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子 (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
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仅低于孔子,号称“亚圣”。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人本主
义宗教观,和敬鬼神而远之的对宗教的态度,并加以发展。
孟子和孔子一样肯定天及天命的存在,天决定国运与人的命运,人不能
违背天命,“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孟子·离娄》)他认为天是一种永
恒的规律,但人可以探索和认识。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
之道也” (《孟子·离娄》)。他还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
致者,命也” (《孟子·万章上》)。在这里孟子把一切不依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现象称之为天命,具有浓厚的哲学气息,而与传统的天已大为不同。同
时,在事业上,他更加强调人自身的努力奋斗,他说:“君子创业垂统,为
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孟子·梁惠
王下》)。此意为天虽然最终决定人的事业的成功,但人不能消极等待,而
应努力奋斗,把个人应作的事情作园满。此后这一思想便逐渐强化为尽人事、
听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成为对中国知识界影响深远的一种生活哲学。
孟子对儒家宗教观的重要发展上提出了内向式的天命观,孔子将天及天
命观视为一种外在的神秘力量,孟子则主张内省式的天命观,“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孟子主张性善论,即
人的天性原本是善良的,尽心即人们只要能够探求,扩充自己的善心,就能
认识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中生来即有称为“四端”的美德(仁、义、礼、
智),人如认识到这些美德不是外在力量强加于人的,而是人们心中所固有
的,便认识到“天”了。总之,孟子认为人只要发掘与扩大自己内心固有的
“善端”,便知自己的善性,也就会知天与天命。这就是说人心即天命,天
在我心中,人通过心中的内省,便掌握了天命,天与天命在人内心中合而为
… Page 89…
一,这对天的神秘性有所降低,而主要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既坚持了孔子的
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又保持了冷静的思考。同时孟子对宗教活动与礼仪亦
予以肯定,使传统宗教沿着重礼仪化的方向发展。孟子的宗教思想对后世儒
家的影响很大,他们中的多数持守此道。
(3)荀子的神道设教观
荀子 (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
继承了儒家淡化彼岸世界、重视现实社会的人本主义宗教观,并批判地吸收
了道家的自然无为的天道观,从自然的角度解释天及天命,大力抨击迷信活
动,具有无神论思想的趋势。
荀子几乎净化了儒家天命论的神秘主义成分,把天视为自然之天。“列
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各得其善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
形,夫是之谓天” (《荀子·天论》)。他认为“天”本身“无形”,人们
所见到的只是列星、日月、四时、阴阳、风雨、万物等自然界的变化。人们
只见自然界的变化的结果而其奥妙是看不见的,故而称为神。
荀子认为自然之天与人类社会的政治无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
为桀亡” (《荀子·天论》),即天有其自身规律,不论政治如何变化,它
依然依其规律运转。他认为“不为而战,不求而得,夫是之为天职”(《荀
子·天论》),即自然界的变化是天的职能,不受人的意志的影响,并举例
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荀子·天
论》),以此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的意志无关。荀子还吸取了老子的天道
自然无为的思想,认为自然界的产生是“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天论》),说明自然界万物的生成是天地阴阳变化的结果。既然
天道与人道无关,所以荀子提出与孔子不同的见解,即人们不必畏天命,而
应“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人应该积极地利用自然规律,造
福人类。
关于鬼魂是否存在的问题,荀子的观点已达到了无神论的边缘。他认为
人只是自然界万物之一,并无其神秘性,“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
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荀子·王
制》)。按周礼之“义”为礼仪之意,所以其意为人之不同于万物者在于人
知礼仪。人之所以知礼仪在于人具有依赖于形体的精神与意识。他说:“天
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
(《荀子·天论》),他在此所说的“神生”是指人的精神与意识,强调了
精神与肉体的一体性。而精神并非独立于肉体而存在之物,其意仅表达至此,
而未引伸至否定鬼魂的存在。所以说他在此达到了无神论的边缘。尽管如此,
在两千余年以前的战国时期,能提出这一观点实为难能可贵。
荀子从他的宗教观出发,大力批判诸种迷信思想与活动,他认为星坠、
木鸣、日蚀等并非什么天意,而是自然现象。“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
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荀子·天论》),这些怪异现象仅是
自然变化而已,不足为怪。“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至,无伤也;上暗而
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他认为只要政治清明,这些现象即使一
齐出现,并没有什么可怕;如政治混乱,这些现象即使一项未发生,对社会
亦无益处,荀子也批判了求雨与卜筮。他说“雩(祈雨祭礼)而雨,”“犹
… Page 90…
不雩而雨也” (《荀子·无论》),说明求神祈雨的祭祀是否举行与下雨或
不下雨无关。
荀子的世界观具有向无神论发展的趋势,并猛烈抨击了迷信活动,但他
不反对宗法式的宗教,并主张以神道设教,以教化民众。荀子提出:“故人
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荀子·天论》)的说法。因为他主张“性恶论”,
故必须以反映等级制度的礼去教育、改造人的本性,使社会成员安于自己的
等级、地位。而礼又必须依靠全套的宗教祭祀活动维系。他主张“礼有三本,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教之本也”(《荀子·礼
记》),故要实行严格繁琐的宗法性宗教、礼仪,以规范与区分尊卑关系、
长幼之序,以教化诸民。他并明确说明宗教与治国的关系,认为宗教是治国
安邦的不可或缺的手段。“祭者,志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
貌之盛矣,荀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君子安行之,官人以
为守,百姓以为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 (《荀
子·礼记》)。在这里,他明确说明了神道设教的目的,即进行祭祀活动是
人道之事,但仅极少数圣人了解此事,一般士人则习以为常,至于百姓则认
为是鬼事,故统治者应将宗教祭祀视为治国安邦的手段。
但重宗教礼仪而轻信仰的神道设教,缺少宗教的神学基础,哲学家的
“天”亦使人难以理解,因而得不到君主的支持和社会接受。所以荀子的宗
教观在以后儒学的发展中不可能居于主流,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他的向
无神论思想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4。道家的宗教思想
道家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重要派别之一,它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
及其规律,否定“天”与“礼”的权威,创立了较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其
中包含了他们的宗教思想,其主要代表人物为老子与庄子。
(1)老子的“道”与禁欲主义
道家的创始人为老子,谥号老聃 (约公元前580—前500年),姓李名
耳,字伯阳,楚国人,据《史记》记载,他曾任周王朝守藏室的史官。晚年,
他回故里隐居,治学授徒,其思想经战国时期道家学人整理、修订,写成《道
德经》一书。全书共五千余字,是以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其中,吸收了不少
民谣谚语,分为道经与德经前后两部分,又称为《老子》。据近年来在湖南
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发现的《老子》一书看,与现在流传下来的前后次序有所
不同,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道经侧重于谈哲学与宗教,德经侧重于政治与
军事。老子宗教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二:
①“道”是万物的本源与规律。这是其宗教哲学思想的核心,“道”字
从辞源上讲本意为人走的道路,经引申具有规律之意。春秋时代此词具有天
象运行与人生祸福的规律的含意。老子把“道”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与规律。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最早最原始的东西,他称为是万物之宗、天地之
根。他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子”(《老子·四章》),即我不知道
是什么东西产生的,在上帝之前即已存在。所以道是原始的,存在于万物之
先。老子说“道”产生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这里的“一”一般理解为混沌一体的原初物质或
… Page 91…
宇宙;“二”为宇宙产生阴阳;“三”是阴、阳、和,而生万物。其意为混
沌一体的阴阳未分的原初物质并非世界的本原。“道”比“一”更为原始,
那么这种比“一”更原始的“道”倒底是什么呢?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意即“无”
比“有”更为原始,“无”是天下万物之根源,所以他说的“无”即是“道”。
而且他认为“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住的一种无声、无形、无象的东
西。“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老子·十四章》)。
他还说“道”的特点是“其上不皦(音皎,明亮之意),其下不昧,绳之不
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十四章》)此意
是“道”无所谓上面下面,也谈不到明亮或暗淡,亦无法给它起个名字,它
只能是什么都没有。亦即只是虚无,所以老子的“道”即“无”,仅是一种
抽象思维的神秘主义的精神,而且是超越于万物之上的本源。在这一点上,
老子的“道”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颇有相似之处。
老子认为“道”不仅是万物的本源,而且是独立的、永恒的、普遍的规
律。他说:“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
即“道”无声无形,它始终独立运转而不停息。他还认为:“天地尚不能久”
(《老子·二十三章》),“道乃久”(《老子·十六章》),即现实世界
的天地万物是暂时的,而“道”是永恒的,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最终均回归
于道。老子认为一切万物之变化其作用均在于“道”,他说“道常无为而无
不为” (《老子·三十七章》)。道对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
宰”(《老子·十章》),其意为道生育了万物,但不将其据为己有,并不
以为是自己的功劳,更不以万物的主宰而自居,正因“道”之无为而治,始
有如此巨大的化育万物的力量。因此道为万物的本源并支配万物,是最高的
普遍规律与原则。
②禁欲主义思想。老子认为禁欲主义是人们认识道、得道的根本途径,
也是达到天下太平的根本道路。既然万物之本源与规律是“道”,所以老子
认为人的认识活动的根本任务就是认识道。然而道又无形无象,用一般的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均不可能达到目的。因此老子提出欲认识道只有无私、无
欲、无知,消除一切杂念,达到无任何追求、无任何作为,即无为之时,始
能认识“道”,即“得道”。老子的禁欲主义还表现在他的无为思想。他提
出“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
是万物之源与规律,属“无不为”,但“道”并非有意志的构成世界,而是
依其自然,所以又是“无为”的。而“无为”是前提与条件,“无不为”则
是结果。他的治国之道亦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社会混乱的根源在于人们有
智、有欲,只要统治者本身作到“无欲”,百姓自然淳朴无私,故应取消一
切可能引起欲望事物,作到“为无为”,“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三
章》)即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消除欲望,实行禁欲主义。老子描述这种理想
社会为“小国寡民,……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
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
老子所设想的这种小国寡民不过是对已逝去的社会的理想化,反映了他淡泊
当时社会的一种空想。
老子以“道”取代了传统宗教的“天”,以禁欲主义否定了传统的“礼”,
他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三十八章》),意为礼是忠信之
不足,是乱的祸首。他对天与礼的批判对周代国家宗教的动摇产生了影响,
… Page 92…
他的清静无为、回归自然的思想反映了部分人对现实社会的变革、前进的消
极悲观情绪。其道的神秘性为后世的道教所继承,并加以神化与偶像崇拜,
成为人格完美的最高神灵,老子亦被奉为太上老君,被奉为教祖。
(2)庄子的虚无主义与无欲主义
庄子 (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邱附近)人,
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身于没落贵族,生活贫困潦倒,自认
为生不逢时,曾任漆园的小官,但不久即隐退。庄子的宗教思想集中于流传
于世的《庄子》一书,据学者们研究认为,其中《内篇》为庄子自作,其余
的外篇与杂篇,为庄子之传人所写,只反映了部分庄子的思想。
①庄子的虚无主义与宿命论。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道视为万物之
本源,但他对道作了进一步的虚无主义的解释与神秘化。庄子说:“夫道,
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
为老” (《庄子·大宗师》),意即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天地之前早
已存在,上帝鬼神均靠它显示,天地万物均为它所产生,既无形无象,又是
最原始的精神存在。而且他认为道是无始无终,甚至无始无终也表达不了道
的永恒性。庄子说:“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使有夫未始有无也
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庄子·齐物论》),其
意是说:“道”在时间上始于何时搞不清楚,如说它有其开始,那么在它开
始之前必有未开始的时候,再进而推之,就是没有开始的没有开始的时候。
道究竟始于何时,永远推不到尽头。此外,道是先有其“有”,抑或先有其
“无”呢?如谈“有”“无”,则在此前即无“有”与“无”,再往前推,
就更说不清了。庄子的这段话似乎玄而又玄,但其推论以及再推论只不过是
表明,道在时间之先,空间之外,无始无终,表明道之“自在”、“全在’”、
“永在”。这使得“道”在神秘化的道路上发展了一大步。
既然道是永恒终极的神秘之物,所以庄子认为人在其面前是无能为力
的,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他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人世间》),并说“死生、存亡、穷达、富贵、贤不肖、毁誉、
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庄子·大宗师》),即生死寿命,
贫富贵贱均天命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