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国焘传_2-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有一种印象,现在您不像从前那样和本来应该的那样积极地从事党的事务。作为私人朋友,我想给您指出,不管党内对某些策略问题存在什么意见,党都面临着一个最重要的压倒任何其他问题的任务,这就是: 如何开展争取独立的民族运动,如何根据国内各种不同集团的社会基础向它们说明这场运动,以便为这场运动制定一个总的行动纲领。

  我听说,您又特别关注日益高涨的中国工人运动。我知道,您坚持这样一种意见: 好像中国工人运动是争取国家独立,反对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的世界帝国主义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您是中国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新的因素,也就是年轻的有潜力的工人运动的杰出代表。从心理学上说,我很理解您的看法,但是我担心您没有很客观地分析形势,您把现有的因素同应该有的因素混淆在一起了。

  在中国现时状况下,工人运动还不是能够率领整个民族反帝运动的重大因素。

  对于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来说,为工人运动寻求它能在民族运动中占有的正确地位,是非常困难的,但同时又是特别重要的。您应该正确地理解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说在中国或在任何地方这两种运动能汇合到一起,以便消除一切阶级差别。当然不是!问题在于应该使这些运动联合起来并加强国内反帝运动的高涨。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犯策略性的错误,夸大现时工人运动的实际力量,那么我们就不能切实利用我们所拥有的客观因素。

  现在我不想就此问题进行冗长的争论。我只想让您详细地告诉我您的看法,然后我再答复您。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弄清中共策略中的某些基本方面。

  最后,我想特别秘密地告诉朋友,您应该始终不渝地主张年轻的但还弱小的中国共产党的统一,尽管党内有一些应该加以纠正的意见分歧,您应该仍像从前,甚至比从前更加积极地从事党的工作。





  希望您能注意我所谈的几个方面,并立即给予答复。

  您的兄弟般的维《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04—305页。

  在此前后,穆辛也给张国焘写信,对他提出诚恳的忠告。

  张国焘接到维经斯基和穆辛的信后,于11月16日用英文给他们回了一封长信。在信中,他详细叙述了他与马林的分歧,并对改组国民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想法。他表明,自己对国共党内合作已没有什么意见。

  不过,他对国共合作的前景并不乐观,他写道: “从上月起,上海的一些国民党员中出现了一股反对我们留在国民党内的情绪。李守常同志还为这件事去了一趟上海。看来,国民党员中对我们加入国民党产生了意见分歧,而且日趋尖锐。”在中共党内,“代表大会(指中共三大)一结束,其错误就暴露出来了。在中国共产党的一些支部中,对我们同国民党关系问题抱反对的情绪有了发展,反对者可能占多数。再者,像长沙、汉口和北京这样一些大的支部,曾设法要求马上再召开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以解决我们同国民党关系的问题。”

  至于他个人的情况,他是这样写的: “在党的三次代表大会上,当我们热烈讨论关于同国民党的关系问题时,有些同志根本不对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分析,而且他们在那次激烈的讨论中,不去避免产生困难,甚至还在会内会外利用我们党在组织问题上存在的一些纠纷,对我进行攻击。我不知道莫斯科是怎样谈论我的。我要公开地答辩: ‘的确,由于我们年轻,我们都犯过许多错误,甚至于犯过一些很愚蠢的错误,这是难免的。但是,有些错误我们过去没有犯过,将来也决不犯。’你们二位提醒我,要我注意维护幼弱的中国共产党的团结,穆辛同志甚至还表示相信我不会在党内设法制造任何新的困难和分裂。确实,我在过去和现在,一直是维护我们幼弱的党的团结的。我决不会亲手损害我视为自己生命的共产主义事业和从一开始我就参加的年轻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共“三大”资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5—207页。

  维经斯基接到张国焘的信后不久,他又奉命再次来华,接替马林任共产国际驻华代表。在途经北京时,他会见了张国焘,听取了张国焘对于国共合作的意见,并向张国焘表明: 共产国际是坚持国共合作的主张的。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是实现国共合作的具体方式,是为了促使国民党革命化,团结和支持国民党内的革命派,并不是受国民党的领导。维经斯基的解释,在张国焘看来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他并不像马林那样轻视中国共产党。张国焘: 《我的回忆》(第1册),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第307—308页。

  维经斯基的谈话,虽然打消了张国焘的一些顾虑,但并没有使他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在从事工人运动的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这一点上,他总是想不通,而且总是很消极的。

  1923年10月,鲍罗廷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1884—1951),原名格鲁森贝格,俄国人。1903年加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08年被反动当局驱逐出境,定居芝加哥,使用“鲍罗廷”名。十月革命胜利后,1918年回国。1919年参加了建立共产国际的工作,并作为俄共(布)的工作人员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1923年10月至1927年7月,作为苏联政府派驻国民政府代表、共产国际派驻中国代表,参加了中国大革命。共产国际、苏联政府对中国革命的援助和政策,主要是通过他来实现的。他在中国大革命时期起过显著作用。中国大革命的失败,他也有重大责任。作为苏联政府和联共派驻广州的常任代表到达广州后,改组国民党的工作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10月25日,孙中山在广州召开特别会议,讨论改组计划,并指派廖仲恺、胡汉民、谭平山、李大钊等组成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聘请鲍罗廷为顾问,处理改组事宜。这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国民党改组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这时的张国焘,其思想处于一种动摇和彷徨之中。一方面,他看到以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已是大势所趋,从中共党内到共产国际内部,都已基本形成一致意见,而且国共合作实际上已在进行之中,如果不顾现实,一味采取反对态度,显然是不明智的;另一方面,他对毫无保留地将共产党员全部加入国民党这一点还是无法接受。这种矛盾的思想状态,反映在张国焘这一时期发表的两篇文章里。

  据张国焘所说,他发表第一篇文章的原因是这样的: 

  11月间,鲍罗廷给加拉罕写了一份有关广东真相的报告,并托人将这份报告的英译本送给张国焘参阅。通过这份报告,张国焘知道了国共两党党员在广州合作的情况,他们团结一致,击退了陈炯明的两次进犯,使广州转危为安。这使他感到中共党员跨有两个党籍,暂时还不会引起严重纠纷。

  他回忆说: “由于这些演变,我对国共合作的前途较为乐观了。我根据鲍罗廷的资料,在《新国民》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广州的新气象》的文章。这篇文章虽没有论到国共合作的问题,但主旨是号召所有革命分子合作,并以广东的实例为证,认为不同党籍和形形式式的革命分子,能在一个共同的革命事业上大公无私地通力合作,是今日中国革命所必要的。”

  那么,他发表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呢?他说: “我发表文章是颇有用心的,借此表明我赞成国共合作的意向,一扫此前认为我反对国共合作的误传。北京的同志们和朋友们看了我这篇文章,都认为适合时宜,态度正确。后来,廖仲恺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曾称赞这篇文字,认为最能体现国共合作的真义。”②张国焘: 《我的回忆》(第1册),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第313、358页。

  张国焘虽然如是表白了一番,但正如他后来所说: “我内心是始终根本反对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这一政策的。”②从张国焘的性格来看,他绝不会将这种反对情绪长久地埋在心里。所以不久,张国焘就翻译了一篇《俄罗斯无政府党宣言》,并于12月20日发表在《新青年》季刊第2期上。

  我们在这里不想对《宣言》本身作任何评价,只想对张国焘翻译这一宣言的动机作一探讨。张国焘翻译并发表这篇宣言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宣传无政府主义,因为从宣言的内容来看,已经全然不是正统的无政府主义的主张了。他的真实动机只能解释成是为了冲淡当时国共合作的浓郁气氛。在张国焘看来,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相比,《宣言》所阐述的主张更接近于共产党人的思想。所以,他在译文之前专门加了一段文字,其中有这样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 “我们——共产主义者——对于那些纯洁高尚的无政府党,不但很是敬佩,而且极愿与他们合作,共同担负中国之革命事业。”《张国焘年谱及言论》,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161页。这意思无非是说,与其与资产阶级的政党国民党进行合作,还不如与“纯洁高尚的无政府党”进行合作。

  张国焘对国共合作的不热心还表现在国民党一大上。

  国民党改组工作此时有了很大进展,各地的党员进行了重新登记,在一些没有国民党组织的地区,也经过共产党员的积极活动建立起了一些国民党分部或支部。这样,孙中山等人便决定在1924年1月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12月,各地开始推举出席会议的代表。

  为了使共产党员在参加国民党一大的代表中占有一定比例并发挥积极作用,中共中央于12月25日专门发出通告第十三号,提出: “吾党在此次国民党全国大会代表中,希望每省至少当选一人,望各区会与地方会预商当选之同志,此同志必须政治头脑明晰且有口才者,方能在大会中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211页。

  也许是为了促动张国焘改变对国共党内合作的态度,或者还有别的原因,国民党北京市党部推选张国焘为出席国民党一大的代表之一。但张国焘打心眼里不愿意参加国民党一大: 一方面,他对从事工人运动的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还没有想通,而且他目前正在从事铁路工人运动,所以不愿担任国民党组织的工作;另一方面,他还要负责筹备全国铁路总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和京汉铁路大罢工一周年纪念会事宜。但准备参加国民党一大的李大钊则极力主张张国焘前往广州,以表示中共党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意见已经统一;另外两人一同出席,遇事还可以互相商量。张国焘不好推辞,只得赴会。





  大约在1923年12月底,李大钊、张国焘离京赴粤时途经上海。因为事前已接到通知,所有参加国民党一大的共产党员需在上海集合,共同讨论在国民党一大上所应采取的态度。

  1924年1月1日,在共产党中央和青年团中央联席会议上,与会人员分别听取了鲍罗廷和陈独秀的报告,并通过如下决议: “(1)中共中央和青年团中央联席会议在听取鲍罗廷同志和陈独秀同志关于国民党改组工作的报告后,认为工作进行得正确;(2)共产党员在加入国民党以后应该反对老国民党人对国民革命运动的错误理解;(3)共产党员不应该在各种委员会中谋求职位;(4)关于宣言问题,全体共产党员代表应当捍卫它的所有条款。在组织问题上,不应用章程来束缚代表。在各省,必须选举左派作为出席代表大会的代表。”《鲍罗廷的札记和通报》(摘录),《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43页。

  在上海期间,陈独秀表示希望张国焘能与李大钊和广州的谭平山、瞿秋白等共同组成一个指导小组,以指挥出席国民党一大的中共党员。不料这个提议被张国焘拒绝,他的理由是: 国民党代表大会结束之前,他就要赶回北京筹备铁路工人代表大会;另外,他认为自己不适宜代表中央,因为对多数共产党员担任国民党职务这种做法他并不赞成。

  张国焘仍然顽固地坚守着自己的那块阵地。

  到广州的第二天,孙中山在大元帅府接见了李大钊、张国焘等十几个新到的代表,并将他的《建国大纲》给代表们传看,征询大家的意见。

  张国焘翻看了一下《建国大纲》,然后问孙中山: “先生这个大纲第一条规定: ‘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不知道在这种硬性的规定之下,是否允许其他党派存在?”

  张国焘认为,他提的这个问题是个根本问题,是针对孙中山的“以党治国、以党建国、以党训政”这些观点而发的。尤其是对于国共两党合作,大有关系,触及了党外合作和联合战线的根本所在。而他在那种场合提出这个问题的用意,是要让孙中山和在座者了解他的基本看法。张国焘: 《我的回忆》(第1册),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第315页。

  孙中山听了张国焘的话后,没有作出答复,只是转而征询其他在座者的意见。

  叶楚伧则说: “这个大纲是经孙先生长期研究而写成的,其中一切问题必有妥善解决的办法。我们如能详加研究,便可获得深一层的了解。”

  张国焘讨了个没趣。但他并未因此而有所收敛。

  在鲍罗廷处,他向鲍罗廷提出了国民革命中应否允许其他革命政党存在的问题。得到的答复是: “这不是提出辩论的问题,而是实际做的问题。如果中共有力量存在,是没有人能够抹煞的。”鲍罗廷的解释得到了多数同志的附和,大家都认为这次大会是国民党办喜事,要求张国焘不要提出这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李大钊也说: “你这个意见固然不错,但提过一次,就足够了,可不必再提。”

  但张国焘却总是抑制不住想发表自己的观点。

  他在见到即将担任国民党组织部长的谭平山时,问道: “你预定担任国民党组织部长,可是又跨有共产党党籍,如何能用严格的纪律去管这样众多的党员和党的组织呢?”

  谭平山告诉他: “我担任这个职务已经有两个多月了,并未发生什么困难。我相信只要党章规定了严明的组织和纪律,执行起来是不会有问题的。”张国焘: 《我的回忆》(第1册),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第316—317页。

  当大家都沉浸在国共合作的热烈气氛中的时候,张国焘这样做,连他自己也觉得仿佛成了“专泼冷水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只有两个选择: 一是不顾一切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其结果可能会遭到中共党内多数同志的反对和国民党人的不满;一是保留自己的意见,趁早离开广州,以待机会。





  党内同志大都了解张国焘的想法,有意无意间表示希望他选择第二条。所以,在代表大会还没有召开之前,他已做好了北返的准备。

  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

  1月23日,张国焘以筹备全国铁路总工会为由,请假离开广州。

  说来颇令人费解,张国焘回到北京后,对苏联代表斯列帕克谈到国民党一大时,却全然是另一种口气。他告诉斯列帕克: 他不但钦佩孙中山本人,而且非常赞赏那里卓有成效的工作。他说: “现在同志们中间已经不存在是否必须同国民党一道工作的问题。现在都非常乐意做工作并且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以至于一直对国民党不怀好感的斯列帕克也十分肯定地认为: “在共产党内,在要不要同国民党一道工作以及怎样工作的问题上,应该说,现在不会再有任何分歧意见,现在共产党人会同国民党一道工作,并且能在那里领导这项工作。”《斯列帕克给维经斯基的信》,《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07—408页。

  孙中山手书的国民党中央执行

  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无论张国焘出于何种动机来表达自己对国民党一大的看法,事物总是按照自己的预定轨道发展变化着。国民党一大后,在国共合力推动下,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这不能不使张国焘感到震动,但他还是固执地保留着自己的看法。这样,他认为与其积极地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导致无穷的烦恼,还不如消极地对待国共合作事宜,尽量不去参与。所以,当李大钊传达国民党一大选举张国焘为候补中央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