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79-2000深圳重大决策与事件民间观察-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灏、郑良玉看完这封来信后,心里确实七上八下,最担心的是怕它上纲上线,一文丧邦,像一盆冰水彻底扑灭了好不容易燃烧起来的股市星星之火,产生无法挽回的影响。两人想,不管怎么样,股票市场改革决不能夭折,否则在国内外影响太大了。
  在深沪股票市场面临着被撤销的巨大压力时,两个思想开放的老同志〃顶〃了上去。
  一个是刘鸿儒。1990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前往珠海特区参加十周年大庆时,有一些同志说刘是专家,建议江总书记找他谈谈。后来在从广州回北京的飞机上,江总书记在田纪云、温家宝、何春霖、王维臣等人的陪同下,找刘鸿儒连续谈了两个多小时,大家担心的问题他都问了,刘一一做了回答,江总书记也做了记录。刘鸿儒坦率地说:〃股票这个东西谁也没有搞过,的确风险很大,但应当相信我们这些共产党员、老同志不会去搞私有化,主要是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建立股票市场。可是,你要允许我们搞实验。如果稍微出点问题,就兴师问罪,戴上一批政治帽子,那谁也不要搞了。〃
    
      
          
  另一个是周建南。周是原电子工业部部长、中顾委委员。庆典后,江泽民总书记委托周建南专门留下来调研,让他和深圳一起研究股票市场下一步怎么搞,探讨发展中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周建南回京后全面准确地向党中央汇报股市利大于弊的观点,同时提出具体改进的意见。
  决不能因怕飞进几只苍蝇而拒绝窗外的天空。江泽民总书记最后拍板,允许股市继续试点,但为保稳定,暂限深沪两个城市。
  中国首次绝密托市
  股市崩盘的危险迫在眉睫
  1991年8月,深圳股市自1990年12月开市以来,已连续下跌达9个月之久,总市值已损失达七八亿元之多。广大中小投资者大多在1990年10月股价高峰期入市。例如,某退休工人,倾其所有,于上年10月以250元/股购进深金田股票,此时,经拆细后仅值6。00元/股(相当于未拆细以前的60元/股),那情形真是欲哭无泪。
  同样的厄运也降临到深市龙头股深发展的广大持股人身上。深发展于7月30日拆细为29。54元/股,8月17日复盘,突然掉至10元/股。
  市场一片恐慌,股市崩盘的危险已迫在眉睫。
  习惯于计划经济下过日子,却远未适应市场经济风险的投资人期待着政府。
  8月19日,深圳市政府面对严峻的局面,不得不召开各企业负责人会议商议如何救市,会议没有取得成果。
  9月2日,救市会议再次召开。当时的深圳市郑良玉市长亲自主持会议。市长亲自出面,使各方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救市任务的急迫。郑良玉说:〃希望大家能积极入市,我们现在股价已跌到了这么低,大家买回去多便宜!你们买了,从长远的观点看,你们的利益是不会亏的。如果大家出力救市,不仅将来股价回升时有利可图,而且也能获救市有功之名,可谓是名利双收。〃
  会上,有一个人如坐针毡,他就是发展银行的副董事长谢强。作为深市龙头股的代理人,先是8月的扩股招来一片骂声,居然有人指名道姓让他下台滚蛋;艰难的扩股完成后,第一天摘牌竟落到10元,奋力挣扎后,也才勉强保住13元。他知道,如果要救市,发展必首当其冲。
  会后,谢强找到深交所副总经理禹国刚,讨教救市方略。
  禹国刚为他谋拟了一石三鸟之计:首先,发展如挺身救市,将成为稳定深市的第一功臣,并为市领导解决了难题;其次,前一段发展银行为了获取经济效益而放弃了大量公股,若能趁此机会捡回来,既能保住公股的优势,又能分股市之忧,两全其美;第三,发展银行以这么便宜的价格吃进股票,就是坐吃利息,也比信贷的利益可观,况且,股价在发展银行,派息分红也在发展银行,不用像搞信贷那样又要考虑贷款抵押,又要考虑企业的偿贷能力,风险小得多。
  2亿托市
  深圳市政府也迅速作出决定:筹集2亿元资金救市。
  9月7日,绝密的救市计划付诸实施。方针是:稳住龙头股,稳住大市;实力只有2亿元;行动总指挥是金明和禹国刚。
  这是一次绝对秘密的行动。一切都是在交易所和各证券公司正常运作的情况下进行的,因为,一旦消息泄露,两亿元的资金很有可能如细雨入沙,被居心叵测者轻易攫去。
  9月7日,发展股开市价仅13。70元,深综指跌到47点历史最低位。这一天,救市资金奋力托发展,只攻发展,将股价托至13。85元。
  9日,发展开盘价停在13。70元,交易所5000手买盘挂入,很快就被吃尽;再挂,又是5000手!炒股大户摸不清对方究竟有多大胃口,股民们受大户影响,仍旧抛股不止,但当日发展收市已上到13。90元。
  10日,发展开市价落到13。70元。大户们莫测高深,仍然带头抛股,以探虚实。交易所不疾不徐,仍然5000手5000手地挂进,来多少吃多少。当日,发展高收13。95元。
  11日,12日,13日,抛的仍在抛,吃的仍在吃,不声不响中,发展站上了14。50元。涨幅不算高,但在连续9个月的长阴后,龙头股毕竟准确无误地发出了救市有望的信号。大户、散户开始迟疑,开始放慢了脚步。敏感的大户嗅出了滋味:有大资金在托市!
  到月末,深市居然没有下降,反而涨升了0。8856点,别小看这不足1点的小小数字,它是反转信号,〃不信东风唤不回〃。
  深市股民可以安稳地在国庆之夜睡一觉了。
  10月3日节后开市,发展挂出14。65元的价格,当日上冲16。10元。其后,发展节节拔高,18。70元、21。50元,10月10日发展站稳26元。
  由于发展的影响,深市股东齐齐掉头,杀回市场,买进!市场人气重聚,管理层期待已久的连锁效应终于发生了。
  10月上旬,除原野之外,深市股票全部冲出谷底,除发展升56。68%外,万科升74。47%,金田升101。55%,安达与宝安也分别升67。09%和63。38%。
  救市成功。此役,厮杀20多天,以2亿救市资金对50亿总市值,实际耗资1。7亿元。
  亲历者声音
  王健:
  在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开张前,深圳的证券交易实际上已经到了一种近乎疯狂的地步,投资者争相入市,抢购股票,深发展的股价从交易柜台上的16元炒到了黑市上的120元。
  在交易所开张的同时,市政府发布了取缔黑市交易的通告,同时决定调整涨停板的幅度,股价的升幅由原来的每天1%改为0。5%;买入方还需缴纳印花税。这些举措鲜明地反映了深圳市政府取缔黑市、稳定市场的决心,带来的后果却是长达10个月的股市暴跌。
    
      
          
  当时市场上的小道消息也非常多,什么〃马上征收差价税〃、〃中央要深圳停市整顿〃等等。虽然政府一直否认传闻,《深圳特区报》还刊出了〃90年代第一春,深圳股市有牛气〃这样的文章,但进入1991年以后,股市还是跌个不停。1991年4月22日这一天,深交所没有一笔买单,全部是卖单,因此当天的记录为〃零成交〃。
  到了7月,我们再也忍不下去了,开始商量如何救市。在得到张鸿义副市长的同意后,开始进行紧张的准备工作。7月10日星期三,深圳市各有关部委和研究机构的代表一起召开了第一次〃救市〃会议。会上有人反对救市,说〃让市场决定〃这类话,但我不赞成,非常激动,一下子就发了心脏病,结果住进了医院。
  禹国刚:
  王健住院以后,股市还在跌,深发展已经跌到了十六七块。我这个时候肩上的担子很重,一天去两趟医院,与王健商量救市的具体安排。
  8月19日、21日、23日、25日,副市长张鸿义先后四次召集深圳的一些企业老总开会,希望他们能够参与〃救市〃,但没有一位响应。
  9月2日,市政府召开了最后一次〃救市〃会议。市长郑良才亲自出席,但局面还是没有好转。最后市里终于同意拿出2个亿救市,资金来源主要是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深圳市国投等单位,再加上深圳市的证券市场调节基金。这个调节基金由各证券交易部门收存的股东保证金的利息、证券交易市场征收的印花税构成,成立于1991年。深圳市曾在1991年1月1日颁布过《深圳市证券市场调节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但是调节基金一直没有派上用场。
  当时深圳市场的总市值大约为50个亿,2亿元的救市资金如果操作不好,只会打了水漂。我和王健商量采取〃稳住龙头股,稳住大盘〃的总方针,由深圳市财政局副局长、证券市场调节基金负责人金明和我担任现场总指挥;具体操作细节高度保密,只有我、金明知道详情。9月初,我们悄然入市,每天吃进5000股深发展,让这只龙头股的价位稳定在13。70元。当时我们认为,只要深发展不再跌,股市虽然不会迅速反弹,但是会稳定股民的投资心态。虽然早在8月,市场上已经有了〃政府要救市〃的传言,但是炒股高手分析的结果是,救市者的底线是15元,因此深发展一跌破15元,市场就一片跌声。不过我们当时也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不断在低位吸货,2亿元的救市资金一直活跃在市场上。我们深知这次救市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急,谁的耐性好,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为了挽救市场的信心,我还两次到市广播电台作公开演讲。这时,深发展的股价已经逐渐被我们托上来了,到9月29日,国庆节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深发展的股价已经达到了14。95元。
  10月3日深市复市,休息了三个交易日的股民们好像忽然间醒悟过来了,全部要买深发展,当天深发展就冲到了16。10元;随后几天继续直线上升,到10月10日,深发展的股价已经26元了。
  深圳市国投和调节基金通过20多天的操作,一下子赚了几千万。
  (摘自《财经》2000年11月号)
  1991
  蛇口败落真相
  一个落魄英雄的背影
  在试图描述蛇口的时候,我想起了世界的另一端,巴西的西北部亚马逊河畔,一个叫做马瑙斯的小镇。
  大约100年前,马瑙斯一夜之间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原来,这里是地球上惟一生长着橡胶树的土地,而西方国家恰恰在这时发现了橡胶的奇异功能。马瑙斯顿时富商云集,财源滚滚。那里一个小小的市场竟然是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设计的,城里的亚马逊歌剧院至今都能够与欧洲的任何一个歌剧院媲美,马瑙斯俨然已经成了世界大都市。
  马瑙斯的人们对这一点毫不怀疑,他们的美梦随着财富一同生长。然而好日子短得如一股轻烟。随着狡猾的英国人把橡胶树种偷运出境,并在其殖民地试种成功,马瑙斯气泡一样地升起的五彩缤纷又气泡一样消失,在二十多年后,复归为原先的小镇。
  这是2002年《凤凰周刊》第83期封面主打文章的一段开头语。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孤独的蛇口一个改革试管的破裂》。
  一年零38天后,北京某大报的一位记者在伏波山下的一间咖啡屋里,提起这篇一夜之间席卷全国,并立竿见影重挫了富可敌国的招商集团的十数支上市股票的调查,自诩有九条猫命、已不惧生死毁誉的袁庚,静静地斜倚着,噙泪20多分钟不发一言。记者无意中发现,这位不理蛇口朝政15年的82岁老人,似乎被烟头猛地一烫,弹烟灰的手指不住地颤抖。
  这似乎只是一个危言耸听的寓言式的故事。这篇浸满悲怆意识的文章,似乎只是状摹了中国3300多个被勒令撤销的开发园区一个共同的窘迫结局。可是,这块25年里曾上演过无数波澜壮阔的大戏,而今沉默蜷伏的改革圣地,却像一块冷傲的岩礁不时地撞击着人们的心扉,令数千万为它一度狂热无比的信众至今仍心如刀绞。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改革自蛇口始。由一个直接受到邓小平、谷牧、江泽民等中共高层极度关注的试验区,变成一个普通企业;由一个中国经济改革的〃鼻祖〃变成一个〃病树坐看万木春〃的落伍者,乃至今天〃中国改革开放大局里顽固地保持着自尊的一块鸡肋〃,仅仅十年一弹指。
    
      
          
  2002年5月7日,广东省政府办公厅下发通知宣布撤销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华侨城等397个开发园区。通知要求这些开发区不仅要取消名称,同时撤销管理机构,收回开发区各项管理权限。如果说1990年9月,南头管理区和蛇口管理区合并成立南山区,蛇口的行政地位降到历史最低点,那么这番雷厉风行的大动作不啻于向海内外宣告了蛇口时代的彻底结束。
  横空出世的蛇口,叱咤风云的蛇口,雄霸天下的蛇口,今天宛如一场宾客散尽后杯冷汤残的盛宴。外界传说的这次〃大清洗〃,只不过把我们不敢面对而刻意漠视的一幕,毫无遮掩地撕开了罢。
  十五年来,以科技园为界,左边的深圳被赞美为中国的财富天堂。而右边的蛇口则如弃履,无人理会。
  夕阳西下,看着这个落魄英雄的背影,我愀然落泪。蛇口为何如此脆弱?是谁毫不留情地摧毁了这个高傲的改革先锋的自尊和自信?蛇口败落的根源在哪里?
  时光如水,英雄如昨啊。
  1992
  小平第二次南巡六大悬念解读
  小平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南巡
  西方的中国问题专家常常认为,邓小平是只身在北京疾呼改革遭遇冷落,擂鼓上海又被极〃左派〃夹击围攻的无奈下,才决然挺进深圳发动第二次南巡的。
  从当时的情境来看,像是这么回事。
  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政治经济风云突变。国际上,东欧、苏联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国内,1988年中国经济出现严重危机,1989年又发生了〃政治风波〃,在八十年代落败而逃的极〃左〃思潮又气势汹汹,卷土重来。有人一手挥舞着批判大棒,一手攥着大帽子,声色俱厉地向改革者呵斥:〃这种经济体制改革,说到底,是取消计划经济,实现市场化〃、是〃妄图把我国的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开放,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不问姓'社'姓'资',必然会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断送社会主义事业〃。
  〃左派〃号召:〃一切不愿重新做奴隶的中国人,在改革的大道上前进时,有责任也有权利问一问姓'社'姓'资',时刻提防不要偏离改革的方向。〃
  自1989年夏天始,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制裁〃封锁已经三年。
  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在5%上下徘徊。
  改革陷于比后退更可怕的停滞。
  经济特区面临着还要不要办下去的疑问。
  面对东欧剧变和西方国家的〃制裁〃封锁,邓小平似乎若无其事。他不慌不忙地用二十四个字告诫略显惊慌的新一届中央核心班子冷静观察、站稳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出头。
  而对于国内经济5%的发展速度,邓小平却焦虑不安,他一再强调:〃现在要特别注意经济速度滑坡问题。我担心滑坡。4%、5%的速度,一两年没问题,如果长期这样,在世界上特别是同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比,也叫滑坡了。〃
  1991年初,大雪初霁,邓小平来到上海。海外传闻说:因为北京报刊对改革开放进行了压制,邓小平只好借来上海过冬的名义发动新一轮的攻击。
  1月28日到2月18日,邓小平视察完上海后发表了《视察上海市的讲话》。针对〃左〃的势力甚嚣尘上,改革力量受压的情况,邓小平明确要求:〃改革开放还要讲〃、〃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邓小平鼓励上海人〃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2月15日上午9点,一位叫陈炜邦的私有企业主一边打着哈欠,一边无所事事地摊开《解放日报》,他立马被头版上一篇标题为大一号黑体的评论震住了。
  这篇《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的文章署名皇甫平。让陈炜邦惊诧的是,在万马齐喑中,这篇评论为什么敢冲破全国对改革开放欲言又止的压抑,以极大的激情鲜明地歌唱改革,鼓动改革?难道气候又要大变了?
  3月2日,《解放日报》在同样位置以同样的版面处理再发表同一作者的评论《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这篇文章提出了在当时是振聋发聩的原则性新思路:市场经济。
  随后,《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两篇以皇甫平署名的评论在3月22日、4月22日刊出。
  熟知内情的人知道,这些文章是上海市委研究室的干部与《解放日报》负责评论的干部合写的。皇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