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续深造,哥哥则一路高中,取光绪十二年丙戌科进士,进了翰林院;弟弟则不断地名落孙山。据说兄弟二人初到京城参加乡试时,曾到吕祖庙先求一签,签词恰巧写道:“光前裕后,昌大其门庭。”世昌认为“光”指的是弟弟世光,而“昌”则是自己,于是深信可以光大门庭,从此终身供奉吕洞宾。
但徐世昌在翰林院并不吃香,虽然也有人欣赏他的性格,比如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王当时任国子监祭酒,曾注视着徐谨慎小心的背影说道:“徐世昌是后起之秀。”不料马上被掌院学士李鸿藻驳道:“徐世昌为人,虚矫过人。”掌院态度如此,徐世昌的处境可想而知,但这九年的翰林生涯,对他而言却是一个重要的锤炼阶段。他也曾一度无法再忍,想谋取降格外放的机会,结果他分别在湖北和江西任知县的两个堂叔同时来信劝阻他,要他安心等待,并允诺在生活上给予资助,他于是打消了离开的念头。家族的力量再次左右了他的命运。
徐世昌最终离开翰林院是1895年,他应袁世凯之请,赴小站兼管新军的参谋营务处。当时重文轻武的倾向仍很明显,小站的新军不过区区7000人,参谋营务处的性质又近乎幕僚,名不正言不顺,听上去比外放州县官员差得多。他之所以做此选择,一是他有感于甲午战败,早已提倡以西法练兵,很有热情参与这方面的实践;二是出于他和袁世凯的亲密关系。
袁世凯少时曾寓居陈州数年,徐世昌则曾在陈州为公署襄理文案,两人因此相识。袁世凯喜欢驰马、饮酒、读兵书,为人张扬不羁,轻财尚侠;徐世昌比袁世凯大四岁,老成持重,深沉谦逊,正好与袁世凯互补。两人经常聚饮游玩,情同手足。袁世凯好纵酒暴饮,徐世昌常规劝他加以节制,袁世凯虽然不能改,却感念于心。而徐世昌上京赶考前,袁世凯亦曾馈赠多金,以壮行色。徐世昌在京为官后,两人音讯一度中断,但徐世昌一直没忘记袁世凯。数年后,徐世昌听说袁世凯仍然蛰居乡野,便写信劝他出山谋事,袁世凯于是才横空出世一飞冲天。
如今,袁世凯后发而先至,徐世昌还是一个穷酸翰林,袁世凯却已成为举国之望的新军总督练官。以徐世昌对袁世凯的了解之深,不难预见其未来的前程走向。因此,徐世昌之所以愿以堂堂翰林屈居参谋营务处,实在是因为他独具一双识时和识人的慧眼。尽管很有政治投机的意味,但他到任后的表现却又十分实在。他当时已43岁,却夜以继日地攻读英语,又设立专门机构编译西方军事学著作,并主张将当时最先进的德国与日本陆军的优点加以融合和吸收等等。他勤勉的工作态度加上他和袁世凯的亲密关系,使他获得了冯国璋、王士珍、段祺瑞、姜桂题、张勋、曹锟等新军将领的尊敬,这也是他日后纵横民国政坛的一大资本。
徐世昌和袁世凯的关系一直亲密无间,彼此推心置腹。徐世昌为袁世凯的前途着想,建议他与张之洞接纳,并以翰林的身份极力撮合两者。因此庚子事变的时候,袁张二人采取了一致的立场,即“保境安民”。而百日维新的时候,徐世昌又为袁世凯在北京四处钻营,并拉袁世凯加入强学会,以接近维新派。政变前夕,袁世凯为光绪密诏彷徨犹豫,求教于徐世昌。徐世昌沉思许久后,将密诏背面朝天覆于案上,一言未发便离去了,袁世凯马上明白其意是靠拢“后”党,于是便向荣禄告发,戊戌变法因此而失败,袁世凯却扶摇而上。袁世凯当然也没有忘记徐世昌,于是拉张之洞一起举荐徐世昌为候补道台。
之后便是庚子年,徐世昌一门心思要做“从龙之士”。当时的官吏或目光短浅,或眼高手低,或泯然从众,对于自掏腰包并长途跋涉追随政治前景不明朗的两宫,大多不愿付诸实践。徐世昌既然做到了,就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实践的人,也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的人,这种锐气对他日后的成功而言十分重要。
在后人看来,他跟从袁世凯练兵于小站,就已经是一个“从龙之士”了,而他现在却要追逐慈禧太后这条老迈昏聩的龙。据说慈禧第一次见到他时,见他仪表端凝,奏事明晰,大喜过望地跟左右说:“徐世昌足以继承李鸿章!”这说明,后人把他视为袁世凯的附属物根本就是错误的,他们虽然情同手足,互相多有关照,但彼此的人生轨迹显然是独立运作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多的场合下,徐世昌都毫不逊色于袁世凯。对他政治生命影响最大的人是慈禧太后,而非袁世凯。因此,1907年到1911年,是袁世凯政治生命的低潮期,与此大相径庭的是,徐世昌却继续官运亨通,1907年官拜东三省总督,成为举国权力最大的封疆大吏;到1911年3月,清廷成立内阁,奕劻为总理大臣,他和那桐为协理大臣,在汉臣中已登峰造极,何必还要做袁世凯的羽翼呢?事实上,他不仅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还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这反倒是袁所不及的。
二、经略东北
任东三省总督时的徐世昌(居中者)与同僚的合影
徐世昌在西安觐见两宫之后,马上就越级得补六品国子监司业一缺。1903年,朝廷设立商部,由直隶总督袁世凯举荐,徐得以越级提拔为该部左丞,官秩飙升至三品,兼管直隶、天津地区的政务和财务。当时《辛丑条约》已生效,侵略军却迟迟不肯撤出天津,八国除美、奥外,都在津设有“都统衙门”,把持各自占领区的行政大权。徐世昌刚接任命状,即宣告国际社会:“都统衙门一日不撤销,联军一日不撤出天津,本官决不赴津上任,一切善后事宜包括赔款将无从谈起。”侵略者无奈之下只好坐下来谈判,经过八个月的艰苦舌战,于1902年8月在天津利顺德举行了政权交接仪式。
由于《辛丑条约》签订后,直隶和天津的进出口贸易漏卮情况严重,对当地的各行各业都提出了严峻的要求。针对这一危局,徐世昌贯彻“通商惠工”的政策,组织了“直隶农务总局”和“天津商务总会”,并制订和颁布了《公司条例》、《商人通例》等法律,实行依法治商。具体的措施则有:在税制上对洋货从重征税,并广开利源以帮助国货;在币制上多铸铜元,以解决“贴水风潮”;在农业方面,劝导本省乡绅和农民采用西法耕种,鼓励购买先进机器,并建设农业试验场;在基础建设方面,在天津修建或整修了火车北站、金汤桥、旧金刚桥、老龙头铁桥等重要建筑,等等。天津能够在辛亥革命前夕成为全国经济新政的肇始之地,徐世昌功不可没。
徐世昌在天津还引入了西方的巡警制度。由于《辛丑条约》中规定:天津二十华里之内,天津全县以至宁河县境、塘沽、北海沿岸不准中国军队驻扎。徐世昌便力主以巡警制度来对抗这一不公平规定。1902年5月,在奏请得到批准后,他亲自赴天津遴选了新军500名为第一批巡警队,在天津城墙内外设东南西北中五个区,实行划区而治。当时对巡警个人的要求有:性情温朴、举止端方、做事严正;以保卫民众为义务,不得索取报酬;纪律严明,讲警语,等等。可见这是一支近代化的巡警队伍,而非中国传统意义中张牙舞爪的衙役。天津巡警取得成功之后,各地争相效仿,我国的警察制度由此滥觞。
徐世昌又坚持收回矿产,经过严正交涉,陆续收回了开平煤矿及其河道、口岸,另建为“北洋滦州官矿有限公司”,从而限制了英国人掠夺该处矿产的势头。此外,徐世昌还主持收回了津镇铁路的相当权利,并力主自建京张铁路。辛丑后,全国范围内的收回利权运动始于天津,而天津的运动则是由袁世凯和徐世昌主持发动的。到了1911年,四川的保路运动则间接引发了武昌起义。
到了1905年,徐世昌已调任兵部左侍郎,当时清廷选派五大臣赴欧美、日本考察宪政,徐世昌竟赫然在列。这五大臣是: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
这五大臣都是当时声望很高的开明派,如载泽被舆论认为是宗室中最为开通者,戴鸿慈和端方都是当时有名的能吏,徐世昌能与他们并列,可见在朝野已有相当高的声望。他们的大致分工是:载泽、戴鸿慈和绍英为一路,考察俄、美、意、奥,重点考察宪政;徐和端方为一路,多带懂西文的随员,考察英、德、法、比,侧重于面上的考察。
清廷撇开“天朝上国”的颜面,公开派朝廷大员出国向洋人求教,是很不容易的,足见其痛定思痛和知耻后勇的决心,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而当时庚子赔款使中央财政几近枯竭,全由各省积极认筹经费,才得以成行。但是好事多磨,考察团刚于天津站登车,就遭到民族主义志士吴樾的炸弹刺杀。徐世昌和载泽只受了轻伤,戴鸿慈和端方毫发未伤,只有绍英伤势较重,但尽管如此,也不得不推迟行程。到了重新出发的时候,徐世昌已调任巡警部尚书,绍英伤势未愈,于是以山东布政使尚其亨和新任驻比利时大臣李盛铎顶替,最终完成了本次出使。
吴樾之所以要刺杀五大臣,是怕立宪成功会巩固满清的统治,汉人将更无出头之日,故不如防患于未然。当时民族主义情绪高涨,革命党人活动频繁,恐怖主义事件不绝于耳,而吴樾所要刺杀的更是领有特殊使命的使臣,国际影响尤其恶劣。针对这一事件,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上书倡办警察,并清查户口,以预防革命党潜伏,清廷于是增设了巡警部。由于徐世昌曾主持过天津的巡警创建工作,且在吴樾进行刺杀时,他的仆人王齐勋曾在火车上力拒吴樾,庆亲王奕劻便与袁世凯一起保举他为巡警部第一任尚书,官阶为从一品。巡警部正式成立于1905年8月,下设警政、警法、警保、警学、警务等五司16科,实际上集公安、民政和司法职权于一身;不久又增设京师内、外城巡警总厅,专门负责京师治安和民政。到了1907年,巡警部并入民政部,徐世昌又转任民政部尚书。他之所以如此见重于朝廷,与奕劻、张之洞、袁世凯等人的大力保荐诚然有关,但更重要的仍是慈禧太后的垂青。想来如尚书这样的朝廷重臣,以慈禧用权之专,决非他人所能左右的。
这一年,清廷计划在东北设立行省,以利控制。最初内定了庆亲王奕劻的长子载振为东三省总督,派他先与徐世昌一起赴东北熟悉情况。不料这个纨绔子弟在回京途中,于天津接受了段芝贵赠送的一个小妾,并约好以黑龙江布政使兼黑龙江巡抚为交换。不久朝廷果然发布了段芝贵的黑龙江巡抚委任令,言官探知此事进行了弹劾,慈禧十分震怒,怒斥奕劻教子不严,并以徐世昌顶替载振为东三省总督人选。
东北本是满清的发祥之地,由于满人一开始对统治中华并不自信,特地留了一条退回关内的后路,因此一直禁止汉人移居关外,这在客观上方便了沙俄对东北的侵略。至1860年,清廷饱受沙俄豪夺领土之苦,才取消了东北的封禁令,并鼓励山东、河北等省百姓大量迁入。到了1904年,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在远东的利益,竟在东北大打出手。清廷无力保卫自己的领土,只有忍气吞声地宣布严守“中立”,同时声明道:“倘有牵涉中国事件,凡未经与中国商定者,一概不能承认。”但是日俄两国竟置之不理,擅自于次年8月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开始出现“南满”、“北满”的称呼,东北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清廷经抗议无效后,认为有必要加强对东北的控制。徐世昌从东北考察归来后呈递的《密陈通筹东三省全局折》中,对这些问题看得很透彻,这也为他赢得这一要职增加了筹码。
就东北形势而言,徐世昌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他于1907年4月从北京出发,乘火车赴奉天就任东三省总督、钦差大臣兼三省将军事务,麾下的三省巡抚分别是奉天唐绍仪、吉林朱家宝和黑龙江段芝贵。段芝贵因“性贿赂”丑闻旋即被免,代之以程德全。这些人当时都属于开明派,日后则都将在民国初年大显身手。军事方面,则带来了曹锟和张勋。徐世昌深知东北局势的险恶,知道没有军队将一事无成。恰巧中央在削夺袁世凯的兵权,将一、三、五、六镇收归陆军部直接管辖,他便奏请将第三镇调驻东北。第三镇是袁世凯的王牌,徐世昌此举既壮了自己的声势,又为好友保存了实力,可说是一举两得。第三镇统制曹锟是袁世凯最亲信的部下,徐世昌如果抱有私心,完全可以换帅夺权,他既然并未这样做,足见他与袁世凯的友谊是经得起考验的。后来沙俄雇用蒙族土匪骚扰挑衅,东北原驻军不能抵抗,还是曹锟带领第三镇东征西讨,才稳定了局势。除曹锟外,他还带来了张勋。当初徐在小站时看中了张的直爽性情,特意收其为门生,张勋意外地列名翰林门墙,也深感荣幸。这次徐世昌任命他为奉天行营翼长,后来也参与了剿匪。慈禧太后听说张勋力战有功,特意提拔为实缺提督,十分宠信,张勋也感恩戴德,这埋下了日后复辟的伏笔。行政方面,尚有陶大均、钱能训、黄开文等。此外,徐世昌还带来一批能人异士,比如武术大师孙禄堂,便是被徐世昌三顾茅庐请到东北的,后来更长期跟随徐世昌。不久后,孙禄堂在奉天轻松击败欧洲格斗冠军俄国人彼得洛夫,名震中华,又为东北军队的体质训练做出了一定贡献。总之,由于徐世昌兼有开明派与清流派两种形象,士人争相往之,故东北一时成为人才辐辏之地。
徐世昌到任伊始就遇到十分棘手之事。7月11日,日本驻华代理公使阿部守太郎照会中国外务部,妄言位于图们江的江东滩“间岛”为何国领土未定,并于同日悍然派军进驻。所谓“间岛”,指的是延边一代的延吉、汪清、和龙、珲春四县,原属宁古塔辖地,光绪年间并入吉林省延吉厅,是毫无争议的中国领土。《朴茨茅斯条约》签订后,日本占得进一步侵凌中国的地利之便,所谓“间岛”问题就首当其冲地被提了出来。15日,日本擅自在延吉设立了“驻韩统监府派出所”,准备正式吞并该地区。徐世昌闻讯,立即派道员王崇文和监督吴禄贞赴延吉取证,证明“间岛”完全位于图们江北,是中国领土无疑。16日和19日,外务部两次照会日方,严正声明日方为侵略行为,敦请其撤出“间岛”。经过反复交涉,据理力争,日方不得不撤出该地区。这是徐世昌东北任上的第一件大事。
对“间岛”的保卫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沙俄鲸吞中国领土,使中国失去了在东北原本漫长的海岸线,这对于当地渔民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有鉴于此,清廷据理力争,于1886年与俄国签订了《中俄珲春东界约》,将两国沿图们江的界碑向日本海方向推进了34华里,并争得了图们江通海航行的权利,从此20年内,该地区的出海贸易频繁。日本人之所以想染指“间岛”,正是眼红于此。
问题解决后,清廷将该地区开辟为正式的商埠,1909年又在珲春设立海关总管,统管东北边境的海关事宜,于是贸易更加兴旺,航线持续增多。直到1938年,日本在张鼓峰战役中败于苏联,遂封锁了图们江口,中国渔民的出海贸易才告停止,至此共行使出海航行权52年。
同时,徐世昌特聘英国工程师秀恩对葫芦岛海域进行了勘测,结果认为此处为建筑港口的适宜之地,此即葫芦岛港的滥觞。在内河航运方面,徐世昌则于到任之初便命人调查松花江航路,并在哈尔滨成立“汽船官营总局”,购买轮船开始在松花江上进行航运业务,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松花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沙俄之所以能轻易地攫取中国东北大片领土,除清朝国力疲弱外,另一客观原因是东北地广人稀,很容易被对方进行殖民占领。比如,沙俄于1900年侵占的江东64屯,是黑龙江中游最富庶的地方,方圆有一百里,中国人却不过三万余,由于远东俄国人在粮食物产方面对其依赖严重,于是大量移民进入该地,并最终出动军队进行种族屠杀,永远霸占了这一地区。之后,沙俄和日本对东北的殖民倾向日益严重。清廷痛感于此,为防患于未然,将移民垦荒作为一项重要“新政”来推行,然而在东蒙地区推行的“放垦蒙地”则一度激起了蒙古牧民的激烈反抗。
沙俄对内外蒙古的觊觎之心昭然若揭,因此,虽然牧民激烈反对,但为了迅速移民以实现有效控制,清廷对抗垦者进行了严厉的镇压。当时的东部内蒙古地区分属黑、吉、奉三省,因此继续推行“放垦”政策也是徐世昌的一项重要工作。1907年,新成立的黑龙江垦务总局宣布将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