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和别人形成了深厚的友谊,那么我们说,还有两个人,态度不明朗。这两个人,一个郑亲王济尔哈朗,一个礼亲王代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似乎多尔衮应该是具有优势,但为什么其结果多尔衮没有取胜呢?是不是庄妃在这里面做了什么文章呢?
说起庄妃,我们知道,她很早就与皇太极结婚了!在1636年,皇太极称帝,封布木布泰为庄妃。1638年,庄妃为皇太极生了个儿子叫福临,福临降生前两天他最喜欢的女人生的那个孩子刚死,所以他给孩子起名叫福临。1643年,皇太极去世的时候,福临五岁,此时的庄妃做梦她都想,哎呀,母以子贵,我什么时候让我的儿子继承皇位呢?哪儿那么容易啊?皇太极八个儿子,有五个都比自己的儿子大。
这五个人是豪格三十五岁,叶布舒和硕塞十六岁,高塞和常舒六岁,自己的儿子在八个儿子当中排第六,这是年龄上。从位置上,比自己的儿子小的那两岁的博穆博果尔,他的妈妈比自己要高三个等级,哎哟,哪儿就轮到我的儿子当皇上?所以这个时候,说实话,庄妃也就是想想,也就是做梦的时候想想,哎呀,这个皇上要是我儿子多好啊?当时,她知道这纯纯粹粹是一个梦。她知道,这个形势不由她决定。豪格、多尔衮哪个是好惹的。谁会心甘情愿把权力交给她啊?所以,她的想法此时我们说不足为奇,但是,讲到这儿,我们就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大清朝的皇位争夺战,虽然说很激烈,但是并不悲惨,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应该说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我们要清楚,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一点,在大清朝所有的人中都清楚。而这个少数民族满洲人,他的前身女真人曾经建立过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金,结果那个政权在中原没有占据多久就被消灭。这是满洲人及其前身女真人建立的第二个少数民族政权。这个政权,它正在梦寐以求地统一中国,这才是摆在多尔衮和豪格两个人面前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多尔衮对这点非常清楚,豪格对这点也非常清楚。
第二,在1643年这个时候,大明王朝已经危在旦夕,大顺政权、大西政权先后建立,对明王朝形成了绝对的威胁,双方的决战在即。在这个时候,大清王朝正到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最佳时期,任何时候豪格和多尔衮都可以决裂,但是唯有1643年这个时候,两个人不能决裂。因为他们知道,胜利就在前面。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就知道,这场争夺必将是激烈,但是不悲惨。他们绝对不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斗争,绝对不会犯一个王朝末期才能出现的事情、才能出现的错误。这个王朝刚刚建立,他们不可能像明王朝后期那样,出现那种腐败现象。
我们首先来看,豪格这个主动出击者的劣势。主动出击者豪格的劣势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真正的支持者少,在有决定权的七个人中间,豪格只赢得了自己的一票,其他那六票或者明目张胆地支持多尔衮,或者是模棱两可地不予表态。
第二,两黄旗目的不纯,两黄旗表面上支持他,与其说支持豪格,不如说是为了保护两黄旗自身的优势,满洲人向来以黄色为尊,谁当了皇帝,谁属下的那两个旗就会叫成黄旗,另外两个旗就得换了颜色,如果你换了别的色就不会受人尊重,你拿的钱都不一样多。你的地位、身份一切都会随之发生变化。两黄旗之所以支持豪格,实际上就是为了保护自己。从这种程度上,两黄旗并不是在支持豪格,而是在支持自己,如果有人能够想一个办法,我上台,你们两黄旗的位置不变的话,那么两个黄旗很有可能立即就宣布,那我放弃对他的支持,我就支持你。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两黄旗的最终想法与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想法应该是一致的。就是说,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当皇帝,那皇太极的儿子自然就会掌握两黄旗,那我支持谁都可以。所以,我们表面上看,两黄旗那么坚定,实际上两黄旗并不是铁板一块,这是我们讲的第二。
第三,严重缺乏经验。豪格,毕竟是皇太极的长子,他前面走的路都由皇太极给他铺垫好了,所以豪格的一生是平坦的,他没有经历过任何斗心眼的事。战争、打仗,赳赳武夫方面,豪格是很好的一把手,但是与人斗心眼,豪格没量,在这个方面他明显地比他的叔叔多尔衮要差。斗心眼这方面完全不行。
那么第四,他缺乏军队的支持。豪格参加了大大小小十五场战役,但是这些战役很多情况下他都是挂一个名,真正打得怎么样还是多尔衮,真正立功的还是人家多尔衮,所以在军队的支持方面,他自己也清楚,他不如多尔衮更能赢得人心。
综上所述,豪格在未来的皇位争夺战中不会轻易取胜,随时有失败的危险。9月26日这一天是农历的8月14日,中秋节的前一天。黎明,豪格为首的黄旗率先动手,他们知道,笨鸟先飞。所以先下手的为强,后下手的遭殃,他们采取了主动出击,先声夺人的战术。豪格不会成功,这是历史已经注定了的。问题在于他为什么失败?会不会出现下面这种可能,没有儿子的多尔衮与已经给皇太极生了儿子的庄妃,两个人联起手来打败豪格呢?可是多尔衮也没有成功,这又是为什么呢?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出现豪格与多尔衮两败俱伤的情况呢?会不会出现下面这一种可能,多尔衮为了庄妃这个美人而主动放弃了江山呢?
皇太极死后不久,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这八个人呢,诸位,这八个人那是两黄旗中的杰出人物,这八个人,一起就集合,带领着好几十个,也是三旗的各个牛录的首领,直奔豪格家,企图策划豪格为帝。在豪格的授意下,上述八个人歃血为盟,结成八拜之交,八个人,同称兄弟。在豪格的授意之下,这八个人前脚出了豪格的家门,后脚就跑到了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家,他们清楚,如果有人能支持豪格的话,那就非郑亲王济尔哈朗莫属了。这八个人到了济尔哈朗家,济尔哈朗对他们热情寒喧之后,表示我肯定会支持皇上的儿子的,你们放心,不过呢,还要争取多尔衮的同意。这八个人一看,没戏,算了,走吧,这八个人就出来了。
他们的动向我们放下不提,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多尔衮这边。谁都清楚,这是战争之前的最后一夜,现在已经到了9月25日深夜。在9月25日深夜,在多尔衮家也上演了类似的一幕,阿济格,多尔衮的哥哥,比他大好几岁的哥哥,多铎,多尔衮的弟弟,和两白旗的所有高级官员,高级将领,还有极个别的,居然是两黄旗的官员,还有一个蓝旗的官员都齐集在多尔衮家,都给多尔衮跪着,明天你一定要当皇上,我们求您了。这里面居然还有礼亲王代善的孙子阿达礼。多尔衮的哥哥都给多尔衮跪下了,你明天无论如何得争取当皇上,咱们这个时候该到了当仁不让的时候了。双方各不相让,形势极为紧张,清政权处在危急之中,随时有发生混战、发生内讧的危险。如果处理不得当,什么大清朝,可能就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小的浪花而已,就烟消云散了。再没有比多尔衮更想当皇上的了,他太想当皇帝了,但是多尔衮毕竟是一位久经沙场、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不愧为一个“睿”字。他知道,我要当皇帝,但是绝对不能到了双方打起来的地步。但是当他得知值得一算计,哦,我三个旗,加阿达礼四个旗,我四比三啊,即使那边都跟他们,我也是绝对优势,大家别哭了,咱们明天早晨在崇政殿集合,开会。
我们说第二天早晨,9月26日凌晨,一行七人陆陆续续就进入了会场,这个会场在今天沈阳故宫的崇政殿的东厢房。正房得停尸体,在东厢房。一行七人鱼贯而入,多尔衮走在最后一位,走在最后的位置上。当他临进门之前,突然之间一回身,他看到了索尼。看到索尼以后他问索尼,哎,我说老弟,你们昨天晚上商量得怎么样啊?打算推举谁当皇上啊?你们两黄旗有甚么打算?索尼冷冷地说,先皇有儿子在,谁也别想立别人,只要不立先皇的儿子,我们两黄旗就集体反水,你看着办吧。多尔衮一听,马上就回答说,好啊。您听出来吗?索尼话中有话啊,他已经给自己留了后手,先皇有儿子在,头一天八拜之交呢,那个时候是非豪格不可的,现在变成非儿子不可了。好啊,多尔衮心放回了他该待的地儿,进到了会场之内。
进到会场以后,多尔衮主持会议。会议在即将开始的一刹那,他刚要说话,还没说话呢,那么这个时候,豪格一派的两个人就站了出来,一个人是鳌拜,一个人是索尼,两个人跨前一步说,立皇子。多尔衮眼着看着他们说,靠边站,这是亲王和郡王我们七个人在开会,你算是什么东西?滚出去,这里没有你说话的地方,出去。就把这两个人给撵出门了。这个时候多尔衮说,礼亲王,您岁数最大,您资历最老,这里只有您过了六十多岁,您主持会议吧,礼亲王说那我就主持会议?好,坐在主席台前,双方发言吧。到底还是多尔衮的弟弟,与多尔衮是兄弟同心,一笔写不出俩多字,一个叫多尔衮,一个叫多铎,那是兄弟齐心。多铎到底还是年轻气盛,人家都没发言,他自己第一个就上前发言,立我哥哥。这就得我哥哥当皇上,我哥哥那年就应该当就没当,这回轮也得轮到我哥哥了,谁有什么反对意见,朝我说,就得我哥哥当皇上。多尔衮说,别,你别那么说,咱们开会,你先待会儿说行不行?多铎说,你不想当那就立我,当年太祖遗诏里头,好几个人都能当皇上,里面也说了我了,我也可以当皇上,你要不当我当,反正这个皇上得咱家人当。多尔衮说下去下去,光你在太祖遗诏里啊?肃亲王也在太祖遗诏里,肃亲王指的是豪格,你、我、肃亲王都在太祖遗诏,咱们都有权,咱们是平等的,你下去,别瞎说。多尔衮这个时候直接就把矛头指向郑亲王,我说郑亲王,您是什么想法啊?郑亲王说,我主张立皇子,多尔衮说,礼亲王,您呢?我也主张立豪格。这个时候,多铎又说了,别,要么立我们两个人,我们两个人不立那就立您,您当皇上吧,礼亲王,您当皇上我给您跪着,皇上万岁。他净给捣乱,结果他这一捣乱不要紧,礼亲王说,别别别别立我,我都六十多岁了,先皇五十岁就死了,我六十岁,五十岁死了让六十岁的人当皇上,你见过吗,我老了,我就给你们主持会议。别的,我就问结果,我不问经过,谁也别说我。
这个时候,礼亲王说你要非问我,我告诉你,我就主张立豪格,他这一说我主张立豪格,阿达礼不说话了,礼亲王说立豪格,礼亲王的孙子没说话,当时豪格一愣,哎,我这儿有三旗,两红旗也支持我,五旗了?八旗五比三,剩下郑亲王也主张立我,六个了,这个时候您想您要是豪格的话,您读过几本书,简单的尧舜禹的故事您知道,这个时候您要是豪格,您下一句会说什么呢?您肯定会谦虚地说,别立我呀,我福少德薄,不行不行,你们还是另选高明吧,你们千万别立我,立谁都成,就是别立我。
这个时候多铎又说了,谁想立你,本来你这一辈子就说一句实话,就是福少德薄,就不应该立你,你以为你是谁,你以为谁想立你啊?弄一大红脸,您想您要是豪格的话,您是不是也得脸红?这个福少德薄是您说的吧,人家也同意,人家也说您福少德薄吧,多铎还说,你不信问问大家,大家都同意你的观点,你就是不应该当皇上,你就是福少德薄。在那个时候,豪格特生气,就坐在一边不说话。在这个时候,两白旗不相让,但是我们说门外的两黄旗的人一看自己的主子受了委屈,马上跨前一步,我们吃先帝的,喝先帝的,使先帝的,用先帝的,先帝对我们不薄,今天咱们就得说出个子午卯酉来,如果不立先皇的儿子,我们今天就血溅崇政殿。在这种情况下,礼亲王代善张嘴说话了,我老了,你们立谁都行,这个会我不主持了,我谁都同意,回家了啊。你们选完了皇上告诉我一声,我给皇上磕头去。人家礼亲王走了。礼亲王这一走,阿济格也走了。阿济格,多尔衮的哥哥说,我就这一句话,除了立我们家哥们儿我谁都不同意,我这话搁这儿走了,他也走了。多铎一想,我不能走,我还得跟这儿看着,我还得在这儿搅场呢,我还得看结果呢,我要是一走了,剩我哥哥一个人,指不定谁拿一刀子一捅下去我这个哥哥死了就完了,不行,所以我得在这儿看着。所以多铎没有走。
这个时候,老谋深算的济尔哈朗说了一句话,我看咱们这样吧,豪格说他不愿意为皇上,他说他福少德薄,大家也同意这种观点,那他就甭当了。但是呢,大家的意思我看是非得立先皇的儿子了,先皇的儿子有八个,除去豪格那七个,我看咱就立福临好不好?立五岁的福临好不好?睿亲王,您的意见呢?多尔衮的意见我们先暂且不提,现在的问题是,这个郑亲王打的什么如意算盘?他为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他首先想到的是化险为夷,要拿出一个双方都认可的人来。那么双方都认可的人既不能是豪格也不能是多尔衮,提他们两个谁都不合适。现在提一个小孩,双方都能接受。在这所有的小孩当中,您考虑一下也是,只有正宫的这两个人有资格,只有是贵妃、妃子才有资格,庶妃、普通的偏妃不能算,就两个孩子啊,一个是庄妃的,一个是懿靖大贵妃的。懿靖大贵妃那个虽然说规格上比较高,毕竟嫁过两个男人,让人听着不好听,不如庄妃,庄妃她毕竟是原装的啊,十二岁就一直跟了皇太极,而且是皇太极最为宠信的。提她的儿子,双方能接受,蒙古人能接受,满洲人能接受,我也能接受。所以,这是当时郑亲王的想法,他还想,我提出来的,我有拥立之功,所以他一想,我提出这个,肯定他们都得同意。
结果您猜怎么样,他还真想对了。多尔衮一张嘴就说,我同意您这个观点,这个肃亲王他说他福少德薄,我也觉得是这样,他不适合当皇上,您提出福临当皇上比较合适,名字也好听,福临。但岁数比较小,这样吧,由郑亲王和我两个人监国、辅政。等孩子大了,等皇上大了以后再还政于他,大家还有问题吗?多铎他一想,这是我哥哥说的,那就算了,豪格一想,福少德薄这是我自己说的啊?哎,这是我弟弟,没意见,没意见就散了,给皇上磕头去,准备准备给新皇上磕头吧,散会,散会,这个会就散了。郑亲王的想法我们清楚,问题在于多尔衮是怎么想的呢?他为什么不称帝呢?他不称帝为什么又支持福临呢?他为什么非得让福临当皇上呢?难道他真的跟福临的妈妈庄妃有什么关系?还一个问题,他如何面对这众多的反对者呢?
这多尔衮不称帝有很多原因,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客观方面,他的兵力不足。我们刚才算了,多尔衮两白旗六十五个牛录,豪格,三个旗加在一块儿不就六十一个牛录吗?足了,足什么啊?您算一算,六十五个,六十一个,最后双方都打完了的时候,很有可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政治上让郑亲王济尔哈朗或者礼亲王代善这帮老家伙们夺得了,那我就吃亏吃大了,没有绝对把握的事我不去做。所以这是他的第一个想法。
再说,我的野心那大了去了,统一满洲八旗,当皇帝,这是最小的一个目标,灭大明朝,灭李自成,灭张献忠,灭这个,灭那个,统一整个中国,这才是我心中装的事。我哪能在这种情况下跟他火拼,太傻了,这是他的第一点。客观方面,兵力不足;主观方面就是目光敏锐,志向高远。
在这方面我们说,他心中装的,我一定要超过我的父亲努尔哈赤,也要超过我的哥哥皇太极,我要把这个江山迅速地平定下来,我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我所用,最终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任务。我现在的任务是攻打北京,迁都,灭明朝,灭李自成。当一切功成名就以后,这个皇上我不是随时想当就当吗?那么小一个皇上,我想灭他还不容易?
我们再返过头来看看当时的大明朝。大明朝灭亡了,崇祯帝上吊了,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明朝已经灭亡的情况下,那几个遗子遗孙,那前后立了好几个王还掐,我是正宗你不是正宗,不去跟别人打,反而内讧,你说这样的朝代,它能坚持几年?
我们返过头来再说李自成,再说张献忠。两个人一前一后称了帝,张献忠已经进了四川,李自成也想进四川,两个人居然在四川打起来了,放着后面大清朝的追兵不打,两拨人掐起来了。您说,这样的人真的能当皇上?您说就在当时的情况下,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