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掌国-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谓权倾朝野,位虽督抚,却是实际上的宰相。

  综览他在这一段时期的表现,可知他是一个极具才略的实干家,与那些食古不化、只知揣度圣意的传统官吏截然不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后人常批评他在戊戌变法中出卖六君子的行径,却不肯正视他在1902至1907这5年内的改革成绩。事实上,20世纪的前10年,中国最重要的人物已不是慈禧太后,也不是活动范围限于华南边陲的革命党领袖,而是大权独揽的袁世凯。他贯彻了自己的施政理想,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戊戌变法的遗志。这看上去过于荒唐,但是不要忘记,他一度是康有为、梁启超的朋友,是强学会的成员,当初若非为了理想,他又何必去趟这潭浑水呢?

  他的改革主要局限在直隶一省,覆盖面很广,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一是吏治。清末吏治已处于不可救药之边缘,袁世凯对此坦承不讳。他对当时收受规礼的做法十分不满,认为是造成官官相护的一大原因。所谓“规礼”,是指官员向其属下索取的财物。自明朝将行省制度最后确立下来之后,国家基本行政级别由郡(州)县二级变而为省州县三级,官僚体制因此急剧膨胀,官民比例迅速增大,致使宋朝履行的“高薪养廉”制度不复可行。有清一代,官员俸禄十分微薄,远不能支持其运动经营之费,遂使贪污受贿蔚然成风,吏治屡治不瘳,如“规礼”者,便是其中的重要一项。袁世凯看到这一弊端,乃废除这一陋习,改以公费资助,希望能“养官之廉,止官之贪”,实际上便是“高薪养廉”。他还对本省34个贫瘠州、县采取额外的津贴制度。

  高薪养廉之外,他还设立官吏考验处和调查处。考验处负责考核新任官吏,考核科目分五项:一为“阅历”,即工作经历;二为“批判”,即办理文件的能力;三为“律例”,即法律水平;四为“行止”,即日常行为,比如是否吸食鸦片等;五为“口才”,即应对能力。调查处负责调查官吏,分平时和临时两种。平时调查为日常的调查考核;临时调查为特殊事件如奏参、控告等情况下进行的调查。   考核调查之外,还有“开官智”之举。他为培养新政人才,设立直隶法政学堂,专门招收候补官员参加。一开始招生范围只限于直隶,后来山东等五省官员慕名前来参加。学制分预科和正科两种,预科半年毕业,正科一年毕业。课程则有大清律例会典、交涉约章、政治学、各类法律、应用经济、财政学、警察学、监狱学、统计学、中外通商史、日语、演习裁判等,由日本教师任教。学制终了,按学员成绩优劣委派官职,且须先赴日本参观学习三个月。

  这些整顿吏治的措施为清朝二百余年之破天荒者,在当时享有盛誉,一时朝野上下,尽知北洋用人行政之善。

  二是警察。中国从无巡警一说,有则自袁世凯督直隶始。《辛丑条约》中规定:“天津二十华里之内,天津全县以至宁河县境、塘沽、北海沿岸不准中国军队驻扎。”袁世凯针对这一不公平规定,令商务左丞徐世昌遴选了新军500人为巡警,并在天津城墙内外设东南西北中五个区,实行划区而治,这便是中国最早的巡警组织。不久,又训练3000名巡警,一半开进天津,一半分驻山海关、秦皇岛、塘沽、北塘、西沽等地。还令赵秉钧开办巡警学堂,聘请洋人为教员,编译外国警务书籍,培养警官。直隶和天津的治安迅速好转,尤其天津以鱼龙混杂之所,一跃而成全国治安之冠,正是得益于巡警的确立。天津巡警取得成功之后,各地争相效仿,我国的警察制度由此滥觞。

  三是实业。袁世凯提倡实业的指导思想有三:一是他认为直隶地瘠民贫,非于农工诸务切实讲求,不足以辟利源以资生计;二是利源开辟,财政收入增多,才可使国家富强;三是兴办实业可以抵制洋货进口,堵塞银钱外流。他兴办的实业主要有:

  金融业。庚子之乱中,北京机器局造币厂被焚,天津银根吃紧,物价波动,商民交困。1902年,袁世凯令周学熙创办银元局,铸造银、铜两币,以铜币代替制钱,以银币代替银两,实现了币制改革。随后又创办天津官银号,发行票据。天津的金融为之稳定,商民称便。

  工业。1903年,袁世凯令周学熙创办直隶工艺总局,以管理全省实业。并创办高等工艺学堂、考工厂、教育品制造所、实习工厂、劝业铁工厂、种植园、官纸厂、劝业会场等,聘请洋人传授技术,培养工业人才,开辟交流展览。工艺局且发布《劝业工艺文》,号召各界人士奋起直追、实业救国。当时接头巷尾,不时有演说者,鼓励官绅士民纾资办厂。对付诸行动者,颁发金、银牌荣誉;对发明创造者,授予专利权。如此不出数年,“实业”二字,已深深烙在天津人民的心上。

  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南口机车房旧照

  1904至1907年,天津市区新办工厂33家,直隶全省开办工艺局、所、厂85处,较大企业如机器造纸有限公司、万益有限公司(纺织)、电灯有限公司、济安自来水有限公司、北洋劝业铁工厂、实业工艺厂、北洋烟草公司,以及著名的唐山启新洋灰(水泥)公司等。直隶的近代工业迈出了第一步。

  矿业。1902年,袁世凯发现英国人骗占开平煤矿,遂向英国驻华公使萨道义严正交涉。此事拖延良久后,由徐世昌等人具体操作,陆续收回了开平煤矿及其河道、口岸,另建为“北洋滦州官矿有限公司”,从而限制了英国人掠夺该处矿产的势头。1905年,又从比利时人手里收回了临城煤矿。此外,由天津官银号呈请开办滦州煤矿,直隶的矿业始有起色。

  铁路。中国自筹资金、自行设计、独立建筑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由袁世凯领衔督修。洋人对此嗤之以鼻,声称“中国修筑这样铁路的工程师尚未出世”。袁世凯则马上设立路局,筹措资金,聘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兼会办路务,奏请用材免纳厘税。这条铁路于1905年开工,至1909年竣工,工程之精巧复杂,震惊了世人,而此时,袁世凯已退隐洹上两年了。

  农副业。袁世凯本着“非讲求地利、振兴农务,不足资生计而裕度支”的观点,在保定设立农务局和农事试作场,购买机器,聘请日本人任指导。附设农业学堂,教授蚕桑种植、糖酒酿造等。并倡导种树,故当时的直隶各州县,均重视种树造林。

  四是教育。他在教育方面的第一大表现即奏请停止科考。科举制沿袭1300多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是中国领先世界的一大标志。然而随着西方近代文明的兴起,社会对人才的召唤不再局限于政界一途,分门别类的学习成为必须,科举制因此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制约。袁世凯是科举失败者,对这种选才机制深恶痛绝。1903年,他会同张之洞等人奏请递减科举中额,原因是科举会影响学校。他们认为:“致治必赖于人才,人才必出于学校。而科举一日不废,学校即一日不能兴。”于是,已考中的举人等生员,分别进入新式学堂、仕学或师范速成科,预计至1906年,科举分三科减尽。1905年,袁世凯又再次领衔,会同赵尔巽、张之洞、周馥、岑春煊、端方联名上奏,要求科举马上停止,朝廷准奏,定于次年停止岁科。科举制于是寿终正寝。

  袁世凯对兴办新式学校兴趣盎然,他先是设立直隶学校司,督办全省教育,又尽力筹拨公款,并带头捐资,筹措办学经费。他重视师范教育,创办师范学堂,并选派学生赴日本学习师范,以充实师资。经他努力,至1907年,直隶已开办专业学堂12所,实业学堂20所,优级师范学堂3所,初级师范学堂90所,师范传习所5所,中学堂30所,小学堂7000多所,女子学堂121所,蒙养院2所,学生总数164000,居全国第二。而直隶学务资产达480万两,居全国之冠。直到民国初年,直隶的教育水平仍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他兴办教育的初衷乃是培养实业人才,以图国家自强,而学堂中的学生则因接触西学而眼界大开,日渐接受西方的民主政治理想,日后更积极投身革命。客观上,这也是他对社会发展的一大贡献。

  他在直隶的新政卓有成效,各种具体而微的细节都领全国潮流之先。如1903年,慈禧携光绪巡幸保定时,袁世凯令军乐队奏乐相迎。我国礼崩乐坏已两千年了,哪里还有这种礼仪用曲,因此在保定火车站演奏的竟是法国国歌《马赛曲》。太后兴致不减,旁边侍驾的德龄公主遂趁机建议编撰国歌。袁世凯的军乐队是中国最早的军乐队,而德龄提议的国歌不久也成为现实,此即中国最早的国歌。

  直隶新政虽多,却都是治标,袁世凯的主要政治理想则是立宪。1906年,五大臣考察回国后,舆论倾向立宪,袁世凯乃决意奏请立宪。朝廷令醇亲王载沣主持会议讨论,结果奕劻、徐世昌、张百熙等人及出洋大臣支持立宪,而孙家鼐、容庆、铁良等反对,双方辩论不止。这时,袁世凯慷慨激昂地讲道:“实行立宪,是吾辈莫大的责任。官可不做,法不可不改!吾辈当共勉之。”这“官可不做,法不可不改”,庶几有几分谭嗣同的味道了。

  不久清廷即宣布预备立宪,守旧官吏的嫉恨不禁油然而生。本来,在袁世凯厉行新政的时候,满人忌惮他的六镇雄师,汉人怪他改变祖宗之法,读书人恨他摧灭科举之路,故不断有流言蜚语充斥朝野。时梁启超攻击天津为“第二政府”,御史陈田弹劾奕劻与袁世凯勾结,铁良、良弼等掣肘其军权,岑春煊则直接哭诉于太后,终于,他被迫交出四镇兵马,并悒郁成疾。不久,御史赵启霖等弹劾杨翠喜案,袁世凯涉案。他对这些不利因素奋起反击,尤其对于瞿鸿禨、岑春煊这两个重要政敌,更是不遗余力,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瞿、岑被逐,而袁世凯也被免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改外务部尚书兼军机大臣,实权被夺。

  他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实权在握,俨然一朝宰相。但他做真正的清朝宰相——内阁总理大臣,则要迟至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那才真的是“末代宰相”。而他由“末代宰相”一变而为“开国总统”,再变而为“中华帝国皇帝”,三变而为“末代皇帝”,其奇崛跌宕,真是千古无双。 

八、先入关中者王

  对袁世凯来说,最担心的事莫过于慈禧先光绪而晏驾,因为届时光绪必然会置自己于死地。戊戌政变后,光绪皇帝幽居瀛台,切齿痛恨袁世凯,常画一只王八做靶子,上写“袁世凯”三字,用小竹弓射击。1908年中秋刚过,御史江春霖弹劾袁世凯十二大罪状,光绪见疏,愤怒无加,却因无可奈何而痛哭流涕。

  不料,光绪皇帝竟先于慈禧驾崩,三天后慈禧亦死。据传光绪死前欲写遗诏,但只写了一个“斩”字就溘然而逝了。这个“斩”字,八成是针对袁世凯。因此外界传言,也有袁世凯弑君之说。但若以理推度,如果慈禧先于光绪而死,袁世凯尚有弑君的可能;若光绪先于慈禧,袁世凯是不可能这样做的。而且,当时的袁世凯已经被慈禧剥夺了相当的实权,朝中尚有多种势力非他所能驾驭,他还远未达到王莽、朱温那样想弑就弑、想篡就篡的地步。

  末代皇帝溥仪与生父摄政王载沣

  因此,慈禧死后的袁世凯非但没有一飞冲天,反而命悬人手。慈禧死前,立溥仪为嗣君,以溥仪的父亲、光绪的弟弟载沣为摄政王。慈禧死后,载沣乾纲独断,由于他痛恨袁世凯在戊戌年出卖光绪,因此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即是收拾袁世凯。当时支持他惩戒袁世凯的,主要是在杨翠喜案中的三个原告御史,人称“台谏三霖”的江春霖、赵启霖、赵炳麟,他们的理由主要是为免袁世凯尾大不掉,不如防患于未然。但奕劻、张之洞等人明确表示了对袁世凯的支持,他们质问载沣届时是否可以摆平北洋军,载沣为之气馁。最终,双方达成了妥协,那便是袁世凯免于一死,但奉旨“开缺回籍养疴”。当然,兹事前后都要做到位,袁世凯须自称“患足疾”,这样朝廷宣布他“开缺回籍养疴”就顺理成章了。

  作为统领六镇的大将,被一个初出茅庐的载沣不费吹灰之力就赶回了老家。更有甚者,据说奕劻秘密通知他载沣要严惩他时,他即魂飞魄散地乔装逃往天津,想东渡日本避祸。可见当时的袁世凯不仅没有一手遮天的本领,就是拥兵自保都成问题。清朝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朝代,对科举功名奉若圭臬,而对赳赳武夫向欠重视。袁世凯偏生是一个半点功名也没有的武人,因此,即便他再努力,也无法令那些传统的文官士大夫满意,他在朝中的势力也就相当有限。

  他离别京城之日,真是凄凄惨惨戚戚,前来送行的只有严修等三四人,朝廷亦未给他配备专车。大概满朝文武都认为他大势已去,因此避之犹恐不及,哪里还敢来唱这出“阳关三叠”呢?

  他从1909年初回籍,一直到1911年秋复出,在这两年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一直都呆在河南彰德、卫辉一带,主要则在彰德的洹上村,不时还将自己扁舟垂钓的照片刊诸报端,以安政敌之心。他此时的诗歌也绚烂之极后归于平淡了:

  烹茶檐下坐,竹影压精庐。

  不去窗前草,非关乐读书。

  这些诗被收入《圭塘倡和诗》中刊行流传,与他少年时的“一口吞尽胡天骄”相比,真是恍如隔世。

  孙中山与同盟会骨干在上海议事

  然而,这近三年的时间,也是他“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的蛰伏期。当时的洹上村,俨然成了一个政治中心,电报机夜以继日地哒哒作响,全国的报纸积案盈架,更有那些忠心耿耿的亲朋故旧,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杨士琦等都常轻装简从地来访。他还常收留前来投靠的失意者,资助近况不佳的旧部,更有一个强大的幕府在帮他运筹帷幄。他坐拥洹上村的华堂玉宇、良田美池,俨然是一个当代的孟尝君、平原君。

  与此同时,清廷却在破罐子破摔,连立宪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都不能把握。1911年,朝廷好不容易成立了责任内阁,却是一个“皇族内阁”——13名阁员中,汉人只占4人;9名满人中,皇族又占大多数。士大夫中的立宪派十分愤怒,转而与革命党人合作,这也是辛亥革命一举成功的关键之一。

  与载沣的冥顽不化相比,袁世凯的扁舟垂钓足可令朝野倾心。1910年下半年,日俄加紧侵略东三省,唐绍仪外交失败,乃建议起用袁世凯为东三省总督,以挽危局。不久,内阁协理大臣那桐辞职,公开赞扬袁世凯的才能胜自己十倍,不应被旷废林田。连载沣的弟弟海军大臣载洵,也认为有必要重新启用袁世凯。但摄政王不为所动。

  此时,朝野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袁世凯必将东山再起,洹上村遂迎来了几位贵客。首先是状元公张謇,他与袁世凯有师生之谊,但因性格不合而交恶。此次张謇来访,袁世凯不复年少时的趾高气昂,诚恳地将心事说明,令张謇十分满意,大有黄石公说张良“孺子可教也”的感觉。其次是名吏端方,他带来了大买办盛宣怀的来信,信中盛赞袁世凯为古今少有。袁世凯与端方晤谈甚欢,结为儿女亲家。

  辛亥年八月二十日,武昌首义爆发,这一日正是袁世凯的生辰。洹上村佳朋满座,胜友如云,正值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乍听到这个消息,马上议论纷纷,皆以为湖北官兵不日必能破贼,惟独袁世凯微笑不语。

  事实上,来往于洹上村的,又何止朝廷大员、社会名流和北洋旧部,便是看似格格不入的归国留学生,专程来访者也络绎不绝。袁世凯对他们不仅十分客气,还常馈以重金,以至于他的幕僚十分震惊。对此,他解释道:

  苏长公论战国养士,谓智勇辨力,苟有人收而养之,则天下靖矣。今革命党气焰方张,吾将用此术剪其羽翼,是或借弭将来之乱,未可知也。吾闻吴中村妪,有蓄雏女于家,比长,饰而售之者,谚称“瘦马”,用意又毋乃类是。与其供盗匪略卖,毋宁为村妪之“瘦马”也。

  他隐居洹上的两年半中,革命党人在南方的活动频繁,大则武装起义,小则暗枪冷弹,把清廷搞得焦头烂额。据说,革命党人的运动经费,有很多来自洹上。当然,这些事情隐秘之极,不惟清廷不知,就是革命党内部,也只有与闻机密者才知道。因此,当1912年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时,同盟会一位领袖解释道:“袁功不在孙文之下,今为继任总统,宜也,非幸也。”

  1909年1月,袁世凯被清廷“开缺回籍养疴”,“隐居”家乡河南安阳洹上村,以渔翁自居

  如此说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