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0瑜伽菩萨戒本之心理与伦理观-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释惠敏 
                         瑜伽菩萨戒本之心理与伦理观 
                                   释惠敏 
                             国立艺术学院副教授 
  提要 
  以往的注疏或研究大多是从六度、四摄的角度来整理瑜伽菩萨戒本,本文则以统计 
、分析之方法,考察瑜伽菩萨戒本的心理观与伦理观。 
  首先根据瑜伽行派的定义,将瑜伽菩萨戒本有关之心所(心理作用),分「染违犯 
、非染违犯、无违犯」三类,并配合瑜伽行派的烦恼心所分类说明之。其次,整理并统 
计「染、非染、无违犯」所提到的各种心所及因缘,使菩萨行者认识各种心理状态,觉 
察某一种心理作用生起时,可能会引起那些行为而违犯菩萨戒条。 
  瑜伽菩萨戒与其它菩萨戒一样,重视与四重戒相关的贪求、悭、忿、慢等心理作用 
的防止;四十三轻戒方面,由统计可知,与「染违犯」相关的心所,以「恨」──嫌恨 
(aaghaata) 等出现次数最多,达19次。若包括相关的忿、瞋恚等,则总共有25次,约 
占58%。可见「瞋恨心」是瑜伽菩萨戒主要对治之心理作用。 
  与「非染违犯」相关的心所,以「懒惰、懈怠」 (aalasya…kausiidya) 出现次数 
最多,达19次之多,约占21%。可知「精进」也是瑜伽菩萨戒本所重视的心所。 
  与「无违犯」相关的因缘,以「调伏」出现次数最多,达15次,约占35%。由于此 
等行为出于善意,藉此让众生安于善法,所以被认定是「无违犯」。 
  由「第九、性罪不共戒」的分析可知,瑜伽菩萨戒本之善恶行为,是依据动机与结 
果而判断;若结果是「利他」、动机是「怜愍」,则可能是一种「善权方便」,不仅不 
是恶的行为或言语,而且反而有很多功德。换言之,瑜伽菩萨戒本并没有预设任何行为 
是绝对善或恶(例如主张:杀人、偷盗等行为之性质一定是恶,不论动机是否出于善 
意,结果是否有利于他人)。 
  
'目次' 
一.前言 
二.瑜伽菩萨戒本 
三.瑜伽戒本的心理观 
四.染、非染违犯心所及无违犯因缘出现次数分类表 
五.染、非染违犯心所及无违犯因缘出现次数总表 
六.瑜伽戒本的伦理观──由具悲愍非为恶 
    
关键词:1。瑜伽菩萨戒本 2。心所 3。性罪 4。嫌恨 5。怜愍 
  
                                     一、前言 
  瑜伽菩萨戒本出自《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戒品。在中国所流传的菩萨戒除了 
《瑜伽师地论》之外,亦有鸠摩罗什(AD 344…413)所译之《梵网经》戒本。相对于 
此,《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最早被翻译到中国者,则是昙无谶于AD 414年所译出的 
《菩萨地持经》。从二戒本译出之时间来看,可知中国接触到梵网经菩萨戒之后,不久 
也接触到了《菩萨地持经》的菩萨戒。不久之后又出现异译本《菩萨善戒经》,刘宋求 
那跋摩(AD367…431)译。玄奘又于7世纪又重译「瑜伽菩萨戒本」。所以,瑜伽菩萨戒 
本的共有三种汉译本:菩萨地持经、菩萨善戒经、瑜伽菩萨戒本。目前多依玄奘所译之 
戒本学习。 
  目前与《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戒品》相关的主要参考研究文献,在梵语校订本与 
索引方面,有下列诸书: 
  1。 荻原云来。《梵文菩萨地》。东京:三喜房佛书林。1930…6:rpt。1971。(pp。 
     152…183) 
  2。 N。Dutt。Buddisattbabhumi, Tibetan Sanskrit Works Series, Vol。 VII, 
     Patna, 1966。 
  3。 宇井伯寿。《梵汉对照?菩萨地索引》。东京:铃木学术财团。1961。 
  4。 横山纮一,广泽隆之。《汉梵藏对照?瑜伽师地论总索引》。东京:三喜房佛书 
     林。1996。 
  此外,将梵本与三种汉译本及藏译本逐句对照,使用非常方便的书是:羽田野伯猷 
编。《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戒品》。京都:法藏馆。1993年。pp。 76…230。 
  有关瑜伽菩萨戒本的主要古今注疏如下: 
  1。 遁伦。《瑜伽论记》(大正藏 42册, No。1828,pp。 532…541)。 
  2。 Mark Tatz trans。 CANDRAGOMIN'S TWENTY VERSES ON THE BODHISATTVA VOW and 
     its mentary by Sakya Dragpa Gyaltsen。 Dharamsala: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 Archives, 1982。此乃西藏萨迦派三祖札巴坚赞(1147…1216) 注解印度 
     月官论师(七世纪)所着之《菩萨戒二十摄颂》之英译本。 
  3。 (1)宗喀巴 (法尊译)。《菩萨戒品释》(「大藏经补编」第 8 册) 台北:华宇出 
     版。1985。(2)宗喀巴(汤芗铭译)。《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台北:佛教出版。 
     1989。 (3)宗喀巴(汤芗铭纂)。《瑜伽师地论戒品纂释》。(「大藏经补编」第 8 
     册) 台北:华宇出版。1985。 
  4。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记披寻记汇编》。台北:新文丰。rtp。 1983。 
  
 5。  太虚。《瑜伽菩萨戒本讲录》(「太虚大师全集」第 8 编「律释」) 。 
 6。  吕澄。《瑜伽菩萨戒本羯磨讲要》(「吕澄佛学论着选集」第 2 卷)。 
 7。  续明。《瑜伽菩萨戒本讲义》。台北:大乘精印经会。 
  以往的注疏或研究大多是从六度、四摄的角度来整理瑜伽菩萨戒本,'1'本文考察 
的重点是瑜伽菩萨戒本的心理观与伦理观。所以,首先定义、分析、统计瑜伽菩萨戒本 
于染、无染违犯、无违犯所提到之各种心所及因t,整理成各类型的表,使菩萨行者认 
识各种心理状态,觉察某一种心理作用生起时,可能会引起那些行为而违犯菩萨戒条; 
并注意那些心理作用最容易违反菩萨道。希望藉此方便掌握菩萨心行。 
  此外,对于瑜伽菩萨戒本之善恶行为的判断标准,是依据动机与结果而判断,或是 
预设任何行为绝对是善或恶?换言之,瑜伽菩萨戒本的伦理观也是本文的研究目标。 
                              二、瑜伽菩萨戒本 
  为了考察瑜伽菩萨戒本中,与「染违犯」、「非染违犯」等有关的心所(心理作 
用),首先标附梵语,以便下节定义之。对于「无违犯」等因缘的分项原则,依玄奘译 
本之「或」、「若」字为准,以〃(1)、(2)〃等数字标示;另依梵本戒条中,句首为 
〃anaapatti〃 (无违犯)之句,作为「无违犯」的分项原则,另以'*1'、'*2' 标示, 
作为参考。 
  〔四重戒〕 
  〔第一、自赞毁他戒〕 
  若诸菩萨为欲贪求 (adhyavasita) 利养恭敬,自赞毁他,是名第一他胜处法。 
  〔第二、故悭戒〕 
  若诸菩萨现有资财,性悭 (lobha) 财故,有苦、有贫、无依、无怙正求财者来现 
在前,不起哀怜而修惠舍;正求法者来现在前,性悭 (maatsarya) 法故,虽现有法而 
不给施,是名第二他胜处法。 
  〔第三、故瞋戒〕 
  若诸菩萨长养如是种类忿 (kroda) 缠,由是因缘不唯发起粗言便息,由忿蔽故, 
加以手足、块石、刀杖、捶打、伤害,损恼有情;内怀猛利忿恨意乐,有所违犯,他来 
谏谢,不受、不忍、不舍怨结,是名第三他胜处法。 
  〔第四、谤菩萨藏戒〕 
… 
'1'详参:释体韬。《六度四摄与<菩萨地.戒品>之关系》。台北:法鼓文化。1997。 
  
  若诸菩萨谤 (apavaada) 菩萨藏,爱乐宣说开示建立像似正法'2',于像似法,或 
自信解,或随他转,是名第四他胜处法。 
  〔四十三轻戒〕 
  〔第一、不供三宝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日日中,若于如来、或为如来造制多所;若于正法 
、或为正法造经卷所:谓诸菩萨素怛缆藏、摩怛理迦;若于僧伽,谓十方界已入大地诸 
菩萨众。若不以其或少或多诸供养具而为供养,下至以身一拜礼敬,下至以语一四句颂 
赞佛法僧真实功德,下至以心一清净信随念三宝真实功德,空度日夜,是名有犯,有所 
违越。 
  若不恭敬 (agaurava)'3'懒惰、懈怠 ( aalasya…kausiidya) '4' 而违犯者,是染 
违犯。 
  若误失念 (sm。rti…sa^mpramo。sa)'5' 而违犯者,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1' (1) 谓心狂乱 (k。sipta…cetas)'6' 。若已证入净意乐地,常无 
违犯;由得清净意乐菩萨,譬如已得证净苾刍,恒时法尔于佛法僧以胜供具承事供养。 
'7' 
… 
'2' 《瑜伽师地论》(以下简称《伽论》)卷99 (大30,872c10ff.) 「云何名为像似正 
法?谓略有二种像似正法:一、似教正法,二、似行正法。(1)若于非法生是法想,显 
示非法以为是法,令他于中生正法想,如是法教实故谛故,非是正法而复像似正法显 
现,是故名为『似教正法』。(2)若广为他如是宣说,令他受学,亦自修行,妄起法 
想,习诸邪行,而自憍慢,称言我能修是正行,应知是名『似行正法』。为广宣说像似 
正法,复说中间嗢■南曰:初法等五种,次根等诸见,非处恶作等,后暴恶戒等。。。。( 
872c7)又即于彼能引无义像似正法,以诸因缘开示建立,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3'「不恭敬」意谓轻慢的缘故。《伽论》卷99 (大30,870a27ff。)「云何名为由轻慢 
故,犯所犯罪?。。。。于佛、法、僧无敬、无惮、无有羞耻,不乐所学,由轻慢故。。。。」 
'4'《伽论》卷53 (大30,589c13ff。)「若随所欲于彼恶业喜乐而转,不能勤励息灭彼 
业,是名懈怠。」;同论卷62 (大30,644c13ff。)「云何懈怠?谓执睡眠、偃卧为乐, 
昼夜唐捐,舍众善品。」 
'5'《伽论》卷53 (大30,589c14ff。)「若与过失相应,于有罪法不能如实明记有罪, 
是名忘念。」同论卷62 (大30, 644c15ff。)「云何忘念?谓于久远所作、所说不能随 
念,不令随忆,不守根门、不正知住。」 
'6'《伽论》卷99 (大30,870c9ff。)「云何无犯?谓五因缘令无所犯。。。。 (871a2)又初 
修业,痴狂心乱,痛恼所逼,如是名为第五因缘。当知由此五因缘故,从初不犯。」 
'7'《伽论》卷47 (大30,553b19) 「云何菩萨极欢喜住?谓诸菩萨净胜意乐住 
。。。。(556a21ff。) 
  〔第二、贪求名利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有其大欲'8' 而无喜足'9',于诸利养及以恭敬生着 
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无违犯者,'*1' (1) 谓为断彼生起乐欲,发勤精进,摄彼对治,虽勤遮遏而为猛 
利性惑所蔽,数起现行。 
  〔第三、不敬有德同法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耆长,有德可敬同法者来,憍慢 (maana) 所 
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起承迎,不推胜座。若有他来语言谈论、庆慰、请问,憍 
慢所制,怀嫌恨 (aaghata) 心,怀恚恼 (pratigha) 心,不称正理,发言酬对,是名 
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非憍慢制,无嫌恨心,无恚恼心,但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10' ,是名有 
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1' (1) 谓遭重病,(2)或心狂乱;'*2' (3)或自睡眠,他生觉想而来 
亲附、语言谈论、庆慰、请问;'*3' (4)或自为他宣说诸法论义决择;'*4' (5)或复与 
余谈论庆慰;'*5' (6)或他说法论义决择,属耳而听;'*6' (7)或有违犯说正法者,为 
欲将护说法者心;'*7' (8) 
… 
又住于此在在生处多作轮王,王赡部洲,得大自在,远离一切所有悭垢,威被有情,调 
伏悭吝,诸四摄事所作业中,一切不离佛法僧宝,证一切种菩提。。。。若广宣说,如《十 
地经》极喜地说。。。。」 
'8' 《伽论》卷89 (大30,421c28ff。)「于大人所,欲求广大利养恭敬,故名大欲。」 
'9'《伽论》卷25 (大30,421c28ff。)「云何喜足?谓于一衣服、饮食、卧具 
等事便生欢喜,生正知足。于所未得所有衣服或麤或妙,更无希望、更无思虑。于所已 
得不染、不爱。。。。是名喜足。」 
'10' (无记是否可以等于无知?失念等于放逸?)《伽论》卷99 (大30,870a11ff。) 
「又彼略由四因缘故,犯所犯罪。一、无知故,二、放逸故,三、烦恼盛故,四、轻慢 
故。。。。。云何名为由无知故,犯所犯罪?谓如有一于所犯罪,不审听闻,不善领悟,彼 
无解了,无有觉慧,无所知故,于其所犯起,无犯想,而犯众罪,如是名为由无知故, 
犯所犯罪。云何名为由放逸故,犯所犯罪?谓如有一。于所犯罪,虽复解了,有其觉 
慧,亦有所知,而住忘念,住不正知,彼由如是不住念故,如无所知而犯众罪,如是名 
为由放逸故,犯所犯罪。。。。。 当知此中,无知放逸所犯众罪,是不染污。由烦恼盛及 
以轻慢所犯众罪。是其染污。」又,(大30,870b715)「。。。。无知故,及放逸故,所犯 
众罪是下品罪。烦恼盛故,所犯众罪是中品罪。由轻慢故,所犯众罪是上品罪。」 
  
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8' (9) 或护僧制;'*9' (10)或为将护多 
有情心而不酬对,皆无违犯。 
  〔第四、不应供受衬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延请,或往居家,或往余寺,奉施饮食及衣服等 
诸资生具,憍慢 (maana) 所制,怀嫌恨 (aaghata) 心,怀恚恼 (pratigha) 心,不至 
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11' 
  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 
违犯。 
  无违犯者,'*1' (1)或有疾病;(2)或无气力;(3)或心狂乱;'*2' (4)或处悬远; 
(5)或道有怖;'*3' (6)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4' (7)或余先 
请;'*5' (8)或为无间修诸善法,欲护善品令无暂废;'*6' (9)或为引摄未曾有义; 
(10)或为所闻法义无退;如为所闻法义无退,'*7' 论义决择当知亦尔;'*8' (11)或复 
知彼怀损恼心,诈来延请;'*9' (12)或为护他多嫌恨心;'*10' (13)或护僧制。不至 
其所,不受所请,皆无违犯。 
  〔第五、不受重宝施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持种种生色、可染、末尼、真珠、琉璃等宝,及持 
种种众多上妙财利供具,殷懃奉施,由嫌恨 (aaghaata) 心,或恚恼心 (pratigha) , 
违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舍有情故。 
  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违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1' (1)或心狂乱;'*2' (2)或观受已心生染着;'*3' (3)或观后时彼 
定追悔;'*4'(4)或复知彼于施迷乱;'*5' (5)或知施主随舍随受,由是因缘定当贫 
匮;'*6' (6)或知此物是僧伽物、窣堵波物;'*7' (7)或知此物劫盗他得;(8)或知此 
物由是因缘多生过患:或杀、或缚、或罚、或黜、或嫌、或责,违拒不受,皆无违犯。 
  〔第六、不施其法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求法,怀嫌恨 (aaghata) 心,怀恚恼 
(pratigha) 心,嫉妒变异,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1' (1)谓诸外道伺求过短;'*2' (2)或有重病;(3)或心狂乱;'*3' 
(4)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4' (5)或于是法未善通利;'*5'(6)或 
复见彼不生恭敬,无有羞愧,以恶威仪而来听受;'*6' (7)或复知彼是钝根性,于广法 
教得法究竟,深生怖 
… 
'11'《伽论》卷84(大30,766c11ff。)「应招延者,约舍世财。应奉请者,约尽贪爱。 
欲求果报,是故招延;欲求解脱,是故奉请。」 
  
畏,当生邪见,增加邪执,衰损恼坏;'*7' (8)或复知彼法至其手,转布非人,而不施 
与,皆无违犯。 
  〔第七、弃舍恶人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诸暴恶犯戒有情,怀嫌恨 (aaghaata) 心,怀恚恼 
(pratigha) 心,由彼暴恶犯戒为缘,方便弃舍,不作饶益,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 
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弃舍,由忘念故,不作饶益,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何 
以故?非诸菩萨于净持戒身语意业寂静现行诸有情所,起怜愍 (anukampaa) 心,欲作 
饶益;如于暴恶犯戒有情,于诸苦因而现转者。 
  无违犯者,'*1'(1)谓心狂乱;'*2'(2)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