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玄幻]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 (第四卷) 作者:肖申克117-第1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微星半导的研究中心已经发展壮大了,当然单从人员数量上来说是这样地。在老叶和陈剑这批人到来之前。已经有了80位科研人员,李思明亲自领导的晶圆制造技术研究中心拥有30位。苏成功地IC应用设计研究中心拥有50位。
    这新来的150人,李思明作了分配,新成立了两个研究中心,一个是计算机技术研究中心,一个是无线通讯研究中心。沁是李思明未来的重中之重——之所以说是未来,完成是因为其中的难度,它们只会给李思明带来沉重的投资负担。从投资管理的角度来讲,风险性太大,这一点,英特尔公司的无数失败地挑战者可以证明。而无线通讯这块,从全球的角度来讲,正处于起步阶段。芬兰那家后来著名的手机公司,此时还在是一家从事造纸、橡胶、电缆等为主的传统型工业,直到6年后才转型。而且这一块正是李思明的专业。远比现在他从事的晶圆制造要精通得多。也许微星科技地CPU永远不会成功,也许跟AMD一样亏损N年,但是无线通讯产品不会太差,李思明很清楚这一点。
    曾有位中国学生开玩笑说:我要是在美国读书就好了,因为在美国我就主修中国历史,外语就选择汉语。这150人,当初都是李思明亲自挑选的资助人选,他不可能去资助一位学习美国当代艺术或者哲学的中国留学生,他早就考虑到他们地专业方向。李思明根据这些人各自的专业和兴趣做了安排,有30人加入了晶圆制造技术研究中来,有懂制造工艺的,有学冶金的,有主修机械的,有研究半导材料学的。有10人加入了苏成功的团队之中,虽然他颇为不满。剩下的110人,有70人从事CPU和DRAM的研究,40人从事无线通讯研究。叶向东和陈剑分别负责CPU和无线通讯的研究团队,这也是他们留学期间各自的专业方向。
    之所以让他们两人担当重任,不仅是他们的专业,也不仅是因为他们是这批人信赖之人,李思明更看重的是他们都曾在各自领域执掌牛耳的大公司实习中。至于会不会发生剽窃之不道德行为,三人心知肚明,怀着同样的鬼胎。这样,微星半导就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设计与制造的科研平台,
    传统的半导公司是整合设计制造商,例如英特尔从设计、制造、封装到测试包括销售,一条龙全包。这也是1986年半导行业的基本形式。这就意味着一家公司不仅要大量投资,还要关注于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直到明年才会变化。李思明知道在1987年开始,台湾人创造了代工这种形式,这种晶圆代工模式是由IC设计公司负责设计芯片,根据电路图交由代工工厂在晶圆上制造出芯片,由IC设计公司负责销售,自负盈亏,代工工厂收取加工费用,由IC设计公司承担所有风险。这样就催生了许多IC设计公司,这些公司就不需要自己投资建设晶圆工厂,而是专注于设计。
    如果李思明可以选择,他也很想专注于制造这一个环节,也许只专注于制造,他可以获得大量的国内订单,也许也能起到台湾那些代工工厂的作用,但是他不甘于替别人打工,他要掌握着未来半导行业最关键的上游环节——芯片设计,特别是CPU,这恰恰是极个别厂商垄断的。对于国内来说,在半导行业除了IC设计本身比较落后之外,在制造技术方面差距更大,如果李思明在制造技术这一方面有所突破的话,很可能会催生国内IC设计公司的发展壮大。并且会促进一些包括计算机在内地终端产品的发展,从而让整个产业链有了整发展,而这更是有价值的。230位科研人员,总人数看上去不少,但人员分配到各个研究中心就显得太寒碜了,这只能说是李思明的野心实在太大。于是李思明又开始喊缺人,人力资源部的崔必成只得请求他不要逼人太甚。而与此同时,曾智继续在美国“活动”,有更多的中国留学生接受了他们的资助——如果老叶等人将来在微星科技不仅过得很不错,事业上干得也不坏的话。微星科技将成为一个人才的磁石,这是李思明希望看到的。
    “看过地我电影吗?”李思明问陈剑。
    “都看过!”陈剑道。
    “看来你是我的影。要不要我给你签个名什么地。”李思明笑着道,“我很久没给影签名了。你给个机会吧?”
    “可是你已经不是导演了,你现在在我的眼里是副总裁和首席工程师,是领导。”陈剑没给面子,凑到李思明地耳边,神秘地说道,“李老师,你老实告诉我。这个公司里到底谁才是老板?”
    李思明看了看陈剑一脸求知若渴的表情,轻笑道:“你说呢?”
    “我看不出你愿意为曾先生服务的理由,曾先生我很尊敬,但是他根本就不懂技术,每次跟我们接触,总是说你怎么怎么说。你的计划是什么什么。这不是一个老板的表现,那个日本人也是一样!”陈剑盯着李思明的脸,想看出李思明内心中的秘密。“外行领导内行,可是大忌!”
    “这有区别吗?你只要记住,在这个公司我可以决定一切就行了!”李思明没有正面回答,但事实上已经给了陈剑希望地答案。
    “那我就放心了,理解、理解!”陈剑松了一口气,他那一副尽在掌握之中的表情让李思明很不爽。
    “你都明白啥?”李思明瞪了一眼,“人小鬼大!”
    “李老师,你可不能再叫我小鬼了,我也是博士,你不是哦!”陈剑根本就无所谓。
    “你还挺自负!”这一点,李思明无话可说,他连本科毕业证书都没有就成了教授,恐怕是全中国头一号了,“我不跟你计较,大人不计小人过嘛。我们刚才谈到哪了?下次谈正事的时候别打岔!”
    “电影!”陈剑道,“电影是正事吗?这里是公司哦。”
    “对,电影!当然是正事了,我的哪部电影你印象最深?”李思明问道。
    “印象最深?都很深呐!”陈剑道,“李老师,你想说正事就说嘛,别这么启发我,我的记忆力还没丧失。”
    “好吧。我的那部《查理地天使》看过吧,里面出现的一些高科技装备,你有没有印象?”李思明问道。
    “嗯?”陈剑一时愣住了。
    “瞧你这表情,就知道你是那种只会看热闹的伪影,要会看门道!”李思明道,“还号称我地铁杆影呢!”
    “你不会说里面出现的那种小巧的无线移动电话吧?”陈剑“呯”地一拍桌子,恍然大悟。
    “陈剑博士,我提醒你这张桌子虽然不值多少钱,但也是要珍惜的。”李思明对他这一惊一乍的很不满。
    “嗯,我只是一时有些激动了。”陈剑重新坐下来,“我现在发现,原来你在那部电影里也是‘用心良苦,啊,我当时怎么就没注意呢?”
    “所以说你是伪影,只看热闹!”李思明道。
    “一部电影,好看就好看,不好看就是不好看,管那么多干嘛?”陈剑道,“咱又不想抢影评家的饭碗!”
    “我可不想跟你谈什么是好电影。其实我在拍那部电影之前,就已经将CPU和无线通讯列为两大重点研发对象,连商标都注册了!虽然沁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道山,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可以去尝试一下,而后者在我看来更会有所突破。而这正好是你的专业。”李思明解释道。
    “就靠这四十人的队伍?”陈剑道,“我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但我一定会努力的。”
    “如果你按照你博士项目中思路去研发的话,我想我们的未来不是梦,对此我很有信心,而我也会给予你们支持。说实话,这个项目前景无比广阔,但也是项耗钱的事情,我不指望你们能在短时间内搞出来,更不指望你们能为公司立刻赚到钱,我只是希望在未来我们回头看看,原来我们曾经努力过。”
    “不,要做就做最好的,我可不想让你破产!”陈剑笑着道,“光想赚钱,这个目标不那么伟大。”
    “你知道,这个世界样的公司最赚钱吗?”
    “技术最先进的,或者像英特尔这样的依靠技术领先而走向垄断的公司?”
    “你说的没错,对于像这样的公司来说,他们其实就是市场规则的领导者。美国人的蜂窝组网技术,北欧的移动电话服务网络,但是他们现在都是各自为政,还没有形成一个跨越全球的标准,能够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拥有知识产权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最重要的一点,而我们的目标就是成为规则的制订者。这样的公司够不够伟大?”李思明有感而发。
    “看来,我还是低估了你的野心。”
    “野心?站在正常的商业角度来讲,抛开香江电器不说,微星半导摊开的项目过多,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公司应有的决策。但是从未来的预期来讲,现在却是一个黄金期,如果此时不努力,当别人站稳了脚跟设置技术壁垒之后,我们再想冲击,难度就更大了。”李思明坦白道,“所以,做好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才是最重要的,我只能如此。”
    “你的电影公司和电器公司,就是为了提供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
    “当然!”李思明道,“高科技领域的投资风险太大,我已经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如果哪一天我像唐吉诃德一样失败,我也不会后悔。你们来那一天我就说过,这里将是科技工作者的乐园,一个让梦想成真的地方,一个让科技插上翅膀的地方,一个不管是来自何方年轻几何性别如何,都可以自由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地方。”
    “那你想让我做你的侍从?”陈剑看着李思明认真的表情,坚定地表示支持。李思明是个思想鼓动者,他能轻易地让每一个听众产生追随的心理。
    “那你这个侍从的学历可够高的!”李思明开玩笑道,“还是戴眼镜的!”  
                  第一百五十一章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原古的时候,当我们的祖先第一次掌握了利用工具获取食物,让人之所以成为人;同时,我们的祖先不再惧怕火,用火烹饪食物、驱散寒冷与防范野兽,从此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人类也因此在生存、生理、智力和社会性上都取得了飞跃,并且知识以它自身的力量改变着人和人类社会本身,这个速度也越来越快。这是知识的价值。
    但是,告别刀与火的年代,当人类发展到工业革命年代,机器与火轮,甚至飞机,接连出现,让地球变得渺小和紧密,但知识上的不平等往往就直接意味着经济上的平等,进而是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不管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
    一架波音飞机可以让一个农业国出售数十万吨粮食才能买得起,如果这个所谓农业国连粮食都要进口的话,那结果会很惨。而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各大专院校、机关、科研单位的第一批电子计算机是经典的AppleII+,要制造数千甚至上万件纺织品才能买得起。这就是知识的价值,换句话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以电子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正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的综合国力,任何一个国家都想成为国际竞争舞台中的明星,没有国家甘愿做一个配角,这就现出了知识的鸿沟,而对落后国家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弥补这个鸿沟。然后才有可能超越。
    但是我们很难想像,结构复杂、价格昂贵的电子产品集成电路,是由很不起眼地沙子制成的。制造晶圆的原料主要是二氧化硅,地壳分布最多的一种物质,并不是说随便抓一把沙子就可以了。为了制造晶圆,工程师先将二氧化硅矿石经过经由电弧炉提炼,纯化、融解、蒸馏和一系列分解后先提炼出多晶硅结晶,制成了高纯度的多晶硅,其纯度高达99。999999%,这才是制造晶圆的原料级材料。这其中包含着大量的科技知识。国内的国营工厂在50年代就开始生产,但是由于技术落后。产品的技术含量太低,耗能高。污染大,而且产量极低,在国外有三个国家的七家工厂在技术上垄断。所以说,从最上游开始就受制于人,只能让别人数钱数到手抽筋。这是李思明为何将摊子铺得如此大地原因,在将来的时候,李思明希望能将一些技术扩散给国内地国营工厂。让别人为他打工,降低自己的成本,集中自己地注意力,不仅是双赢(跨国公司总是这么说的),也提高了行业的科技水平。
    但多晶硅只是原料级的材料,还需将多晶硅融解。再于融液内掺入一小粒的硅晶晶种,由于硅晶棒是由一颗小晶粒在熔融态的硅原料中逐渐生成,此过程称为“长晶”。然后从高温容器中采用旋转拉伸的方式将然后将其慢慢拉出。以形成一个完美地圆柱状的单晶硅晶棒,纯度在小数点后9个9以上。这才是直接应于计算机、电子、通讯等许多行业上的最终产品,它可以制造包括CPU、内存和其它各种专业应用芯片(中间省略百万字!)。1986年11月1日,微星半导历史上第一块的多晶硅生产出来了。11月15日晶圆工厂开始试生产。紧接着第一枚单晶硅棒也生产出来了,圆柱状的硅晶棒再经过研磨,抛光,切片后,即成为集成电路工厂的基本原料——硅晶圆片,这就是“晶圆”。晶圆上被刻划出一个个小格,各种电路包括CPU就是在晶圆圆片上按照一定地工艺将晶管、二极管、电阻集成加工在一小片硅片之上的,这其中的工艺更加复杂。第一片5英寸(125毫米)地晶圆制造成功,标志着微星科技进入半导行业。
    微星半导出产的晶圆首先用来制造电视机专用集成电路,包括行、场扫描集成电路、彩色解码集成电路、开关电源集成电路。这些都是苏成功的IC应用设计中心这将近一年以来的成果,这就意味着香江电器将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彩电专用集成电路,而且比传统工艺的集成电路更先进,并具有能耗小功能更强大的优势。
    但是,硅晶圆具有的一个特性却限制了随意增加硅晶圆的尺寸,并且决定着成本的高低和规模经济的特性,那就是在晶圆生产过程中,离晶圆中心越远就越容易出现坏点。因此从硅晶圆中心向外扩展,坏点数呈上升趋势,这样我们就无法随心所欲地增大晶圆尺寸,而且这种良品率直接影响着成本和规模经济性。
    “怎么才有百分之五十?”李思明不禁这么问自己。这可不是他希望达到的一个指标,在他的愿望中如果能达到七成,那就不错了,但是这个五成的良品率让他无法满意。
    怎么办?只有凉拌了。李思明带领着六十名科研人员进行讨论和排查。
    “不管是设备、过程控制还是人员操作的问题,咱们把可能的原因都一一列出来,然后一个一个研究,这是排除法。除此之外,我看不出什么办法更合适。”李思明对着手下人说。
    于是人人开动脑筋,也是所谓的“头脑风暴法”:人人都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去思考可能出现的原因,然后先做加法,一一列了出来,结果列出一百零八条可能的原因。
    “一百零八,梁山好汉啊!”李思明看着案头这些可能出的问题,头皮有些发麻。与此同时,那位名叫梁山的香江电器公司仓储部的职工毫无来由地打了个响亮地喷嚏。
    排除法就是做减法,一个一个地排除,可以说这个办法很笨。但是却是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工作方法。不过这个减法可不是很容易,当然李思明有自己一套的好习惯,他将所有人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而他居中协调,统筹安排,这就加快了工作进度。
    郑英洁打来内线电话,说是有人找。
    “你是张同志?”李思明对着某位主动上门接洽业务的某电子厂的代表问道,第一个潜在的客户,李思明是极为重视的。
    “是的。我叫张德保,是四川宏光电子厂的一名副厂长。”张副厂长道。“听说你们在集成电路制造方面比较先进,所以我们厂领导派我过来洽商一下。”
    “噢。宏光电子厂的?欢迎啊!”李思明一听乐了。因为他岳父曾亲自打电话来,说是一位宏光电子厂地人要来参观。岳父介绍来的,怎么会是普通国营工厂地,看来这位张副厂长还是极为警惕的,军工厂当然要保密了,殊不知李思明早就这位地背景了解地一清二楚。
    这位张同志是军队某大三线工厂的一位干部,说主动其实也是李思明岳父在其中起着“幕后黑手”的作用。自从李思明的晶圆工厂开始建设之后。这位岳父就是三天两头一个电话,搅得他不厌其烦,皇帝不急太监急,李思明也只能在心中发泄不满。
    军队从来就不乏智慧之士,一项新的设计新的发明,如果不能大规模生产或者制造技术根本就不够用。那也是白搭。在电子产品上更是如此,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不够高,那么在一小块硅片上集成度就不够。要么实现不了强大的功能,要么就只能让产品地积无限地增大——技术越高,越是能同样的一块硅片上加工更多的电子元件,这就是为什么现代计算机微处理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