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马帝国衰亡史》称其前后的“五贤帝”时期是人类史上生活得最幸福的年代。
但哈德良虽说多才多艺、舞文弄墨,除了由他主持、下令修建的大量辉煌建筑外,却没有什么著作留下来。上世纪,法兰西学士院第一个女院士尤瑟娜尔仿其口吻,写了一部《哈德良回忆录》,算是弥补了此遗憾。该书曾有刘扳盛译本,易题为《一个罗马皇帝的临终遗言》,这也没错,因为书中的哈德良,既是在垂暮中回顾生命,也是对继承人述说交代;而这遗言并非政治口风的训示,只是沉静的“谈往”,凝重、恭谨,明于命运和责任。
假托的《哈德良回忆录》是写给下一任皇帝马可·奥勒留看、与他倾谈的,而马可·奥勒留本人则确确实实著有一册《沉思录》,是写给自己看、与自己的对话。
以皇帝之尊而成苦修的哲学家,实现柏拉图“哲学家王”的理想,马可·奥勒留是唯一的一个。但他所处的年代,已近罗马风光时期的尾声。盛代转折,危机初现,内忧外患中隐约的“来日大难”,已为敏感的皇帝触摸到(史家评述,在他死后,“历史便由黄金的王国陷入铁和锈的王国”),因此这册在军营鞍马间写成的语录体德行自省札记,便有人生如朝露流水、记忆者与被记忆者皆朝生暮死等感叹。但却不是恐惧,他深受从古希腊流传下来的斯多亚派哲学影响,恬淡达观,追求“大隐于心”,强调遵循自然、按照本性生活,尽自己的本分、完成自己的义务,而不去操心不可能的事物,安然接受不在自己力量范围之内的事情。缘是,《沉思录》遂有“甜美、忧郁与高贵”结合在一起的风致。四百八十七则短语片思,与《哈德良回忆录》的第一章题目一样,都是记述“宁静而恍惚的心灵”,也都具有内敛的特质;而这份属于帝王的内敛,却又正是阔大的胸襟。
我手头这本薄薄的小书,自欢喜购得至今已整整十年,一直还未全文细读。不急,就这样静静供奉于架上也是好的,身为哲学家的译者何怀宏在前言中说:这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
二〇〇四年三月十八日下午
《一个罗马皇帝的临终遗言》,花城出版社,1988年2月第一版。
《沉思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外国伦理学名著译丛”,1989年4月第一版,1992年10月第三次印刷。
第一部分 书架之南第8节 希腊回眸
上帝与地球的风流结晶
寻找,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母题之一,古代神话里已尽多这类故事。现存古希腊小说中最早的一部,希腊尾声时代的卡里同所著《凯勒阿斯与卡利罗亚》,中译本就因其内容而易名《寻妻记》。公元一世纪的这本小说,已有齐了后世诸多爱情文艺的要素:一对爱人,中旁人奸计,嫉妒、误解,伤害、假死,流离、卖身,历尽千辛万苦,经过重重波折,两厢坚贞守望,中间穿插战争,最后丈夫寻回妻子大团圆结局。
后人对古希腊也有种种寻找,最动人、最传奇的是十九世纪的现代考古之父施利曼。他自童年起就一反当时的普遍看法,坚信荷马史诗不是神话传说,立志要证明特洛伊战争是真实的;在怀疑、蔑视中,经过数十年知识的准备、财富的积累,始走进荒野,天可怜见,两度一击即中,先后挖掘出特洛伊城和迈锡尼王城,证实了、也改写了历史。其故事有欧文·斯通《希腊宝藏》、C.W.西拉姆《神祇·坟墓·学者:欧洲考古人的故事》等记之。
实物之外,对希腊精神的寻找也经久不衰。我想,古希腊文明的精髓,还不在于文艺、学术等,更重要的是一曰人性,二曰制度,而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基托以“地道英国散文风格”写成的《希腊人》,称赏古希腊人“找到了最佳的生活方式”,其论述最可注意的便是追求独立于神性之外的自由人性,和接近无为之治的城邦政体。法国人让—皮埃尔·韦尔南著《希腊思想的起源》,更突出强调古希腊思想理性是“政治的理性”,而“希腊理性都是城邦的女儿”。——记得近十年前偶然与李公明先生有一面之缘,他对这本小书拍腿盛赞,说过往的希腊思想史均指希腊精神源于神话,此书独辟蹊径,指源于城邦云云。
想起顾准在黑暗岁月的艰难孤独中,作深刻反思,成果之一便是《希腊城邦制度》,探究城邦对希腊的多元化文明、民主政治的作用,以作东西之对比。看来,中外不同环境下的这一精神寻找,都已得出一致结论。只是能否鉴古知今甚至古为今用,就另当别论了。
《希腊宝藏》有一章的题目是:“希腊是上帝和地球的风流韵事的结晶。”金风玉露一相逢,古希腊人寻着了人类最好的生活方式,人性寻着了制度,文艺学术寻着了恰当时空……而这风流韵事,跟所有最华彩的风流韵事一样,都可一不可再了!
二〇〇四年三月二十七日午
《寻妻记》,朱志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
《希腊宝藏》,刘明毅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欧文·斯通文集”,1999年2月第一版。
《神祇·坟墓·学者:欧洲考古人的故事》,刘迺元译,三联书店,“文化生活译丛”,2001年12月第一版(新)。
《希腊人》,徐卫翔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东方书林俱乐部文库”,1998年9月第一版。
《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1996年6月第一版。
向左边的希腊挥一挥手
这是古希腊、古罗马书话系列的最后一篇了,略谈一下美术方面。
架上有两种古希腊罗马的大型画册,一是日本放送原版、张丰荣编译的《罗浮宫美术馆全集》第二集《地中海世界的光辉(古希腊/罗马)》,图片众多,印刷精美,又舍得篇幅,如大理石雕像“沉睡中的赫马芙萝狄特”,占了两大页,令人如当面对之,惊叹迷醉;文字说明也周全得当,随讲解者好好领略“维纳斯的微笑”与“皇帝的光芒”。
另一是胡国瑞等编的《古希腊陶瓶画》,也是煌煌集于一册,只可惜所收180幅均为黑白印刷。
陶瓶画之美,使今人随便拿来都是极好的装饰,不少古希腊书籍皆借用作封面图案,也是得体的。不过有创造性的设计者不肯这么省事,如德国斯威布著、楚图南译的《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人民文学社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印的修订本,张守义取古希腊图形而另行精心设计,那红、黑、白三色装帧,壮丽大气,就与古希腊神采相合而言,我觉得要胜过以绘史诗插图闻名的英国斐拉克曼为该书作的九十六幅线描插图,是架上相关书籍中的最佳装帧。
这个春天,得此机缘,终于可就自己简陋的藏书说一说光荣的希腊、伟大的罗马,了了一个长久的心愿;而且通过写作,得以重温和新读,等于作了一番古希腊罗马的纸上畅游,是欣然的。临别之际,想起大学露水生涯的最后一个春季,曾写过一首神游古希腊的小诗,翻出来,居然恰巧是现在写这篇结束语的整整十四年前同一天下午所作。这真是上天给我这个系列的纪念了。又正好这首《浪子No。1》当时表达的是告别心爱校园的心情,遂不怕见笑附于此,作为一个天意的好收梢——
我曾是这个港口最后一名浪子 / 爱欣赏雨伞下的爱情景色
子夜 啊幽蓝的子夜的码头 / 是属于我的;爱琴海 / 是属于爱琴的伊人的 / 向左边的希腊挥一挥手 / 我一步踏进了海洋 / 阳光啊 阳光便那么阳光地诞生了
在正午的花园里伊人正呷着鸡尾酒 / 微笑着 / 等候我与贝壳们的艳遇……
二〇〇年三月二十八日雨雾之午
《罗浮宫美术馆全集Ⅱ地中海世界的光辉(古希腊/罗马)》,'台'龙和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9月第二版。
《古希腊陶瓶画》,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年3月第一版。
《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2月第一版,1990年8月第四次印刷。
第一部分 书架之南第9节 意大利:浪子与大师
追忆蚊子声中的美好时刻
曾赴二十世纪初叶巴黎人文盛宴的翁加雷蒂,带着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在“一战”后的风雨如晦中开创了意大利诗坛的“隐逸派”。与蒙塔莱、夸齐莫多一起,他们用隐喻等手法,含蓄、凝练的诗句,描写内心、片断和瞬间,表现人生的无常、邪恶与挣扎,传递苦闷彷徨、孤独哀伤、忧郁痛楚等细微情感。十多年前我在大学读这三家诗后(钱鸿嘉译本。下引诗句大部分采用钱译),感到就像黄昏入暮时海面上的几抹斜阳,明亮、干净,却又飘摇不定,有一份让人惘然的深切忧愁。其中,夸齐莫多是把自己汩汩而流的血给我们看,蒙塔莱把自己沉默的骨头给我们看,翁加雷蒂给我们看的则是抽搐的神经,虽然这位“隐逸派”先驱没像两个后继者那样夺得诺贝尔文学奖,我最喜欢却是他。如那首《怜悯》,一开头就说“我是一个受伤的人”,叹息“也许人类连希望也不值得怀有”;“我已倦于无声的叫喊”,“所希望的不外是一堆影子,/ 难道这就是我们的命运”?
现在把手头所有的三人诗歌重翻一过,还发现他们都有着对流逝的不能去怀、对记忆的沉溺叙写。如翁加雷蒂在《玫瑰主题变奏曲》中说的:“……欲望,以后又突然/只剩下回忆。”“如今,生活仅仅/属于回忆。”他最著名的《怀旧》,追想那个冬末的拂晓,与一位同病相怜的姑娘失魂落魄地在桥上相对。只是场景的白描,却写得有如桥下逝水,哀婉悱恻。
翁加雷蒂还写过《我已失去了一切》;耽于“消逝的笛音”的夸齐莫多对此更反复吟咏:“我的一切都已失去。/ ……人们乐于回忆,多毛花冠 / 几乎成了人的温暖。”(《在海边》)“我已经失去每一个 / 不该失去的事物 / 甚至在这残余的声音中 / 欢欣也是模仿”。(《欢欣的模仿》)“我独个儿 / 向自己诉说失去的财富 / 还有那些日子……”(《天之光》)
而蒙塔莱的《听到你的声音如醉如痴》,缅怀旧友往情,有这样的记忆片断:“……我那遥远的夏天的家,/ 本在你的身旁;在那片乡土里,/ 阳光炙热,蚊子成群结队在空中飞翔……”让我想起去年大热的小说和电影《此时彼刻》(The Hours),里面也有相似的、更伤情而感人的一段:克拉丽莎回忆起当年与恋人热恋的美好时光,是从前某个黄昏,他们在草地上、池塘边,在蚊子袭来的嗡嗡声中,散步、亲吻;“那情景现在想来仍是那样完美……如今她才明白,那就是她幸福的时刻,后来,她再也没有那样的时刻了”。
二〇〇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夜
《意大利诗选》,钱鸿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6月第一版,1992年9月第二次印刷。
看一个浪子怎样回忆
我承认,我也是个沉湎于忆记的人。所以尽管明知许多回忆录、自传不可靠——像茨威格在那部卡萨诺瓦、司汤达和托尔斯泰合论的引言中冷峻地剖析,回忆、自述除了有意的改造(包括最巧妙的欺骗和自我欺骗:用坦诚来掩瞒)之外,“记忆本身就已经主动练习了所有的创作功能”。但这样深刻的诛心之论,仍没有妨碍我对回忆录、自传的喜爱;尤其像卡萨诺瓦这种奇人,一生精彩诡异、丰富多姿,更是合我的趣味。而茨威格称卡萨诺瓦的回忆录“将难以置信的事情变得真实可信”,除了讽刺,我想还可作褒意的理解:是对这位18世纪欧洲最著名的猎艳者、冒险家那份绚丽、惊险、超乎常人想像的生命历程的赞叹。
意大利浪子卡萨诺瓦,毕生都在游荡,从这国名城到彼邦大都,从宫廷到监狱,从教廷到赌场,从沙龙到银行,从军校到旅店,从修道院到妓院……从事了各种稀奇古怪的职业,变换了各种或贵或贱的身份;他最声名显赫的游荡是在脂粉钗裙中,从一个女人到另一个女人,不惜代价乐此不疲。他有一句名言:“女人是一本书。”著名书话家叶灵凤因而以赞赏的口吻说这位登徒子:“就像一位爱书家一样,见了书就读。”(见《读书随笔》。须知叶灵凤创立并特别喜爱的“爱书家”一说,本是用于自况和对同道中人的称许。)“爱书”还不仅是比喻,卡萨诺瓦本就具文学素养,与大哲人伏尔泰的对谈辩论十分精彩;他更曾利用书本私通信息和夹带工具,作出一次著名的越狱。最后,这位老花花公子受聘于一个贵族担任图书管理员,在藏书楼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部奇书《我的生平》。
卡萨诺瓦以其坦然、放恣、傲世的真浪子本色,对自己的风流账“从不忏悔”,反而沾沾自喜,因此叶灵凤说他“大部分总是老老实实的记载”。中国电影出版社近年出版的《冒险和艳遇》是个删节选本,使他这份浪荡生涯的回顾打了折扣。不过,折扣一开始就有了:首先,卡萨诺瓦并未写完整个一生;其次,问世后出版商竞相编译,导致此书早已非手稿本来面目,以后更版本繁多、参差不齐。对此,还是叶灵凤通达,他介绍该书乌烟瘴气的出版过程后写道:卡萨诺瓦“自己说得好,生活的精华是直接去享受,回忆已是糟粕。因此后人无论将他的遗稿怎样割裂删改,对他本人可说早已毫无损害了”。
对他的回忆录,读者只能如此视之。而作为回忆者,也只好像卡萨诺瓦那样自视,从而警醒自己的沉溺了。
二〇〇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夜整理
《自画像(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茨威格著,袁克秀译,西苑出版社,“茨威格人物传记系列”,1998年1月第一版。
《冒险和艳遇——卡萨诺瓦回忆录》,高中甫等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看两个大师怎样备忘
因为迷恋忆记,而又深知其害,我对遗忘的话题便也极为在心。同样深入我生命的忆与忘,用俗套的比喻说,乃是硬币的两面。我总是把玩着这个硬币,反复转来转去。
我对现当代意大利文学接触不多,比如大名鼎鼎的卡尔维诺和皮兰德娄,就各只有他们一本小书;却恰好,可以用“忘与记”的主题来统揽关于它们的书话。
戏剧大师皮兰德娄说过:“人生是一出非常可悲的滑稽剧。”他的数百篇短篇小说,同样贯穿着这一基调,用介乎普通日常与超现实之间的题材,写卑微的生存状态、偶然的怪异命运、毁灭的精神危机,通过现代荒诞色彩和黑色幽默情调,探究人的共同痛苦。吴正仪曾选译他的短篇小说,用其中一篇《忘却的面具》作为书名。该篇写一个倒霉鬼齐林乔,经受了种种荒唐的失败,成为一无所有的废物和众人的笑柄。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回归社交圈,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完全没有了那份窝囊委顿,而是思想敏锐、分析独到、口才精彩,让大家吃惊、敬佩,推举他去一个本党派处境困难的城镇开展工作;在那没有人认识他的陌生环境中,他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创造奇迹,扭转局势,取得了胜利。但在人们为他举行的庆功宴上,遇到一个家伙,知道他以往那些可笑悲剧,而对其新生、成功转不过弯来,忍不住问:您不就是从前那个……一句话就击溃了政治新星齐林乔,他突然像再次看清了自己,灵魂回到了过去。如今周围的辉煌与自己何干呢?他落荒而逃了。——皮兰德娄用这辛酸而残酷的笑谈告诉我们:如果有过深切的痛史,那无论怎样改头换面乃至脱胎换骨,一件小事都可以打碎你忘却的面具。
你的过去就是你的未来。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是其生前最后日子的五篇演讲稿结集,探讨了轻逸、迅速等属于过往作为“书籍的一千年”、同时认为是未来一千年所应继承的文学原则。卡尔维诺对文学的未来“抱有起码千年的信心”,我购之却只是取其“备忘”。无论是书籍的文学的、别人的自己的种种故事,除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眼前意义外,要说真有什么久远的价值,对我而言,也仅仅是作为备忘录好了。也就是说,卡尔维诺面向前,我面向后。
而记得与忘记,都是艰难而伤人的。
二〇〇四年四月二十五日上午
《忘却的面具》,安徽文艺出版社,“意大利二十世纪文学丛书”,1995年6月第一版。
《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杨德友译,有辽宁教