,慈禧太后开始论功行赏。甘肃藩司岑春暄因护驾有功,很得慈禧太后赏识,被提升为陕西巡抚。岑春暄得到了提升,他既为陕西一省之官长,就必然要竭三秦之所有,讨老佛爷的欢心。

  慈禧太后这下算是住稳当了,内有李莲英侍候,外有岑春暄保护,使她大放其心,再也不必担惊受怕了,于是,她老人家由衷地发出一声叹息“该歇口气了!”

  皇驾到达西安,是光绪二十六年九月初四日。至此,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结束其怆惶出逃的经历,摆出的主子的架势,继续着其奢糜的生活。

  在西安行宫,虽说居住条件不及京师,但总的来说,还说得过去;没有皇宫中那么华奢,但也不能说不雅静。所以经历过逃亡苦难的太后和皇上并没有露出不满意的意思。

  自然,在困难时期,太后和万岁的吃用也不应太浪费。是啊,想当初在皇宫时,单单太后,每日膳费即在二百两以上,而今在外,“寄人篱下”,每日才支用一百两左右,可能是由于西安的物价比北京的低的原因吧!但不管怎么节俭,太后终归是太后,她老人家的菜谱,每日都由李莲英为她选择一百种菜,其中山珍海味,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太后觉得这样浪费太大,现在又是应该过紧日子的时候,所以告诉李莲英:“一顿饭准备六七个菜就行啦,别弄得太多,浪费!”就她老人家这一句话,不知省了多少人力、物力。过去在宫中时,太后最喜欢喝牛奶,可现在住在行宫,且陕西本地不产奶牛,全是黄牛,太后每餐时总要念叨“牛奶”。李莲英想尽了办法,不知从何处搞来六头奶牛,蓄养在西安行宫附近,每日以其乳供太后食用。只这六头牛,每月就要花去二百两白银。

  山珍海味,鱼山肉海,对老佛爷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这些东西吃得多了就腻了。自圣驾到了陕西之后,全国各地的官员都竟相到陕西来朝圣,朝贡。今日某某巡抚贡来了燕窝,明日某某总督献来了鱼翅……有人进贡,老佛爷当然高兴,但多了,就厌了。总想变个样儿,吃些别的。这下就要看李莲英李大总管的本事了。

  “老佛爷,您老人家哪儿不舒服?怎么这么没胃口?”李莲英看了看旁若无人、狼吞虎咽的万岁爷,又看了看食欲不振的慈禧太后,问道。

  “哎!整天鱼呀肉呀的!把人都给吃腻了。”

  “老佛爷,这西安街头的小吃可不少呀!特别是城西的葫芦头泡馍,可香啦,还有那小油糕,又香,又甜,又脆,如果您老人家喜欢,我就去弄!”

  “我要吃!”没等慈禧回答,光绪皇帝先说了话。

  “既然皇帝想吃,那你就把那厨子叫进宫来!”俨然是在宫中了。

  “遵旨。”

  这李莲英为了讨好主子,从刚进西安开始,就派了一大批小太监,有事没事就在西安街头转,看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让他们买了回来,自己先试,觉得很好,再向慈禧推荐,所以,他虽然不常出行宫的门,但西安城里有些什么东西,甚至陕西的风土人情,物产地貌,他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他尝过之后,觉得西安城的小吃中,有那么几种特别好吃:一个就是葫芦头泡馍;一是小油糕;一个是太原的蓼花糖;一是西安城里的砂锅。

  一听老佛爷发话了,李莲英便叫来了那个向他推荐羊肉泡馍的孙小。这孙小年龄很小,今年才满十四岁,可人长的机灵,刚到西安没几天,就已和葫芦头的掌柜的成了大熟人。

  李莲英让他云找葫芦头的掌柜的,那简直是小菜一碟。

  这葫芦头的掌柜,祖祖辈辈都是在西安城里做这种生意。

  也不知多少代了,原来只一间屋的小店,如今是已有十多个分号的大庄家了。这个掌柜的手艺,可以说是西安城内泡馍界的代表。找他来侍候老佛爷,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精制的羊肉泡馍已放在的桌子上,就看那上面的一层红红的油花,就能馋得人流口水。光绪皇帝只顾着往嘴里送东西,却由于吃得太紧,堵了气管,猛烈地咳嗽起来,李莲英忙为之捶背抚胸,说:“万岁命,慢点吃,这东西辣,小心呛着!”

  另一边,慈禧太后在细细品味。“老佛爷,觉得怎么样?”

  “好吃是好吃,只是……太辣了!”

  “不辣就吃不出这种味道来!”

  “以后有什么好吃的,就尽管做了送上来,别把好东西都留着自己吃!”慈禧太后有点慎怪他。

  “奴才不敢!”

  就这样,在慈禧太后的餐桌上,时时出现几道陕西地方小吃,或地方菜,使老佛爷感到满意!

  慈禧太后向来是比较信佛的,要不颐和园里为什么有个佛香阁呢?西安这个地方,别的不敢说,但这里绝对可以称为佛家盛地。僧尼寺庵是随处可见,这就为老佛爷提供了参佛的条件,于是这西安附近的每个寺院,李莲英是没有一个不知道,没有一个不熟悉的。为了主子快乐开心,真是苦了他了。

  到了西安,西太后该看的也看了,该吃的也吃了,该逛的也逛了,再这样下去,她老人家又会感到厌烦了。如果她老人家厌烦了,就一定发火,发火就必然要找人出气,所以李莲英只能拿出他的最后一张王牌,那就是听戏了。对慈禧太后的爱好、兴趣,李莲英无一不知,无一不精。他知道,慈禧太后这辈子永远不会觉得厌烦的只有两件事,一件是听政,另一件就是听戏。而且她老人家听戏的范围很广,只要是戏,都爱听。自从上次在华阴县听了刘友石进献的上党梆子后,李莲英看出老佛爷很喜欢陕西地方戏。于是,一入西安,李莲英就派太监到外面打听,把陕西地方戏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说起陕西的剧种,那真可以说是:“百家争鸣”,丰富多彩。最著名的是秦腔,流传于西北五省及山西、湖北等地,以慷慨激昂,苍劲悲壮著称,舞台表现朴素大方,激烈昂扬,唱腔、音乐粗犷雄浑,高亢激越。其次还有阿宫腔、碗碗腔、皮影戏、木偶戏,陕西的道情,陕北的秧歌等。

  阿宫腔相传是从秦阿房宫中传出的,历史久远;碗碗腔,温雅细腻,悠扬婉转;皮影戏,又称灯影戏,其原理是在一布幅之后,置灯数盏,再把刻好的图画人物在灯和布幔之间舞动,形成故事情节,连贯起来,就是戏了。此种戏对雕刻的要求极高,要求要以精选的上好牛皮或驴皮,经刮、刻、染、罩、熨、缀六道工序,才能成形,雕刻多为镂刻,既有画像石刻的传统,又发挥了宋院体绘画之长,表现方式独特新颖;木偶戏,即是给木人穿真衣服,然后由演员举着做出各种动作,构成情节,唐时就有了,唐玄宗曾描述其为“刻石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可见其表现得栩栩如生;陕西道情以音乐悠扬细腻著称,更宜于抒情,当夜深人静时,听起来尤其引人入胜;陕北秧歌则是以舞胜一筹,动作潇洒,舞步矫健。

  慈禧太后一不高兴,李莲英就派人到外面云叫戏班,老佛爷真是百听不厌,最后听戏竟成了习惯。严格地说,只是死灰复燃,因为她过去在京师时就有这个习惯。把这陕西的剧种统统听了一遍,老佛爷就放不下手了,今天听这个,明天听那个,嫌到外边叫戏班子麻烦,就把这帮唱戏的养在了行宫中,也不知这些戏子的祖宗曾积过什么阴德,竟受如此殊遇。

  “老佛爷,您老人家听了这么多戏,到底喜欢哪一种呀?”

  “都喜欢!秦腔好,就好在它的粗犷;皮影好,就好在它的精致;那陕南道情,就好在它的情趣;陕北秧歌,就好在它的活泼……”

  “老佛爷,真是佩服您老人家……”

  “莲英,别忘了!今儿晚上听道情!”

  “老佛爷,您老人家就放心吧!忘不了的!”

  “这西安真是个好地方。有吃的、有看的、有听的……真不错!”

  经过这一段的修整保养,光绪皇帝的身体状况转好,精神也好了许多,虽然他还是想着珍妃,照样对皇后冷淡,但是,他眼里的光不再是散的了,而且对慈禧太后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好转。慈禧太后看到病态中的光绪,不免产生了恻隐之心,待他也没有以前那么凶了,有时还哄着他说几句家常语。这样的日子对慈禧太后来说,是够舒心的了。

  但常言说得好,好景必然是长不了。正在老佛爷自觉得意,怡在听戏的时候,京师徒来了消息。说洋鬼子冲进了颐和园,在园中胡作非为,把太后的宝座扔进了昆明湖,并在慈禧的卧房中画了许多不堪入目的淫画。这颐和园可是老佛爷一辈子的心血,老佛爷的全部家底皆在其中,洋鬼子竟敢闯进去,并亵渎老佛爷的卧房,这还了得!但此时,京城尚在洋人手中,又何况颐和园呢。所以,要回京师,就必须先退洋人,要想退洋人,就必须与其议和,答应他们的条件。

  为了此事,慈禧太后饭也不吃了,戏也不看了,只一味地愁眉苦脸,忧心忡忡。李莲英最善于察言观色,知道主子心情不好,不敢轻举妄动,只能耐心性子,慢慢地劝导。可是现在明摆着,洋人议和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清政府处置主战派的载漪、赵舒翘等人。如不答应这一条,议和是断不可能的。但是,主和派是慈禧杀的,对八国联军宣战,也是慈禧太后宣的战,如果现在再为了讨好洋人,杀主战派,还不等于自己抽自己嘴巴?确实为难!

  但李莲英看到主子不高兴,心里就不舒服,就下决心要说服老佛爷,早日答应洋鬼子的条件,早一日答应,早一日清闲。便小声对慈禧说:“老佛爷,您为了议和的事,何必那么发愁呢?”

  “不愁行吗?”老佛爷没好气地说。“依奴才看,主子没有必要那么为难。我大清朝的江山,如果没有老佛爷您,早就……现在这事,还得老佛爷您打开局面,才能扭转乾坤。义和拳让洋人打败了,这可算是除了一患,老佛爷应当高兴才是。洋人那边,只要让他们知道主战不是老佛爷的意思,然后把宣战的责任全部往端王他们身上一推,完全接受洋人的条件。您老人家再下道懿旨,把议和的一切事情全权交给庆亲王和李中堂去处理。这样一来,老佛爷不是什么责任都没有啦?况且如果这样,什么难题不能解决?”

  李莲英说完,看慈禧太后有所动心,但仍有疑虑,便接着说:“老佛爷英明果断,此事再多虑也没有必要。彼一时也,此一时也,现在只能权且如此,只要求洋鬼子答应讲和,早日达成议和条件,来日方长,至于其他的事,可再从长计议。”

  经李莲英这样一说,慈禧太后心想,如果不答应洋人的条件,他们绝不会不了了之,一定会再次来犯。要想早日回銮,早日回到自己的颐和园,只能如此而已。为了早日使洋人退兵,只能牺牲主战派了。于是默默地点了点头,什么也没说。

  在左右为难的时候,慈禧太后沉默了,这可怕的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慈禧太后是将“爆发”,还是将“灭亡”呢?

  洋人把慈禧太后逼进了死胡同,要出死胡同就得答应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